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道家隐者
山高水长
老子
四章
《 》
课堂导入
我们总是陷入世界当中,像瞎子摸象一样看不透人生的全貌,那么,何不像老子一样跳出世界看世界,跳出人生看人生,站在“道”的高度,洞悉世界和人生的真谛?
——老子看世界的眼光

老子思想
楚王丢失了最爱的弓
楚王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
孔子说:“何必曰楚?王失弓,人得之。”
老子说:“何必曰人?失弓得之。”
从中你看出了什么样的态度或思想?
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老子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尼采
老子的思想集大成 —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魏源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文学常识
走近老子
老子,姓 名 ,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
《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


道家
老庄
太上老君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道德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作品简介
拓展易经








八卦
四象
两仪


老阳
少阴
少阳
老阴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①道本思想
老子--传奇的思想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谏太宗十思疏》
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传奇的思想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不与人争。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老子善于用辩证的角度去看世界,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②“上善若水”
老子--传奇的思想
对立、统一、转变、量(质)变
③辩证思想
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传奇的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自然。
④美学思想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老子--传奇的思想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历史观上,《老子》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道本思想
辩证思想
美学思想
老子--传奇的思想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背景介绍
文本研读

正音读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zhào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共同占有
车轮的中心部位
揉和
门窗
黏土
指车毂的中空处
车轮上的车条,
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有了车毂中间空的地方,才有了车的功用。
揉和黏土来制作器具,在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功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在房屋内的空虚部分,才具备房屋的功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上,正因为有了毂中间的空无(供车轴穿过),才有了车的作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辐条
泥土
门窗

车子
器皿
屋室
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启示:有无相生
例如:
茶杯的瓷壁是“有”,中间的空是“无”,我们用的是“空”来盛水;
音乐是音符(有)和停顿(无)的结合;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人际交往中,言语是“有”,适当的沉默(无)有时更能传情达意。
......
思考: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教会我们看事物要学会关注“无”这另一面。
老聃之理:“有”与“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生相成)
说理之妙:分析列举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运用举例、比喻论证阐明“无之以为用”
以退为进 以强为弱 以屈为伸 劳逸结合
知足常乐 休养生息
经典之用:对学习、生活带来什么启示?
如:艺术领域的“留白”
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
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
读书时的“思考空间”
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
人生启迪
草原上的树和草也有在做光合作用
不是真的一点用都没有

人活着都是有用的,只是大用和小用的区别而已。
大用造福国家和人民,小用养活自己,不给别人添乱。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才是人活着的价值。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 什么是有用的事 与升官有关的,与发财有关的,与出名有关的,都算“有用”的。比如在高等学府里,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跟过去不一样,都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功利性︰“我该怎么办 ”“应该怎么选择 ”“你直接告诉我一个答案 ”
——白岩松
身处功利浮躁的社会,有些人想要的太多,太在意“有”,去享有,去拥有,去占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正是“无”的作用,才使得“有”有了意义。无论是放松、舍得,还是厚积薄发、韬光养晦,都是一种“无”。
当我们汲汲追求“有”,也许正是应该重视“无”的时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
不行:不能走远。
不能建立功勋
自伐:和下文的“自矜”
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余食赘行:是个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物:代词,这里指常人。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或: 常常。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吹嘘的人不能长久。
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
为,做
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踮脚、跨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后果:不立、不行、不明、不彰、无功、不长。
这些都是违反自然、刻意炫耀、自我膨胀的行为,必然导致失败。
为什么老子说这些行为是“余食赘行”?
因为它们像剩饭和赘瘤一样,是多余的、令人厌恶的、不自然的。它们破坏了人与万物的自然和谐状态。
企立、跨行
根 源
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恶 果
本 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有道者不处
企者、跨者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有道者不处
正面
结论
余食赘行
比喻论证
排比举例
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启示: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黑神话悟空
人生道路上
我们每个人都是取经人
风雨兼程,只为信仰。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每一滴汗水,,都是通往圣境的阶梯。
执着后世传颂名,求名位列与仙班。
黑神话中
精深的儒释道文化
人生启迪
人生不是一场只看结果的赛跑
而是一段充满酸甜苦辣的旅程

