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4 培优课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 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4 培优课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 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资源简介

培优课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
1.已知向量a=(x,2,-1),b=(2,4,-2),如果a∥b,那么x=(  )
A.-1         B.1
C.-5 D.5
2.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设=a,=b,=c,则|a+b+c|=(  )
A.0 B.3
C.2+ D.2
3.两向量v1=(2,0,3),v2=(-3,0,2),则以向量v1,v2为方向向量的直线l1,l2的夹角为(  )
A.90° B.45°
C.60° D.30°
4.已知直线l的一个方向向量为n=(1,0,2),点A(0,1,1)在直线l上,则点P(1,2,2)到直线l的距离为(  )
A.   B.   C.   D.2
5.在四棱锥P-ABCD中,=(2,-1,3),=(-2,1,0),=(3,-1,4),则这个四棱锥的高为(  )
A. B. C. D.
6.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AA1⊥底面A1B1C1,∠BAC=90°,AB=AC=AA1=1,D是棱CC1的中点,P是AD的延长线与A1C1的延长线的交点,若点Q在线段B1P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当点Q为线段B1P的中点时,DQ⊥平面A1BD
B.当点Q为线段B1P的三等分点时,DQ⊥平面A1BD
C.在线段B1P的延长线上,存在一点Q,使得DQ⊥平面A1BD
D.不存在DQ与平面A1BD垂直
7.(多选)设{a,b,c}是空间的一组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b,c可以为任意向量
B.对任一空间向量p,存在唯一有序实数组(x,y,z),使p=xa+yb+zc
C.若a⊥b,b⊥c,则a⊥c
D.{a+2b,b+2c,c+2a}可以构成空间的一组基
8.(多选)如图,已知E是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BC的中点,F是棱BB1的中点,设点D到平面AED1的距离为d,直线DE与平面AED1所成的角为θ,平面AED1与平面AED的夹角为α,则(  )
A.DF⊥平面AED1 B.d=
C.sin θ= D.cos α=
9.(多选)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E,F,G,H分别为CC1,BC,CD,BB1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B1G⊥EF
B.A1H∥平面AEF
C.点B1到平面AEF的距离为2
D.二面角E-AF-C的大小为
10.已知a=(2,3,-1),b=(-2,1,3),则以a,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1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线段DD1的中点,则点A1到平面AB1E的距离为    .
12.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E,F,M分别为B1C1,C1D1,A1B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EF与AM的距离为    .
13.已知空间三点A(-2,0,1),B(-1,1,1),C(-3,0,3),设a=,b=.
(1)若向量a+kb与ka-2b互相垂直,求k的值;
(2)求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向量c.
14.在①平面PAB⊥平面ABCD,②AP⊥CD,③BC⊥平面PAB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的问题中并作答.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梯形,点E在BC上,AD∥BC,AB⊥AD,AB⊥AP,BC=2AB=2AD=2AP=4BE=4,且    .
(1)求证:平面PDE⊥平面PAC;
(2)求直线PE与平面PAC所成角的正弦值.
注:如果选择多个条件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15.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ABS是正三角形,四边形ABCD是菱形,AB=4,∠ABC=120°,点E是BS的中点.
(1)求证:SD∥平面ACE;
(2)若平面ABS⊥平面ABCD,求点E到平面ASD的距离.
16.图①中的四边形ABCD为矩形,E,F分别为AD,BC边的三等分点,其中AB=AE=CF=1,以EF为折痕把四边形AEFB折起,折成如图②所示,使平面AEFB⊥平面EFCD.
(1)证明:图②中CD⊥BD;
(2)求二面角A-BD-C的余弦值.
培优课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
1.B 因为a=(x,2,-1),b=(2,4,-2),a∥b,所以==,所以x=1.
2.D 利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结合正方形的性质求解,|a+b+c|=2||=2.
3.A cos<v1,v2>==0,故以向量v1,v2为方向向量的直线l1,l2的夹角为90°.
4.A 由已知得=(-1,-1,-1),所以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d===.
5.A 设平面ABCD的法向量为n=(x,y,z),则∵=(2,-1,3),=(-2,1,0),∴令x=1,可得y=2,z=0,即n=(1,2,0),∴cos<n,>==.设AP与平面ABCD所成角为α,则sin α=,于是P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sin α=,即四棱锥P-ABCD的高为.
6.D 以A1为坐标原点,A1B1,A1C1,A1A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略),则由已知得A1(0,0,0),B1(1,0,0),B(1,0,1),D(0,1,),P(0,2,0),=(1,0,1),=(0,1,),=(-1,2,0),=(1,-1,-).设平面A1BD的法向量为n=(x,y,z),则取z=-2,则x=2,y=1,所以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为n=(2,1,-2).假设DQ⊥平面A1BD,且=λ=λ(-1,2,0)=(-λ,2λ,0),则=+=(1-λ,-1+2λ,-),因为也是平面A1BD的法向量,所以n=(2,1,-2)与=(1-λ,-1+2λ,-)共线,于是有===成立,但此方程关于λ无解.故不存在DQ与平面A1BD垂直.
