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共6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共6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逻辑的力量
女子:回村吃个水果
网友:特殊服务工作?
神逻辑,顾名思义,就是那些“神戳戳”的逻辑,根本不对劲却还振振有词,毫无逻辑却偏偏让人难以反驳。
隐约觉得对方的话哪里不对劲,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有力地反驳,那么你多半是被“神逻辑”唬住了。有了神逻辑的“保护”,那些不讲道理的人简直可以横着走。
任务一:初识逻辑
1.逻辑是什么?
《现代汉语》释义为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2.何为“概念”
①含义: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②概念的组成
概念的内涵∶
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比如说“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动物”。
概念的外延∶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比如“古今中外以及将来的一切人”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
是什么
有什么
“人”的内涵:
能够思维
+
有分节语言
+
能够制造并利用工具
+
生产劳动
种差(揭示内涵或本质的限定语)
+
高级动物

临近的属概念
下定义
种差
+
属概念
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a是b,
并且所有的b是a
所有的b都是a,
并且有的a不是b
有一部分a是b,有一部分a不是b,
并且有一部分b不是a
“反对关系”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
“青年”和“作家”
“大学生”和“小学生”
“战争”与“和平”
“学生”和“大学生”
“全同关系”
“反对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包含关系”
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
任务二:逻辑规律及常见逻辑谬误
逻辑规律 公式 要求 (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 同一对象) 逻辑错误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分理由律
PPT模板 http:///moban/
(一)同一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的逻辑谬误:“偷换概念”或者“转移论题”。
PPT模板 http:///moban/
(一)同一律
煮竹席
  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请他吃笋。北方人没有吃过,觉得味道很鲜美,问:“这是什么 ”南方人回答:“是笋,长起来就是竹子。”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见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笋长起来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来煮去不得熟。他恼了,跟妻子说; “南方人真滑头,专门戏弄人!”
尽管竹是由笋长成的,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质的不同,是两个概念。北方人在这里将竹、笋两个概念搞混淆了。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偷换概念
张老师班会课上说:“同班同学要互相关照”,小王借作业给小明抄,被老师批评时反问道:“你不是说同班同学应该互相关照吗?”(偷换概念)
混淆概念
PPT模板 http:///moban/
(一)同一律
说说下面这段话在论证上有什么毛病: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在论证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没有使论题保持始终如一,前面说学习要讲究方法,后面论述的是学习与兴趣的关系,这样的逻辑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
总结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外延不同)
(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概念替换)
(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就是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逃避质疑或攻击。
都是违反同一律
PPT模板 http:///moban/
(二)矛盾律
又叫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互相矛盾: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小明是个男孩子。 小明是个女孩子。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小明在写语文作业。 小明在写数学作业。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矛盾律的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即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PPT模板 http:///moban/
(二)矛盾律
说说下列的表达有什么毛病:
①古时候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有人买矛时他说:“我的矛能刺穿世上所有的盾”,有人买盾时他说:“我的盾能抵挡世上所有的矛”。
②一位小伙子在给他女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爱你爱得如此之深,甘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自相矛盾
PPT模板 http:///moban/
(三)排中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相互否定的思想。任何事物在明确的条件下,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的判断,不存在中间状态。例如,在数学上,一个数字,要么大于零,要么不大于零,没有中间状态。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谬误:“两不可” 、“模棱两可”
例如,“你的项目,不能说成功了,也不能说没有成功。”如果这里的两个“成功”内涵和外延完全相同,则违反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如果内涵和外延不同,则违反了同一律“偷换概念”的错误。
PPT模板 http:///moban/
(三)排中律
例2.在讨论是否应该禁烟时,甲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
“模棱两可”
例1.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在这里,甲的说法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而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PPT模板 http:///moban/
(三)排中律
雷蒙德·斯穆里安(Raymond Smullyan)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生,一天他去纽约玩,遇到了一位非常迷人的女音乐家,斯穆里安对女音乐家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我说一句话,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可以给我你的签名吗?”女音乐家饶有兴致地说:“当然,但如果你说的不是真的,我就不会给你”。“好的……你既不会给我签名也不会给我一个吻”。就这样,斯穆里安巧妙地运用逻辑学赢得了一个香吻。为什么呢?
排中律不能有中项,斯穆里安利用排中律增加了中项,“你既不会给我签名也不会给我一个吻”如果是真,则要签名,自相矛盾,只能是假,则“也不会给我一个吻”必是假。
PPT模板 http:///moban/
(四)充分理由律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要点:①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②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③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常见的逻辑错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推不出来”。
如:①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②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③没撞,你为什么要扶?
