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导入】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救老年而牺牲,到底值不值 【事例一】2017年5月2日凌晨4时,福建省柘荣县23岁的消防员姚为君在火灾现场搜救95岁的被困老人袁某妹时,因民房坍塌被埋压而牺牲【事例二】2018年12月7日,辽宁鞍山市23岁的消防员李铁营救落人冰窟窿的老人,因冰面坍塌,不幸牺牲。【事例三】8月23日,广西民警李燮(xiè),在该县安阳镇风雨桥附近的澄江河抢救轻生女孩时,因河流湍急,李燮将女孩推到河岸后,自己体力不支牺牲。【事例四】9月1日凌晨,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三台基水库发生了一起女孩意外落水事件,彼时在水库夜钓的盐城人陈永泰发现这一情况后,奋不顾身跳入水库救人。最终在他与岸边民警、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将落水女孩救起,但他自己因体力不支沉入了水底。这些做法到底值不值 或许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契诃夫。▲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极其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 ——(日本)池田大作。▲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道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 ——慕容雪村人文素材积累回顾《齐桓晋文之事》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荀卿列传》“亚圣”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人生经历:早年受教——游说齐宋——回邹赴媵——奔赴魏国——二度奔齐——再游宋国——去宋赴鲁——讲学著书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该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思想仁政思想“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公孙丑章句》“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 滕文公》救民 无敌 民心归服《孟子》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章句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民贵君轻 与民同乐 尊贤使能《孟子》思想性善论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告子答道:“正是。”孟子问道:“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告子答道:“正是。”孟子说:“那么,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吗?”)孟子所说的“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价值意义的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解题三、研读文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忍”,狠心、残酷。“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即怜爱别人的心。于是,就用(于)省略句,状语后置(一)开篇如何提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中心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补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 离娄下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开门见山仁心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政”仁政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结论: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的原因突然孩子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不幸)通“纳”,交纳博取名誉同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状语后置“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举例论证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用来……的三、研读文本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谦逊推让判断句萌芽、发端判断句四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转折,但是伤害,宾语前置扩大充实它们通“燃”,燃烧流通,指泉水流通安定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呢?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人的生理构造——四肢(与生俱来)人的心理特点——四端(与生俱来)扩大充实四端火始燃、泉始达扩——定天下不扩——难侍父母比喻比喻正反、对比、假设问题:请同学们诵读以上文本,分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思考探究三 :如何理解四心: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本心即是向善的力量。思考探究四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扩而充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括哪四个方面?四端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他认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八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国骂“王八蛋”的由来:“王八蛋”其实是“忘八端”,这是民间一句骂人的话。古代时,“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 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书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孟子也曾说过“四端”。仁礼智信孝悌忠义廉耻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分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质疑与思考:根据孟子的论述,看他的论述是否有漏洞?1.假如掉进井里的人是一个臭名昭著,人人得而诛之的人,那么你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吗?2.那他为什么会提出“人皆有不忍心之心”呢?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分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质疑与思考:根据孟子的论述,看他的论述是否有漏洞?4.具备“仁人之心”就能够“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吗?2.