7.BD 因为{a,b,c}是空间的一组基,所以a,b,c为不共面的非零向量,A不正确.由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知,对任一空间向量p,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p=xa+yb+zc,B正确.a⊥b,b⊥c,但a,c不一定垂直,C不正确.{a+2b,b+2c,c+2a}中三个向量不共面,即可以构成空间的一组基,D正确.故选B、D.
8.BCD 如图,以A为原点,AB,AD,AA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E(2,1,0),D(0,2,0),D1(0,2,2),A1(0,0,2),F(2,0,1),∴=(2,1,0),=(0,2,2).设平面AED1的法向量为m=(x,y,z),则即令x=1,则y=-2,z=2,故m=(1,-2,2)为平面AED1的一个法向量.∵=(2,-2,1),∴不存在λ使m=λ,即与m不共线,∴DF与平面AED1不垂直,故A不正确;又∵=(0,0,2),∴d===,故B正确;又=(2,-1,0),∴sin θ=|cos<,m>|==,故C正确;又=(0,0,2)为平面AED的一个法向量,∴cos α===,故D正确.故选B、C、D.
9.ABC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B1(2,2,2),G(0,1,0),E(0,2,1),F(1,2,0),A(2,0,0),A1(2,0,2),H(2,2,1),所以=(-2,-1,-2),=(1,0,-1),所以·=0,所以B1G⊥EF,A选项正确;=(0,2,-1),=(-1,2,0),设平面AEF的法向量为n=(x,y,z),则故可得n=(2,1,2),所以·n=0,又A1H 平面AEF,所以A1H∥平面AEF,B选项正确;=(0,-2,-2),所以点B1到平面AEF的距离为==2,C选项正确;平面AFC的法向量为=(0,0,2).设二面角E-AF-C的平面角为θ,由图可知,θ为锐角.cos θ===,所以θ不是,D选项错误.故选A、B、C.
10.6 解析:|a|=,|b|=,a·b=2×(-2)+3×1+(-1)×3=-4,从而cos<a,b>===-,∴sin<a,b>==.故以a,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b|·sin<a,b>=14×=6.
11. 解析:以D为坐标原点,DA所在直线为x轴,DC所在直线为y轴,DD1所在直线为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0,0),B1(1,1,1),E(0,0,),A1(1,0,1),∴=(0,1,1),=(-1,0,),=(0,0,1).设平面AB1E的法向量为n=(x,y,z),则当z=2时,平面AB1E的一个法向量为n=(1,-2,2),则点A1到平面AB1E的距离d===.
12. 解析:设N为A1D1的中点,连接MN,AN,BE,FD,BD,易证平面BEFD∥平面AMN,于是问题转化成A点到平面BEFD的距离.如图,以C为坐标原点,CB,CD,CC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P为平面BEFD内任一点,由P,B,D,E四点共面,则有:=a+b+c=a(0,-1,0)+b(-1,0,0)+c(-,-1,1)=(-b-c,-a-c,c).且a+b+c=1,∴||2=(b+c)2+(a+c)2+c2≥2( )2+c2=(c+)2+≥,∴||≥,∴异面直线EF与AM的距离为.
13.解:(1)由已知得a==(-1,1,1)-(-2,0,1)=(1,1,0),b==(-3,0,3)-(-2,0,1)=(-1,0,2).
所以a+kb=(1,1,0)+(-k,0,2k)=(1-k,1,2k),ka-2b=(k,k,0)-(-2,0,4)=(k+2,k,-4).
因为a+kb与ka-2b互相垂直,
所以(1-k,1,2k)·(k+2,k,-4)=(1-k)(k+2)+k-8k=0,
即k2+8k-2=0,解得k=-4+3或k=-4-3.
(2)因为|a|=,|b|=,a·b=-1,
所以cos<a,b>==-,=(-1,0,2)=(-,0,),
所以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向量c=|a|cos<a,b>=(,0,-).
14.解:(1)证明:选条件①.
∵平面PAB⊥平面ABCD,平面PAB∩平面ABCD=AB,AP 平面PAB,AP⊥AB,
∴AP⊥平面ABCD.
又AB⊥AD,∴AB,AD,AP两两垂直.
以A为原点,AB,AD,A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0,0),C(2,4,0),D(0,2,0),E(2,1,0),P(0,0,2),∴=(2,4,0),=(0,0,2),=(2,-1,0).
∵·=2×2+4×(-1)+0×0=0,·=0×2+0×(-1)+2×0=0,
∴AC⊥DE,AP⊥DE.
又AP∩AC=A,∴DE⊥平面PAC.
又DE 平面PDE,∴平面PDE⊥平面PAC.
选条件②.
∵底面ABCD为梯形,AD∥BC,∴两腰AB,CD必相交.
∵AP⊥AB,AP⊥CD,AB,CD 平面ABCD,
∴AP⊥平面ABCD.
又AB⊥AD,∴AB,AD,AP两两垂直.以下同选条件①.
选条件③.
∵BC⊥平面PAB,AP 平面PAB,∴BC⊥AP.
