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汇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文汇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东城区文汇中学 2025-2026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10 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一、基础 运用(共 14 分)
学校开展 “‘古籍与经典’中的中华精神” 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一)阅读下面关于古籍保护的文字,完成 1-2 题。(共 4 分)
中华古籍是中华文明的 “活化石”,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从甲骨文到简帛,从雕版印刷到活字排版,古籍的形式虽经岁月变迁,但其蕴含的文化内核从未改变。在古籍保护工作中,一代代研究者潜心钻研,将散佚的典籍重新整理,让濒临损坏的文献得以修复,让 “纸上千年” 的文明得以积①diàn 传承。这些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研究者心怀敬畏、耐住寂寞 —— 他们在故纸堆中逐字校勘,在放大镜下辨识残字,用匠心守护着文明的火种,这份坚守与执着,淋漓尽致②地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文化担当。
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①淀 ②致 B. ①奠 ②致 C. ①淀 ②至 D. ①奠 ②至
依次给这段文字中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校(jiào) 勘(kān) B. 校(xiào) 勘(kān)
C. 校(jiào) 勘(kàn) D. 校(xiào) 勘(kàn)
(二)阅读下面关于经典与精神的文字,完成 3-4 题。(共 4 分)
古籍中的经典名句,是中华精神的浓缩。《论语》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告诫士人当以坚毅担当肩负使命①《孟子》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提醒人们在困境中需磨砺意志;诸葛亮《出师表》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彰显了忠臣的赤诚担当;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诠释了志士的气节风骨…… 阅读经典著作,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 “自强不息”“家国情怀” 的内涵,也让中华精神在当代焕发生机。
根据上下文,在选文①处填入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 B. ; C. 。 D. :
画线句表达欠妥,请修改。(2 分)
(三)学校举办主题班会,一位同学撰写了发言稿初稿,完成 5-7 题。(共 4 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1)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 “读古籍经典,传中华精神”。
(2)【甲】从《尚书》记载的 “民惟邦本”,到《礼记》倡导的 “天下为公”;从《史记》中的历史镜鉴,到《资治通鉴》的治国智慧 —— 古籍经典中藏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3)保护古籍、阅读经典,需要我们付诸行动。近年来,“古籍活化” 成为热点:《典籍里的中国》用舞台演绎古籍故事,让《尚书》《楚辞》“活” 了起来;各地图书馆推出 “古籍体验课”,让我们亲手触摸雕版、感受活字印刷;许多同学参与 “经典诵读” 活动,用声音传递经典的力量……【乙】这些活动络绎不绝,让古籍经典走出书斋,走进我们的生活。
(4)【丙】没有古籍的守护,哪有文明的延续?没有经典的滋养,哪有精神的传承?没有文化的根基,哪有民族的未来?
(5)最后,我用一副对联结束发言:上联是 “____ ”,下联是 “____”,横批是 “薪火相传”。
(6)谢谢大家!
上文四处句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处是( )(2 分)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无不当处
结合上下文,从下面四联中选出两联,依次填入第(5)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①读古籍识千年智 ②传经典育少年心
③守文明护根脉远 ④继绝学开未来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二、古诗文积累、阅读(共 16 分)
(一)默写。(每空 1 分,共 4 分)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岳阳楼记》中描绘洞庭湖 “动静结合” 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
(二)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 10-11 题。(共 5 分)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中秋 “兼怀子由” 之作。首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以设问开篇,既表达了对宇宙的追问,也暗藏着__________的心境;颔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通过 “欲” 与 “恐” 的对比,展现了词人__________的矛盾;尾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则突破个人悲欢,传递出对__________的美好祝愿。(3 分)
请简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一句的妙处。(2 分)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 12-14 题。(共 7 分)
【甲】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链接材料】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节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 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C.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山间之四时也 四时之景不同
