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一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一、积累与运用(22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酝酿(niàng) 黄晕(yūn) 发髻(jí) 碣石(jié)B. 草垛(duò) 莅临(wèi) 吝啬(lǐn) 竦峙(sǒng)C. 粗犷(guǎng) 静谧(mì) 花苞(bāo) 贮蓄(zhù)D. 棱镜(líng) 卖弄(nòng) 风筝(zhēng) 咄咄逼人(duō)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朗润 喉咙 造仿 宽敞B. 抖擞 键壮 澄清 空灵C. 屋檐 干涩 凄冷 化妆D. 骄媚 铃铛 地毯 端庄3. 默写。(1)牛背上牧童的短笛,______________。(2)春天像健壮青年,____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3)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_________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4. 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B.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C.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D.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二)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B.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C. 待君久不至,已去 去:到,往D. 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7. 解释下列加点词(1)尊君在不 不( ) (2)相委而去 委( )8 翻译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9. 学了《陈太丘与友期行》你获得了什么启示?(80字左右)(三)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秋林晚步①秋日的午后,阳光已不再那么灼人,带着一种温和的暖意,斜斜地照在林间。我沿着铺满落叶的小径缓步前行,脚下的叶子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是秋光里的私语。②道旁的枫树早已换了装束,枫叶红得似火,却又不是全然的炽烈——边缘晕着一圈浅黄,像是火焰舔过的余温。风一吹,几片枫叶便悠悠飘落,有的打着旋儿,有的直直坠下,落在我的肩头,又轻轻滑落到脚边。我弯腰拾起一片,掌心里的叶子脉络清晰,像老人手背凸起的青筋,却依旧带着秋日阳光的温度。③不远处的银杏树下,积了厚厚的一层金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织就一张斑驳的网,那些金黄的叶子便在光影里闪烁,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偶有风吹过,银杏叶“哗哗”作响,抬头望去,满树的金黄仿佛在流动,连空气里都带着一丝清甜的气息。④往前走,是一片小小的池塘。池水清澈,倒映着岸边的树影和天上的云絮。岸边的芦苇已经发白,细长的苇穗在风中轻轻摇曳,像一个个毛茸茸的尾巴。几只蜻蜓停在苇秆上,翅膀是透明的,带着淡淡的蓝,偶尔扇动一下,便搅碎了池中的倒影,待平静下来,树影和云絮又重新聚拢,像是从未被惊扰过。⑤池塘边的石凳上,坐着一位老者,手里拿着一支毛笔,蘸着清水在石面上写字。他写得很慢,一笔一画,字迹在湿滑的石面上渐渐晕开,又随着水分的蒸发慢慢淡去。我走近时,他刚好写完“秋色无边”四个字,抬头冲我笑了笑,指着池塘说:“你看这水,这树,这风,都是秋的字啊。”⑥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风正掠过水面,掀起细小的波纹;枫叶落在池边,沾了点水汽,红得更艳;远处的天际,云慢慢飘着,把阳光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秋林的美,不在于枫叶的红,也不在于银杏的黄,而在于这光影流动间的从容——叶子落得从容,云飘得从容,老者写字也写得从容。⑦天色渐晚,阳光的颜色深了些,把枫叶染成了暗红,银杏叶则成了蜜色。我往回走,脚下的落叶更厚了,“沙沙”声也更响,像是秋林在为我送别。回头望去,老者依旧坐在石凳上,石面上的字迹已经淡去,他却又蘸了水,写下新的笔画。风穿过林间,带着秋的气息,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温柔得像一句晚安。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秋林晚步”线索,依次描写了枫叶、银杏、池塘、老者等景物与人物,脉络清晰。B. 第②段中“边缘晕着一圈浅黄,像是火焰舔过的余温”,既写出枫叶的色彩特点,又暗含秋阳的温和。C. 第④段写蜻蜓“搅碎了池中的倒影”、又“重新聚拢”,侧面烘托出池塘的清澈与环境的宁静。D. 文章结尾“温柔得像一句晚安”,仅表达了作者对秋林晚风的感受,与前文的“从容”无关。11. 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修辞角度作答)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织就一张斑驳的网,那些金黄的叶子便在光影里闪烁,像撒了一地的碎金。12. 作者认为“秋林的美,不在于枫叶的红,也不在于银杏的黄,而在于这光影流动间的从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从容”体现在哪些方面。13.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描写秋林晚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三、写作:(30分)14. 请以“秋雨”为话题,运用修辞和多感官写景方法,生动描绘秋雨下的情景。(300字左右)初一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一、积累与运用(22分)【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 ①. 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②.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③. 山岛竦峙 ④.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⑤. 枯藤老树昏鸦 ⑥. 断肠人在天涯 ⑦. 海日生残夜 ⑧. 江春入旧年二、阅读理解(48分)(一)【4~5题答案】【答案】4. 水波摇荡的样子 5. C(二)【6~9题答案】【答案】6 C 7. ①. 同“否” ②. 丢下8. (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2)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陈太丘丢下(他)离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4)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他)。9. 示例: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为人处世要讲诚信,约定好的时间就应按时赴约;还要懂礼貌,不可随意指责他人。友人因失信失礼被七岁的元方反驳,可见诚信与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坚守。(三)【10~13题答案】【答案】10. D 11.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阳光透过枝叶的光影比作“织就一张斑驳的网”,又将金黄的叶子比作“撒了一地的碎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日林间阳光与树叶交相辉映的美景,同时“织就”一词赋予阳光以人的动作,增强了画面的动态美感。12. ①自然之从容:枫叶“悠悠飘落”,云“慢慢飘着”,落叶不慌不忙;②生命之从容:老者蘸水写字,字迹淡去仍从容续写,不疾不徐;③意境之从容:光影流动间(如池塘倒影破碎又聚拢),万物静谧和谐。13. 通过细腻描写秋林光影、落叶、池塘等景物,表达对秋日之美的沉醉;借老者写字和景物变化,领悟从容淡泊的生活态度——如落叶飘零、云卷云舒般顺应自然规律。三、写作:(30分)【14题答案】【答案】例文:秋雨天总带着几分缠绵的诗意。细密的雨丝像被剪刀剪碎的蝉翼,斜斜织在空中,将远处的梧桐叶染成深浅不一的墨绿,又在青灰瓦檐上敲出细碎的响,像谁捧着瓷碗倒豆子,叮叮当当落进积水的坑洼里,漾开一圈圈琥珀色的涟漪。风裹着雨丝扑在脸上,凉丝丝的触感里藏着桂花香,那香气被雨水浸得愈发清甜,混着泥土的腥气从裂开的砖缝里钻出来。楼下的月季花瓣坠着晶亮的雨珠,垂着头像哭过的姑娘,而墙根的青苔却喝足了水,绿得能掐出汁来。偶尔有撑伞人走过,伞面旋转时抖落的雨珠溅在裤脚,留下星星点点的湿痕。待雨势稍歇,晾衣绳上的衬衫还滴着水,却已能看见天边漏出的微光,把云层染成淡淡的橘粉,像给这场秋雨镶了道温柔的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