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2024级高二上期第一次学月统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
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
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
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他在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进行过一定的研
究,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墨子是手工机械制造的能手,会
造车,善造守城器械,熟悉生产技术工艺,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
墨家的科技思想,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概念和理论分析为手段,既有浓厚的
实践性、实用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
除害”,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
《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
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负担。墨子说:“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
谓之拙。”墨家认为衡量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的价值,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产
和生活,即所谓“功,利民也”(《经上》35条)。这突出地表现了墨家功利主义科
学价值观。
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中,不乏重大的科技发明,但是却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
维。墨家既能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料,又能对科学技术资料进行系统理论
研究,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入实验的环节,如光学投影和成像实验、小孔成像实验,
虽然比较粗糙,但它们表明墨家已建立了初具结构的科学活动过程。胡适在《中国哲
学史大纲》中就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
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墨学的贡
献。”
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
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经上》第96条说:“巧传则求其故。”巧传是世
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求即求取,探究。求其故,是对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询问
为什么,揭示原因、本质和规律,从而将手工业技术上升到科学理论。这句话道出了
墨家建构科学、形成理论的过程、方法和机制,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
识和科技思想。
面对变化的自然界和各种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墨子认为正确地描述其然,摹
略万物之然和探究其所以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目的、指向。墨家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是
1高2024级高二上期第一次学月统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3分)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强加因果。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与“他成为墨家创始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主要原因于文无据。故选A。
2(3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于文无据。“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证据。故选B。
3(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道家“炼仙丹”,追求自身“长生不老”,不是为广大民众服务,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故选D。
4(4分) ①研究对象生产工具桔棒机,证明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
②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原理,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③墨子对秤杆平衡原理进行总结,证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相似的态度。(共4分,任答2点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5(6分)①举例论证。《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这个例子证明了墨家科技思想具有“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观点。②引用论证。引用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论断,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的观点。③对比论证。把中国古代科技不太注重科学实验,缺少科学理论探索和归纳思维与墨家注重从实验中获取科学技术资料,并开展系统理论研究的事实进行对比,突出墨家科技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基础上”的观点。
6 (3分)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起初决定不收留大卫”错。根据原文“我不知道”“还要看情形呢”判断,应是特洛伍德起初并没有决定是否收留大卫。故选B。
7 (3分)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错误。后者照应了前者,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伏笔。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此处,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故选C。
8.(6分)①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为维护“我”的利益而与谋得斯通进行的语言交锋,体现她刚正仁慈的形象特点。②动作描写。文章详细描写了特洛伍德收拾家务时的动作,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③对比手法。在对待“我”的态度上,文章将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仁慈。 (共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从“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呸!滚开!滚!’”等内容可知,文章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为维护“我”的利益而与谋得斯通进行的语言交锋,体现她刚正仁慈的形象特点;
