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经》四言诗的特点和重章叠句的韵律美;准确理解“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诗歌慷慨雄壮的审美风格,感受其凝聚人心的力量美和团结互助的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文本细读和任务探究,分析诗歌如何运用赋的手法与重章叠句的结构,层层递进地展现秦军将士的同仇敌忾之情,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与概括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秦国尚武精神和“同袍”之情,探究其中蕴含的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思考其当代价值。
情境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回望历史的烽烟,总会为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心潮澎湃。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一首战歌在军中传唱,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动人的呼唤;它没有描绘血腥的厮杀,却充满了最坚定的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经·秦风·无衣》,聆听那穿越千年的慷慨之音,去感受什么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生死与共。
【诗经简介】
《无衣》出自《诗经·秦风》,其作者不可确考。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周代各地的民歌、贵族创作及祭祀乐歌汇集而成,相传曾由孔子删订整理。
由于时代久远,多数篇章均属无名氏之作,体现了集体创作的特点。
《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收录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地区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秦地人民的生活、情感与精神风貌。
尽管无法确定具体作者,但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写作背景】
《无衣》创作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当时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秦国地处西陲,常与西戎等少数民族发生冲突,军事活动频繁。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军中战歌,表现了士兵之间同仇敌忾、团结互助、共赴战场的豪情壮志。
据《左传》记载,秦人尚武,民风剽悍,国家动员力强,百姓有“闻战则喜”的传统。此诗很可能是在国家征兵或准备出征时所唱的誓师之歌,用以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
它不是个人抒情之作,而是群体意志的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
【文学文化常识:】
“袍”“泽”“裳”均为古代服饰。
“袍”指长袍,多为夹层、可御寒的外衣,常为战士所穿;
“泽”通“襗”,指贴身穿的内衣,也称“中衣”;
“裳”是下身穿的裙装,古时男子亦着裳。
三者分别代表外衣、中衣、下衣,层层递进,象征着从外到内的全面共享。“同袍”“同泽”“同裳”不仅写物质上的共用,更深层地表达了战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
此外,“王于兴师”中的“王”并非特指周天子,而是泛指国家或君主发动军队,体现了一种家国一体的观念。
【文体知识:】
《无衣》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是典型的四言古诗,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是指全诗分为若干章节,各章结构相似,仅更换少数词语,通过反复咏唱强化情感表达;“叠句”则体现在每章开头“岂曰无衣?与子同×”的重复句式上,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语言质朴刚健,不事雕琢,却饱含力量,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同时,本诗兼具民歌色彩与战争题材特征,既有民间口语的亲切自然,又有军事动员的庄严气势,是先秦时期军旅诗歌的典范之作。
(一)初读感知,把握基调
(一)
初读感知
把握基调
朗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朗读指导
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诵读时要注意。
昂扬向上
壮怀激烈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一)初读感知,把握基调
(二)
文本研习
探究深意
1.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词语略有不同。请把各章不同的字找出来,并分析三章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内在联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思考探究1: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袍、泽、裳”的变化, 是指从外袍到内衣、从上身到下身, 大家皆可共享。这种看似具体细化的表述, 实是对三个不变的“与子同”的升华, 意在表达肝胆相照不分彼此、同患难共生死。
思考探究1:
“戈矛、矛戟、甲兵”三个词描写了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境,武装在完备、防御在完善。这是从侧面衬托来者不善且力量强大,所以更要万众一心、勇猛应战。
无衣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思考探究1:
诗歌三章中,“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有什么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衣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思考探究1:
诗歌三章中,“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有什么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思考探究1:
变化:三章中准备的武器从“戈矛”(进攻性长兵器)到“矛戟”(另一种组合的进攻性兵器)再到“甲兵”(铠甲和兵器,指全部武器装备),范围在不断扩大,从具体到整体。
诗歌三章中,“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有什么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思考探究1:
艺术效果:
1.节奏与气势:如同军队行进的口号,一唱三叹,使诗歌充满节感和音乐美,读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2.深化情感与主题:通过一次次重复中又有细微变化,不断渲染紧张忙碌、积极备战的氛围,将战士们摩拳擦掌、群情激昂的情绪推向高潮。这不仅是武器的准备,更是斗志和决心的层层积蓄。
思想一致——你恨谁我恨谁
行动一致——你干嘛我干嘛
方向一致——你到哪我到哪
“王”指秦王,代表了国家。 “王于兴师”意为“君王要发兵打仗了”,这赋予了战争正义性和合法性,是保家卫国的召唤。
无衣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思考探究2:
“王于兴师”中的“王”指什么?“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思想一致——你恨谁我恨谁
行动一致——你干嘛我干嘛
方向一致——你到哪我到哪
顺序不能调换。这三句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层层递进的行动与心理过程:
同仇(第一章):你恨谁我恨谁,明确我们有着共同的敌人(“仇”)。强调思想一致,这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
偕作(第二章):你干嘛我干嘛,立刻一起行动起来(“作”),修理武器,投入备战。强调行动一致,这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
偕行(第三章):你到哪我到哪,最终一同上战场(“行”)。强调方向一致,这是行动的最终实现。
这个顺序符合逻辑,从统一目标到共同准备,再到并肩出征,清晰地展现了战士们从精神动员到投入战斗的全过程,体现了严密的组织性和高昂的斗志。
无衣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思考探究2:
“王于兴师”中的“王”指什么?“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虽然诗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重章叠句的作用:
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小结1: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偕作
同裳——甲兵——偕行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统一思想)
(统一准备)
(统一征战)
团结友爱
克服困难
舞戈挥戟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思考探究1:—— 探析章节之“异”
(一)初读感知,把握基调
(三)
探究主旨
悟“同心”之魂
《无衣》歌颂的核心精神,并不仅仅是好勇斗狠的“尚武”,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外敌入侵,保家卫国),产生的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勇于担当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
明确:
探究主旨:
问题1: 综合全诗,你认为《无衣》歌颂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仅仅是“尚武”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本诗语言简洁有力,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请从押韵、句式、动词使用等方面分析其语言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如何服务于诗歌所要表达的战斗精神?
思考:
语言特点:
析“律”之构——诗歌如何通过语言节奏展现战斗意志?
全诗三章均以反问句“岂曰无衣?”起势,语气强烈,先声夺人,直接否定物资短缺带来的退缩可能,凸显主动担当的豪迈气概。
“与子同袍”等回应句式整齐,节奏统一,形成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如同战鼓擂响,极具鼓动性。
每章后半部分“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连续使用“修”字,突出积极备战的动作状态,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自觉性;
“同仇”“偕作”“偕行”三个动词短语层层递进,从心理认同到协同行动再到共同出征,节奏由紧促到坚定,完美模拟了军队动员的过程。
此外,诗句押韵工整(如“袍”“矛”“仇”押韵,“泽”“戟”“作”押韵,“裳”“兵”“行”押韵),朗朗上口,便于集体吟唱,强化了群体认同感。这种语言上的高度统一与力量感,正是秦地民歌刚健质朴风格的体现,也与边疆将士勇武尚实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
明确:
语言特点:
析“律”之构——诗歌如何通过语言节奏展现战斗意志?
(一)初读感知,把握基调
(四)
拓展延伸
古今对话
问题:《无衣》是一首战前动员诗,但它打动人的不只是战争场面,而是其中蕴含的“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的精神。请结合诗中具体词句,谈谈这种精神在哪些现实情境中依然具有意义?为什么这样的诗歌能穿越千年仍被传诵?
思考:
拓展延伸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早已超越一首军歌的范畴,成为中国文化中表达团结抗敌、共克时艰的经典象征。诗中“与子同仇”体现的是面对外侮时的共同立场,“与子偕行”展现的是不畏艰险、并肩前行的担当精神。
明确:
拓展延伸
这种情感在今天依然鲜活:当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时,各地救援队伍“逆行而上”,正是“与子偕行”的现代写照;在全球疫情爆发期间,医护人员互赠防护服、共守一线,也让人想起“与子同泽”的温情与勇气;在科技攻关、边防戍守等重大任务中,无数人默默奉献、彼此支持,同样延续着“修我甲兵,与子偕作”的集体意志。
这首诗之所以千年不衰,正因为它抓住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需求——在危难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资,更是精神上的依靠与共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人心的凝聚。而这,正是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而始终不散的重要精神密码。
《无衣》以其朴实的语言和重叠复沓的形式,唱响了穿越千年依然震耳发聩的团结之歌、勇毅之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团结,崇高的情谊在于共担使命。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请以“现代社会的‘袍泽之情’”为主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记叙一件体现团结互助精神的事,也可以发表你的看法。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