又AP⊥AB,AB,BC 平面ABCD,AB∩BC=B,
∴AP⊥平面ABCD.
又AB⊥AD,∴AB,AD,AP两两垂直.以下同选条件①.
(2)由(1)可得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为=(2,-1,0),且=(2,1,-2).
设直线PE与平面PAC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
15.解:(1)证明:在四棱锥S-ABCD中,连接BD交AC于点F,则F为BD的中点,连接EF.
∵E为BS的中点,
∴EF∥SD,
又SD 平面ACE,EF 平面ACE,
∴SD∥平面ACE.
(2)∵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ABC=120°,
∴△ABD为正三角形,取AB的中点O,连接OD,OS,
则OD⊥AB,
∵平面ABS⊥平面ABCD,平面ABS∩平面ABCD=AB,
∴OD⊥平面ABS.
∵△ABS是正三角形,∴OS⊥AB.
以O为原点,分别以OS,OB,OD所在的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又∵AB=4,则A(0,-2,0),D(0,0,2),S(2,0,0),B(0,2,0),E(,1,0),∴=(0,2,2),=(2,2,0).
设平面ASD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
令x=,则n=(,-3,),
又=(-,1,0),设点E到平面ASD的距离为d,
则d===.
即点E到平面ASD的距离为.
16.解:(1)证明:连接BE,易知BE=,EF=,BF=2,
∴BE2+EF2=BF2,∴BE⊥EF.
∵平面AEFB⊥平面EFCD,平面AEFB∩平面EFCD=EF,BE 平面AEFB,∴BE⊥平面EFCD.
∵CD 平面EFCD,∴BE⊥CD,
∵CD⊥DE,BE∩DE=E,BE,DE 平面BDE,
∴CD⊥平面BDE,∵BD 平面BDE,∴CD⊥BD.
(2)以ED,EB所在直线分别为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B(0,0,),F(1,1,0),D(0,2,0),C(1,2,0).
∵==(-,-,),
∴A(-,-,),
∴=(-,-,),=(0,-2,),=(1,0,0).
设平面ABD的法向量为m=(x1,y1,z1),则

令z1=,则y1=1,x1=-3,
∴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为m=(-3,1,).
设平面BDC的法向量为n=(x2,y2,z2),则即
令z2=-,则y2=-1,又x2=0,
∴平面BDC的一个法向量为n=(0,-1,-),
∴cos<m,n>==-,
由图可知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为钝角,
∴二面角A-BD-C的余弦值为-.
3 / 3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
题型一 翻折问题
【例1】 图①是由矩形ADEB,Rt△ABC和菱形BFGC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1,BE=BF=2,∠FBC=60°.将其沿AB,BC折起使得BE与BF重合,连接DG,如图②.
(1)证明:图②中的A,C,G,D四点共面,且平面ABC⊥平面BCGE;
(2)求图②中的二面角B-CG-A的大小.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确定翻折前后变与不变的关系 画好翻折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分清翻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和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一般地,位于“折痕”同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不变,而位于“折痕”两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对于不变的关系应在平面图形中处理,而对于变化的关系则要在立体图形中解决
确定翻折后关键点的位置 所谓的关键点,是指翻折过程中运动变化的点,因为这些点的位置移动,会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的点、线、面的关系变化,以及其他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变化,只有分析清楚关键点的准确位置,才能以此为参照点,确定其他点、线、面的位置,进而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跟踪训练】
 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中,AD∥BC,∠BAD=90°,AB=2,BC=4,AD=6,E是AD上的点,AE=AD,P为BE的中点,将△ABE沿BE折起到△A1BE的位置,使得A1C=4,如图②.
(1)求证:平面A1CP⊥平面A1BE;
(2)求二面角B-A1P-D的余弦值.
题型二 最值(范围)问题
【例2】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A1=2,AB=AD=1,P为线段AD1上的动点,则PB1与平面BCC1B1所成角的余弦值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最大、距离最大(小)、角的范围等问题,常用的思路是:
(1)直观判断:在变化过程中判断点、线、面在何位置时,所求的量有相应最大、最小值,即可求解;
(2)函数思想:通过建系或引入变量,把这类动态问题转化为目标函数,从而利用代数方法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跟踪训练】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AC=,AB=AC=AA1=1,已知G与E分别为A1B1和CC1的中点,D与F分别为线段AC和AB上的动点(不包括端点),若GD⊥EF,则线段DF长度的取值范围为    .
题型三 证明、探索性问题
【例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AB⊥AD,AB=1,AD=2,AC=CD=.
(1)求证:PD⊥平面PAB;
(2)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
(3)在棱PA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这类题型常以适合某种条件的结论“存在”“不存在”“是否存在”等语句表述,解答这类问题,一般要先对结论作出肯定的假设,然后由此肯定的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若出现合理的结论,则存在性也随之解决;若导致矛盾,则否定了存在性.
【跟踪训练】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AC=BC=AA1=2,点P为棱B1C1的中点,点Q为线段A1B上一动点.
