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2026高考一轮复习
课 时 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核心考点一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核心考点二
内容索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核心考点一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文明的再跨越
迈入文明时代
文明发展
发 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巴黎公社工人运动
(2)十月革命
(3)社会主义一国到多国
(4)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5)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
理论
实践
①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②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③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④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形态的更替,论证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由创立、再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02 知识导图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理论
实践
历史前提
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思想来源:
十月革命
从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的发展
在曲折发展和必然趋势
胜利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意义
巴黎公社——尝试
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条件
(1)历史条件
②局限性: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①进步性:
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空想性);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无效性)
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②理论意义: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①实践意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历史前提:
1837年
1931、34年
倡导建立“实业制度”,采用说服的方法,结果钱财花光,他的理想未能实现。
倡导“和谐制度”,寄希望于富翁出资,结果没有富翁支持他。
在美国买地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结果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无法持续下去。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仅有构想没有社会实验吗?但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圣西门论述他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灾难
空想社会主义的突出特点是直接带有试验示范性
拓展延伸--------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前提包括:
1、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基本矛盾的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
工人运动的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的登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阶级条件。
科学理论的需求:无产阶级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内容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诞生标志:
地位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意义 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明确无产阶级革命方向,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
核 心 归 纳 1、内容:
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2、意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3、理论: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
4、世界观: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5、规律: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
6、精神: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
7、立场: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
共产党宣言
特别提醒一:《共产党宣言》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1)《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
(2)《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策略原则,指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3)《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坚定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激励他们为之不懈奋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意义
特征 意义
科学的理论 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民的理论 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实践的理论 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重点提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主要原因
提醒——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拓展延伸---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区别 理论基础 唯心史观。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具有空想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研究社会历史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具有科学性
变革社会的力量 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 揭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变革途径 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 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联系 ①都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并研究资本主义 ②都对未来新社会提出了一些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人启示是什么?
资产阶级不会自动的退出历史的舞台,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制度,无产阶级就不可能获得解放,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实现
拓展延伸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时政术语
不要混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诞生标志和历史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
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诞生标志是《共产党宣言》发表。
产生历史条件:一是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二是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易错提醒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核心考点二
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生产关系确立 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十月革命的意义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2.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
多国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严重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历史趋势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 尝试 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新社会的光辉先驱——马克思
实现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
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曲折 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核心归纳----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飞跃的过程
特别提醒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集理论、运动、制度和思想为一身的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飞跃:
第一次飞跃 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第二次飞跃 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十月革命)。
第三次飞跃 一国到多国的飞跃---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学说)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规律)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范畴,属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共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释了中国这一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所要走的路,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范畴,属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个性”
联系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②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时政术语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①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激励亿万群众奋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实践上,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证明了其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中华民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归纳提升
特别提醒三: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共性):人类社会发展遵循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2)多样性(个性):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
(3)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特别提醒四:人类社会发展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
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国家的产生 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建立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出现(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2月)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奠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理论基石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1917年十月革命,193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1)科学社会主义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4)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证明了其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
(5)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它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 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前提,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为内容,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之所在。
核心归纳------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