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泰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记者:稀土是什么 您能给我们科普一下吗 沈保根: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15种镧系元素以及钪和钇共17种元素的总称。由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稀土成为制造许多高科技产品与支撑众多新兴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母”。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它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通讯、制造、生物、光学、超导、医学等方面。所以有的人把稀土理解为“现代工业维生素”“万能之土”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全球好多地方,都有稀土。所以稀土并“不稀”,但是真正适用的、能够有开采价值的数量,其实并不多。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稀土矿物和含稀土元素矿物有250余种。稀土含量较高的,就是我们说的价值比较高的,占的比率很低,也就是6%不到,加起来也就五六十种。这五六十种矿物中间,作为矿物质且有开采价值的,大概就10来种。有的含量太少,没有开采价值;有的虽有开采价值,但是开采成本非常昂贵。记者:沈保根:我国稀土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态势越加有序,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越发增强。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在稀土资源开采、冶炼分离和材料生产等领域建立了全球优势地位。自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全球稀土市场供给度90%以上的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一系列稀土管制政策的实行和世界主要工业国家轻稀土矿山的相继开发与供应,未来世界轻稀土生产依赖中国单边供应的格局将有所变化。但中国在全球重稀土的供应上,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记者:目前,我国稀土产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沈保根:在稀土资源端,我国的资源优势正在受到挑战。近年来海外稀土资源开发发展迅速。在稀土应用端,我国在稀土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光学材料以及抛光材料等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水平,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的转变,有些领域已处于领跑位置,相关材料的产量和质量具有国际话语权。此外,我国稀土资源的有序开采、供应和功能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拉动了国际市场稀土价格的连年提升。美日澳等国开始打造盟国内部循环的稀土资源开发投入,旨在摆脱对我国稀土供应的依赖,尽快追赶和超越我国,最后达到反制我国的目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开采也好,冶炼也罢,以及分离,都要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矿藏开采出来了,稀土资源也分离出来了,却把环境给污染了,那就得不偿失了。记者:您一直从事材料科研工作,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沈保根:做科学研究,你要想做一点事情,不付出努力是很难成功的。同一个研究领域,你想想看,全世界有多少人都在研究同一个事情。你想做得比别人好,怎么办 不去好好努力,那真的是很难成功的。做科学研究永远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所以我们得想办法不断创新。(摘编自沈爱群、乔韵鸥《专访中科院院士沈保根:揭秘“稀土”背后的故事》)材料二: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稳定、充足的资源供应对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一些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已接近或超过50%。2022年中国的原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1%和40%;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分别为81%、83%、65%;锂、钴、镍等关键矿产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在85%、95%、90%以上。预计到2035年,这种大规模依赖进口局面难以根本扭转。随着大国竞争的激烈加剧和科技进步的深入开展,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我国有必要根据政策变化和新的国际形势,及时调整战略性矿产目录,可将更新周期调整为3~4年,最多不超过5年。