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选项。)
1.据铭文记载,西周某诸侯国国人因不满该国君主昏聩,联合贵族废黜旧君,并从旧君的同宗近支中选出新君,新君即位后即举行告庙仪式,祭祀祖先。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政治民主色彩浓厚 B. 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C.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D.宗法原则是政治架构的核心
2.北宋都城汴京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却凭借水陆交通便利成为繁华都市;南宋迁都临安,偏安东南,依托长江天险与发达的海外贸易维持统治;元朝定都大都,既控扼北方草原,又可通过大运河连接南方经济区。宋元时期都城的选址反映了
A.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 B.运河运输效能的提升
C.适应经济发展与统治需求 D.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3.1931年前后,一些革命歌谣在鄂豫皖地区被广泛传唱,一些歌谣中唱道“一切自由剥削干净,悲痛哟,剥削干净”“要出头,除非是革命,寄生虫不容他生存,若不这样难翻身,不然呀,难得翻身!”这些歌谣意在
A.激发根据地人民的民族意识 B.揭露官僚资本的残酷剥削
C.动员民众参与土地革命斗争 D.控诉国民党政府的“训政”
4.秦简载,沮县县令周因考核排名末等,被任命为“新地吏”;秦律规定,官吏一年中因病不能办公满三月者,免职后需任新地吏。此类新地吏政治地位远低于秦故地官吏。此种做法
A.表明新旧地存在制度差异 B.不利于新地的治理
C.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埋下了割据的隐患
5.《元史·百官志》载:“元世祖设行省,总揽一省之政,凡赋税征调、刑狱诉讼、农田水利、驿站往来,皆可裁决。然行省所掌军权,须禀命于枢密院;重要政务决策,须咨请中书省;官吏迁调,则由吏部铨选。”这一制度设计反映了元朝
A.行省拥有独立的行政管辖权 B.中央对地方的节制与分权
C.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 D.中枢机构相互牵制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表彰劳动者。表3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时段劳动者荣誉称号内涵的演变。党和政府意图通过表彰
表3
时间 内涵
1950年 具有国家主人翁意识的、带领群众投身经济恢复工作的骨干
1956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先进代表
1979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锋、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水平的带头人
2010年 对劳动者荣誉称号的阐释中增加了促进社会和谐内容
2013年 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展开
A.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战略目标 B.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转型
C.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贯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
7.北魏和平二年(461),文成帝拓跋濬巡视太行山东麓的诸多州郡,之后刻碑纪念。碑上刻有的官爵包括“侍中”“散骑常侍”等,也有如“内行内三郎”“斛洛真”“内小幢将”等鲜卑风格官号。这反映北魏当时
A.倚重中原士族的支持 B.民族交融推动制度创新
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D.官制体系胡汉元素并存
8.1888年,张之洞上书光绪指出:“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自有洋布洋纱,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由此,洋务派
A.固守传统经济以保民生 B.改革政治体制以图稳定
C.设机器织布局以挽利权 D.创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9.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受到反对变法的台谏官的激烈反对,神宗遂任命支持王安石的李定、邓绾等为台谏官,并因此改变祖制,由宰相等官员荐举台谏官。这一改变
A.不利于监察效能的发挥 B.保障了变法的成功实施
C.体现出台谏合一的趋势 D.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
10.汉简记载,基层官吏需要“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武)”,选补要求次第而迁、牵连问责、提倡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系统之间迁转且离家距离不宜超过“一千五百里”。这体现出汉代
A.官僚政治建设的制度化 B.行政管理制度走向完善
C.重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D.强化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11.据统计,在唐朝总数366位宰相中,有186人出自于十八家大士族,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科举入仕的。这反映出唐朝
A.崇文重教氛围浓厚 B.科举促进阶层流动
C.世家大族势力增强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12.1829年美国杰克逊总统就职当日,求职者蜂拥进白宫,抓起蛋糕和点心,要求邮政、海关和财政部的职位。1841年哈里森总统就职时,近4万人带着求职信,驻扎在白宫的求职点,甚至有些人自带寝具,睡在白宫的走廊上。这些现象表明美国
A.三权分立原则被破坏 B.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C.民主范围得到了扩大 D.民权运动蓬勃发展
