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3张PPT)第二单元 · 单元导语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一群天才扎堆出现:在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以色列,有犹太先知;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是一个迄今人类都无法解释的现象。人类在进化的历史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为什么那么多重要的思想家都集中出现在这600年?在这一时期,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全都开始形成。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爆发,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突破,它奠定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根基,成为此后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这一时期,就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为后人所公认和推崇的“轴心时代”。课堂导入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点燃火焰。——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诸子百家 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 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 指的是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春秋初期 诸侯国 春秋五霸140十几个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周朝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礼崩乐坏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人。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30—50岁,欲仕不能。50—55岁,在鲁从政。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孔子也是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仁者爱人反对苛政,为政以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义轻利中庸之道人道主义、秩序精神提倡“诗教”,美善统一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里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五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孟轲)“复圣”颜渊(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嫡孙)“孔庙四配”——孔庙里还供了四位圣人,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论语》词 词性 频率 出现章节及原文举例子 名词 18次 多章(“子曰”中的尊称)曰 动词 16次 多章(表示“说”)《论语》十二章全文词语频率统计表“子”与“曰”的高频出现,是《论语》最显著的语言特征之一,这深刻地揭示了该书的本质和核心特点:《论语》1. 语录体的典范: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每一段“子曰”都像是一颗独立的珍珠,串联起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孔子的核心地位与权威性:“子”(对老师的尊称)“曰”(权威声音的发布,传道授业解惑)3. 口传心授的教育场景:生活化教学,坐而论道4. 简洁、警策的语言风格5. 儒家思想的传承方式:师生命徒间的口耳相传和行为示范。《论语》宋臣赵普(北宋开国功臣)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后改赵光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是立身处世还是统治天下,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半部《论语》治天下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请在文章中找出出现次数较多且你认为是本文重点内容的字词找出,并据此概括本文所讲内容。君子仁义礼道很多同学一看到又要学习这些东西就怨声载道,我想问问大家为什么我们对了解“仁义道德”这件事敬而远之?如何做一个讲仁义守道德遵礼法的君子。胖东来三文鱼事件8月19日,某位博主怀疑在胖东来购买的保质期一天的三文鱼是隔夜的。博主早就在前一天已经对三文鱼进行了拍照留证。店长承认确实是员工晚上没有卖完,出现了返包现象,胖东来是不允许保质期为1天的食品再次进行返包销售的。所以对购买三文鱼的顾客退款还补偿了1000元,对举报的这位博主也奖励了10万元。起初胖东来不愿意发布公告,怕占用社会资源,担心有些不怀好意的人动了别的念头。但博主还是一再要求胖东来做出公告,胖东来也满足了博主的要求。至于10万元奖金将部分奖金捐赠给事发当日购买三文鱼的顾客,剩余的捐赠公益事业。做局讹钱?但此次事件中的胖东来的处理方式备受好评,博主反而备受差评,众多网友怀疑其作为职业打假人极有可能是在设局,蹭胖东来流量,以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因为事件中存在过多巧合,对此你怎么看?仁义在当今世界何去何从?当今社会像胖东来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扶起摔倒的老人饭被讹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反被刑拘,大量网红不讲良心推荐劣质品反而赚得盆满钵满,空谈仁义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诵读全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需要具备哪些必要品质?V.吃饭勤勉有道德的人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重在排除干扰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第一则“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说文解字》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儒家思想)。2.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4.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5.旧时妻对夫之称。知识补充《论语》中的君子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里仁》)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里仁》)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知识补充适(dí):意为专主、依从。比:亲近、相近“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君子只谋求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论语》中对君子的要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启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韦东奕,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韦东奕于2008年高一时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2009年高二时参加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2010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就读;2014年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硕博连读;2018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2021年获得达摩院青橙奖。“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八佾就是六十四人。《谷梁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怎样对待乐呢?”原文翻译第二则第二则思考:仁、礼、乐三者是何关系?礼: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而不乱。乐:抒发情感,是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仁:人内心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人文的基础知识补充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仁”?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是儒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知识补充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八佾》)抒情感,促和谐分等级,讲秩序礼乐仁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内在核心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问题探究“礼”——“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的本质是“仁”;仁是礼指导下的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历史事例和珅和珅是清乾隆朝宠臣,嘉庆帝即位仅十余天便下令将其革职查办。