(1)求证:当点Q为线段A1B的中点时,PQ⊥平面A1BC;
(2)设=λ,试问: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平面A1PQ与平面B1PQ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若存在,求出这个实数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培优课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
【典型例题·精研析】
【例1】 解:(1)证明:由已知得AD∥BE,CG∥BE,所以AD∥CG,
所以AD,CG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C,G,D四点共面.
由已知得AB⊥BE,AB⊥BC,且BE∩BC=B,
所以AB⊥平面BCGE.
又因为AB 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CGE.
(2)作EH⊥BC,垂足为H.
因为EH 平面BCGE,平面BCGE⊥平面ABC,
所以EH⊥平面ABC.
由已知,菱形BCGE的边长为2,∠EBC=60°,可求得BH=1,EH=.
以H为坐标原点,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xyz,则
A(-1,1,0),C(1,0,0),G(2,0,),
=(1,0,),=(2,-1,0).
设平面ACGD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
所以可取n=(3,6,-).
又平面BCGE的法向量可取m=(0,1,0),
所以cos<n,m>==.
因此二面角B-CG-A的大小为30°.
跟踪训练
 解:(1)证明:如图①,连接AP,PC.
∵在四边形ABCD中,AD∥BC,∠BAD=90°,AB=2,BC=4,AD=6,E是AD上的点,AE=AD,P为BE的中点.
∴BE=4,∠ABE=30°,∠EBC=60°,BP=2,
∴PC=2,∴BP2+PC2=BC2,∴BP⊥PC.
∵A1P=AP=2,A1C=4,
∴A1P2+PC2=A1C2,∴PC⊥A1P.
∵BP∩A1P=P,BP,A1P 平面A1BE,
∴PC⊥平面A1BE.
∵PC 平面A1CP,∴平面A1CP⊥平面A1BE.
(2)如图②,以P为坐标原点,PB所在直线为x轴,PC所在直线为y轴,过P作平面BCDE的垂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1(-1,0,),P(0,0,0),D(-4,2,0),
∴=(-1,0,),=(-4,2,0),
设平面A1PD的法向量为m=(x,y,z),
则即
取x=,得m=(,2,1),
易知平面A1PB的一个法向量为n=(0,1,0),
则cos<m,n>==.
由图可知二面角B-A1P-D是钝角,
∴二面角B-A1P-D的余弦值为-.
【例2】 D 以D为坐标原点,DA,DC,DD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0,0),B(1,1,0),C(0,1,0),B1(1,1,2),因为DC⊥平面BCC1B1,所以平面BCC1B1的一个法向量为=(0,1,0),设P的横坐标为m,则P(m,0,2-2m),所以=(1-m,1,2m)(0≤m≤1),设PB1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为θ,则 sin θ=|cos<,>|===,令t=5m2-2m+2(0≤m≤1),对称轴为m=,所以t=5m2-2m+2的最小值为tmin=5×()2-2×+2=,所以sin θ的最大值为=,因为sin2θ+cos2θ=1,所以cos θ的最小值为=,故选D.
跟踪训练
 [,1) 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E(1,0,),G(0,,1),设D(m,0,0),F(0,n,0),0<m<1,0<n<1,故=(-1,n,-),=(m,-,-1),因为GD⊥EF,故可得·=-m-n+=0,则n=-2m+1,由n∈(0,1)可得m∈(0,),又=(-m,n,0),故||===,故当m=时, ||取得最小值;又当m=0时,||=1,但无法取到m=0,则||无法取到1;综上,线段DF长度的取值范围为[,1).
【例3】 解:(1)证明: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AB 平面ABCD,AB⊥AD,
所以AB⊥平面PAD,所以AB⊥PD.
又因为PA⊥PD,PA∩AB=A,AB,PA 平面PAB,所以PD⊥平面PAB.
(2)取AD的中点O,连接PO,CO.
因为PA=PD,所以PO⊥AD.
又因为PO 平面PAD,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
所以PO⊥平面ABCD.
因为CO 平面ABCD,所以PO⊥CO.
因为AC=CD,所以CO⊥AD.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题意得A(0,1,0),B(1,1,0),C(2,0,0),D(0,-1,0),P(0,0,1).
则=(0,-1,-1),=(2,0,-1).
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
令z=2,则x=1,y=-2,所以n=(1,-2,2).
又=(1,1,-1),
所以cos<n,>==-.
所以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设M是棱PA上一点,则存在λ∈[0,1]使得=λ.
因此点M(0,1-λ,λ),=(-1,-λ,λ).
因为BM 平面PCD,
所以当且仅当·n=0时,BM∥平面PCD,
即(-1,-λ,λ)·(1,-2,2)=0,解得λ=.
所以在棱PA上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此时=.
跟踪训练
 解:(1)证明:连接AB1,AC1,∵点Q为线段A1B的中点,∴A、Q、B1三点共线.
∵点P,Q 分别为B1C1和AB1的中点,∴PQ∥AC1.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BC⊥平面ACC1A1,∴BC⊥AC1,
又AC=AA1,∴四边形ACC1A1为正方形,∴AC1⊥A1C,
∵A1C,BC 平面A1BC,∴AC1⊥平面A1BC,而PQ∥AC1,∴PQ⊥平面A1BC.
