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本标注:①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②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③辩证评价斯大林模式子目1:列宁主义的形成: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91页第1段;结合做题思路;概括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写在书上)问题2:阅读教材91页第2、3段;结合学案右图;梳理列宁主义的内容、影响。(课本标注)问题3:为什么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自主思考)子目2:十月革命的胜利: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学案【拓展1】;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自主思考);一战与十月革命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阅读学案【拓展2】;结合教材92页;了解十月革命的进程和意义。(课本标注、课本补充)【拓展1】十月革命的背景:(1)经济基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①俄国出现垄断组织,是帝国主义国家;②小农经济占优势;③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④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2)政治基础:俄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十分尖锐。①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③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④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3)阶级基础: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并在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人运动。(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列宁主义的形成(5)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政党的建立(6)外部因素:一战激化了矛盾【拓展2】十月革命的进程【拓展3】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革命任务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性质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力量工人、士兵、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组织性自发,无指导纲领以《四月提纲》为纲领结果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联系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基础,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延伸【拓展4】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四个变化”①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②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③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④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拓展5】三大文件分别满足了人们什么需要?◆政治—掌握政权(最核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经济—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外交—恢复和平环境(最迫切):《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子目3: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关注“学习聚焦”◆★●马克思设想下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问题1:阅读学案【拓展6】;结合教材93页;深度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2:观察教材93页“形势图”,解读相关信息?(写在书上)问题3:阅读学案【拓展7】【拓展8】;结合教材93页;深度理解新经济政策?(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4:结合学案【拓展6】【拓展7】;回答94页“学思之窗”(写在书上)问题5: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必要的倒退”;请谈谈你的认识。(自主思考)问题6:阅读学案【拓展9】;为什么新经济政策被废除?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问题7:阅读学案【拓展10】;结合教材93-95页;①:深度理解斯大林模式(时间、背景、内容、特点、评价等)(课本标注、课本补充);②:回答教材95页“思考点”?(写在书上)问题8:阅读学案【拓展11】【拓展12】;深度理解苏联工业化与西方经济危机、苏联集体农庄的关系?问题9:阅读学案【拓展13】【拓展14】;回答教材98页的“学习拓展”(写在书上)【拓展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背景(1)政治上:外国武力干涉和国内武装叛乱分子联合进攻;(2)经济上:粮食严重短缺、经济极端困难;(3)思想上: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不足。目的(1)直接目的:集中人力物力,保证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2)根本目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国家集中分配生活必须品和食品(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特点(1)行政和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2)一切国有化。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评价(1)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缓解了城市饥荒,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局限:①对人民而言: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许多弊端。如余量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粮食减产、水兵起义、打到苏维埃)②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拓展7】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经济困难: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②国家也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危机: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工农联盟破裂)。内容(1)农业: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重心),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2)工业:国有为主,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商业:恢复自由贸易;(4)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特点①以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为重心;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③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评价(1)稳定了政治形势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3)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4)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拓展8】 多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1.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工业生产落后。②直接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2.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1)所有制: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4)过渡方式: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影响:(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拓展9】新经济政策废除的原因: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做法和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存在矛盾;斯大林的个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他统治地位的确立;面对帝国主义的敌视和战争威胁;苏联当时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及落后的经济文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拓展10】.“苏联模式”(1925-1991)背景①经济:工业生产落后(发展生产力);②军事:西方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加强国防);③思想:斯大林独断专行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④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目的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措施和结果(1)措施: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1925);②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为工业化提供资金)(1927);③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3-1937),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确立的标志1936年12月通过苏联宪法,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和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特点●●●●(1)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评价●●●●(1)积极性:①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②“苏联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③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2)消极性: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②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④后来体制僵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经验(1)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教训●●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④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拓展11】 苏联一五计划与西方经济危机的关系:据统计,1932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二分之一。苏联三个大型联合钢铁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河水电站等著名建设项目都是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的。1929-1931年,苏联派遣大量人员出国考察、实习和留学,订购大量外国技术书刊,聘请大量的外国工程技术人员。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西方对苏联的“计划”感兴趣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1928-1932)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拓展12】苏联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是苏联劳动农民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提供原料和资金,1929 年苏联实施的将分散的小农经济改造成大规模的公有制经济,土地的所有权、产品的分配权都属于集体和国家,集体经营,集中分配。本质上生产资料私有变共有,牺牲农业支持工业化建设。【拓展13】.列宁与斯大林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和方式的差异(1)过渡思想:列宁逐步过渡的思想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2)过渡方式: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拓展1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农业集体化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重要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按劳分配)工资制(平均主义)特点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小结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这两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斗争始终贯穿于整个20年代,并且军事共产主义模式最终取得了胜利,改头换面变成斯大林模式,统治了苏联将近半个世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