“孺子将入井”的故事可以推出恻隐之心,但其他三心呢?3.缺少“四心”难道就是“非人”了?缺少“四心”难道就是“非人”了?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孟子基本的方法是推已及人,有时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孟子确实不讨人喜欢,但是这两个今人看起来是骂人的词语,在孟子这里却并非是辱骂。他们只是孟子人性论的必然的演绎结果而已。既然孟子的人性论指向性善,那么不善甚至邪恶自然就称不上所谓人了。他探讨的是进入政治生活的人。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但凡一个有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的人,都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如果不具备这些心理品质,那便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外的野蛮人,或者用孟子的话来说:非人也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分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根据孟子的论述,看他的论述是否有漏洞?1.从推论过程看,“孺子将入井”之例的事实是无法保证的,他是孟子的经验说明,是个案,属于不完全列举的归纳推理,论证力是不充分的2.从推论结果看,从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仅可推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结论3.不具备“四心”就是“非人”,说法太过绝对4.“足以保四海”不能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虽然孟子的辩论经不起逻辑的推敲,但却广为流传,受人喜爱,请你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反驳艾希曼的观点。在20世纪有一场著名的大审判,参与犹太屠杀的纳粹分子艾希曼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自己辩护,他说,作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只是执行元首意志的工具而已,我不过是整部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所以有罪的是发出屠杀命令的元首,而不是作为执行者的我。从法律层面来说,我执行的是德国的法律,如果我不服从的话,那么我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有罪,罪责在制定法律的人。虽然孟子的辩论经不起逻辑的推敲,但却广为流传,受人喜爱,请你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反驳艾希曼的观点。我们要判决艾希曼有罪,不是基于世俗的律法,而是因为在世俗的律法的基础上,还有人心的正义,还有人内在的道义良知,即是“不忍人之心”。这样一个良知是先天内在的,不跟随任何世俗律法而改变,错了就是错了,杀人就是不对。即便你身处罗刹国,黑白不分,善恶颠倒,即便世俗的法律告诉你杀人是对的,但是在世俗的法律之外,还有超脱世俗的先验的你的良心,你的良知道义会告诉你杀人就是错的,即便你身处彼时的德国,即便整个国家弥漫着军国主义的氛围,但是你依然可以选择不作恶。孟子 论辩特色①观点明确,立场坚定。②注重推理, 逻辑性强。③善于譬喻,生动形象。④借题发挥,循循善诱。1.全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鲁迅笔下的看客,百年后仍未消失近几年,每次看到跳楼围观的新闻,耳边总是回荡着“想跳就跳”“赶紧跳吧”“怎么还不跳”“再来一次”“有本事跳、没本事死”“加油”……轻生,当然不可取,但是鼓励别人轻生,更不可取。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对于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就不能称为人。如今起哄的看客不仅见死不救,他们的行为甚至直接促成了轻生者做出跳的选择。要知道通常自杀者,常常是碰到极度悲伤的事情,难以承受意外的沉重打击才做出了错误的选但。但作为心智正常的旁观者,应当帮助自杀者度过难关,放弃轻生念头,珍惜生命。不仅是围观跳楼者冷漠无情,如今见到有人失足落水时,人们冷漠旁观;街边行乞,当下还有几人相信那是山穷水尽的背井离乡;见到见义勇为者被歹徒报复殴打时,人们惟恐躲之不及……人心之冷漠,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到底怎么了?全社会的人心为何会冰冷到如此的地步?”鲁迅笔下的看客,百年后仍未消失一百多年前,一群围观砍头场面的看客深深地刺痛了鲁迅先生的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先生毅然弃医从文,誓以手中之笔改造国民性。时至今日,这种看客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可怕的是,今天的中国看客们不仅见死不救,不少“看客”还热衷于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在他人的伤疤上再洒上一把盐。辛斯基先生有句箴言说:“不要恐惧你的敌人,他们顶多杀死你;不要恐惧你的朋友,他们顶多出卖你;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关心的人们,只有在他们不作声的默许下,这个世界才会有杀戮和背叛。”观点争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争鸣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观点争鸣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观点争鸣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比较《论语》《孟子》的言说、形式、说理、风格,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 《论语》 《孟子》语言形式说理风格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语录体,孔子语录或孔子和弟子谈话记录,没有时间先后顺序和共同的主题,离说理散文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只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论证;寓深邃之哲理于具体之形象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的诗意多为口语,通俗易懂,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对话论辩体散文集,虽留有语录体的痕迹,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具备了说理散文的典型特征灵活巧妙的论说方式;善用比喻、寓言说理;情感激越、文辞犀利、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气势浩然雍容和顺、迂徐含蓄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积累孟子语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拓展延申1.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 , ,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 , 。这在论证方法上属于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例证法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理解性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