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根深蒂固。这种观念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源于1979年出版的国民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然而一百年来,“五千年中华文明”始终面临着科学的审视。寻找切实可信的中华文明之源,成为数代学人的情结和使命。世纪之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前所未有的20个学科、400多位学者的力量,研究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脉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将结论概括为:距今万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5000多年进入文明社会,4300年中原崛起,4000年王朝建立,3000年王权巩固,220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这个结论对延续百年的争论做出了初步解答。针对探源工程形成的关于文明的认识,以及存在的一些争议,王巍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记者:20年文明探源工程在整个中国考古行业发展中有怎样的重要性?王巍:探源工程20年是中国考古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一个最好的时期。我们的目标聚焦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这个超大型的课题,聚焦在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原来往往是一个遗址、一类器物的研究,但有一个大的工程引领之后,每个遗址都有一个共同的大目标,也有自己的小目标。另外一点,我们进行文明研究,不能不研究外来文明因素,这就要关注其他文明。我们试图提出中国方案的时候,要兼顾其他文明;我们与世界文明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更要了解其他文明。所以我们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推动了中国考古“走出去”。最近10年,我国已有30多支队伍到20多个国家开展考古工作,大大扩展了国际视野,提升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我觉得这20年,尤其最近10年,应该说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记者:你在总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形成的认识时,区分了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阶段,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在8000年前,形成于5000多年前,这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说法做了新的阐释和补充。8000年前发生了什么?王巍:距今8000到6000年是全球范围的气候大暖期。距今8000年前淮河上游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饲养家猪、酿酒、制作绿松石器的技术,还发明了可以演奏乐曲的七孔骨笛。在贾湖和内蒙古赤峰兴隆洼等遗址,出现极少数规模较大、随葬玉器或绿松石器的墓葬,说明社会已经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启了文明起源的进程。这次我们提出一对重要的概念,就是文明起源和文明形成。中华5000年文明并非虚言,是历史的真实,但一些学者和社会人士也提出,中华文明不止5000年,8000年前贾湖遗址的龟甲上已经有契刻符号,还用骨笛演奏音乐,这难道不是文明吗?我们意识到,必须澄清模糊认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是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把“形成”专门提出来,就是5000年前。相对来说,大家对起源阶段的认识比较模糊,但把形成阶段单独区分出来就比较明确了。探源工程目前为止聚焦的还是距今5500-3500年时间段,最重要的观点,就是5000多年前进入文明社会,这是关键的关键。但文明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是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逐步发展的结果。记者: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现在大力强调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否会压制对于多元性的阐释?王巍:不会。多元和一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与中华文明形成阶段的一体是前后相继、交融共生的阶段。各个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不就是研究各地文明的多元性吗?