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满分:120 分 时间:120 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8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 分)A. 瘫痪(tān) 憔悴(qiáo cuì) 絮叨(dāo) 翻来覆去(fù)B. 诀别(jué) 淡雅(yǎ) 烂漫(màn) 喜出望外(wàng)C. 分歧(qí) 一霎(shà) 煎熬(áo) 水波粼粼(lín)D. 匿笑(nì) 沐浴(yù) 祷告(dǎo) 罗摩衍那(yǎn)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写拼音(4 分)(1)侍弄( ) (2)憔悴( )(3)chāi( )散 (4)沉 jì( )古诗文默写(8 分)(1)《观沧海》中描写大海壮阔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牵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常识填空(4 分)(1)《秋天的怀念》作者是______,文中通过回忆母亲照料重病的 “我” 的往事,表达了______之情。(2)《金色花》作者是______(国籍)诗人______,文中以儿童的视角抒发了对母亲的爱。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 母亲憔悴的脸上露出了喜出望外的神色。B.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真是令人刮目相看。C. 他在选择中考志愿的第一志愿时,既想报清华附中,又想报北大附中,总是见异思迁。D. 看着弟弟那顽皮的样子,妈妈忍俊不禁地笑了。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 通过学习《散步》这篇课文,使我们明白了亲情的重要性。(删去 “通过” 或 “使”)B. 秋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将 “秋天的北京” 改为 “北京的秋天”)C. 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不再发生,我们应当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删去 “不”)D. 他对自己能否考上重点中学充满信心。(将 “能否” 改为 “能”)综合性学习:班级开展 “感悟亲情” 主题活动,请完成任务(3 分)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对 “亲情” 的理解:二、阅读理解(42 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2 分)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 8-11 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3)不逾矩( ) (4)学而不思则罔( )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选段中孔子认为学习的方法有哪些?(4 分)(二)课内现代文阅读(14 分)阅读《散步》选段,完成 11-14 题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 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选段中 “我” 为什么要劝母亲多走走?(3 分)选段中描写南方初春田野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 分)如何理解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句话的含义?(4 分)选段体现了一家人怎样的氛围?(3 分)(三)课外现代文阅读(16 分)阅读下文,完成 15-18 题母亲的唠叨①我的母亲是个爱唠叨的人。从我记事起,她的唠叨就如影随形。②小时候,我总嫌母亲唠叨。每天早上,她会一遍遍地催我起床、刷牙、洗脸;吃饭时,她会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还念叨着 “多吃点,长得高”;上学前,她又会叮嘱我 “上课认真听讲,别和同学打架”。那时候,我觉得母亲的唠叨是世界上最烦人的声音。③有一次,我因为嫌母亲唠叨,和她大吵了一架,然后跑出了家门。那天我在外面逛了很久,直到天黑才回家。推开门,我看到母亲正坐在沙发上流泪,桌子上摆着我爱吃的饭菜,已经凉了。母亲看到我,赶紧擦干眼泪,说:“饿了吧?我去给你热饭菜。”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很不懂事。④慢慢地,我长大了,开始理解母亲的唠叨。其实,母亲的唠叨里藏着深深的爱。她催我起床,是怕我上学迟到;她给我夹菜,是怕我营养不够;她叮嘱我上课认真听讲,是希望我能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⑤现在,我上了初中,每天早出晚归。母亲的唠叨依然没有减少,但我不再觉得烦了。每次听到母亲的唠叨,我都会笑着答应。因为我知道,这唠叨是母亲对我最深沉的关爱。文章围绕 “母亲的唠叨” 写了哪几件事?(4 分)第③段中 “桌子上摆着我爱吃的饭菜,已经凉了”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 分)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结合全文,说说你对 “母亲的唠叨里藏着深深的爱” 这句话的理解。(4 分)三、写作(50 分)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题目一:命题作文《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横线上可填 “母爱”“父亲的眼神”“亲情” 等)题目二:话题作文 “温暖的瞬间”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与运用(28 分)C(3 分)(A 项 “覆” 读 fù;B 项 “诀” 读 jué;D 项 “衍” 读 yǎn)(1)shì(2)qiáo(3)拆(4)寂(每空 1 分,共 4 分)(1)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3)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每空 1 分,共 8 分,错字漏字不得分)(1)史铁生 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2)印度 泰戈尔(每空 1 分,共 4 分)C(3 分)(“见异思迁”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3 分)(原句两面对一面,应删去 “能否”)示例:亲情是母亲在我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是父亲在我受挫时鼓励的眼神,它是无声的付出,是永远的牵挂。(3 分,结合经历 1 分,理解 2 分)二、阅读理解(42 分)(一)课内文言文(12 分)(1)同 “悦”,愉快(2)生气,恼怒(3)法度(4)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每空 1 分,共 4 分)(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2 分,“朋”“乐” 各 0.5 分)(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2 分,“故”“新” 各 0.5 分)按时温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共 4 分)(二)课内现代文(14 分)因为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 希望母亲多走走,锻炼身体。(3 分)描写南方初春田野的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也为下文一家人散步营造了温馨的氛围。(4 分,景色特点 2 分,作用 2 分)小家伙的话天真无邪,点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亲情的温暖,也让一家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延续和传承,所以大家都笑了。(4 分,孩子的视角 2 分,情感 2 分)体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温馨和睦的氛围。(3 分)(三)课外现代文(16 分)(1)小时候,“我” 嫌母亲唠叨;(2)“我” 因嫌母亲唠叨和她大吵一架后跑出家门,回家后看到母亲在等 “我”,饭菜已经凉了;(3)长大后,“我” 理解了母亲的唠叨;(4)现在,“我” 不再嫌母亲唠叨,反而觉得是关爱。(每点 1 分,共 4 分)这句话写出了母亲等 “我” 回家的时间很长,表现了母亲对 “我” 的担心和牵挂,体现了母亲对 “我” 的爱。(4 分,时间长 2 分,情感 2 分)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爱唠叨、关心孩子、宽容大度的人。(4 分,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母亲的唠叨看似烦人,实则包含着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她的每一句唠叨都是为了孩子好,比如催孩子起床是怕孩子迟到,给孩子夹菜是怕孩子营养不够,这些唠叨都是母亲爱孩子的表现。(4 分,结合内容 2 分,理解 2 分)三、写作(50 分)评分标准:一等(45-50 分):立意深刻,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能结合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二等(38-44 分):立意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情感真实,有一定的细节描写。三等(30-37 分):立意基本明确,内容单薄,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情感不够饱满。四等(29 分以下):立意模糊,内容空洞,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缺乏真情实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