从“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开始干活”可知,文章通过详细描写特洛伍德收拾家务时的动作,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
从“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和“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慎重地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等内容可知,在对待“我”的态度上,文章将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通过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姐弟的激烈交锋,突出了特洛伍德的仁慈和谋得斯通姐弟的虚伪狡诈。
9.(6分)①“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处于矛盾的中心,本文情节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的,“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者,表达了对谋得斯通的恐惧、对姨婆的依恋,既从侧面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形象,又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③以“我”为故事的讲述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共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作用能力。从情节发展上来看,故事是围绕“我”的命运选择展开的,到底“我”会被谁收养,一切透过“我”的感知展开,“我”的存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人物;从作者情感表达上看,“我”作为作者情感表达的代言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从“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可知,突出了对姨婆的依恋和对谋得斯通姐弟的恐惧,且从侧面突出了特洛伍德正直善良和谋得斯通姐弟的虚伪狡诈的形象特点;从讲述效果上看,小说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如“早晨我下楼时,发现姨婆倚在餐桌上,正在出神,我确信我就是她出神的中心,于是就更急于想知道她对我的处置意向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加真切的感知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更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语】三则材料均探讨了修身与治国的关系。材料一中孔子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修养是治国之基。材料二荀子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指出只有正身修德,才能不被物欲驱使,自省是提升德行的关键。材料三墨子则从个人品行和行为基础出发,提出内省自修和实践为本的重要性,认为修身要注重内在品德的坚固。三者共同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在治国中的根本作用。
10(3分)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喜好善行从不满足,接受规劝而能警诫自己,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善”作“好”的宾语,“无厌”作补语,中间不能断开,在 B处断开;“受谏”是动宾结构,“能诫”也是动宾结构,二者通过连词 “而”连接,构成一个连贯的动作行为描述,中间不能断开,在D处断开;“无进”作“欲”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在F处断开。故选BDF。
11(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亲近亲人那么父辈兄弟就不会有怨恨;/亲近阿谀奉承的人;/身边的人都不能亲近。B.正确。动词,勤勉,努力;/鼓励,劝勉。句意:爱护百姓那么百姓就会勤勉;/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彼此相爱呢?C.正确。动词,指出过错;/伤害,残害。句意:却又厌恶别人指责自己;/伤害他的君主的人。D.错误。介词,表被动;/表现。句意:被别人诋毁;/自我表现的人不能显明。故选D。
12(3分)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而修养自身则是第一位的,能够让自己不困惑、混乱”错。根据“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可知修身能够使正道确立,尊贤能让人不被迷惑,并非说修养自身能让自己“不困惑、混乱”。故选A。
13(共11分)
(1)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奉承自己的人。(3分)(2)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身边的人再招来远方的人使远方的人前来。(4分)
(3)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隆”,尊敬、尊崇、尊重;“恶”,厌恶、痛恨、讨厌。句意1分
(2)“迩”,身边的人,近旁的人,近臣;“远”,远方的人,其他国家的人;“来”,招来、使……来。句意1分
(3)“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句意1分
14.(2分)示例一:①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贤能的人,应该努力向他们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则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强调了“修身”和“自省”的重要性。
②材料二中,荀子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强调了看到善行要努力学习,看到不善行要反省自己,同样体现了要积极“修身”和“自省”。
示例二:①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贤能的人,应该努力向他们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则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强调了“修身”和“自省”的重要性。
②材料三中,墨子以“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的表述,阐明了“修身”的做法,又以“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两句,阐明了在不同情况下反省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示例一:①句子意思是:看到贤能的人,应该努力向他们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则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督促自己进行品德修养,凸显了“修身”与“自省”在个人成长及品德塑造方面的关键意义。②材料二中“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开门见山清晰直白地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见善”之时,“修然必以自存”意味着看到好的行为、品德,会马上认真地对照自身,努力学习;而“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就是在看到不好的行为表现后,内心会忧惧并立刻进行自我反省,同样体现了要积极“修身”和“自省”。
