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满分:120 分 时间:120 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0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 分)A. 阴晦(yīn huì) 嗤笑(chī) 脚踝(huái) 五行缺土(xíng)B. 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别墅(shù) 十拿九稳(wěn)C. 胆怯(qiè) 阔绰(chuò) 牡蛎(mǔ lì) 衣衫褴褛(lán lǚ)D. 掺杂(chān) 煞白(shà) 觅食(mì) 与日俱增(jù)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写拼音(4 分)(1)惘然( ) (2)鄙夷( )(3)恣睢( ) (4)撩逗( )小说常识与单元内容填空(10 分)(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本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均通过______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形象。(2)《故乡》作者是______,选自小说集《_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_____(情节)体现了闰土与 “我” 之间的身份隔阂;小说以 “我” 的视角叙事,这种______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3)《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於勒的态度从 “期待” 变为 “躲避”,这一变化揭示了______的主题;《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在______(环境)的磨砺下,从 “胆怯少年” 成长为 “坚强少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 面对生活的困境,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B. 集市上,小贩们吆喝着叫卖,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C. 他虽然家境贫寒,但从不自卑,反而在学习上比别人更刻苦,真是拮据不堪。D. 故乡的老房子在岁月的侵蚀下,早已破败不堪,让人不禁心生感慨。综合性学习:班级开展 “小说中的‘成长印记’” 主题活动,请完成任务(4 分)请从本单元三篇小说中任选一篇,分析其环境描写对人物成长的作用:病句修改(6 分)通过阅读《孤独之旅》,让我明白了困境能使人快速成长的道理。修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漠的人物事迹。修改:闰土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而且体现了个人命运的无奈。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分句逻辑更合理。二、阅读理解(50 分)(一)课内小说深度阅读(18 分)阅读《孤独之旅》选段,完成 7-10 题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他坐起来,嘴 还叼着一根芦苇,望着他的父亲,眼里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但他没有哭。杜雍和说:“你要记住,我们是放鸭人。”杜小康点了点头。选段中描写了哪两种天气场景?请分别概括其特点。(4 分)赏析文中画线句 “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 的表达效果。(4 分)选段中杜小康的行为和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选段结尾杜雍和说 “你要记住,我们是放鸭人”,这句话有何深意?(4 分)(二)课内小说对比阅读(16 分)阅读《故乡》与《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完成 11-14 题【甲】(《故乡》选段)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乙】(《我的叔叔于勒》选段)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父亲说:“就…… 就是我的弟弟呀。…… 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甲、乙两段选段分别通过什么描写手法刻画闰土和菲利普的形象?(4 分)甲段中闰土 “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与乙段中菲利普 “不安” 的心理,成因有何不同?(4 分)两段选段均通过人物变化反映社会现实,请分别概括其折射的社会问题。(4 分)结合两段选段,说说小说中 “细节描写” 的作用。(4 分)(三)课外小说阅读(16 分)阅读下文,完成 15-18 题路灯下的修车匠①小区门口的路灯下,总坐着一位修车匠。他约莫六十岁,背有点驼,手上布满老茧,指缝里总嵌着黑油泥。无论刮风下雨,只要路灯亮了,他的修车摊就会准时出现。②我第一次找他修车,是因为自行车爆胎。那天晚上,我急着去补习班,车却突然 “瘫” 在半路。路灯下,他正低头补着一辆旧自行车,我跑过去说:“大爷,能帮我修修吗?我赶时间。” 他抬起头,露出一双浑浊却温和的眼睛,说:“别急,马上好。”③他手脚麻利地卸下轮胎,打满气放进水盆里,气泡顺着裂缝往上冒。他用锉刀把破口处磨平,剪了一块补丁,涂满胶水,紧紧贴在破口上,再用锤子轻轻敲实。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车就修好了。我掏出钱,他却摆了摆手:“下次一起算,你快去吧,别迟到了。” 我愣了一下,他已经低下头,继续补那辆旧自行车了。④后来我才知道,他姓王,退休前是机械厂的工人,老伴走得早,儿子在外地工作。他摆摊修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怕自己闲下来会胡思乱想。有一次,邻居张奶奶的三轮车坏了,他免费修了不说,还帮她送到家。张奶奶要给钱,他说:“邻里之间,这点小事不算啥。”⑤冬天的一个晚上,我放学回家,看到他正蹲在路灯下,给一辆共享单车补胎。寒风呼啸,他的手冻得通红,却没戴手套。我问:“王大爷,这共享单车又不是个人的,您修它干啥?” 他搓了搓手,说:“万一有人急着用呢?总不能让车‘躺’在这儿呀。” 路灯的光洒在他身上,我忽然觉得,他的背好像不那么驼了。⑥上个月,小区门口装了新的修车点,有专人值守。我以为王大爷不会再来了,可晚上路过路灯下,还是看到了他的身影。他不再修车,而是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里,看到有人路过,就笑着打招呼。有人问他为啥还来,他说:“习惯了,看着这路灯亮着,心里踏实。”⑦后来我听说,他儿子接他去外地住,他没去。他说:“我走了,万一有人车坏了,找不到地方修咋办?