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准考证号」姓名班级座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2026届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学生务必在练习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学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学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练习卷上无效。3.练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将练习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过三次大众文学运动。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其提倡的新白话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是“人的文学”,是“平民的文学”。但这场自上而下的文学运动,作者和读者限于城市的大小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隔阀。第二次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左联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彼时民族危机严重,文艺大众化担负着拯救国家、唤醒民众、实现民族独立的艰巨任务。但由于时局的艰难、理论的混乱与思想的激进等原因,最终半途而废。直到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才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既然是人民的文艺,就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贴近时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内容。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经深入人心。“新大众文艺”即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诠释。“新大众文艺”是一场创作者的革命。创作者无须再像纸媒时代那样,苦心孤诣地构思写作,等待发表。新时代的所思所想,或健盘输入,或音像录制,须臾又间,心中块垒得以纾解,脑中所想得以倾吐:无论身份,不论阶层,门槛消弭,圈子打破,人人皆可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外卖小哥在送外卖的间隙,写下《赶时间的人》:打工小哥开起“诗歌商店”;保姆、保洁、保安、木工、电工、瓦匠等平凡职业者的呼喊与呼唤,欢笑与泪水,焦虑与等待,失望与希望,第1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