战略性矿产对于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其需求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以科技创新提升储量水平,以政策创新增储上产。对于战略性矿产勘查,可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与5G通信站、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新基建相关的战略性矿产需求未来可能会爆发性增长,如钨、钛、锑、钴、稀土等,有必要提前做好战略储备。我国部分战略性矿产虽然资源丰富,但缺乏高端应用技术。例如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粗镓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高端稀土、镓等稀有金属产品生产能力较低,仍处于稀土、稀有金属产业链的底端,资源高效利用仍受制于人。因此,应加强科技研发,延伸战略性矿产产业链;加强关键矿产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及时“稳链、补链、强链”。通过技术提升来提高战略性矿产的附加值,跻身高端产品产业。近年来,通过不断吸收新发展理念与新技术,绿色开采已开拓出绿智融合的低碳发展道路。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赋能矿山绿色开采,通过优化采矿方法,推广使用智能化采矿设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采矿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开采回采率,实现降本增效。发展循环利用技术,提升“城市矿产”开发能力,将继续提高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水平,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摘编自陈从喜《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已发现的稀土矿物和含稀土元素的矿物之中,目前具有开采价值且开采成本不高的稀土矿藏少之又少。B.只有保证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应稳定充足,我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大国激烈竞争中占有优势。C.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和需求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D.如果提前做好战略性矿产的储备,就能满足新基建对战略性矿产的需求,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用“跟跑”“并跑”“领跑”三个词语,概括了我国一些功能材料在研发和生产水平方面的三个发展阶段,既恰当又形象生动。B.记者最后请沈保根院士谈谈从事材料科研工作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这是为了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有助于访谈的深入。C.材料二从我国某些矿产对外依存度的数据中,得出“到2035年,这种大规模依赖进口局面难以根本扭转”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依据。D.材料二在指出我国应根据新的国际形势调整战略性矿产目录时,采用了“有必要”“可”两个语气强弱不同的词语,表述准确恰当。3.材料一横线处需补写出记者要提的一个问题,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全球稀土供需格局是否会变化 B.未来世界轻稀土生产情况怎样 C.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状况怎样 D.中国稀土供应的格局会变化吗 4.记者请沈保根院士科普一下稀土是什么,沈院士的回答是如何做到科学性和普及性的 请简要分析。(4分)5.目前我国稀土产业面临挑战,我国应如何应对 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千里江山图(节选)孙甘露凌汶被嘈杂的声音吵醒了,虽然她几乎直到凌晨才睡着。先是一阵刺耳的军号,穿过黎明时分的薄雾,然后就不停传来咣当咣当的声音,过了很久她才意识到,那是开关铁门的撞击声。她在看守所里,在龙华。昨天上午,一辆黑色囚车把她从老闸捕房送到南市,下午她又上了另一辆囚车,天黑前才被押送到这里,车上全是那天开会时被捕的人。囚车过了枫林桥,车上就有人小声说,看来是去龙华。果然,车子开进了淞沪警备司令部,停在一幢小楼前,又有人小声嘀咕,军法处。押送的军警一听见说话声就开始吼叫。小楼里,他们靠窗站了很久,窗外暮色四合,每个人都心情沉重。天黑以后,他们才一一个个被押进牢房,直到现在她都没有吃过什么东西。但她并没有饥饿的感觉,就算食物放在面前她也吃不下去。她想的很多,但没什么头绪,接下来会遭遇什么,她心里也没数。不过有一点她很清楚,不管碰到什么,她都决不能屈服。“真是个美人坯子。”阳光照进牢房,有人在说话。凌汶转头,看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坐在对面床上,手里拿着一面小镜子,对着脸照来照去。“你们醒了 ”女人站起身来到凌汶床头,朝她伸着个俏脸,说个不停,“睡了一觉气色好多了。