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6张PPT)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感受墨子孤独背后的豪气和决绝。今人评墨子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张知寒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1.兼爱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2.非攻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3.尚贤墨子十论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4.尚同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5.天志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9.非命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8.节葬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6.明鬼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10.非乐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7.节用背景介绍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主要思想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且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国家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②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③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④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兼爱》——文题解读兼: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理清段意根据课下注释标注读音,自由诵读全文,说出读完课文第一感受。5mins课堂任务:对本篇文本进行删减,将其变成一篇言简意赅的文章,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思考墨子为何要这样写作。语言重复,有些啰嗦标题解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把……作为治:治理;事:事务自:从;起:发生,兴起于是所自起:从哪里兴起好比、就像治疗否定副词,相当于“不”这样何尝治疗研读文本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开门见山)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知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标题解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考察,明察同“尝”,尝试孝敬爱自己【宾语前置】使受损失使自己得利指出天下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由“知”到“察”层层深入。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即使主谓取独慈爱使儿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从父子、兄弟、君臣的角度按照亲疏关系,反复论证,层层推进,得出结论:何为“乱”以及“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亏人自利”“不自爱”。标题解读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即使是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家偷窃使……得利名词,劫夺财物的人动词,伤害卿大夫的封地诸侯的封地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互相侵犯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中有哪些“乱”?“乱”之因?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父自爱,不爱子兄自爱,不爱弟君自爱,不爱臣盗爱其室,不爱异室贼爱其身,不爱人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因思考探究(第二段)盗和贼的区别窃货曰盗——《荀子.修身》害良为贼——《荀子.修身》盗:1.偷窃;2.偷东西的人;3.谗佞小人贼:1.害,祸害,害人的人;2.杀,暗杀,杀人的人, 作乱等危害国家的人;3.强盗。标题解读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假使还看待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弟弟和儿子亡:同“无”,没有同“又”互相关爱动词,伤害像标题解读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平相互攻伐互相扰乱有:同“又”亡:同“无”,没有假使标题解读思考探究(第三段)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中心论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论证方法: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jí)的与其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假设论证铺排反问4个“犹有”3个“谁”10个“若”正面论证第二段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标题解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wù 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怎么动词,憎恨,讨厌鼓励互相动词,憎恨,讨厌则:就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劝:鼓励就是这个道理标题解读思考探究(第四段)本文的结论是什么?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兼爱》围绕“兼相爱”的观点,分析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补写下面的结构导图。导图引路,理清文脉兼爱提出问题: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问题:践行兼爱之道分析问题:乱“皆起不相爱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2)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夫、诸侯之间相乱、相攻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探究: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兼爱》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由观点到结论,墨子为何用重复的语言进行表达?墨子的学说面对的是平民阶层,要让他的学说流行于大众,被世人接受,那么他的观点就要简单化。他必须通过这种简单归因和反复强调的方法才能突出他的“兼爱”主张。同时他努力通过追求语言的浅显和论证的形象化来让自己的主张变得极容易理解,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接受他的主张。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兼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兼爱》)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1.内涵一致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天下之人皆相爱”“爱人者此为博焉”等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3.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相同之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儒家“仁爱”所追求“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墨子“兼爱”倡导“天下治”的盛世局面,都体现出一种“大同社会”的理想。3.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相同之处】3.均注重个人内在修养“仁爱”与“兼爱”都把个人内在修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借此来是实现各自“爱”的理想。孔子主张要“吾日三省吾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人要养成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墨子说“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君子要察明身边人的善行并予以借鉴,看到品行差的人要反省自己,以此修正自己的不足,即使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君子如果想要有所作为,要先修身。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1.爱的基础①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站在功利的角度。墨子强调的“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人与人相互帮助,恰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互利互惠”等②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儒家的爱,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仁”首先见之于“亲亲”,爱始于血缘,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才能去爱众生一切,才能“泛爱众”(双亲——民众——万物)(推己及人——差序格局)【不同之处】2.爱的关系①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②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3.爱的含量①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②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儒家将“仁爱”分为三个等级“亲亲”“仁民”“爱物”,有先后次序和轻重之分。【不同之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 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思维拓展(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古代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等级社会,自然亲情和人伦纲常被视如神圣。