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法治社会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法治社会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逻辑政治教研组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治国理政基本方式
基本要求
法治中国建设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原则
第一单元
党的领导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总目标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内涵
措施
措施
内涵
内涵
措施
内涵
措施
有 统机 一
第七课
第 九 课
第八课
意义
内涵
措施
意义
内涵
措施
意义
内涵
措施
意义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做)
第三单元 知识结构
01
8.3 法治社会
自主预习
01
02
03
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
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
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让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信仰
——从依法养犬看法治社会
ific
情境一:
环节一:恶犬伤人 新规颁布
2024年12月21日15时许,在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辖区某村发生一起犬只伤人案件,受伤男童张某1(4岁)正在医院救治中。接群众报警后,民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通过调取周边公共视频、逐户摸排、公开征集线索等方式开展排查工作。现已查明,伤人犬只系郭某(男,34岁)饲养,未加管束窜出至村内道路,咬伤男童。案发后,郭某为逃避责任,将伤人犬只立即转移外地杀死掩埋藏匿。张某2(男,42岁)为协助郭某掩盖事实,向公安机关作虚假证明。目前,二人涉嫌犯罪已被刑事拘留,犬只尸体已被查获,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环节一:恶犬伤人 新规颁布
情境二:
环节一:恶犬伤人 新规颁布
探究与分享一
任务一:结合情境,你认为恶犬伤人背后涉及哪些方面的责任?
任务二:从法治国家的基础而言,如何遏制恶犬伤人事件的频繁发生?
发生如此血淋淋的悲剧,除了心痛怜悯受害人外,相信很多人心里还有愤怒与不解——恶犬伤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狗主人又是谁?咬人的狗为罗威纳犬,属于大型烈性犬,因体格大、攻击性强,在很多城市都属于禁养犬之列。禁养犬出现在城市小区,且没有遛狗绳、嘴套等相关约束性的工具,是此次悲剧的直接导火索。事件背后牵涉的责任是多方面的。一些养狗人士,在“我家狗不咬人”的盲目自信下,遛狗不牵绳、不戴嘴套,放任犬只在公共场所四处狂奔,只要没有发生咬人纠纷,类似违反规定的行为,往往不会受到任何追究或处罚,没有丝毫的违法代价。
环节二:恶犬伤人 新规颁布
探究提示一:养狗人既违反条例,擅自圈养大型烈性犬;小区物业如果没有及时驱赶,也将承担连带责任;相关职能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探究提示二:应建设法治社会,实现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明确养狗人义务。
2024年2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饲养动物致人损害典型案例,呼吁文明养犬、依规养犬,强化养犬有责、养犬负责意识,形成严格执法、全民守法的养犬氛围和环境。通过典型案例,最高法明确了一系列处理此类案件的具体原则,包括:禁止饲养的大型犬伤人,无论受害人有无过错,犬主均应承担全部责任;孕妇被犬咬后终止妊娠,饲养人应承担相关费用;犬只追逐路人致其受惊吓摔伤,“无接触式伤害”饲养人也担责;等等。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1.法治社会
(1)内涵
(2)地位
【注意】
法治社会中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还包括社会道德、自治组织制定的规则和自我约定的契约等等。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党内法规。
这是从法治意识来看的,是法治社会的前提。
这是从法律实施来看的,是法治社会的保证。
这是从实施效果来看的,是法治社会的目标。
材料体现了法治
社会的哪些特征?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饲养动物致人损害典型案例之后,遛狗现状如何
遛狗不拴绳现象相比以前明显减少,一些不文明养犬情况也有所好转。很多爱狗人士大多都系着绳子,除了个别流浪狗外。有市民表示,动物饲主自觉性提高,更加规范、更加有序,依法文明养宠。
养狗市民表示:“养狗是我们的自由,但依法文明养狗是我们的义务。”
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精准有效地破解了“扯皮”套路,既给基层执法单位提供了便利,也为纠纷双方划出了明确的责任边界,消除了不必要的模糊空间。
第三节 法治社会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要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1)法治意识角度(信法)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2.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要求: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2)法律实施角度(守法)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要求: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3)实施效果角度(用法)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环节二:全方位、长期性建设努力
情境一:
环节二:全方位、长期性建设努力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饲养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犬、猫)数量为12411万只,较2023年增长2.1%。养犬者端正观念,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是文明养犬的应有之义。长此以往,有助于形成更加“宠物友好”的社会氛围。养犬相关法规落实得如何 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公园、广场、小区。
喜: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市民遛狗都拴绳。
忧:一些小区和道路上,还有个别狗没有拴绳,甚至个人市民表示不知道相关法律法规。
惑:对于法规谁来实施,大家都不想理;
公园里有些老人,被流浪狗咬了找不到求助的渠道。 
探究与分享二
任务:针对情境中的问题,你认为如何将依法文明养犬真正落到实处?