其被定二十大罪状,核心为贪腐与擅权:贪污白银数千万两,私藏海量珍玩、兼并万顷土地;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僭用皇帝专属仪仗、宫殿器物,逾越礼制;还存在欺上瞒下、贻误政务等行为。抄没家产估值相当于清廷数年财政收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闻:知道、懂得道:道理、真理。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仁义的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原文翻译这里的“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这句话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愿意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第三则“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许渊冲——择一事,专一业,译一生历史事例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她与丈夫在简陋实验室中历经数年艰辛,从沥青矿渣中提炼出镭与钋,开创放射性研究新领域。即便深知辐射危害,她仍长期近距离开展实验,最终因累积辐射损伤罹患白血病。她两获诺贝尔奖却拒绝为镭申请专利,秉持科学共享理念。正如她所言 “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这种为真理献身、淡泊名利的精神,正是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鲜活注脚。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知晓,明白。孔子说: “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私利。”原文翻译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第四则文章赏析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有什么不同?(修辞手法)君子重视道义小人注重利益对偶、对比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资料补充义利观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0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02孔子反对获“利”吗?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主张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反对见利忘义,但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历史事例岳飞:舍身报国守大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志,组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四次北伐收复大片失地,朱仙镇一战大破金军。即便面对朝廷十二道班师金牌,仍坚守收复中原的初心;面对利诱始终不为所动,最终因坚持抗金遭构陷。秦桧:卖国求荣逐私利秦桧被俘后降金,南归后凭借高宗信任拜相。为巩固权位、换取金国支持,他极力主和,签订屈辱的《绍兴和议》,并捏造“莫须有”罪名诬陷岳飞,致其父子遇害,以国家利益换取个人权欲与富贵。当代典范南仁东(天眼之父)为建造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他22年扎根贵州深山,翻山越岭选址时以方便面充饥,甚至在工地简陋工棚中带病工作。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攻克400多项专利技术。FAST竣工后,他却婉拒“中国天眼之父”的美誉,始终保持着“布鞋院士”的质朴。这种“食无求饱”的专注,让中国天文观测领先世界20年。知识积累《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经常思念的是道德,而小人思念的是乡土故土。君子念想法度,小人念想恩惠。““君子团结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团结。”周:以道义团结比:以利害勾结“君子一切责求于自己,小人一切责求于别人。”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知识积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品德高尚的人即便处境困难,也能固守清高的节操,品德卑劣的人一旦走投无路,就会胡作非为呀!”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作名,有贤德的人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原文翻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里仁》)第五则第五则思考: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原文翻译这样之后第六则第六则思考:如何理解本章所说的“质”与“文” 为何说君子要“文质彬彬” “文”指文化修养,即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质朴的品质,即内在的仁德。“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 然则与其史也,宁野。』】——《朱子集注》辅助理解 指出“文”和“质”应均衡,不能一方过度压倒另一方,但相较而言,“质”更为重要 接着以“甘受和”(甘味能容纳各种味道调和)、“白受采”(白色能染上各种色彩)作比,说明“质”(如同甘味、白色的基础属性)若胜过“文”,虽可能显得朴实无华,却具备可塑造、可培养“文”的基础;反之,若“文”胜过“质”乃至磨灭了“质”,就如同失去了根本,外在的“文”也无处施展。 最后得出与其做一个文采过度、失却本质的“史”(过于追求文饰、显得虚浮)之人,不如做一个本质淳朴、虽欠文采但有根基的“野”(质朴)之人,强调了坚守内在品性、以“质”为根本的重要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意志坚强以为:把…作为。亦:也;乎:相当于“吗”“呢”已:停止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原文翻译第七则问题探究《论语》中所说的“士”是什么?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kēng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dǒu shāo]之人,何足算也!”(《子路》)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里的人称赞他友爱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比喻器量狭小的人问题探究“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有志之士、仁义之人,决不因为贪生怕死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只会因勇于牺牲来保全仁义。孔子认为,“仁”的纯洁性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充分反映出孔子对“仁”这种精神价值的崇高追求,“杀身以成仁”这一伦理原则,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维护正义、战胜邪恶。“仁以为己任”“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他和夫人的名字命名两颗小行星212796号 郭永怀星212796号 李佩星伟人精神钱学森:弃美归国,铸大国重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科技一片空白,钱学森作为世界顶尖的航空航天专家,肩负“回国研制导弹、原子弹,打破西方核垄断”的使命。美国为留住他,以“间谍罪”将其软禁 5 年——吊销护照、监听电话、限制行动,甚至威胁“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国”。他一边同美国政府抗争,一边偷偷撰写科研手稿,将关键数据记在小纸条上,藏在香烟盒里。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譬如:比如、好比为:堆积篑:筐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往:坚持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原文翻译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以“为山”“平地”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第八则2018年,上市第一周便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85周仍然持续高居榜单前列。全球37种语言译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她只有一个头衔:剑桥大学博士。2019年她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英文原版就在豆瓣拥有9.0的高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触动我们的恰恰是平凡却又复杂的真实。