①②都是因为时间上的接近就强加了前者和后者的因果关系,违背充足理由律。③“没撞”推不出“要扶”,强加因果,违背充足理由律。
逻辑规律 公式 要求 (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 同一对象) 逻辑错误
同一律 A是A 如果是真就是真 如果是假就是假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律 A不是非A 不能同时肯定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自相矛盾(两可);
排中律 A或者非A 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矛盾关系) 两不可;模棱两可
充分理由律 A真; 因为B真, 并且B能推出A 一要有理由 二要理由真 三是必然推导 没有理由;
虚假理由;
推不出来;
逻辑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
任务三:合作探究,发现逻辑谬误
任务三:合作探究,发现逻辑谬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结合课本练习题)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分析:“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一种表示“哪里”。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分析:顾客说的意思是“你弄脏了我的汤”,而服务员的回答是以为顾客关心他痛不痛,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转移话题”的错误。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明确:“修门铃”说明“门铃坏了”与“按门铃有人开门(没坏)”,自相矛盾,二者必有一假,违反不矛盾律(或“矛盾律”)。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矛盾律”。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分析:“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的说法错误,《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是互相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要么赞成读,要么赞成不读。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用一个人的死亡时间,推测出“是一个谬种”的结论,违反“充足理由律”。
厚薄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和选择。是在并非矛盾的情况下使用了排中律,属于排中率使用不当。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诽谤”,隐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方一直在诽谤说话人。对方无论回答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错误叫做“不当预设”。
⑩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
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
分析:古典的不一定完全属于外国文学。概念划分不当。
分析:京剧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以京剧的调查结果来否认大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属于以偏概全。

例1.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
“低头走路”“抬头走路”的“路”是指现实生活中的道路,“上坡路”“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总理的话虽违背了同一律,但堪称语言艺术,有力地还击了对方的挑衅。
“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例2. 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故意曲解,西方记者问的“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是问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总量,总理回答的是当时钞票面额之和,通过偷换概念,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带来的尴尬。
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例3.二战期间,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一个德军军官手指毕加索描绘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惨状的画作《格尔尼卡》,问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转移对方发起的话题,违背了同一律,他并非不知对方的杰作是作品本身,而是故意把它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世界,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愤怒和讽刺,这是一种以正义做后盾,以机智为手段,以谴责为目的的语言艺术。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三段论推理是由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判断连接起来,得出一个新的判断作为结论的推理。整个推理由三个简单判断组成,所以称“三段论”。例如:
所有的虚词都是词
所有的介词都是虚词
所有的介词都是词
推理形式:
所有M都是P
所有S都是M
所有S都是P
注:习惯上一般用M表示中项,用P表示大项,用S表示小项
演绎推理:1.三段论
M
S
P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晏子使楚》
隐含着小前提:楚国不是狗国。
请分析晏子的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出使狗国,应该从狗门进入。
小前提:楚国不是狗国。
结论: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样的狗门进入。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隐含着大前提“非鱼者是不能知鱼之乐的”。
请分析惠子的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非鱼者是不能知鱼之乐的,
小前提:庄子非鱼,
结论:所以庄子是不能知鱼之乐的。
三段论辩论
有没有问题?
推理分类 前提与结论 前提与结论 前提与结论
是否有必然联系
演绎推理 一般性前提 推出 个别性结论 前提范围大 结论范围小 必然推理
归纳推理 个别性前提 推出 一般性结论 前提范围小 结论范围大 或然推理
(除完全归纳推理外)
类比推理 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前提结论范围 大小同 或然推理
听取他人建议,反而没有好下场
父子骑驴
从前,有对父子赶着一头驴进城去。路中有人笑话他们说:“真笨,为什么不骑驴进城呢?”于是父亲让儿子骑上了驴。走了不长时间,又有人说:“不孝的儿子,居然让父亲走路,自己骑驴。”父亲赶紧让儿子下来,自己骑着驴。又走一会儿,有人说:“这个父亲真狠心,居然让孩子走路,也不怕孩子累着。”父亲连忙让儿子也骑上驴,心想这回总算满足所有人的了。但又有人说:“两人都骑驴,还不把驴压死啊。”于是父子俩又下来,绑起驴的四条腿,用棍子抬着驴走。他们经过一座桥时,驴挣扎了一下,掉到河里淹死了。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常规模式:
①论点:兼听则明
②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
③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
分析: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示例: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审题——“黄金三问”
①这个说法能成立吗?为什么?(停下思考,学会质疑)
②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追求合理与完善思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③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合理化,使逻辑严谨,表达准确)
有无漏洞?
你的质疑:
(1)“兼听”就一定“明”吗?