环节二:全方位、长期性建设努力
探究提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依法养犬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完善基层社区、小区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对被咬老年人法律援助制度……
二、建设法治社会
1.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共同参与、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法治教育、法治观念)【有意识】
二、建设法治社会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部门行业依法治理、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社会规范起积极作用。)【有氛围】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建设法治社会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有依托】
相关链接:我国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
(1)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
(2)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3)开展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
(4)人民调解活动等
二、建设法治社会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有机制】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②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③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二、建设法治社会
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氛围秩序
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
2.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
体系构建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
二、建设法治社会
地位
具体表现
具体任务
意义
内涵
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
法治建设主体
法治建设
目标
法治建设
基础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政府
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致、成效相关,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法治中国的擎天大厦就不可能矗立起来。
学以致用
1.(2025·辽宁辽阳·一模)某地建设法治驿站,将“一站式”法律服务延伸到村,结合当地特有的孝贤文化,对矛盾纠纷进行柔性调解,倡导“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来化解矛盾;同时注重引导当事人主动配合司法调解并积极履行义务,巧妙化解多起赡养老人、邻里关系、婚姻家庭、权属纠纷等案件难题。该地的做法( )
①以法律滋养道德精神,规范居民、家庭行为
②通过多元主体联动,提升了司法调解的效能
③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④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法治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材料未体现“多元主体联动”,主要强调法治与德治的结合,而非多方协作提升司法效能,②排除。
应是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而不是以法律滋养道德精神,①错误。
D
学以致用
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发挥法治教育作用,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贡献力量,“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说法绝对,④不选。
材料强调的是普法宣传,没有涉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不选。
A
2.(2025·浙江·模拟预测)2024年12月4日是全国第十一个宪法日。当日,某地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以实际庭审程序为参照,以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欺凌案例为原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法庭审判活动。此举有利于( )
①创新普法形式,弘扬宪法精神
②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发挥教育作用,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学以致用
材料强调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与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文明规范执法没有直接关系,并且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执法主体,③排除。
该活动有助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但“杜绝”一词过于绝对,不能保证完全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②排除。
B
3.(24-25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2024年12月3日陕西省暨西安市“红领巾法学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在西安市育才中学举行。此次活动,以法治舞台剧、辩论赛、模拟法庭、普法访谈、普法集市等多种创新形式展示学生欺凌预防治理教育实践成果。该活动( )
①创新普法教育形式,着力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
②推动法律的有效实施,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
③可以敦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促进文明规范执法
④引导青少年尊法学法用法,有利于推进全民守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3年新高考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近年来,深圳、保定、南京等城市兴建宪法主题公园,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宪法实践活动精彩呈“宪”。2022年12月9日对外开放的南京宪法公园,宪法主题雕塑、宣誓广场、宪法宣传教育展,亮点纷呈。其中,作为“宪之核”的宪法宣誓广场,于组合浮雕中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期间,律师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名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第一步:题问逻辑可视化
《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依法治国
用什么阐述?
阐述什么?
怎么阐述?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一是要明确题型,本题是“A对B的作用”类,需要对A和B的具体内容进行分解。
二是要分析材料层次,找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的具体内容(材料分析时应该是“核心句——关键词”);
三是明确答案层次,要围绕从A到B,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分加总的结构形式或总加分的结构形式);
方法是进行问题拆解:①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的具体表现? ②这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第二步:知识逻辑可视化
三位一体 重要性 内涵、原则 具体措施 意义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目标
主体
基础
1.法治意识方面: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
2.法治实施方面:社会治理依法开展;
3.法治实施效果:公共生活和谐有序。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2.坚持良法(内容+体系)之治;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1.职能科学; 2. 权责法定;
3.执法严明; 4. 公开公正;
5.智能高效; 6. 廉洁诚信;
7.人民满意。
(注意教材的变化)
1.推进宪法实施(解释、合宪性审查等) ;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1.把政府的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再法治框架内运行。2.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1.形成氛围,增进共识;
2.维护秩序,协调利益;
3.化解矛盾,实现和谐。
1.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2.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1.政府更好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服务,实现善政;
2.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沟融,互信互助。
第三步:材料逻辑可视化
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具体表现: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近年来,深圳、保定、南京等城市兴建宪法主题公园,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宪法实践活动精彩呈“宪”。/2022年12月9日对外开放的南京宪法公园,宪法主题雕塑、宣誓广场、宪法宣传教育展,亮点纷呈。其中,作为“宪之核”的宪法宣誓广场,于组合浮雕中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期间,律师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名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
兴建宪法主题公园,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宪法实践活动精彩呈“宪”
南京宪法公园,宪法主题雕塑、宣誓广场、宪法宣传教育展,亮点纷呈。/其中,作为“宪之核”的宪法宣誓广场,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
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期间,律师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
第四步:答案生成可视化
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具体表现:
兴建宪法主题公园,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宪法实践活动精彩呈“宪”
南京宪法公园,宪法主题雕塑、宣誓广场、宪法宣传教育展,亮点纷呈。其中,作为“宪之核”的宪法宣誓广场,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
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期间,律师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
总的来说:有助于彰显宪法的至上权威和社会治理最高准则的地位;(4分)
便于引导市民学习宪法、了解宪法,涵养全社会的宪法精神和法治意识,增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4分)
有助于强化依法治国理念,促进公务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4分)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