探源工程实施之前,很多地方大提“满天星斗”,都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强调自己的贡献,往往“一体”有被忽视的倾向,甚至有人不承认中原的中心和引领作用,所以我们当然要针对这个大力强调“一体”。比如说三星堆,它的特殊性不可置疑地摆在那儿,但它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一体”方面往往被忽略了,看到的都是它的特殊性。两个方面不可偏废。现在我们说的一体化,实际上是在各地区文明有各自特点、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在夏商周时期形成了一体化的趋势。并不是说中原始终是最先进的,这跟原来的观点有质的区别。记者:某些地方一直以来有一种趋势,把一些考古遗址与神话传说对应起来。比如三皇五帝、尧舜禹的传说,为他们寻找故乡、传说地点等等,将这种非学术的比附也当作对文明的探寻,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王巍:应该从考古的实际资料出发,做好本地文化发展的序列,以及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进程的研究。但与此同时,古史传说、民间传说应该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原来被认为不可信的传说,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不是虚无缥缈的,至少其中有一些历史的影子。当然必须要以考古证据来验证。比如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在4300-4100年前的晋南,出现了一系列王权的证据,甚至有观测时令节气的观象台。这跟《尚书·尧典》的记载是十分吻合的。所以我们认为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因为时间、空间、规模、性质、内涵等方面都高度吻合。再比如山西运城夏县师村遗址,发现了6000多年前石雕和陶制的蚕蛹。当地有很多嫘祖的传说,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发明了养蚕缫丝。在嫘祖传说非常盛行的地方,确实出现了6000多年前的石雕、陶制蚕蛹,恐怕不能完全用偶然来解释,最起码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所以五帝时代绝不是虚无缥缈的,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考古发掘来验证、辨析。不能一概以古史传说代替历史,也不能一概否认。我们的任务不是用考古发现去“证实”古史传说,而是要以考古发现去“检验”古史传说,分析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摘编自2022年8月22日《中国新闻周刊》)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说法是由1979年出版的国民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一书提出的,这一说法在中国人的认知里面根深蒂固。B. 探源工程以“距今万年奠基”“220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等八个时间节点,重新梳理了中华文明史,平息了百年的学术争议。C. 探源工程实施之前,很多地方大提自己特殊性和贡献,甚至忽略了中原的领先地位,所以王巍特别强调中原的中心和引领作用。D. 陶寺遗址出现了一些王权的证据,在时空、规模、内涵等方面与《尚书·尧典》的记载高度吻合,可为“尧都说”提供考古支撑。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记者以质疑方式进行发问,王巍以辨析概念、史料佐证等方式回答,形成“质疑——澄清”的对话关系。B. 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进行比较研究,彰显出中国学者的全球化视野与开放、包容的学术立场。C. 文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陶寺的观象台、师村陶制蚕蛹等实例,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与说服力。D. 文本结尾处使用否定词“不能……也不能……”和关联词“不是……而是……”使表达缜密、观点明确。3. 下列说法,符合文本“以考古发现去‘检验’古史传说”观点的一项是( )A. 二里头遗址的多网格式布局、大型宫殿基址和青铜礼器群证实了其为夏朝的都城。B. 河南登封市启母阙上的大禹化熊图,刻画了大禹治水场景,为大禹治水提供佐证。C. 陕西平利县女娲山传说是女娲补天的发源地,山上的女娲庙遗址印证了补天传说。D. 三皇五帝的传说主要流传于夏商周之后的文献中,如《史记》等书中就多有记载。4. 有人在微博中写道:“贾湖骨笛证明中华文明八千年。”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5. 某地建设“中华文明主题公园”,拟根据下图建造“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题雕塑。请根据材料分析该雕塑的设计思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三年早知道马烽在去甄家庄的路上,我就在想:来罢这村里已经有四年了,村里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过了红豆庄,只见前边出现了一条新修的大水渠,有几个人在渠堰旁忙碌。