很多人急于求成,一心想要得到那些外在的东西,却在焦虑中失去了对自我成长的专注。他们被外界的噪音带着跑,看到别人有成果就盲目跟风,结果只是在原地打转,最终一无所获。
而真正的高手明白,内在的修炼才是关键。他们不被外在的果所迷惑,而是用心打造自己这颗种子,扎深自己的树根。他们懂得,只有内在足够强大,外在的成果才会自然生长。越是急功近利想要获得成功,越是走向对立面——失败,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过度妄为。
课文翻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刚强
勤勉而行
长寿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认识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思考1:“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哪个更胜一筹?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那是我们的本能。
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一般之智
自知:心灵之明
胜人:只有力量
自胜:刚强、强大
与人
交往
守住
自我
思考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1)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
(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如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亡者寿”简单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就脱离了语境,与老子主张完全不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汉书·高祖记》
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而圆圈外面是空白,对我来说意味着无知,而圆越大,它的圆圈也越大,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积越大;由此可见,我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 ——爱因斯坦
贝利,是一位不断改写足球历史的天才球员。每一次触球,每一次传球,每一次盘带过人,贝利都能够带来球迷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在个职业生涯之中,贝利不断打破各种纪录。有人问球王贝利对自己踢进的哪一个球最满意,贝利总说:“下一个。”
战胜自己,突破自我,完成新的超越。
旷世天才颠覆世界
2018年9月4日,孙杨在雅加达亚运会夺冠。之后被抽中接受药检。三个检测人员衣着随意,而且有人不能出示证件,孙杨拒绝接受检查,之后便是长达四年的禁赛。
2024年8月25日,在2024年全国夏季游泳锦标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夺得冠军。这四年没有接受正规训练,只能在小区里的游泳池疯狂游泳,已经33岁的孙杨游出了3分49秒58的成绩。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六十三章(节选)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信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
启示:
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的
2、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
3、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
课文翻译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sàn)。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容易维持、保持。
显露迹象
泮:同“判”,分离,分散。
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没有出现。
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
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
做事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未雨绸缪,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防患于未然
课文翻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于:由,从。
毫末:指极为细微。
一筐土
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
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
大由小发展而来。要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注重积累,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课文翻译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指顺应自然,
不求有所作为。
动手去做,往往会坏事;有所控制,反而会失去。
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行控制,所以不失去。
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叫我们什么都不做吗?
“为”指的不是什么都不做,是指不顺应自然规律过分干预,“为”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这时候还不放手,还要执着于此,只会导致彻头彻尾失去它。
课文翻译
民之从事,常于几( j 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行事,做事
一“欲”,动词,想要。
二“欲”,名词,想要的东西。
弥补、补救
不妄加干预
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行控制,所以不失去。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
谨慎面对事物的终结,如同它开始的那样,才不会失败
因此,圣人往往想要别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
动手去做,往往会坏事;有所控制,反而会失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做事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未雨绸缪,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防患于未然
大由小发展而来。要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注重积累,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强调“无为而治”
始终谨慎从事才不会出现失败
遵循规律,顺其自然,不妄为
并列
总结圣人的做法
治国
深入探究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
合作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合作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合作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 “圣人”;而黛玉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 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 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陶渊明、李白、苏轼

合作探究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的核心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
“仁”——伦理道德学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克己复礼”
思考:儒道有何异同?
任务探究
观看视频,了解道家和儒家在道德观上的本质区别。
儒道两家的思想互补之因:
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
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宁静和谐+超越世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
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
合作探究
——南怀瑾:《老子他说》
对这两家(儒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思维提升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
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
成就
境界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课堂延伸

情景默写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5)《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6)《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情景默写
7.《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
8.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
9.《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10.《老子四章》中“ ”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