(2)以C为原点,分别以CA、CB、CC1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Q(x,y,z),∵=λ,∴(x,y-2,z)=λ(2,-2,2),∴∴Q(2λ,2-2λ,2λ).
∵点Q在线段A1B上运动,∴平面A1PQ的法向量即为平面A1PB的法向量,
设平面A1PB的法向量为n1=(x,y,z),由得令y=2得n1=(1,2,1),
设平面B1PQ的法向量为n2=(x',y',z'),


令z'=1得n2=(,0,1)=(1-λ,0,λ),取n2=(1-λ,0,λ),
由题意得|cos<n1,n2>|

==,
∴9λ2-9λ+2=0,解得λ=或λ=.
∴当λ=或λ=时,平面A1PQ与平面B1PQ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2 / 3(共79张PPT)
培优课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
目录
典型例题·精研析
01
知能演练·扣课标
02
典型例题·精研析
01
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
题型一 翻折问题
【例1】 图①是由矩形 ADEB ,Rt△ ABC 和菱形 BFGC 组成的一个平
面图形,其中 AB =1, BE = BF =2,∠ FBC =60°.将其沿 AB , BC
折起使得 BE 与 BF 重合,连接 DG ,如图②.
(1)证明:图②中的 A , C , G , D 四点共面,且平面 ABC ⊥平面
BCGE ;
解:证明:由已知得 AD ∥ BE , CG ∥ BE ,所以 AD ∥ CG ,
所以 AD , CG 确定一个平面,从而 A , C , G , D 四点共面.
由已知得 AB ⊥ BE , AB ⊥ BC ,且 BE ∩ BC = B ,
所以 AB ⊥平面 BCGE .
又因为 AB 平面 ABC ,所以平面 ABC ⊥平面 BCGE .
(2)求图②中的二面角 B - CG - A 的大小.
解:作 EH ⊥ BC ,垂足为 H .
因为 EH 平面 BCGE ,平面 BCGE ⊥平面 ABC ,
所以 EH ⊥平面 ABC .
由已知,菱形 BCGE 的边长为2,∠ EBC =60°,可求得 BH =
1, EH = .
以 H 为坐标原点, 的方向为 x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
空间直角坐标系 H - xyz ,则
A (-1,1,0), C (1,0,0), G (2,0, ),
=(1,0, ), =(2,-1,0).
设平面 ACGD 的法向量为 n =( x , y , z ),
则 即
所以可取 n =(3,6,- ).
又平面 BCGE 的法向量可取 m =(0,1,0),
所以 cos < n , m >= = .
因此二面角 B - CG - A 的大小为30°.
通性通法
确定翻折前
后变与不变
的关系 画好翻折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分清翻折前后
图形的位置和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一般地,位于“折
痕”同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不变,而
位于“折痕”两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发生
变化;对于不变的关系应在平面图形中处理,而对于
变化的关系则要在立体图形中解决
确定翻折后
关键点的位
置 所谓的关键点,是指翻折过程中运动变化的点,因为
这些点的位置移动,会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的点、
线、面的关系变化,以及其他点、线、面之间位置关
系与数量关系的变化,只有分析清楚关键点的准确位
置,才能以此为参照点,确定其他点、线、面的位
置,进而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如图①,在四边形 ABCD 中, AD ∥ BC ,∠ BAD =90°, AB =2
, BC =4, AD =6, E 是 AD 上的点, AE = AD , P 为 BE 的中
点,将△ ABE 沿 BE 折起到△ A1 BE 的位置,使得 A1 C =4,如图②.
【跟踪训练】
(1)求证:平面 A1 CP ⊥平面 A1 BE ;
解:证明:如图①,连接 AP , PC .
∵在四边形 ABCD 中, AD ∥ BC ,∠ BAD =
90°, AB =2 , BC =4, AD =6, E 是 AD 上
的点, AE = AD , P 为 BE 的中点.
∴ BE =4,∠ ABE =30°,∠ EBC =60°, BP =2,
∴ PC =2 ,∴ BP2+ PC2= BC2,∴ BP ⊥ PC .
∵ A1 P = AP =2, A1 C =4,
∴ A1 P2+ PC2= A1 C2,∴ PC ⊥ A1 P .
∵ BP ∩ A1 P = P , BP , A1 P 平面 A1 BE ,
∴ PC ⊥平面 A1 BE .
∵ PC 平面 A1 CP ,∴平面 A1 CP ⊥平面 A1 BE .
(2)求二面角 B - A1 P - D 的余弦值.
解:如图②,以 P 为坐标原点, PB 所在直线为 x 轴, PC
所在直线为 y 轴,过 P 作平面 BCDE 的垂线为 z 轴,建立空间直
角坐标系,
则 A1(-1,0, ), P (0,0,0), D (-4,2 ,0),
∴ =(-1,0, ), =(-4,2 ,0),
设平面 A1 PD 的法向量为 m =( x , y , z ),
则 即
取 x = ,得 m =( ,2,1),
易知平面 A1 PB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0,1,0),
则 cos < m , n >= = .
