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天,是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也是阴雨连绵的凄凉季节。古代诗人往往会根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对这个季节抒发出不同的情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四位诗人的诗作,看看哪些诗句写到了秋景。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其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非常丰富。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刘禹锡在遭受严重打击后,虽然苦闷,但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其一)就是刘禹锡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知人论世
听老师范读《秋词》(其一),注意停顿和节奏。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尝试读出自己
  理解的情感。
诵读诗歌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一句中“悲寂寥”语调沉缓,第二句中“胜春朝”语调高亢。
  第三、四句由景到情,应读出昂扬奋发的感觉。
诵读诗歌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开。
〔碧霄〕蓝天。
诗歌鉴赏
诗歌大意: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逢秋天都悲叹秋之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排云而上,也引发我的诗性飞到了蓝天之上。
  2.品味语言,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描写的景物,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1)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手法。首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然后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了秋天,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2)代表秋天的事物有很多,为什么诗人选择写“鹤”这一事物?
  诗人借景抒情,用鹤直冲云霄的景象表现了秋日之壮美,这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一个“排”字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著有《李义山诗集》。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这首诗有人说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时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诗。从地理位置上看,长安位于巴蜀的北方,所以诗题用“寄北”。
知人论世
诵读诗歌
听老师范读《夜雨寄北》,注意停顿和节奏。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尝试读出自己
  理解的情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未有期”“涨秋池”两句写问答语和眼前景。从内容上看,这两句应读出愁闷的语调。而“何当”“却话”两句则突然转为对将来重聚的美好憧憬,读这两句时,也应表现出期盼之情。
诵读诗歌
〔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何时将要。
〔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课文鉴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诗歌大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有定下归期,此时我能告诉你的是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同坐西窗下共剪烛花,再告诉你今夜巴山秋雨时的我的愁思。
  (1)第一、二句中的“期”和“涨”字,分别写出了什么?
  第一句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句写眼前景象,“涨”字既写出了夜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愁思之重。
  2.赏析诗歌,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诗句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三、四句由实而虚,设想日后回家与妻子团聚时的画面,到那时向“君”追忆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的重现,把眼前的凄苦化成未来团聚的欢乐,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2)第四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指眼前的景象吗?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一生力主北伐,收复失地,但理想一再破灭。晚年退居家乡。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诗人被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当时他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惦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此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诗题下共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知人论世
诵读诗歌
听老师范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注意停
顿和节奏。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尝试读出自己
  理解的情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两句虽写了“僵、孤”的凄凉处境,但重点表现的是“不自哀、戍轮台”的强烈愿望,要读出这种渴望的语气。后两句写的是金戈铁马的梦境,垂老之人尚思杀敌报国,要读出这种悲壮的语气。
诵读诗歌
〔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夜阑〕夜将尽。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歌鉴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诗歌大意:
  我因病躺在孤寂的乡村,并不为自己哀伤,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关。
  夜将尽,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我的梦境中出现了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情景。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情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卧”凄凉至极。“不自哀”是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1)第一、二句中的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赏析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想象诗句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见铁马冰河,为国奋战疆场是虚写。诗句中的“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虚实结合,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爱国情怀。
  (2)第三、四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失败后被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
知人论世
诵读诗歌
听老师范读《潼关》,注意停顿和节奏。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尝试读出自己
  理解的情感。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一、二句用沉缓的语调读,表现出潼关的雄壮与寂寥。
  第三、四句写“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秦岭山脉入潼关的连绵起伏之状,应读出豪迈奔放的气势。
诵读诗歌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束〕拘束。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歌鉴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诗歌大意: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犹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秋词》(其一)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对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归期不定的郁闷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借写风雨梦境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潼关》通过描述诗人途经潼关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潼关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