昨天晚上你们进来,脸色都蛮吓人的。我姓陶,叫我陶小姐好了。”牢房里原本气味难闻,这个女人一靠近,倒带来一阵香味。“总算有人来了,我在这里好几个月了,厌气得要死。要是进来三个就更好了,可以凑一桌麻将!”她咯咯笑了起来,“女人蹲监房不大有的,你们不会和我一样,也是被冤枉的吧 ”陶小姐又往脸上涂了点脂粉:“每天涂涂抹抹,也不知道给谁看。你们一晚上没吃什么,饿了么 我有麦乳精,外面都要托人才能买到呢,我给你们泡一杯吧 ”正说着,牢房门哐啷一声打开了,狱卒讪笑着说:“陶小姐,出来吧 ”陶小姐抹抹旗袍,站起身,摇摇扭扭出了门,站在门口说了一句:“今天天气倒蛮好,我要好好晒晒太阳。”牢房里安静下来,只听见门外狱卒对那女人说:“陶小姐,她们和你不一样,她们是共产党,你可不要乱搭讪。”凌汶猛地坐起身,环视四周。牢房里还有一个人,和自己一样,也坐在床沿,床上只有几条木板和一片草席。陶小姐的床靠里,铺着厚厚的床褥,鸳鸯花样的床单上卷着一条缎面被子。她望着牢里的另一个人,她们俩刚见面就一齐被捕了。她试探着看了看对方,遇到一双温和的眼睛,正勉力朝她微笑。这个年轻的姑娘留着齐耳短发,像个老师,两人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开口。良久,凌汶问道:“你还好么 ”对方点点头。砖地上有些青苔,蚂蚁在阳光下爬行。她抬起头看着凌汶,眼神热切,显得有点激动,好像有无数个问题要问,还没来得及出声。“在这里,说话要小心。”凌汶说。“我认识你。我读过你的小说《冬》。你叫凌汶。”“那么你呢 还有那个穿夹克的年轻人,在囚车上你们一直紧挨着。”“我叫董慧文,他是陈千元。”她想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本来她们可以在会上互相认识的。那天上午,她和陈千元约定十点前赶到四马路菜场,他们说好了,先在同春坊弄口碰头。坊里一条直弄堂走到底,便是明惠小学的校门,她在那里教书。那天早上,她不得不先去学校。马上就要放寒假了,她要跟毕业班的学生告别,把校长签名盖章的修业证书发给他们。“你怕不怕 ”见董慧文陷入了沉默,凌汶上前。问题很直率,董慧文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怕吗 她一点都不怕那些人,可是当她真的进了这个阴森的地方,心里又不免有些发毛。她发现只有当自己心中充满怒火时,才会情绪激昂,全无畏惧。她犹豫了一下,忽然睁大眼睛望着凌汶:“那天在四马路跳楼的,是什么人 ”凌汶摇摇头。从昨天到现在,她也一直在想这个跳楼的人,他这样义无反顾地跳出窗外,就是为了通知他们敌人进来了吗 她试图去理解他,就好像她觉得,如果能真正了解这些人在生死抉择前内心的种种想法,她就能更加懂得龙冬,她在写《冬》的时候,是多么幼稚啊。董慧文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对凌汶说:“我不怕。我早就想好了。”窗外高墙的铁丝网上,一只灰鸽停在上面,牢房中沉默下来。凌汶看着面前这个姑娘,心里有些为她担心。凌汶坐过牢,她知道最艰难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抓他们的人,还想挖出他们的秘密。任务虽然她也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他们临时被召集起来,一定有什么重要任务。老易知道他们要去做什么吗 牢门再次打开,狱卒站在门口……(有删改)文本二:不久前,我在某个场合,大致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我把《千里江山图》的酝酿和写作,视为一次新的学习过程。从写法和故事本身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像个初学者一样,进入小说,进入历史。也许,就因为这样,历史得以重新展开,对一个小说作家而言,这更意味着需要进入人物的内心。他/她的内心成为行动的力量,历史也是这样打开的。历史和故事,说起来语义的指向有点不同。历史指向某种真实性,至少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故事更像是一种讲述,一种与生俱来带有修辞性的表达,讲述和表达的方式成为小说的外貌。对小说家的考验在于,你要讲得和写得像真的一样,至少让读者感觉像是真的。于是,故事就成了历史,历史在故事中复活。其实,这就是文学或者小说的朴素功能。批评家喜欢说,历史在文学中重新诞生。我没把握说,这也可能会是读者在《千里江山图》中感觉到的阅读体验。(摘编自孙甘露《写作就是写作者的未来》)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以“刺耳的军号声”和“开关铁门的撞击声”唤醒凌汶,强调了牢里生活的规律性,营造了压抑的氛围,为后面人物的心理活动做了铺垫。B.陶小姐在牢房中表现得十分轻松,与凌汶和董慧文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了她对这里生活的适应和对自身凶险处境的不在乎。C.小说虽使用了第三人称,但通过刻画凌汶和董慧文的内心活动与对话,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并展现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D.文中描写了阳光、蚂蚁、灰鸽等意象,阳光象征希望,蚂蚁暗示渺小个体的挣扎和绝望,灰鸽代表自由,三者构成革命者的艰难处境。7.关于文本一中凌汶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凌汶在被捕后,虽然面临未知的困境,但她提醒自己“决不能屈服”,表现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B.凌汶提醒董慧文“在这里,说话要小心”,体现她具有一定的牢狱斗争经验和高度的警惕性。C.