由图可知二面角 B - A1 P - D 是钝角,
∴二面角 B - A1 P - D 的余弦值为- .
题型二 最值(范围)问题
【例2】 在长方体 ABCD - A1 B1 C1 D1中, AA1=2, AB = AD =1, P
为线段 AD1上的动点,则 PB1与平面 BCC1 B1所成角的余弦值的最小值
为(  )
解析: 以 D 为坐标原点, DA , DC , DD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 x ,
y ,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A (1,0,0), B (1,1,0), C
(0,1,0), B1(1,1,2),因为 DC ⊥平面 BCC1 B1,所以平面
BCC1 B1的一个法向量为 =(0,1,0),设 P 的横坐标为 m ,则 P
( m ,0,2-2 m ),所以 =(1- m ,1,2 m )(0≤ m ≤1),设
PB1与平面 BCC1 B1所成的角为θ,则 sin θ=| cos < , >|=
= = ,令 t =5 m2-2 m +2
(0≤ m ≤1),对称轴为 m = ,所以 t =5 m2-2 m +2的最小值为 tmin=5×( )2-2× +2= ,所以 sin θ的最大值为 = ,因为 sin 2θ
+ cos 2θ=1,所以 cos θ的最小值为 = ,故选D.
通性通法
  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最大、距离最大(小)、角的范围
等问题,常用的思路是:
(1)直观判断:在变化过程中判断点、线、面在何位置时,所求的
量有相应最大、最小值,即可求解;
(2)函数思想:通过建系或引入变量,把这类动态问题转化为目标
函数,从而利用代数方法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跟踪训练】
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 - A1 B1 C1中,∠ BAC = , AB = AC =
AA1=1,已知 G 与 E 分别为 A1 B1和 CC1的中点, D 与 F 分别为线
段 AC 和 AB 上的动点(不包括端点),若 GD ⊥ EF ,则线段 DF
长度的取值范围为 .
[ ,1) 
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E
(1,0, ), G (0, ,1),设 D ( m ,
0,0), F (0, n ,0),0< m <1,0< n <
1,故 =(-1, n ,- ), =( m ,
- ,-1),因为 GD ⊥ EF ,故可得 · =- m - n + =0,则 n =-2 m +1,由 n ∈(0,1)可得 m ∈(0, ),又 =(- m , n ,0),故| |= =
= ,故当 m= 时, | |取得最小值 ;又当 m =0时,| |=1,但无法取到 m =0,则| |无法取到1;综上,线段 DF 长度的取值
范围为[ ,1).
题型三 证明、探索性问题
【例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 P - ABCD 中,平面 PAD ⊥平面
ABCD , PA ⊥ PD , PA = PD , AB ⊥ AD , AB =1, AD =2, AC =
CD = .
(1)求证: PD ⊥平面 PAB ;
解:证明:因为平面 PAD ⊥平面 ABCD ,平面 PAD ∩平面 ABCD = AD , AB 平面 ABCD , AB ⊥ AD ,
所以 AB ⊥平面 PAD ,所以 AB ⊥ PD .
又因为 PA ⊥ PD , PA ∩ AB = A , AB , PA 平面 PAB ,所以 PD ⊥平面 PAB .
(2)求直线 PB 与平面 PCD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2)取 AD 的中点 O ,连接 PO , CO .
因为 PA = PD ,所以 PO ⊥ AD .
又因为 PO 平面 PAD ,平面 PAD ⊥平面
ABCD ,平面 PAD ∩平面 ABCD = AD ,
所以 PO ⊥平面 ABCD .
因为 CO 平面 ABCD ,所以 PO ⊥ CO .
因为 AC = CD ,所以 CO ⊥ AD .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题意得 A (0,1,0), B (1,1,0), C(2,0,0), D (0,-1,0), P (0,0,1).
则 =(0,-1,-1), =(2,0,-1).
设平面 PCD 的法向量为 n =( x , y , z ),
则 即
令 z =2,则 x =1, y =-2,所以 n =(1,-2,2).
又 =(1,1,-1),
所以 cos < n , >= =- .
所以直线 PB 与平面 PC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3)在棱 PA 上是否存在点 M ,使得 BM ∥平面 PCD ?若存在,求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设 M 是棱 PA 上一点,则存在
λ∈[0,1]使得 =λ .
因此点 M (0,1-λ,λ), =(-1,-
λ,λ).
因为 BM 平面 PCD ,
所以当且仅当 · n =0时, BM ∥平面 PCD ,
即(-1,-λ,λ)·(1,-2,2)=0,解得λ= .
所以在棱 PA 上存在点 M ,使得 BM ∥平面 PCD ,此时 = .
通性通法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试题有一定
的难度,这类题型常以适合某种条件的结论“存在”“不存在”“是否存
在”等语句表述,解答这类问题,一般要先对结论作出肯定的假设,
然后由此肯定的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若出现合理
的结论,则存在性也随之解决;若导致矛盾,则否定了存在性.
【跟踪训练】
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 - A1 B1 C1中, AC ⊥ BC , AC = BC = AA1=2,
点 P 为棱 B1 C1的中点,点 Q 为线段 A1 B 上一动点.