君权神授、君主就是法律、父权制、家长制和人情网等得到绝对认同。在这方面,儒家 “爱有等差”的原则直接为宗法等级辩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儒学在汉代和南宋两次被奉为官方哲学便是明证。与此不同,墨子的兼爱要求视人之国、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视其国、其家和其身,这淡化了人、己之别,直至隐蔽了吾之君、吾之父优于人之君、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兼爱中流露的天与人、上与下的平等、互惠和互利原则冲击了在上者的利益。正因为如此,孟子抨击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禽兽逻辑,指出“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爱自己的孩子,总比爱兄弟的孩子要多一些;爱兄弟的孩子,也总是比爱邻居的孩子要多一些。这是常理,也是常情、常识。这不需要讨论,每个人自己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和大众心理。由此,儒家与墨家一传一绝的不同命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样看来,孟子的观点是对的。我们基于血缘而形成的亲疏关系,是符合人性的。而墨家这种爱在乎人情,却走了极端,太过于理想化了,爱父母和爱陌生人一样,这超越了人性本身,太难以实现了,甚至会成为“伪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3)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4)中国人注重前者、热衷于义,淡漠后者、耻于言利。孟子的“何必曰利”符合中国人耻于言利的大众心理和价值取向,为历代统治者所提倡, 墨子的尚利倾向却为中国人所不耻(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儒家与墨家不同的历史命运可以在其对中国人心理倾向和价值评判的一迎合、一逆忤中得到解释和说明。(5)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儒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墨“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的最美和弦。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现实意义巴黎圣母院之殇,世界为之耸动。这是一场骤至的大火,一场文明的劫难。 就在人们一连串“心碎”的表达声中,有些不一样的声音却多了起来。有人说“巴黎圣母院大火是圆明园被烧的‘果报’”,有人说“这样的灾难活该”。 面对这样的言论,你将怎么从兼爱思想的角度来批驳呢?巴黎圣母院之殇兼爱思想帮助我们化解冲突,创造和谐;缓和冲击,建立平衡。但是有些广告为了博眼球,文案低俗不堪。比如某些产品的宣传语充满了暗示和不良引导,真的让人很反感。还有一些广告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什么“一夜暴富”“瞬间变美”,完全不切实际,让人看了就觉得不靠谱。更有甚者,一些广告文案毫无创意,只会跟风模仿。千篇一律的表述,让人看了就想跳过。广告本来是为了传递信息、推广产品,但这些恶心的文案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负面印象。广告商们少了一些真诚,多了一些套路,无法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广告。广撒网告知你,快来买买买啊广告?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短短二十年,是谁改变了我们的三观 这些公益广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如山德行传家尊老爱幼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这些公益广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家的“兼爱”思想所倡导的无差别地关爱他人、通过实际行动互相帮助以实现共同利益的理念,与公益广告的宗旨有相似之处,都旨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相爱怎么做?兼相爱怎么做?墨家的“兼爱”观蕴含着丰富的公益慈善伦理意蕴,与现代公益广告的理念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兼爱”强调应当不分强弱、众寡、贫富、智愚地爱所有的人,尤其是要对那些处于弱势地位、身处困境之人施以援手、进行救助。这类似于公益广告所倡导的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人的精神。例如,公益广告可能会鼓励人们关心贫困地区的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或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兼相爱怎么做?墨家认为“兼相爱”需通过“交相利”来落到实处,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感情上,而应当体现在实际的“利”上,即通过实实在在的互帮互助来体现。这也与许多公益广告的实践导向相契合。一些公益广告会呼吁人们采取具体行动,如捐款、献血、参与志愿服务等,以实际行动为他人带来利益,共同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因此,常有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图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84岁的聂利兴因为腿脚不便,平时很少下楼走动。最近几天他发现斜对楼的一位邻居林奶奶家的阳台有些异样,平时她总会晒些衣服,最近却都空着,晚上会拉上的窗帘也一直开着。老人通知女儿去查看情况,及时发现独居老奶奶将其送医,聂静向总台记者表示,邻里之间就是应该相互关心,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也希望有更多人关爱独居老人。立足时代,心存兼爱世界中国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支持。中国世界人物评价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张知寒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课堂结语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心存兼爱,让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心存兼爱,让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最美的和弦。拓展延伸墨子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生启迪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从关爱同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做起,对他人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以行动践行兼爱。(2020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题目解析理论部分参考立意①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 ②携手共创,吾辈之责 ③心手相连,共筑未来④与你一起,共创世界未来 ⑤世界青年携手,共创一片蓝天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推己及人、世界一体、不分彼此、互相帮助的思想同一世界,互帮互助。事例部分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如此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宁夏一考生各位青年代表: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让我们一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裹大陆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体脱离了整体就会形单影只,整体没有了个体也会显得残缺不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整体的发展和进步。美美与共,成胸怀之美墨子曾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可见,只有拥有包容的胸怀,才能海纳百川,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美美与共,君子和而不同。项羽刚愎自用,终自刎于乌江;蔺相如宽容待人,终成千古佳话。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关注时代,胸怀家国,放眼世界。个人的成长应该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和国际发展同进步,不应拘泥于身边小事而忽视了大千世界。若无宽广的胸怀,就易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大厦将倾却浑然不觉。美美与共,成责任之美“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个体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只有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能,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面对困境的时候,更要团结一心,勇担重任。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使人们措手不及,往日喧嚣的街道变得安静,学校停学,企业停工。曾被批“懒散”的“90后”却有不少人下了请战书,志愿参加抗疫行动。有的人穿上了白袍奔赴抗疫一线,有的人骑上了摩托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为医务人员送去各类必需品。“90后”成为抗疫主力军,彰显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美美与共,成合作之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今日世界各国的“互联”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广泛和深入,我国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道路。“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国合作共赢的意愿随着诗句与抗疫物资一同漂洋过海。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则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谋求共赢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秉持包容共享的精神,避免“交相恶”。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更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秉持公平正义,坚持合作共赢,如此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中国青年愿为世界青年携手并肩,同担时代重任,共创美好未来!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