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概论)
哲学是什么?
哲学研究什么?
科学的哲学!
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课逻辑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目录
CONTENTS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政治认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科学精神】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其重大成果,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品质。
【公共参与】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
核心素养
导入新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吗?
1
Part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第三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英国宪章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和先进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2)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
辩证唯物主义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唯心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不是“简单相加” 而是“批判吸收”
历史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大V
德国古典哲学大V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3)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
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表明一切生物有机体之间都不是各自孤立、彼此无关的,证明了自然界的联系性和统一性。证明了物质运动的客观性。
说明整个生物界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生物有机体之间不是孤立的,证明了自然界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细胞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4)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取得的积极成果。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知识整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客观条件:
1.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3.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客观条件
4.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取得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探究分享
材料: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市。17岁的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在其自白中指出,他认为最幸福的事就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最不幸的事则是屈服。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向世界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为绝大多数人谋求解放的斗争品格和崇高境界在今天依然散发光芒,照耀着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前行路。
马克思的青春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2.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关链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年
1846年
1848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
正式创立
公开问世
1847年
走向成熟
1867
《资本论》
《哲学的贫困》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到走向成熟的过程
2
Part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与以往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探究分享
马克思的青春之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 实践服务。”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最重要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人与
世界
从实践出发
理解周围世界
从实践出发
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
把实践作为
全部认识的基础
历史
观中
认识论中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
离开实践,我们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最重要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
+
+
自然观
历史观
唯物主义
辩证法
批判地继承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之所以是科学的
之所以是革命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依然具有强大现实生命力,依然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真理光芒,散发出永恒的思想魅力。(永恒魅力)
知识整合
01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02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0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
Part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三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探究分享
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的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一大1921
十六大2002
十七大2007
七大1945
十五大1997
十九大2017
科学发
展观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
表”重要
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地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贡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创立: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而创立的。
地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同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课堂小结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哲的
产生条件
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基础
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前提
社会科学前提
马哲的
基本特征
核心观点
基本特征
独特品质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
辩证唯物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
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三、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普遍性,但从不排斥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所面对的各个国家都是具体的,或者说是“本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的贺信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时代化需要( )
A.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B.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C.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获得人民支持和认同
D.与“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相结合,筑牢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课堂巩固
A
课堂巩固
2.2024年6月7日,《解放军报》发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贯通源流根脉掌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章,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具体方案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3.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穿越时空,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赓续中华文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底色。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动彰显在( )
①“行”其“力”,以真理伟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基本遵循
②“行”其“真”,以合乎社会规律的智慧来输出中国模式
③“行”其“民”,以人民至上永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④“行”其“新”,以开放继承彰显守正创新的独特理论品质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课堂巩固
A
课堂巩固
4.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②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巧妙的方法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5.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既扎根于中国实际,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科学回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③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④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巩固
B
6.正确解答时代课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开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境界,都需要认真、系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以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与此同时,还要坚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理解正确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②拘泥于特定历史条件的个别论断,思想就会脱离实际
③只讲实际不讲理论,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
④马克思主义作为真正的哲学,把握了中国时代发展脉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巩固
C
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是唯物辩证的,让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④是科学之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巩固
A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