(1)求证:当点 Q 为线段 A1 B 的中点时, PQ ⊥平面 A1 BC ;
解:证明:连接 AB1, AC1,∵点 Q 为线段 A1 B 的中点,∴ A 、 Q 、 B1三点共线.
∵点 P , Q 分别为 B1 C1和 AB1的中点,∴ PQ ∥ AC1.
在直三棱柱 ABC - A1 B1 C1中, AC ⊥ BC ,
∴ BC ⊥平面 ACC1 A1,∴ BC ⊥ AC1,
又 AC = AA1,∴四边形 ACC1 A1为正方形,
∴ AC1⊥ A1 C ,
∵ A1 C , BC 平面 A1 BC ,∴ AC1⊥平面 A1
BC ,而 PQ ∥ AC1,∴ PQ ⊥平面 A1 BC .
(2)设 =λ ,试问: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平面 A1 PQ 与平面
B1 PQ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若存在,求出这个实数λ;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以 C 为原点,分别以 CA 、 CB 、 CC1所在直线为 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 Q ( x , y , z ),∵ =λ ,∴( x , y -2, z )=λ(2,-2,2),
∴∴ Q (2λ,2-2λ,2λ).
∵点 Q 在线段 A1 B 上运动,∴平面 A1 PQ 的法
向量即为平面 A1 PB 的法向量,
设平面 A1 PB 的法向量为 n1=( x , y , z ),
由 得令 y =2得
n1=(1,2,1),
设平面 B1 PQ 的法向量为 n2=(x',y',z'),
由 得
令z'=1得 n2=( ,0,1)= (1-λ,0,
λ),取 n2=(1-λ,0,λ),
由题意得| cos < n1, n2>|=
= = ,
∴9λ2-9λ+2=0,解得λ= 或λ= .
∴当λ= 或λ= 时,平面 A1 PQ 与平面 B1 PQ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
知能演练·扣课标
02
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
1. 已知向量 a =( x ,2,-1), b =(2,4,-2),如果 a ∥ b ,那
么 x =(  )
A. -1 B. 1 C. -5 D. 5
解析: 因为 a =( x ,2,-1), b =(2,4,-2), a ∥ b ,
所以 = = ,所以 x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1,设 = a , = b , = c ,则|
a + b + c |=(  )
A. 0 B. 3
解析: 利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结合正方形的性质求
解,| a + b + c |=2| |=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 两向量 v1=(2,0,3), v2=(-3,0,2),则以向量 v1, v2为
方向向量的直线 l1, l2的夹角为(  )
A. 90° B. 45°
C. 60° D. 30°
解析:  cos < v1, v2>= =0,故以向量 v1, v2为方向
向量的直线 l1, l2的夹角为9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 已知直线 l 的一个方向向量为 n =(1,0,2),点 A (0,1,1)在
直线 l 上,则点 P (1,2,2)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
解析: 由已知得 =(-1,-1,-1),所以点 P 到直线 l 的
距离为 d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 在四棱锥 P - ABCD 中, =(2,-1,3), =(-2,1,
0), =(3,-1,4),则这个四棱锥的高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设平面 ABCD 的法向量为 n =( x , y , z ),则
∵ =(2,-1,3), =(-2,1,0),
∴令 x =1,可得 y =2, z =0,即 n =(1,2,
0),∴ cos < n , >= = .设 AP 与平面 ABCD 所
成角为α,则 sin α= ,于是 P 到平面 ABCD 的距离为| |
sin α= ,即四棱锥 P - ABCD 的高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 如图,在三棱柱 ABC - A1 B1 C1中,侧棱 AA1⊥底面 A1 B1 C1,∠ BAC
=90°, AB = AC = AA1=1, D 是棱 CC1的中点, P 是 AD 的延长线
与 A1 C1的延长线的交点,若点 Q 在线段 B1 P 上,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当点 Q 为线段 B1 P 的中点时, DQ ⊥平面 A1 BD
B. 当点 Q 为线段 B1 P 的三等分点时, DQ ⊥平面 A1 BD
C. 在线段 B1 P 的延长线上,存在一点 Q ,使得 DQ ⊥平面 A1 BD
D. 不存在 DQ 与平面 A1 BD 垂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以 A1为坐标原点, A1 B1, A1 C1, A1 A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略),则由已知得 A1(0,
0,0), B1(1,0,0), B (1,0,1), D (0,1, ), P
(0,2,0), =(1,0,1), =(0,1, ), =
(-1,2,0), =(1,-1,- ).设平面 A1 BD 的法向量为
n =( x , y , z ),则 取 z =-2,则 x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y =1,所以平面 A1 BD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2,1,-2).假设 DQ
⊥平面 A1 BD ,且 =λ =λ(-1,2,0)=(-λ,2λ,
0),则 = + =(1-λ,-1+2λ,- ),因为 也
是平面 A1 BD 的法向量,所以 n =(2,1,-2)与 =(1-λ,
-1+2λ,- )共线,于是有 = = = 成立,但此方程
关于λ无解.故不存在 DQ 与平面 A1 BD 垂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 (多选)设{ a , b , c }是空间的一组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a , b , c 可以为任意向量
B. 对任一空间向量 p ,存在唯一有序实数组( x , y , z ),使 p = xa