我们一直在寻找作者这样非凡的勇气,不妥协、不放弃爱,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有选择的可能。正如孔子所言“止,吾止也。进,吾往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思考:“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仁德的人行恕道则不会招人怨恨,而且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第九则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识积累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有仁德的人,他一定有善言,能讲合道的话(俗称口才好),但口才好,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必定有勇气,勇者就不一定有仁。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皆此意也」(《孟子》)第十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称赞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一旦赞许、称赞不合礼法实践,从事第十则思考: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这句话?克己:约束自我欲望。复礼:言行归附礼制。两者结合不可分割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有边界感,懂得知止。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周礼的内涵仁之本——“孝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己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反面事例偷拍、传播隐私影像,触犯法律职场 “听谣传谣”,破坏团队信任公众人物 “口无遮拦”,败坏形象遭抵制官员 “贪腐受贿”,违背公职之礼身陷囹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言:字行:实践其:<副>,表揣测,大概恕:宽恕,原谅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原文翻译第十一则第十一则思考: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恕”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忠:尽己心以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推己心以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钱穆)曾参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问题探究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原文翻译第十二则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诗教诗识诗用《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鸟兽草木以修身以治国齐家以致知问题探究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兴”《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举例:《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者在看到 “雎鸠和鸣” 时,自然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从而被 “感发” 出对理想爱情的向往。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映。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举例:《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此处的 “观”,不仅能看到 “统治者剥削百姓” 的社会现实,更能 “察” 到诗人(或民间劳动者)的反抗意识。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群”《诗经》通过诗歌的吟唱、分享,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从而增强群体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在古代,《诗经》常被用于宴饮、祭祀、朝会等集体场合,成为维系社会关系的 “纽带”。举例:《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在宴饮场合吟唱《鹿鸣》,既能表达主人对宾客的礼遇,也能让宾客感受到群体的温暖,从而巩固贵族之间的政治联盟与社交关系。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举例:《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中未直接指责统治者,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将亡国之痛融入时空的苍茫感中。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事父、事君”事父:《小雅 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以诗感怀父母养育之艰,助人体悟孝亲本心,践行侍奉父母之责。事君:《大雅 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借诗传递贤臣劝君恤民的主张,为侍奉君主、辅佐仁政提供价值参照。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识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以诗教,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板块一:深悟君子之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才是好学之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执着勇敢,不畏牺牲。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持之以恒,进与退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继续努力。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君子应学习《诗经》,这样可以兴、观、群、怨。朗读下面的章句,思考君子应该如何学?学什么?板块二:深究君子与“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礼乐要以仁为本,重视仁心的培养。成为仁者需要克己复礼,为仁由己。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梳理《论语》中与“仁”相关的章句,并理解章句中“仁”“礼”的内涵。为人处世中君子要仁爱,推己及人。板块三:深识君子人格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要重义轻利。君子要自我反省。君子要文质彬彬。君子要任重道远。君子要仁智勇兼备。任务说明:“孔子”的专题副刊有个读者栏目,需要征集当代读者对《论语》的看法。谈谈应该怎么看待《论语》,其是否还有当代价值?思经典,悟意义他打破了学在官府之旧制,让寒门学子冲破旧世代的桎梏。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底层的平凡人生有新的可能。他知其不可而为,顶着权力阶层的风霜刀剑,接受着百姓的驱逐与误解。即使风餐露宿,所愿仍是天下大统,即使命悬一线,却仍持一腔孤勇。尽管帝王将相如走马,家国天下转瞬间。变化的是朝代更迭,他却以自己为模板,留下关于“仁”的注解,融入整个民族的骨血,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思想,将中华文明魂魄书写。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你要说孔子,就不能只说孔子要说春秋,说仁礼,说颠沛流离说丧家犬,说孔圣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说历史遗憾,说生不逢时说泱泱中华说虽千万人吾往矣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决不放弃。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变成万世师表。这个人,就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信仰一个人。就靠着这份信仰,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历史的民族,并且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鲍鹏山寻求自我生命的打开方式《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李泽厚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传承文化,责任在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可喜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万万不能丢失了自己民族最淳朴的文化传统。……一个人不能只活在物 质世界,那样的人经不住任何打击,也经不住任何诱惑。浑浑噩噩一辈子,无法尽到一代人的责任,只是白白浪费了粮食。学人文学科的,更应该担当起把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理解性默写(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