示例二:①句子意思是:看到贤能的人,应该努力向他们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则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督促自己进行品德修养,凸显了“修身”与“自省”在个人成长及品德塑造方面的关键意义。②材料三中“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这是在阐述君子在不同的生活境遇(贫、富、生、死)下应该展现出的品德和行为准则,阐明了“修身”的做法。而“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明确指出当看到别人不修养德行以及听到别人诋毁自己的时候,要反过来从自身寻找原因,进行自我反省;“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进一步强调像廉、义、爱、哀这四种品行不能弄虚作假,要时常反观自身是否真正做到了,阐明了在不同情况下反省自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践行就接近仁德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用来修养自身的方法了;知道用来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道用来管理他人的方法了;知道用来管理他人的方法,就知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准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百姓,招徕各种工匠,安抚远方的人,怀柔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重贤人就不会被迷惑,亲爱亲人那么父辈兄弟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迷惑,体恤群臣那么士人回报的礼节就会厚重,爱护百姓那么百姓就会勤勉,招徕各种工匠那么财物器用就会充足,安抚远方的人那么四方的人就会来归附,怀柔诸侯那么天下人就会敬畏。”
材料二:
看到好的行为,一定要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行为;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忧惧地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情况。好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珍视它;不好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像被玷污了一样厌恶它。所以,批评我而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厌恶那些害自己的人。喜好善行从不满足,接受规劝而能警诫自己,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导致混乱,却厌恶别人批评自己;变得不贤能,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贤能;心思像虎狼一样凶狠,行为像禽兽一样恶劣,却又厌恶别人指责自己。亲近阿谀奉承的人,疏远直言规劝的人,把纠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当作笑料,把最忠诚的人当作害自己的人,即使不想灭亡,可能吗?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轻视王公贵族,注重内心修养就会看轻身外之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身体劳累但内心安宁的事,就去做;利益少但道义多的事,就去做;士人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懈怠于道义。
材料三:
君子作战虽然布阵,但勇敢是根本;举办丧事虽然有礼仪,但哀伤是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但践行是根本。所以根基树立不稳固的,不要期望枝叶繁茂。身边的人都不能亲近,不要期望招来远方的人。亲戚都不归附,不要致力于对外交往。做事情有始无终的,不要追求多种事业。举一个事物都不明白,不要追求见多识广。所以古代先王治理天下,必定是先明察身边的事,再来招徕远方的人。君子明察身边的事并且使身边的事都能做好。见到别人不修行善德,被别人诋毁,就反过来检查自己,这样就能减少怨恨并且使自身的品行得到修养了。诋毁、恶意中伤的话,不要听进去;攻击、冒犯别人的话,不要说出口;伤害别人的想法,不要存于心。即使有诋毁、攻击别人的人,也无处可依凭了。
君子的处世之道是,贫穷时要表现出廉洁,富贵时要表现出仁义,对生者要表现出慈爱,对死者要表现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能有虚假,要反过来从自身去检验。藏在内心的,是无尽的慈爱。体现在行为上的,是无尽的恭敬。从口中说出来的,是无尽的教诲。使这些在四肢、肌肤上都能畅通,直到头发花白、头顶秃了,还不放弃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15(3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项正确:王诗第二句“遗编一读想风标”直接表达诗人通过阅读孟子遗作,对其品格产生钦慕之情。B.“用设问”“孟子思想虽脱离现实”错误。“何妨”,表示反问,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不是设问;“何妨举世嫌迂阔”的意思是何妨被全世界的人视作迂腐。结合全诗内容,作者是借孟子来表达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视自己为迂腐,也无所畏惧,不会妥协退缩。“虽脱离现实”说法错误。 C项正确:陈诗前两句“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歧路总差花”描绘孟子时代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背景,解释孟子“好辩”的原因。D项正确:陈诗后两句通过假想孟子若沉默不语(“无话”),则“天理民彝”将无法彰显,强调其辩论的价值。故选B。
16(6分)(一)①内容:王从孟子的品格修养入手,歌颂他不在乎遭举世嫌恶,坚定推行仁政主张的执着。②目的:王诗借此以自勉,孟子在政治上不避世人眼光、坚定推行仁政的勇气,使遭遇重重阻挠的王安石坚定了推行变法的决心。(二)①内容:陈诗从孟子好辩的原因入手,指出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困境——小人、恶人当道,人也容易走错路,从而表现孟子好辩对于时代的重要意义。②目的:陈诗借此呼吁人们应敢于为社会发声,以便恢复天理和规范人伦,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王诗:这首诗前两句“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写孟子死去不可复生,每读其遗著,他的高大形象便浮现在眼前。后两句“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写即使世上所有的人都嫌弃我迂阔又有何妨,只要有孟子的精神和论著给我以安慰,我并不感到孤寂。在内容上,写诗人从孟子身上找到了鼓舞力量,得到了精神慰藉,暗示了王安石以继承和发扬孟子的事业为己任,推行其政治主张,实现变法革新的伟大抱负。作者借歌咏同被世人视为“迂阔”的孟子以言志,由此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诗人在变法中曾受到种种攻击,但他从不妥协退缩,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坚信不疑。
陈诗:“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岐路总差讹”,是说这个世界上,禽兽横行,鬼魅众多,人们在人生的岔路上时常迷失方向。“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竟若何”,是说当时的孟子如果默然无言,天道正义、人民的规范又将何去何从呢?在内容上写了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常常迷茫和困惑,这样的时代,必须有人来指点迷津,孟子的好辩恰好为人们提供方向。作者借写孟子好辩,表达对孟子好辩行为的赞美,正是孟子的好辩,才给人们指点方向,让人们懂得规范和人伦。作者借此呼吁人们应敢于为社会发声,让人伦和规范重现世间。