13.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重申“对大小商店应采取一律的保护(即不没收)政策”,第一次区别了政治打击和经济处罚的关系。闽西苏区《商人条例》规定“商人遵照政府决议案及一切法令照章缴纳所得税者,不准任何人侵害”。这些规定旨在
A.转变土地革命的策略 B.纠正“左”倾的错误
C.维护苏区的经济秩序 D.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14.唐朝开元年间,张瑝(13岁)、张琇(11岁)兄弟为父报仇而杀死仇家。宰相张九龄因两人所为符合儒家的孝道,故主张从轻发落。玄宗敕令有言:“苟各伸为子之志,则谁非徇孝之人?”最终两人被判处杖毙。这一判决体现出
A.唐朝律令儒家化的特征 B.法家思想的地位有所提升
C.中华法系得以最终确立 D.法律维护秩序的核心作用
15.《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五老”取材于五位朝中重臣,分别是杜衍、王涣、毕世长、冯平、朱贯;明清“五老”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
A.地主官僚势力走向衰落 B.平民阶层政治地位上升
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 D.民众审美出现严重分化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吕新吾乡约思想
材料
明万历二年(1574年)吕新吾任山西襄垣令时说,“夫邑之有乡约,以崇圣训也,士民暇则与聚焉,谈礼义,敦情好,以保其丘卢,而俗益长厚,盖有邑则有之矣。向余念弗及此,实阙然有遗罪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任山西巡抚的吕新吾大力推广乡约,并发明了一种圣谕格叶(格式)。
评析吕新吾的乡约思想。(13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王安石变法评价面面观
20世纪初,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称赞王安石变法“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总之,他认为,“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20世纪30、40年代,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私有制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研究者批评青苗法、免役法、市役法等摧抑兼并的措施“实质上是国家运用政权力量来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经济政策上的倒退,最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变法“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加重了贫民的经济负担。
——摘编自何文国《王安石变法评价面面观》等
材料从不同视角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任选其中两个视角,进行合理解释。(1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材料一
表3 西周至汉代礼乐制度发展概况
时期 概况
西周 制礼作乐,形成完备的宗法礼制体系,“礼不下庶人”
春秋战国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诸侯“八佾舞于庭”现象频发
汉代 汉武帝时,太常寺设乐府,推行“采诗夜诵”制,收集秦、楚等地的民谣,用以观风俗,服务于郊祀礼乐
——整理自《周礼》《汉书等
材料二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摘编自《礼记·乐记》
材料三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
——摘编自班固《汉书·志·礼乐志》
材料四
礼乐制度通过象征性仪式构筑社会秩序,其本质乃权力话语之展演。汉代对周礼的重塑,实系皇权意识形态对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用。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1)概括说明西周至汉代礼乐制度的政治功能出现了怎样的发展变化。(6分)
(2)应如何看待汉代重塑周礼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关系?请说明理由。(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唐代监察制度
唐代在前朝基础上设计、创建了监察制度,并在运行中对其不断调整。
理论与创建
商鞅认为“事同体一者,相监不可”,“相监”的前提是“利异而害不同”。唐代秉承这一理论并借鉴前代制度建设经验,设立御史台,对中央和地方百官进行监察。其中对地方既有监察御史的定期、常规巡察,也有临时、不定期的“遣使巡察”,两者职责有分工也有交叉,遇事可以互相商量、互相监督。
——据毛健《监督与制衡:唐代巡察制度的特征、运作及成效》等
问题与调整
696年,官员李峤上疏皇帝武则天:“诸道巡察使科目,凡四十四件,至于别作格、敕、令访察者,又有三十余条。……而每道所察文武官,多至二千余人……欲令曲尽行能,则皆不暇。”
——《唐会要》卷七十七
710年,侍御史杨孚,弹纠不避权贵,权贵毁之。上(唐睿宗)曰:“鹰搏狡兔,须急救之,不尔必反为所噬。御史绳奸慝亦然,苟非人主保卫之,则亦为奸慝所噬矣。”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
唐政府停止执行繁杂严密的《风俗廉察四十八条》,制定了新“监察六条”作为监察的法律依据。把地方监察区“贞观十道”调整为“开元十五道”。如表4、表5所示。
表4 唐玄宗开元初制定的“监察六条” 表5 “贞观十道”与“开元十五道”
其一 察官人善恶 贞观十道 开元十五道
其二 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
其三 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
其四 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 监察区(道)数量 10 15
其五 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 下设州(郡)数量 322 327
其六 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下设县数量 1551 1613