依据上下文,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翻译:(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
理解:这句话用 “衔”“吞” 两个动词,将洞庭湖拟人化,生动写出其壮阔的气势,为后文写 “迁客骚人” 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心意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之间啊。
理解:这句话直接点明 “醉翁” 的核心乐趣是 “山水之乐”,与后文 “太守之乐其乐也” 的 “民之乐” 形成对比,突出太守的孤独。
C.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翻译:像那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洞就变得昏暗了。
理解:这句话描写山间朝暮的变化,“开”“暝” 两个字简洁勾勒出早晚的不同景象,体现 “山间之乐” 的多变。
结合【甲】【乙】两文和【链接材料】,说说范仲淹与欧阳修的 “乐” 有何异同。(3 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 12 分)
阅读下面三组材料,完成 15-18 题。
【材料一】国家图书馆 “古籍活化工程” 成果报道(节选)
2024 年,国家图书馆启动 “古籍活化工程”,通过三大举措让沉睡的古籍 “活” 起来:一是建立 “中华古籍资源库”,已完成 3.2 万部善本古籍的数字化扫描,公众可通过官网免费查阅《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珍贵典籍的高清影像;二是打造 “古籍里的中国” 线下展览,通过场景复原、互动装置,再现雕版印刷、古籍修复的过程,2024 年全年展览接待观众超 50 万人次;三是推出 “古籍通识课” 线上专栏,邀请文史专家解读《论语》《楚辞》等经典,单节课程最高播放量达 800 万次。工程负责人表示,古籍活化的核心是 “让经典走进生活”,让年轻一代感受古籍背后的文化力量。
【材料二】2025 年北京市青少年经典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调查项目 数据结果
每周经典阅读时长 1 小时以内:68%;1-2 小时:22%;2 小时以上:10%
偏好的经典类型 唐诗宋词:53%;明清小说:28%;诸子百家:19%
主要阅读途径 学校要求:75%;自主兴趣:15%;家长引导:10%
认为经典阅读的困难 语言晦涩:62%;缺乏共鸣:25%;时间不足:13%
【材料三】东城区某中学 “古籍体验课程” 实施方案(节选)
1.课程目标: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基础古籍修复技巧,理解经典文献的传承价值;
2.课程内容:①“雕版印刷小课堂”:学习雕版刻制、油墨调配,印制《三字经》选段;②“古籍修复初体验”:使用专业工具修补模拟破损的古籍书页,了解纸张保护知识;
3.实施效果:2024 年秋季学期开设以来,参与学生达 300 余人,课后反馈显示,89% 的学生表示 “对古籍产生了兴趣”,76% 的学生 “开始主动阅读经典篇章”。
15.从材料一中,可提取出国家图书馆 “古籍活化工程” 的哪三项具体举措?(2 分)
16.结合材料二的表格数据,概括北京市青少年经典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3 分)
17.某学校计划推广经典阅读活动,请结合三则材料,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3 分)
四、散文阅读(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19-22 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节选)
谢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 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 “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8.作者在选文中认为 “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原因之一是 “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阅读如何实现这种 “感化与陶冶”。(3 分)
19.赏析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 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
20.结合选文观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对 “读经典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 的体会。(4 分)
答案
一、基础 运用
1. A
2. A
3. B
4. 修改:阅读经典著作,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强不息”“家国情怀”的内涵,从而让中华精神在当代焕发生机。
5. B
6. A
二、古诗文积累、阅读
5. 直挂云帆济沧海
6. 月是故乡明
7.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 对人生感慨;出世与入世;天下离人
9. 这句话将人生悲欢与月亮圆缺作比,揭示世事难全的哲理,表达词人旷达胸襟。
10. D
11. A
12. 同:都乐在自然美景;异:范仲淹乐在“先忧后乐”的天下情怀,欧阳修乐在山水与民同乐。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5. ①建立“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化扫描善本古籍;②打造“古籍里的中国”线下展览;③推出“古籍通识课”线上专栏。
16. ①阅读时间短;②阅读类型偏窄;③阅读动机被动;④阅读困难多。
17. ①开设古籍体验课程;②利用数字化资源
四、散文阅读
18. 阅读让人从往哲先贤的著述中学得人格精神,如从《论语》学智慧、《史记》学历史精神、《正气歌》学刚烈,从而提升精神境界。
19. 运用排比手法,列举从不同经典中学得的精神品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展现阅读对精神的广泛陶冶作用。
20. 读经典时,仿佛与作者对话,如读《论语》感受孔子智慧,读《史记》体会历史厚重,这种“谈话”提升思维品格,让人向善避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