17(1)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2)纵使相逢应不识 料得年年肠断处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4)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5)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18 (3分)C【解析】 该句式并非表现“僵化呆板”,而是突出心理活动的激烈反复,故C项分析错误。
19 (3分)A【解析】 在《复活》的这段选文中,聂赫留朵夫所想的“自由自在地生活”并非简单的积极向往,而是一个具有多重作用和深刻反讽意味的表达。其主要作用如下:
一、揭示心理动机:对虚伪生活的逃避:这是最直接的作用。聂赫留朵夫刚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内省,意识到自己与米西的关系、与已故母亲的关系以及整个生活方式都是“又可耻又可憎”的“虚伪的关系”。这种觉醒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和负罪感。“自由自在”在这里成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他渴望通过地理上的远离(“到国外去,到罗马去”)和身份的转换(“去学绘画”)来切断与当前一切让他感到窒息和耻辱的人与事的联系。因此,“自由自在”首先体现的是他急于摆脱现状、寻求解脱的强烈冲动。二、体现思想局限:不彻底的“复活”初级阶段。此时的聂赫留朵夫虽然开始了道德觉醒,但他的思考仍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和幻想色彩。他的解决方案是贵族式的、浪漫主义的。 “到罗马学画”是一个典型的上流社会青年在遭遇危机时会想到的、颇具诗意的逃避方式,这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这表明他最初的“复活”或反抗,依然是在其原有生活框架内寻求出路,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本。“自由自在”的设想是自私的。 他的计划核心是“自己”如何获得解脱,尚未完全将被他伤害的玛丝洛娃的命运置于中心。虽然他想到“同律师商量好这个案件”,但整体规划仍是围绕“我”的“自由”展开。这与小说后期他为了玛丝洛娃而放弃财产、跟随流放队伍的利他性救赎形成鲜明对比。三、构成深刻反讽:暗示真正的“不自由”。这是该词最巧妙的作用。作者托尔斯泰在此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表面追求自由,实为另一种束缚。 聂赫留朵夫认为抛弃遗产、远走他乡就能获得“自由自在”。但实际上,这种逃避很可能只是从一种“虚伪”(上流社会的社交)跳入另一种“虚伪”(艺术家的浪漫幻想),他并未真正面对自己的罪责。真正的“自由”在于承担,而非逃避。 托尔斯泰的道德观认为,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来自于对过错的责任承担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因此,聂赫留朵夫此时向往的“自由自在”,在作者和读者看来,恰恰可能是一条通往更深层次精神不自由的道路。它暴露了主人公在觉醒初期的天真与幼稚。四、推动情节发展:为后续行动提供动因。这个“自由自在”的幻想是聂赫留朵夫下定决心采取行动的直接动因。正是为了实现这种“摆脱”和“自由”,他才紧接着想到要“必须赶快辞去陪审员职务,还得同律师商量好这个案件”。这个具体的行动指向了玛丝洛娃的案件,从而直接推动了后续故事的发展,即他前往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开始了真正的救赎之旅。因此,文段中的“自由自在”绝非一个简单的褒义词,它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精准地刻画了聂赫留朵夫在“精神复活”历程起点时矛盾、彷徨且尚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是托尔斯泰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的体现。A项正确。
20 (3分)C【解析】①处“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与“生活的万花筒”搭配恰当,突出社会生活的复杂荒诞;“五彩斑斓”仅强调颜色艳丽,不符合“生活”的复杂性与社会性。②处“千丝万缕”:形容联系密切而复杂,与前后文“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她联系起来”相呼应;“千头万绪”多指事情纷乱,不用于人与人的联系。 ③处“花言巧语”:指虚伪动听的话,带有欺骗性,与“轻信”“受骗”逻辑衔接紧密;“甜言蜜语”多指为讨好而说的动听话,欺骗意味不如“花言巧语”强烈,在此语境下“花言巧语”更贴切。因此选 C。
21. (3分)C【解析】原句“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语序不当,应改为“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排除B、D。A项句子残缺,“发出……呐喊”。所以 C项为最佳修改项。
22 (60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写作时可以单独写“战胜自我”,也可以辨析二者的关系。比如选择写“战胜自我”,可以写“为什么说‘优于过去的自己是真正的高贵’”“自胜者强”,“战胜自我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到“战胜自我”,还可以将“战胜别人”与“战胜自己”进行比较分析。
立意:
1.战胜自己胜过战胜对手。
2.胜己者赢天下。
3.人生需要自立自强。
例文:
胜人更需自胜
面对老子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光有力不够,还需强;光胜人不够,还需自胜。人贵有自知之明,能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自胜,重在改正自身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对待这些缺点和不足,应多“反求诸己”,勤于反省、勇于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春秋时期的蘧伯玉,十分善于克己内省、查失改过。相传,他每天都会反省自己前一日所犯的错误,力求做到今日之我胜过昨日之我,每年都会反省自己前一年的不足,即便到了五十岁的年纪,仍然在反省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寡过知非、德行出众,于卫献公初入仕,在献公中期已成为卫国皆知的贤大夫。
自胜,难在破除心中之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这是王阳明在率兵赴江西、广东剿匪途中写给自己学生的书信。在王阳明看来,相较于身处明处、可以用武力解决的山中之贼,盘踞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各种欲望、非分之想,以及声、色、货、利等“心中贼”更难对付,它们横行于方寸之间,违背天理,肆虐人情,时时刻刻都在和人们战斗,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其所俘。对此,需始终坚持自律自省,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克制欲望,扫尽心寇。
自胜,贵在挑战超越自我。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清人曾国藩在寄给家里的书信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对于如何挑战自我、取得自胜,曾国藩进而举例,“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类似于早起、庄敬、劳苦这样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即使自己不习惯、不情愿去做,也应强制自己去尝试,去突破,去“自讨苦吃”,在一次次的挑战、超越和吃苦中,成就更好的自己。有人说,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遇见了自己;世上所有的成功,都是战胜了自我。
让“胜人更需自胜”这句名言不仅镌刻在先贤的警语中,也刻于处在人生孕穗拔节期的我们心底,使之如灯塔,指引我们走向更高更远的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