凌汶对董慧文说“你怕不怕”,主要是为了试探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D.凌汶试图理解跳楼者的行为动机,并反思自己创作《冬》时的幼稚,这显示其作为作家的自省意识。8.文本一末段“牢门再次打开,狱卒站在门口……”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9.文本二画线句子提出:“历史在故事中复活。”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主张的。(6分)(三)阅读Ⅲ(本小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崔浩,字伯渊,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世祖诏浩曰:“昔皇祚之兴,世隆北土,积德累仁,多历年载,泽流苍生,义闻四海。而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公德冠朝列,命公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从实录。”至于损益褒贬,折中润色,浩所总焉。郄标等立石铭刊《国书》,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①。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有司按验浩,浩伏受赇,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尽夷其族。(节选自魏收《魏书》卷三十五)材料二:贺拔胜,字破胡,少有志操,善左右驰射。及齐神武与孝武帝②有隙,闻齐神武已平潼关,胜还荆州,时齐神武已遣将赴之。胜败;奔梁。胜乞师北讨齐神武不果乃求还梁武帝亲饯于南苑。既至长安,诣阙谢罪。及齐神武率众攻玉壁,胜以前军大都督从周文。见齐武旗鼓,识之,乃募敢勇三千人,配胜以犯其军。胜适与神武遇,持槊追数里,刃垂及之,神武气殆尽。会胜马为流矢所中,死。比副骑至,神武已逸去。是岁,胜诸子在东者,皆为神武所害。胜愤恨,因动气疾,大统十年,薨于位。(节选自李延寿《北史》卷四十九)材料三:《宋书·柳元景传》,元景有从弟光世,留仕于魏。司徒崔浩,其姊夫也。浩密有异志,光世邀河北义士为浩应。浩谋泄被诛,河东大姓连坐者甚众,光世南奔得免。案《魏书》,崔浩之诛,初非别有异图也。《宋书》所云,盖光世南奔时诡托之词,南北分裂,徒以传闻为记载,故有此误耳。《南史·柳元景传》亦不言浩有异图被祸,固以《宋书》所记不足凭也。(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材料四:贺拔胜自魏奔梁,又自梁归西魏,感梁武之德。玉壁之战。追逐齐神武,几获之。《北史》谓其君子人也。《魏书》则谓其好行小数,志大胆薄,周章南北,终无所成,致殁于贼中。魏收以贺拔胜仕于西魏,故肆为诋訾。当时已谓党齐毁魏,褒贬肆情,则其曲笔可知也。(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三)【注】①备而不典:撰写国史完备,但没有为尊者讳,不能作为典范。②齐神武:高欢,北魏权臣。孝武帝,北魏王朝末代皇帝,不甘受制于高欢,与之对抗,失败后西遁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新帝,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分别由高欢、宇文泰控制。后东魏皇帝被高欢之子替代而建立北齐。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3分)胜乞师A北B讨C齐神武D不果E乃求F还G梁武帝H亲饯于南苑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莫之二,宾语前置句,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不同。B.族,家族,与《师说》“士大夫之族”的“族”意义相同。C.阙,音què,宫殿,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的“阙”读音、意义均不相同。D.于,介词,在,与《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于”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祖认为史官失职,担心祖先伟业得不到记载,所以命令德行出众的崔浩总管修撰史的事务,要求真实记录。B.玉璧之战中,贺拔胜认出了齐神武的旗鼓,率军冲击其军阵,因贺拔胜所乘之马被流箭射死,齐神武趁机逃脱。C.贺拔胜与齐神武为敌,自己的儿子因此惨遭杀害,贺拔胜愤恨不已,从而引发了气怒之症,于大统十年在任上去世。D.赵翼认为《宋书》关于崔浩的记载不足采信,又因时人对魏收的评价点明《魏书》存在有意掩盖真相的情况。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4分)(2)胜适与神武遇,持槊追数里,刃垂及之,神武气殆尽。(4分)14.赵翼以崔浩和贺拔胜为例,总结了史书记载存在差异的原因,请概括这些原因,并写出给你的启示。(5分)(四)阅读IV(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姜夔其九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其十环玦随波冷未销,古苔留雪卧墙腰。谁家玉笛吹春怨,看见鹅黄上柳条。[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诗人范成大晚年居所。苕溪:在浙江湖州,姜夔当时寓居之地。此组诗共十首,作于姜夔除夕夜从范成大石湖别墅乘船返回湖州途中。