这路灯下,需要一个修车匠。”⑧如今,每当我路过路灯下,看到他坐在那里,心里就会暖暖的。他就像那盏路灯,不显眼,却在黑夜中,给需要的人带来光亮。文章围绕 “王大爷” 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第①段中 “手上布满老茧,指缝里总嵌着黑油泥” 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4 分)文中的王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析。(4 分)如何理解第⑧段中 “他就像那盏路灯,不显眼,却在黑夜中,给需要的人带来光亮” 这句话?(4 分)三、写作(40 分)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题目一:命题作文《在______中成长》(横线上可填 “困境”“告别”“责任” 等,需结合本单元小说人物或生活经历)题目二:话题作文 “小说中的‘小人物’”(“小人物” 可指闰土、于勒、杜小康等,需分析其形象意义或联系现实生活)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与运用(30 分)D(3 分)(A 项 “五行” 的 “行” 读 xíng;B 项 “拮据” 的 “据” 读 jū;C 项 “牡蛎” 的 “牡” 读 mǔ)(1)wǎng(2)bǐ yí(3)suī(4)liáo dòu(每空 1 分,共 4 分)(1)人物 情节 环境 情节(2)鲁迅 呐喊 闰土称 “我” 为 “老爷” 第一人称(3)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芦苇荡(每空 1 分,共 10 分)C(3 分)(“拮据不堪” 形容经济困难,用在此处形容 “学习刻苦” 不合语境)示例:《孤独之旅》中 “芦苇荡” 的环境描写对杜小康的成长至关重要。暴雨中的芦苇荡 “天昏地暗”“芦苇被风撅断”,营造了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杜小康直面困境;雨后天晴的 “明亮天空”,则象征他成长后的心境,环境变化推动他从胆怯走向坚强。(4 分,环境描写 2 分,对成长的作用 2 分)(1)删去 “通过” 或 “让”(2 分)(2)将 “事迹” 改为 “形象”(2 分)(3)将 “不仅…… 而且……” 前后分句互换(改为 “闰土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个人命运的无奈,而且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2 分)(二)阅读理解(50 分)(一)课内小说深度阅读(18 分)(1)暴风雨:阴沉、黑暗、猛烈(雷声轰鸣、天昏地暗)(2 分);(2)雨后天晴:天空湛蓝、月亮明亮(2 分)。(共 4 分)运用比喻修辞(1 分),将 “雷声” 比作 “万辆战车滚动”(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雷声的响亮、气势的磅礴(1 分),烘托出暴风雨来临前的紧张氛围(1 分)。(共 4 分)行为变化:从 “忘记父亲、冒雨追鸭” 的慌乱,到 “雨后天晴静静躺着、叼着芦苇” 的平静(3 分);心理变化:从 “面对暴风雨的胆怯”,到 “想起母亲却没哭” 的坚强,再到 “见到父亲露出孩子般胆怯却仍没哭” 的成长(3 分)。(共 6 分)这句话是杜雍和对杜小康的身份认同与责任传递(2 分);既提醒杜小康接受 “放鸭人” 的生活现实,也暗示他要像 “放鸭人” 一样承担责任、直面困境,标志着杜小康真正理解 “成长” 的含义(2 分)。(共 4 分)(二)课内小说对比阅读(16 分)甲段通过外貌描写(“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开裂的手”)和语言描写(“老爷!”)刻画闰土(2 分);乙段通过动作描写(“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神态描写(“脸色苍白”)和语言描写(“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刻画菲利普(2 分)。(共 4 分)闰土的 “欢喜” 是因见到儿时伙伴 “我”,“凄凉” 是因生活困苦与身份隔阂(2 分);菲利普的 “不安” 是因怀疑卖牡蛎的人是于勒,担心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暴露对於勒的真实态度(2 分)。(共 4 分)甲段折射出旧中国农村衰败、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压抑(2 分);乙段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观念扭曲了人际关系(2 分)。(共 4 分)细节描写能刻画人物形象(如闰土 “开裂的手” 体现其劳作艰辛,菲利普 “脸色苍白” 体现其内心恐慌)(2 分);能暗示人物命运(如闰土的 “破毡帽、薄棉衣” 暗示其贫困,于勒 “又老又脏、满脸皱纹” 暗示其落魄)(2 分)。(共 4 分)(三)课外小说阅读(16 分)(1)王大爷为 “我” 紧急修自行车,却不肯当场收钱;(2)王大爷免费帮张奶奶修三轮车并送回家;(3)王大爷寒风中为共享单车补胎;(4)小区装新修车点后,王大爷仍来路灯下坐着,拒绝去外地跟儿子住。(每点 1 分,共 4 分)细节描写体现王大爷长期从事修车工作,突出他的勤劳与质朴(2 分);为下文他熟练修车、热心助人的情节做铺垫(2 分)。(共 4 分)王大爷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帮 “我” 紧急修车、免费帮张奶奶修三轮车);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无论风雨都守在修车摊,为共享单车补胎);是一个热爱故土、坚守初心的人(拒绝去外地,坚持留在路灯下)。(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并结合内容即可,共 4 分)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1 分),将王大爷比作 “路灯”(1 分);既写出他像路灯一样在黑夜中默默守护小区居民(1 分),也赞美他如路灯般无私奉献、给人温暖的品质(1 分)。(共 4 分)三、写作(40 分)评分标准:一等(36-40 分):立意深刻,内容充实,紧扣单元 “小说人物成长” 或 “小人物形象” 主题,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感真挚,细节描写生动。二等(30-35 分):立意明确,内容具体,结合单元小说或生活事例,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情感真实,有一定细节。三等(24-29 分):立意基本明确,内容单薄,与主题关联不紧密,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情感较平淡。四等(23 分以下):立意模糊,内容空洞,偏离主题,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缺乏真情实感。(注:字数不足、抄袭等情况,酌情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