——据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等
(1)该制度涉及到了哪些社会关系的协调?(6分)
(2)围绕该制度的“问题与调整”,谈谈你的认识。(8分)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B B A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D C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评析: 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具有双重性(1分)
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强调通过乡约制度来弘扬圣训,体现儒家思想在基层治理的重要地位通过乡约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2分)
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内容全面,涵盖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诸多方面,试图对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强社会治理。注重农业生产和经济规划,希望通过乡约促进农业生产,同时也具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双重约束,试图从道德和行为准则两个层面塑造理想社会秩序。(6分)
综上,该思想适应了明朝专制集权强化的需要,是基层治理的手段之一,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也加强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4分)
17.【答案】(14分)
示例:
视角一:20世纪初,梁启超从近代化的视角对王安石变法高度肯定。晚清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接受西方近代思想,倡导社会改革,建立近代化国家,这种思想与王安石富国强兵的思想有相通之处。(6分)
视角二:20世纪30、40年代,范文澜等学者从加强军备、官制改革等视角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提高军队战斗力、改革内部制度的需要日益紧迫,这一研究视角顺应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需要。(6分)
视角三: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从唯物史观研究王安石变法。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用阶级分析法解释历史现象、重视生产力发展,契合这一时期经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生产力不断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从调整生产关系角度观察王安石变法,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契合时代要求。(6分)
对王安石变法应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辩证分析,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2分)
18.【答案】
(1)发展变化:西周通过完备的宗法礼制体系,明确不同阶层的权利与义务,“礼不下庶人”,将贵族与平民区分开来,以强化贵族政治统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利用礼乐制度来彰显自身地位,被用作获取权力合法性的工具,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坏。汉代,礼乐制度增加了民间风俗以调整统治策略的功能,契合了大一统局面下的政治诉求。(6分)
(2)关系:二者相互促进。汉代对周礼的重塑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社会发展也为周礼的重塑提供了条件。(2分)
理由:汉初,长期战乱致使社会秩序较为混乱,统治者迫切需要重构稳定的统治秩序。汉高祖命叔孙通制定礼仪,明确君臣之位,极大地彰显了皇帝的权威,满足了稳固专制统治秩序的需要。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疆域的不断拓展,原有的礼乐制度难以满足统治需求。汉武帝设立乐府,推行“采诗夜诵”制度,通过收集秦、楚等地的民谣了解民间风俗,并将其融入礼乐之中,运用传统资源构建起契合专制统治需求的礼乐体系,这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4分)从社会发展条件来看,汉代经济逐步恢复并走向繁荣,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为重塑周礼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政治保障。(2分)
19.【答案】(14分)
(1)角度一:国家治理角度,如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制度与社会教化关系等。
角度二: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角度,如君臣关系、官员之间关系、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等。
角度三:阶级关系角度,如官民关系等。
(每个角度任答1点得2分,不重复给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从监察区划调整角度分析
示例:针对唐前期监察范围大、监察官员数量多,唐政府改“贞观十道”为“开元十五道”,每道监察区域的缩小利于监察官员有效落实监察效果。
从监察内容简化角度分析
示例:针对武则天时期监察条目繁多的问题,唐开元时期简化监察条目,使监察任务更加明确,提高监察效率。
从维护监察官员角度分析
示例:针对权贵阻挠监察工作的问题,政府注重维护监察人员的权威。
综上,国家治理中应适时调整、综合施策,改进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
(每个角度得2分,三个角度得6分;综合分析启示得2分,共8分。若围绕“问题与调整”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