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九首句追忆少时在翰墨林中闻名,次句则道出当下的心境,两句形成强烈的反差。B.其十前两句,选取了“冷波”“古苔”“残雪”等意象,营造出除夕冷清寂寥的氛围。C.这两首诗一首写人生感慨,一首绘旅途所见,呈现出了诗人复杂心境的多重变奏。D.这两首诗语言精练,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其清雅空灵的诗风与《扬州慢》迥异。16.两首诗同写于除夕归途,但表达思想感情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鉴赏。(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明暑假登泰山,见身旁老大爷借助登山机器人轻松前行,不由得想起荀子《劝学》里的“ , ”。(2)小宇参加“诗画乡村行”研学活动时,望见远处村庄若隐若现,炊烟袅袅升起,便引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里“ , ”两句来形容这一情景。(3)“蛟”,传说中的一种龙类,常隐于湖泊、深潭、江河支流、地洞之中,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小题。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对偶古称“丽辞”,中国古典文论中对于文章的对偶,特别是诗的对偶是有许多讲究的。甲,以为只是字数相等,上下联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就是了。实际上远不止此。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著名的对偶原则:“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对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反对就是反义词或意义不相同的词相对,正对就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相对。刘勰轻视言对,提倡事对,这是跟骈体文的体裁有关的。从艺术观点说,这个提法有待商榷。许多大诗人的著名的对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都是言对,不是事对。“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倒是一条很宝贵的艺术经验。在这个问题上,刘勰的理论是高明的:乙,是用不同的道理来达到同一的意趣,表面上是相反,实际上是相成,这样的对偶是内容丰富的对偶;他又认为正对是“事异义同”,因为两个句子从字面上看来虽然不同,实际上只表示了同一的意思,这样的对偶是乏善可陈的对偶。①因此,关于对偶,②不单我们要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④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⑤古人在对偶中特别强调相反,强调对立,强调不同。⑥这个现象同样适用于声律方面。⑦《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有很重要的两句话:“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18.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表意完整清晰,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5个字(③处填写2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甲骨文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各地便陆续萌生了文字的雏形。这些早期的文字形式,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虽不能完整记录语言,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画卷。随着夏商时代的到来,汉字逐渐走向成熟。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字,甲骨文虽然还央杂着一些不规范、不准确的早期形态,但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记录语言,成为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数不胜数,这些字往往生动地描绘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得”字通过手持贝的形象,折射出古代贝作为宝物或货币的重要地位;“监”字则形象地描绘了古人以水为镜的生活习惯。尽管甲骨文尚未完全定型,但它已经展现了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并遵循着“六书”的结构规律。目前发现的甲骨文的总字头数已超过4000,这些常用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 。同时,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具有一定情节和故事性的记事刻辞,堪称最早的文学作品。甲骨文作为中国古文字的瑰宝,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是汉字的起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2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虽然其基本结构有所保留,脉络清晰可见,但笔势笔意有所变化B.