我刚要上桥,忽然有个人向我高声叫道:“你是老马吧?好几年没见了。”说着朝我跑了过来。这人有四十来岁,看起来有点面熟,可是一下子想不起来。他热情地和我握手。我问道:“这条渠是断修的吗?”“是啊,今天这是第一天放水。”他说。我下了桥,听他对其余人说:“咱们再到东边去检查一下。我早就知道新渠……”“早就知道”这四个字,让我猛然想起来了,他是甄家庄农业社的赵满囤嘛!赵满囤绰号叫“三年早知道”。腊月里卖的一种木版印的春牛图,因为上边附带印着三年的农历,俗称“三年早知道”。这人有点小聪明,好像他有先见之明,一切变化都在他意料之内。一件事情办好了,他总是说:“我早就知道能弄成!”事情办糟了,他又说:“我早就知道闹不好!”慢慢地,“早就知道”变成他的口头语了,因此人们就送了他那么个绰号。“三年早知道”是全社最落后的社员,他做的那些事听起来,真叫人哭笑不得。一开头社里分配他当饲养员,因为他对喂牲口有点经验。可是他对社里的牲口草不筛,料不煮,圈不扫,牲口瘦得皮包骨;对自家的牲口精草精料小灶饭,养得又肥又壮赛如虎。不到半年,社里撤了他的职,把他调去赶大车。谁知他趁着送公粮、跑运输的机会,捎带做起小买卖来了。后来让赵满囤参加田间劳动,但他碰到重活装肚疼,专门挑着做轻活。队里经常开会批评他,可是一点事也不济,大家都叫他“头痛社员”。我来这里还没三天,就听人们讲了赵满囤好多这一类的事。特别是饲养员赵大叔,一提起赵满囤,总是生气地说:“幸亏社里就这么个奸猾鬼,要多有几个,非把江山搅乱不可。”后来我和赵满囤渐渐熟悉了,觉得这人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坏,我曾经同他一块上地割过玉茭秆,他劳动起来劲头大,碰到玉茭秆上有一半穗小玉茭,他都要掰下来放在一起。他还爱说爱闹,常常和大家逗嘴开玩笑。社长甄明山说:“这人过去是很落后,不过近半年,有不小进步。”但是在我离开前,赵满囤又出问题了。社里计划打五眼井。赵满囤对打井有点经验,因而担任打井技术指导,他把工作安排得头头是道。开始打井的第三天,遇到了流沙,派人回村来找赵满囤,全村都没找到。直到第二天天黑他才回来,说是到西山上贩枣子去来。这下可把人们气坏了,大家都批评他,你一言我一语。社长甄明山说:“社里派你当技术员,这就说明社里对你很信任,可你扔下工作做小买卖去了。要知道打井停了两天,耽误多少人工?损失有多大?别人也照你这样,井还打不打?”赵满囤蹲在桌子旁边,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甄明山又说:“今夏天下雹子,把你那十亩好地打了,要在往年间,遭了这么重的灾,你能分到这么多粮?你七月间得了急病,社员们连夜淋着雨把你抬到医院里,吃药打针花下一百多,社里替你垫上了。大家为哈要这样关心你?因为你是农业社社员,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人。可是你脑子里有没有这个大家庭?”赵满囤抬起头来,用湿润的眼睛向众人望了望,低声说道:“我知道我错了,我没有忘了农业社对我的好处,我也想把农业社搞好,可就是私心还在……我愿意受处分。”第二天我就离开了甄家庄,赵满囤后来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我一路上想着赵满囤的那些事,不知不觉就到了甄家庄,只见村外新栽了许多柳树,打麦场上柴草堆积如山。赵大叔看到我来了忙扔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和我握手。我向他打听赵满囤。“他如今是社里的水利委员,干得满不错。你没想到吧?我也没想到。”我说:“那回因为上西山贩枣的事,后来怎么样了?”他说:“那天晚上批评他以后,第二天天不明就到井上去了。这家伙,真有两下子,很快就把流沙治住了。”吃完晚饭,我去找赵满囤,他还没有回来。他老婆胡凤英说:“这几天正忙着浇地,丰收渠今天第一次放水。自当了水利委员,地里倒是有水了,家里水瓮却经常是干的。”她还说,满囤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脑子里常盘算社里的问题,有时候为了水利上的事,半夜半夜睡不着,他还想争取入党哩!等了有一个多钟头,赵满囤还没有回来,我便和社长甄明山一块去地里看看。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谈,听到水渠那边传来争吵。只见赵满囤站在闸口旁大声说:“不行,赶快弄开,我早就知道你们要捣鬼。”一个老汉说:“黑天半夜怕什么!红星社不会有人来。”赵满囤说:“咱们忙着浇地,人家红星社还不一样?打个颠倒你乐意不?”我们跑过去一问,才知道是两个社员为了多浇地,偷偷把红星社的水闸堵了一半。赵满囤和甄明山说他打算明年再修两条支渠,这样全社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就都能浇上水了。另外还计划在渠堰上植两行乌柳,既巩固了堤堰,每年又能收割大批编筐子的柳条。他说:“我估计了一下,一年至少能收割三万五千斤柳条,一斤按二分五算,总共就是八百七十多元,能顶两千多斤粗粮啊!”这个理家过日子的能手,如今处处都为大家庭打算了。夜已经深了,但野外到处闪烁着灯火。“哗哗哗”的流水声,夹着拖拉机马达的吼声,好像是雄壮的交响曲。赵满囤忽然回过头来问我道:“老马,你看咱们这里变了吧?”我说:“大变了。”我觉得不只是生活变了,最重要的是人变了。他说:“我早就知道要变的。你过三年再来看。”我说:“我早就知道你是个‘三年早知道’!”他和社长都笑了。1957年11月于太原(有删改)文本二:《三年早知道》的写作经过(节选)马烽这篇小说,基本上是按真人真事写的,或者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写成的。