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课件(共40张ppt)-2026高考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课件(共40张ppt)-2026高考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202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9.2文化发展的
基本路径
01
整体把握
第一单元知识体系
哲学基本理论(第1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第2课)
唯物辩证法(第3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4课)
社会历史观(第5课)
人生观、价值观(第6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7课)——不忘本来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8课)——吸收外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9课)——面向未来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02
知识体系
哲学
文化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内涵与功能
民族性与多样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九课内容及内在关系
(1)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建设文化强国
(2)坚定文化自信
发展什么
怎样发展
发展目标
文化发展的
基本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中心
总体要求
具体要求:(1)坚持自信自立
(2)以人民为中心
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立足时代之基的原因
回答时代问题的原因
9.2知识体系
【重点】
【重点】
【难点】
03
课标备考要求
课标要求
备考要求
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结合深耕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为背景,考查如何发挥革命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以主旋律影视节目为背景,考查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坚定文化自信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要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同时要注意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等相关知识的联系。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背景,考查文化自信的要求和意义。结合我国文化建设中的热点事件,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知识。
04
核心考点精讲
核心考点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
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体
指导思想
特别注意:指导思想一元化,即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多元化
(1)原因: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
(2)具体要求: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让我们的文化服务于人民。
——习近平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①原因:
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
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社会实践)
②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文艺创造者角度)
3、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根本目的)
(1)原因: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4、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文化事业(基础需求)
文化产业(高需求)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根本目的)
4、文化发展依靠人民
(2)要求:
①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国家、政府角度)
文化事业
(图书馆、博物馆等)
文化产业
(影视歌曲作品等)
知识小结一:发展中特文化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p115第二段(依靠人民的原因)
(2)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p116第一段(为了人民的原因)
知识小结二:发展中特文化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p115第一段(总要求)
(2)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p115第二段(依靠人民的要求)
(3)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p116第一段(为了人民的要求)
1.文化发展的主体:
2.文化创作的源泉:
3.文化创作导向:
4.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5.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
知识拓展
核心考点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理论依据: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时代的文化。
(2)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1、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3)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理论依据: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特别注意: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源泉。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2.创新不是目的,目的是服务实践。
3.文化影响时代,不是决定时代。
2、文化发展要回答时代之问回答
时代之问的原因
1.文化发展的主体:
2.文化创作的源泉:
3.文化创作导向:
4.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5.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
知识拓展
核心考点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立足国情,交流借鉴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习近平
1、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1)原则: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2)具体做法:
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输入标题
效果: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①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④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②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三来” 不忘本来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时代实践,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吸收外来 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面向未来 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看” 向内看 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向外看 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向前看 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向后看 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知识小结 :文化综合创新的要求”
归纳总结:归纳文化发展的路径(要求)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3)根本途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4)创作导向(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关键路径: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促进时代发展。
(6)基本路径: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8)必由之路: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1.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
【解析】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资源。
【解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3.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源泉。
【解析】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4.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解析】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5.对待传统文化 需要先继承后发展。
【解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
正误判断
05
对接高考
(2025·江苏·高考真题)14. 方言既是一个地区或族群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方言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它关联着历史传承、地方认同及文化记忆。《山海情》《繁花》等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带火了当地文旅。某地政府为了活跃地方文化,投资新拍了一部使用方言的电视剧。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就能合乎逻辑地推出( )
A. 有的方言不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
B. 某地政府投资新拍的方言电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
C. 有的具有丰富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是方言
D. 有的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却没有带火当地文旅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体现了对现代社会环保风尚的引导作用,②正确。
④: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直接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了其底蕴与魅力,④正确。
①: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吸收或融合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特征,设计聚焦于本土传统和绿色技术,①排除。
③: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或借鉴其他文化元素,设计主要基于本土传统和现代绿色理念,未体现“为我所用”的交流过程,③排除。
故本题选D。
(2021·辽宁·高考真题)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长征途中,毛泽东登上六盘山豪迈作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表明,长城( )
①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推动了革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③承载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
④被赋予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故①不选。
②:材料并未涉及革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故②不选。
③④:“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表明,长城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承载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被赋予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故③④入选。
故本题选D。
(2023·北京卷)大象跑、蘑菇跑、小怪兽跑……这些有趣的名字其实是热门跑步线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这一现象说明( )
①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
②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
③经济对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④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③说法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支配作用”说法欠妥。④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不是主要途径。
(2023·湖南卷)方圆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块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上,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 )
①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
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③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
④铜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②错误,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并没有拓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④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2023全国甲 文化交流 文化自信)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交流的知识,说明我国菌草技术的全球应用推广是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
【参考答案】
①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
②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023·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全球网友通过中国“野象旅行团”影像纪实,看到小象落草降生、象群来到居民院子用长鼻子打开水龙头排队喝水,看到当地政府及时疏导、沿途居民友好相让,象群在绿水青山之间安然北上……镜头里的象群悠然自得,百姓脱贫后生活幸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无数网友产生共鸣。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许多优秀影像作品,有的以纪实手法,深入田间地头,记录中国发展的奋进之路;有的以科幻题材,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同舟共济的互助理念;有的以动漫形式,扎根传统沃土,传播民族文化……这些作品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更多人喜欢聆听中国故事。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为影像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提三条建议。
答案:(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影像作品。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