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古人为什么要登高?
登高传统
1、祈福避灾:早期与重阳节紧密相关,古人认为登高能远离山下的“不祥之气”,躲避灾祸,同时伴随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强化这一目的。
2、观景抒怀:后来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活动,他们借登高望远的开阔视野,抒发思乡之情、人生感慨或报国壮志,留下众多经典诗作。
杜甫
秋江孤影里的生命重量
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杜甫相关文学常识及其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1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诗词中的重点语句,赏析其妙处。
2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杜甫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理解中华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传统。(难点)
4
素养目标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格律之美,提升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重点。)
3
贰 重点难点
1.赏析意象与意境,把握诗人“悲秋”“悲己”“悲国”的三层情感,理解其复杂的生命感慨。
2.把握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1.理解诗人个人苦难与家国命运的交织,体会“生命的诗意”在困境中的体现。
2.赏析本诗“格律严谨却不露雕琢痕迹”的艺术特色,理解“古今七律第一”的评价。
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走进杜甫
人生四阶段
阶段 特点 大事件及作品
读书漫游时期 (712-745) 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代表作《望岳》。
困居长安时期 (746-755) 忧国忧民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让杜甫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陷贼为官时期 (756-759) 现实主义高峰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47岁丢官入蜀。建下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山河破碎,风雨飘零,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
代表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漂泊西南时期 (759-770) 思想深邃 诗风沉郁 弃官携家逃难至成都,后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去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作品:《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杜甫其人
(712—770)
沉郁顿挫
“顿挫”
指艺术形式。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沉郁”
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55岁(西南漂泊时期),身在夔州,登高临眺,写下此诗。杜甫本入严武幕府,因其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三年之后他病逝,《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这首诗也被誉为“七律之冠”。
写作背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ǔ
杜甫
zhuó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初读课文
译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所见
(写景)
登高所感
(抒情)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整体感知

本文的诗眼是什么,能否用一个词或者字来概括?
思考
再读诗歌
这首诗带给你什么感受?
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境界宏大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赏析首联
首联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凄清萧瑟
自然之秋
高考链接
诗歌鉴赏之意象的作用答题模板:
①这首诗(词)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②营造了一种……的意境
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赏析颔联
颔联的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
[意象构成的画面]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勾画出一幅广阔的长江秋景图,[氛围作用]营造了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意境,[情感/主旨]表达了诗人体会到了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但同时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时空之悲
空间的广阔
生命短暂、漂泊无依
个人的渺小
时间永恒
历史悠远不可逆转
宇宙之永恒
沉郁悲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
叶落树还在,木落树已枯。绝望、肃杀。
落木重“下”,厚重浑朴,颇有力度,用于秋则有悲壮之感。落叶重“飘”,轻灵佻脱,飘逸漫舞,用于秋有灵动之感。
诗人为何使用“落木”而不是“落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林庚《说“木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颈联
活动:宋代罗大经说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请找出“八意”,并分析每一意蕴含的情感。
万里:离家万里,无法回乡(故乡远在长安,战乱纷飞,经济拮据,严武去世,失去经济支柱,无法回乡)
秋:既悲自然的萧索凄凉,又悲人生走到了暮秋。
常:多年飘泊流浪。从长安转辗甘肃再到成都又到夔州。最后客死于湘江边上的一只小船里。
作客:寄居他乡,奔波流离。
活动:宋代罗大经说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请找出“八意”,并分析每一意蕴含的情感。
百年:晚年,时年五十五岁,离他五十八岁去世仅三年了。
多病:身体不好。已患多种疾病。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独:独身一人。此时杜甫独身寓居夔州
登台:台是高迥处,古人常有重阳家乡登高,祈求长寿的习俗。而如今诗人远离家乡,满身疾病。在高处望天地苍茫,自身之孤渺,无限悲苦郁积于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
作客
悲秋
多病
登台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台
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一悲:羁旅之苦
二悲:常年漂泊
三悲:荒凉悲苦
四悲:远离故土
五悲:渺小无助
六悲:孤独无依
七悲:多病缠身
八悲:身已衰老
点明题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悲秋、悲己)
人生之秋
惆怅悲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赏析尾联
这种苦难经历,绝非诗人的个案,而是那个时代所有人都在遭逢的苦难。
以764年为例,那年户部统计人口,十年战乱之后,人口减少十分之七,只剩一千九百六十余万。
思考:“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国事艰难,人生潦倒。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苦恨:恨(遗憾)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艰难苦恨”指什么?
“艰难”含三重困境:国难(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山河破碎)、家愁(亲人离散、幼子饿死、家人困顿)、个人潦倒(万里漂泊、贫病交加)。
体会“悲国”之忧
“苦恨”是对这一切的痛惜——既恨家国衰败,又恨无力护家,更恨壮志未酬、命运多舛。三者交织,是时代与个体悲剧的凝练。
诗人为何“新停浊酒杯”?这一细节如何强化悲愁?
“新停”因贫病:晚年穷困买不起浊酒,且肺病、风痹等病需戒酒。
体会“悲国”之忧
酒本是消愁之物,“停杯”意味着连借酒暂忘愁苦的途径都被剥夺。悲愁从“可排遣”变为“淤积心底”,以“无奈细节”放大“深沉绝望”,更显悲苦无处安放。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那么还有一重“悲”会是什么?
尾联
想为国家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
——让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新停
浊酒
家国之秋
忧国忧民
尾联与颈联有何关联?如何体现“忧国”与“忧己”的交融?
颈联铺陈个人困境(漂泊、多病、孤独),是尾联的情感基础;尾联“艰难苦恨”将个人苦难拓展至国难,是颈联的升华。
体会“悲国”之忧
“忧己”(如“百年多病”)源于国难(战乱致漂泊);“忧国”(如“艰难”)又显于个人境遇(“繁霜鬓”是忧国催老)。两者互融,使悲愁既具体又博大。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寄意遥深,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全诗总结
《登高》以“悲”为脉,前四句绘秋景,“风急猿哀”“落木长江”融情于景,既写自然萧瑟,更喻生命短暂、时光永恒;后四句抒悲情,“万里漂泊”“百年多病”诉个人困顿,“艰难苦恨”寄家国忧思,三层悲愁交织。
杜甫将生命苦难与时代悲音熔铸于诗,让我们读懂:真正的“生命诗意”,恰是在困顿中对精神坚守的叩问,在悲怆里对家国命运的担当。
生命的诗意(苦难中的坚守)
板书设计
风、天、猿
渚、沙、鸟
落木、长江
登高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孤独之感
羁旅之愁
多病之哀
壮志未酬
忧国忧民
生命的诗意
(苦难中的坚守)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与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是: ,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
是: , 。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是: ,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理解默写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悲的句子是: , 。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8.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9.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云天秋风
江水渚洲
时光流逝
孤苦之愁

写景
抒情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肃杀萧瑟
忧国忧民
伤时叹己
惹恨添愁
仰望
俯视
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板书设计
仰望
俯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