这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个村子里的事情。从前这是一个十分穷困的村子,可是在合作化之后几年工夫,村子大变了,土地改良了,老牛破车变成了拖拉机,社员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恨不得马上把这些新的变化写出来,可是细细一想,觉得只是写一些生产上和生活上的变化意思不大。因为这是谁都可以看到的,谁都可以感觉到的。后来我确定通过一个具体的人来写这巨大的变化,我选择了赵满囤作为主人公,基本上是依据真人真事写的,虽然他不姓赵,也不叫满囤。(发表于1959年。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开头写“我”回甄家庄时最先遇到的是赵满囤,却“想不起来”了,表明他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B. 文本一写胡凤英抱怨“家里水瓮却经常是干的”,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丈夫赵满囤担任水利委员却不顾家庭的不满。C. 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通过“我”的见闻和回忆串联情节,使赵满囤的形象更真实自然。D. 从文本二中马烽对《三年早知道》创作经过的回顾可以知道,这是一部纪实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的真人真事。7. 关于“打井贩枣”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甄明山才肯定了赵满囤“近半年,有不小进步”,接着就发生了赵满囤丢下打井工作外出贩枣的事件,表明人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B. 甄明山对赵满囤的批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有设问,也有反问,通过事实引发赵满囤对自身错误的深刻反思,教育方法高明。C. 被批评教育后,赵满囤“第二天天不明就到井上”,“很快治住流沙”,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表明他技术过硬,更体现了他真心改过。D. 作者将“打井贩枣”这一情节安排在“我”离开甄家庄的前夜,为后文“我”重返甄家庄埋下伏笔,使回忆与现实巧妙地连接起来。8. 文本一中“我早就知道新渠……”这个句子,在文中有多重作用,请简要分析。9. 文本二作者在回忆创作经过时指出:“我确定通过一个具体的人来写这巨大的变化。”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设想的。(三)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桓公使鲍叔为宰,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①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材料二: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焉得俭?”(节选自《论语·八佾》)材料三: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节选自《论语·宪问》)材料四:太宗曰:“儒者多言管仲霸臣而已,殊不知兵法乃本于王制也。诸葛亮王佐之才,自比管、乐,以此知管仲亦王佐也。但周衰时,王不能用,故假齐兴师尔。”(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注】①四维:指礼、义、廉、耻。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③召忽:公子纠的家臣。④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衣服向左开襟的装束习俗,是当时夷狄的服饰特征。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柯之会A桓公B欲背C曹沫之约D管仲E因而信之F诸侯G由是归齐。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音xiàng,担任相,与成语“两情相悦”的“相”读音、意义均不同。B. 易,改变,与《谏逐客书》“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的“易”意义相同。C. “岂管仲之谓乎”与《齐桓晋文之事》“夫子之谓也”均是宾语前置句。D. 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叔牙知道管仲贤明,认为让他治理齐国更合适;管仲执政后,使齐桓公得以称霸,多次与诸侯会盟。B. 管仲执政时善于变坏事为好事,转失败为成功;他利用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富兵强。C. 管仲认为,与百姓同好恶可以使仓库储备充实,百姓衣食丰足,懂得礼节,分辨荣辱,遵守法度,家族稳固。D. 唐太宗认为,许多儒者对管仲的看法不当,管仲的兵法是合乎王制的,其与诸葛亮一样,也是辅佐帝王的贤才。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多鲍叔能知人也。(2)但周衰时,王不能用,故假齐兴师尔。14. 孔子对管仲有怎样的评价?请简要概括分析。