(2)有没有反例
(3)如果此论点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示例: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听取别人建议,反而不“明”的反例
——父子骑驴
坚持己见,反而获得成功的反例
——美国总统林肯
只听一人,也能成功的反例
——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人的意见就足矣
(我们应该如何兼听)兼听的方法
(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兼听的内涵
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改进后: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限定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兼听则明
我们一般都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话比较有道理。
先说“ 偏信则暗”,“晁盖丧命”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晁盖要打曾头市,先是不听宋江的劝阻非要自己去,然后是在军旗被狂风吹断之际不听吴用的劝说非要当天去,最后是不听林冲的劝诫非要跟随两个来历不明的所谓和尚半夜里孤军深入敌营,结果遭了埋伏脸中毒箭而死。他何止是做不到“兼听”,他是谁的话也不听,一意孤行,结果一命呜呼。这是沉痛的教训。
例文展示
但是,“偏听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我们来看看“齐王纳谏”的例子。齐王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拓宽视野,打开思路。但这是邹忌讽齐王之后,之前呢? 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兼听”的核心在“多”,更在“异”。要倾听不同的声音,因为一千句谎言的分量也不如一句真话。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孙权面对张昭等人的劝降力排众议,才拿下赤壁,这是态度。沃德指出弹痕少的部位更应该注意加强防护,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由于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被统计数据忽略了,这是见识。
“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兼听”固然重要,但“ 兼听” 只是必要条件,却不充分,因为“听”别人不能代替自己“断”!说“ 兼听” 只是必要条件,因为它的前提是听者的包容与判断,邹忌是这样,孙权是这样,李世民也是这样。说它不充分,因为它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三人成虎”,怎么另外那么多人没说见过老虎呢?“ 父子骑驴”也不会最终闹出“ 父子抬驴” 的笑话了。而孙权,在鲁肃和周瑜的支持下早就主意已定,他之所以广泛征求张昭等人的意见,也不过是为了了解情况、统一思想罢了。
甚至于如果有了“ 自知之明”,其实也可以“ 闭目塞听”的。但丁有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爱因斯坦曾说,如果相对论是错的,不需要100个人,一个人证明就足够了。就是这么自信!至于平凡如你我,做事不妨“ 三听而后行” !
对比法
类比法
比较法
排除法
归谬法
反证法
喻证法
引证法
例证法
常见的七种论证方法
用于直接论证
用于间接论证
我们要想理解好论述型文章,进而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就一定要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一)排除法
排除法又叫淘汰法,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间接论证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来拿”
排除其他选项的可能性,间接证明观点。
(二)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例子:
王戎“道旁苦李”的故事。
李子是苦的。假如李子不是苦的(甜),生长在路边一定会被人摘光了。可现在道旁这棵李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说明没人摘,李子一定是苦的。
(三)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赫尔岑笑着说∶
"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
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
“亡郑而有益于君”的观点是错误的
亡郑而有益于君(秦)(观点)
反证法 VS 归谬法
反证法 归谬法
目的
结构
根据
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
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更复杂,反证法需要设与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真
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
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
根据充分条件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
一篇合理的议论文需要满足的要求
论点:概念准确,内涵和外延清晰,在同一语境下前 后统一。
论据:论据真实,论据的阐释合理。
论证:1、演绎推理,要求前提为真,推断严谨。
2、归纳推理,实体数量足够,有紧密的相关性。
在直接论证中,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会出现部分前提的省略,这些省略的前提却往往又隐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关注隐含前提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论据1:狗没有吠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隐含前提2:
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隐含前提1:
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
① 关注隐含前提
尝试在论据2和论据1前面,加上隐含前提。
隐含前提:每个人提出论断的背后,有他没有明确说出,但内心确信的观念,这是他得出论断的隐含前提。
例:某些家长说,大学填报志愿你最好报文科,
因为你是女生。
论断 隐含前提 合理与否
高考报志愿你最好报文科,因为你是女生。
女生只擅长文科不擅长理科。
不合理
学以致用大辩论
辩题: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观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观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下面的观点,哪些是正方观点 哪些是反方观点 哪些都不是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正方)
(正方)
(反方)
(非辩题)
(非辩题)
(1)观点分析
可根据假言推理的相关规则来判定。
二、概念界定
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温饱就是既温又饱
对正方有利:
由于正方要证明不温饱就不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努力使温饱降低到人类的生存底线。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不温饱就变成了既不温又不饱)
对反方有利:
由于反方要证明不温饱也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尽量多地高过人的生存底线,即不温饱也有一定的生存余地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温饱就是既温又饱(只有两样都具备才能谈道德,抬高了谈道德的条件)
三、论证思路
以下是反方的论证思路,分析这样设计的理由。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反方:
首先指出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是不论温饱与否人都得谈道德,这是反方相当高明的设定,温饱这一条件就可能被绕过。
接着进一步指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直接反驳。该命题认为温饱的人有理性,不温饱的人同样也会有理性,不仅构成对温饱这一条件的替代,而且体现了人的特性和人的尊严。
在此基础上,反方终于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就彻底撇开了温饱这一条件。
最后反其道而行,不仅不温饱能谈道德,而且“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至此,不仅攻击了对方的观点,而且亮出了自己替代性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树起了价值高标。
四、攻防策略
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对道德的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正方策略: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人不能“存在”,自然不能谈道德)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当反方举例证明有的人并未处于温饱状态却依然讲道德时)。
反方策略: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对道德的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反方要把正方认为非道德的界定为道德的,从而使道德的范围超出温饱的范围)
练一练:选择一期《奇葩说》的辩题,从正方/反方角度写一写辩论思路,而后观看视频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1..《道可道/还是道不可道》
2.苦难应不应该被歌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