保留了其基本结构,脉络清晰可见,只在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C.虽然笔势笔意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却得以保留,脉络清晰可见D.虽然在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但保留了其基本结构,脉络清晰可见22.文中说“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具有一定情节和故事性的记事刻辞”,请从下列三组甲骨文及其对应的现代汉字中任选一组,仿照示例,根据字形推断本义。(3分)示例: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人生谁能无补丁》一书中,梁衡先生论家国大事,抒至真情怀,写人生至理。打补丁,既是一种修复的行为,又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D2.(3分)B3.(3分)C4.(4分)①运用说明方法介绍稀土的涵盖对象、应用领域、种类数量等,从专业的角度向公众准确传递有关稀土的科学知识。②使用口语,兼用打比方,通俗易懂且具有形象性,使公众容易接受并理解相关的科学内容。5.(6分)①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加强资源的勘查开发和战略储备;②提高产品研发生产能力,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障和运营能力;③运用新兴技术提高绿色开采水平,发展循环利用技术。(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C7.(3分)C8.(4分)①狱卒开门呼应开头的铁门声,突出监狱压抑的气氛始终笼罩;②省略号制造了悬念,暗示新的审讯或迫害即将开始;③牢门打开和狱卒出现是迫害的信号,凸显革命者进行斗争、坚持信念的艰难。9.(6分)①通过对龙华看守所、警备司令部等地的描写,真实再现了历史场景;②塑造了坚定不屈的凌汶、紧张却无畏的董慧文、有狱中特权的陶小姐,通过对她们言行和心理的刻画,通过对典型的故事人物的塑造,艺术地再现了特定时期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③借助凌议等人被捕后的情节,展现革命者的信仰,让历史上革命斗争精神在故事中延续。(三)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22分)10.DEG11.B12.D13.(1)石碑铭文显眼地立在交通要道上,来往的行人都对此议论纷纷,事情于是被揭发出来。(“衢路”,交通要道;“咸”,都;“事遂闻发”,被动句。各1分,语义通顺1分。)(2)贺拔胜正好与齐神武相遇,手持长矛追赶数里,刀刃几乎要刺到他,齐神武的力气几乎用尽。(“适”,正好;“垂”,几乎;“殆尽”,几乎用尽。各1分,语义通顺1分。)14.原因:①南北分裂,信息传递依赖传闻,易产生错误。②史家立场不同,导致记载差异。③史书编撰可能受政治影响,存在曲笔。(3分,一点1分)启示:①读史需谨慎,应多方考证,不可偏信一家之言。②历史记载受时代、立场、政治等因素影响,需结合背景批判分析。③治史者应坚持“实录”精神,避免主观臆断和曲笔讳饰。(2分,写满两点给2分)15.D16.其九,侧重怀才不遇的慨叹或对高洁品格的坚守。(感情1分)“十年心事”,直抒胸臆点明宦海心事;“梅花”自香,借物抒怀,表达心志坚贞;前两句亦形成对比,少年成名与中年凄凉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不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其中一种手法并分析即可)其十,侧重困境中感知希望,蕴含慰藉。(感情1分)“鹅黄上柳条”,联想与想象,以除夜春笛曲中想象的春天乐景传达积极心绪。也可以理解为实写,作者寓情于景,借柳条的春意表达自己在困境中感知到希望(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其中一种手法并分析即可)(五)(每空1分,6分)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积水成渊蛟龙生焉(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改字不得分)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甲:人们容易把对偶看得很简单(浅显)/有的人对此不了解(2分)乙:他认为反对是“理殊趣合”(2分)19.(1)②句修改为:“我们不单要(不要单)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2分)(2)句修改为:“这个原理(道理/经验)同样适用于声律方面”或“这个现象同样出现在声律领域”(2分)(评分参考:找对序号1分,正确修改1分。)20.①以大众对对偶的认知误区导入②引用刘勰的话诠释对偶的四种类型⑨评析/评价/分析④评析刘勰的对偶原则(评分参考:答对1空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C22.饮:一个人弯着腰、低着头从酒坛饮酒,推断本义为“喝”。采:用手采摘植株上的果实或者叶片,推断本义为“采摘”。秉:一只手握着一束禾苗,表示手持谷物,推断本义为“手持、握着”。(描述画面2分,推断本义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