(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张孝祥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①。谁擫昭华②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③。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注]①玉扶疏:梅枝舒展。②昭华:玉管。③清都:北宋都城汴梁。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以疑问开篇,后以西园中静谧夜景委婉作答,言尽而意无穷,给读者无限的回味空间。B. “一天”“两树”妙用量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漫天云朵散开、白色梅花开满、枝干舒展景观。C. 抚着精美的玉管,吹奏起古调,悠扬的音乐仿佛让落花都随之飘洒,视听结合,优美而富有诗意。D. 全词作者通过描写西园夜景,营造凄伤悲凉的意境,尤其是末句,借星、月两个意象抒发心志。16. 本词情韵委婉含蓄,请结合词句,分析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把桥比喻为横卧在河面上的长龙,使静态的桥有了动态之美。(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词人登高望远,看到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江水与山峰。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这是西晋文学家束皙所写《饼赋》中的一段。试想,( 甲 ),烈风阵阵,人们起床以后,又饿又冷,浑身颤抖,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一碗滚烫的汤饼下肚更舒服呢?汤饼是什么? ① ,就是饼撕碎了泡在汤里,类似今天羊肉泡馍或牛肉罩饼。实则不然。古时所有的面制食品,包括蒸的、煮的、烤的,都称为饼。《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炊饼”原本叫作“蒸饼”,其制作方法与馒头类似,因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而被改称“炊饼”。汤饼则是在开水里煮熟的面食,即面条或面片。北魏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九“饼法”里对汤饼制作有详细介绍:把面团揉搓成大拇指粗细,按扁,再以二寸为度,用手一段段掐断,投沸水中,用急火煮熟。 ② ,不过改用刀削而已。有趣的是,在很久以前,( 乙 )的汤饼却是人们盛暑的时令食品,《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是也。伏日进食汤饼的习俗应与古代的伏祭活动有关。古时每年六月和十二月举行祭祀仪式,祈福禳灾,分别叫伏祭和腊祭。《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就是这个意思。由汤饼辟恶,后世还进一步发展出了祈福的食俗。如孩子生日吃长命面,老人寿诞吃长寿面。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赠进士张盟》诗云:“忆尔悬弧弓,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可见, ③ 。当然,骄阳似火的盛夏吃热面条显然不太舒服。聪明的古人想出了一种宜于夏季食用的“饼”——冷淘。18. 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加点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B.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C.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D. “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19. 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不超过20个字。20.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甲( ) 乙(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80多年前,清华大学出的一道入学考试题的题目叫作“孙行者”,是一个对仗题的上联,要求应考者对出下联。结果大都交了白卷,个别才思敏捷的对了“韩退之”,算是沾了点边儿。参考答案是“祖冲之”。①根据对仗的要求看,②这个题目和答案确实不错,③尽管从意义上、语音上、结构上去衡量,④上下都是对得极为工整的。“孙行者”是文艺作品中的可爱形象,他能七十二变,神乎其神;“祖冲之”是广为传颂的历史人物,他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从字面上看,“孙”对“祖”,对得很巧,“行”对“冲”,一个缓缓的动作对一个激烈的动作,对得颇工。从音律上看,三个音节对三个音节,且“孙行者”三字为平平仄,“祖冲之”三字为仄仄平,对得极为和谐。从语法结构上看,“孙”和“祖”都是名词,“行”和“冲”都是动词,“者”和“之”都是虚词,一一相对,熨帖自然,都是一个人的名字,且都是主谓结构,对得天衣无缝。分析了这副对联,就可看出对仗句的基本要求:章义、音节、语法结构等都一一相对。对偶,或反对,或正对,或串对,一般以反对为佳,而且对得越工整越好。写对仗句不仅要斟酌词义,还要斟酌语音——声韵调和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只有这些都考虑到了,才能做到对仗工整精巧。律诗就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句,如果不这样,就成了失对。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白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以及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都是对仗工整、脍炙人口的佳句。另外,还有很多构思精巧、寓意深刻的谚语,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等,如果不是对偶工整,恐怕流传就会大受影响了。我们还可试想,如果苏州园林沧浪亭前那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子和拙政园里那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都不存在了,那里还会有那么多流连忘返的游客吗?很多人千里迢迢去昆明登大观楼,如果没有那副写景抒情、忆历史、述现实的举世闻名的长联,恐怕许多游客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兴味了。21.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语病,请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 请借鉴第二段对“孙行者”“祖冲之”的分析方法,从意义、音律、语法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如何做到对仗工整的。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粒粒种子,融入大地消失不见,看似消失了,却在悄然间孕育更多新生命。由此生命生生不息。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也需要无数粒这样的“种子”。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1. D 2. A3. B 4. ①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贾湖骨笛可以证明8000年前中华文明的存在;②但又具有片面性,模糊了文明“起源”“形成”等阶段,8000年前只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5. ①雕塑中多根圆柱代表不同中华各地不同文明,寓意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性;②雕塑的上部是昂首腾飞的巨龙,寓意中华文明的统一性;③雕塑中的圆柱由龙身盘踞交织相连,寓意各地区文明在各有特点、相互联系的基础上,交融共生,最终形成一体化文明。6. C 7. D8.①“早就知道”作为赵满囤的口头禅和绰号由来,突显人物形象,激发了“我”的回忆;②表达对“新渠”的关注,表明说话人工作热忱,为后文叙写赵满囤的变化张本。9.①文本一塑造了赵满囤由自私落后到一心为公的具体形象;②其前后形象的变化,映射出人们对农业社认识的变化;③也借助这一人物写出了农业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10. ADF11. B 12. C13. (1)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甘心做管仲的下属(官居管仲之下),天下人称赞鲍叔牙的知人善荐。(2)只是他生于周室衰微之时,周王不能任用他,因此借助齐国的力量来发动军队匡正天下。14. ①管仲气量小,不节俭(生活奢靡),他有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②管仲有仁德,匡正天下,使百姓免于战争、奴役之苦。15. D 16.①本词通过描写西园夜景与梅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对清幽环境的欣赏;②“只疑幽梦在清都”表达了对故都汴梁的思念与对往日繁华的追忆;③“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表现了词人孤独高洁的情怀,亦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情韵委婉含蓄。17 ①. 鸣琴垂拱 ②. 不言而化 ③. 长桥卧波 ④. 未云何龙 ⑤. 千里澄江似练 ⑥. 翠峰如簇18. A 19. ①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②现在的刀削面做法与之类似③唐代就出现了这种风俗20. ①. 甲:天寒地冻 ②. 乙:热气腾腾21. ①改为:“根据对仗的要求”或“从对仗的要求看”。③改为:因为(不管)从意义上、语音上、结构上去衡量。22. 示例一:意义上,“鸟宿”对“僧敲”,“池边树”对“月下门”,一静一动,共同营造了清幽冷寂的环境。示例二:音律上,五个音节对五个音节,且“鸟宿池边树”五字为仄仄平平仄,“僧敲月下门”五字为平平仄仄平,音韵和谐。示例三:语法结构上,“鸟”和“僧”都是名词,“宿”和“敲”都是动词,“池边树”和“月下门”都是偏正短语,一一对应,工整巧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