+ yb + zc
C. 若 a ⊥ b , b ⊥ c ,则 a ⊥ c
D. { a +2 b , b +2 c , c +2 a }可以构成空间的一组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因为{ a , b , c }是空间的一组基,所以 a , b , c 为不
共面的非零向量,A不正确.由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知,对任一空间向
量 p ,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 x , y , z ),使 p = xa + yb + zc ,
B正确. a ⊥ b , b ⊥ c ,但 a , c 不一定垂直,C不正确.{ a +2 b , b
+2 c , c +2 a }中三个向量不共面,即可以构成空间的一组基,D正
确.故选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 (多选)如图,已知 E 是棱长为2的正方体 ABCD - A1 B1 C1 D1的棱
BC 的中点, F 是棱 BB1的中点,设点 D 到平面 AED1的距离为 d ,直
线 DE 与平面 AED1所成的角为θ,平面 AED1与平面 AED 的夹角为
α,则(  )
A. DF ⊥平面 AED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如图,以 A 为原点, AB , AD , AA1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A (0,0,0), E (2,
1,0), D (0,2,0), D1(0,2,2), A1(0,0,2), F
(2,0,1),∴ =(2,1,0), =(0,2,2).设平面
AED1的法向量为 m =( x , y , z ),则 即
令 x =1,则 y =-2, z =2,故 m =(1,-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为平面 AED1的一个法向量.∵ =(2,-2,1),∴不存在λ使 m
=λ ,即 与 m 不共线,∴ DF 与平面 AED1不垂直,故A不正
确;又∵ =(0,0,2),∴ d = = = ,故B
正确;又 =(2,-1,0),∴ sin θ=| cos < , m >|=
= ,故C正确;又 =(0,0,2)为平面 AED 的
一个法向量,∴ cos α= = = ,故D正确.故选B、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 (多选)已知正方体 ABCD - A1 B1 C1 D1的棱长为2, E , F , G , H
分别为 CC1, BC , CD , BB1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B1 G ⊥ EF
B. A1 H ∥平面 AEF
C. 点 B1到平面 AEF 的距离为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B1(2,2,2), G
(0,1,0), E (0,2,1), F (1,2,0), A (2,0,0),
A1(2,0,2), H (2,2,1),所以 =(-2,-1,-2),
=(1,0,-1),所以 · =0,
所以 B1 G ⊥ EF ,A选项正确; =
(0,2,-1), =(-1,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平面 AEF 的法向量为 n =( x , y , z ),则
故可得 n =(2,1,2),所以 · n =
0,又 A1 H 平面 AEF ,所以 A1 H ∥平面 AEF ,B选项正确; =
(0,-2,-2),所以点 B1到平面 AEF 的距离为 = =
2,C选项正确;平面 AFC 的法向量为 =(0,0,2).设二面角
E - AF - C 的平面角为θ,由图可知,θ为锐角. cos θ=
= = ,所以θ不是 ,D选项错误.故选A、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a |= ,| b |= , a · b =2×(-2)+3×1+
(-1)×3=-4,从而 cos < a , b >= = =- ,
∴ sin < a , b >= = .故以 a , b 为邻边的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 S =| a || b |· sin < a , b >=14× =6 .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以 D 为坐标原点, DA 所在直线为 x 轴,
DC 所在直线为 y 轴, DD1所在直线为 z 轴,建立
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A (1,0,
0), B1(1,1,1), E (0,0, ), A1(1,
0,1),∴ =(0,1,1), =(-1,
0, ), =(0,0,1).设平面 AB1 E 的法
向量为 n =( x , y , z ),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当 z =2时,平面 AB1 E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1,-2,2),则点 A1到
平面 AB1 E 的距离 d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设 N 为 A1 D1的中点,连接 MN , AN ,
BE , FD , BD ,易证平面 BEFD ∥平面
AMN ,于是问题转化成 A 点到平面 BEFD 的距
离.如图,以 C 为坐标原点, CB , CD , CC1所
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
标系.设 P 为平面 BEFD 内任一点,由 P , B ,
D , E 四点共面,则有: = a + 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 a (0,-1,0)+ b (-1,0,0)+ c(- ,-1,1)=(- b - c ,- a - c , c ).且 a + b + c =1,∴| |2=( b + c )2+( a + c )2+ c2≥2( )2+ c2= ( c + )2+ ≥ ,∴| |≥ ,∴异面直线 EF 与 AM 的距离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 已知空间三点 A (-2,0,1), B (-1,1,1), C (-3,0,
3),设 a = , b = .
(1)若向量 a + kb 与 ka -2 b 互相垂直,求 k 的值;
解:由已知得 a = =(-1,1,1)-(-2,0,
1)=(1,1,0), b = =(-3,0,3)-(-2,0,
1)=(-1,0,2).
所以 a + kb =(1,1,0)+(- k ,0,2 k )=(1- k ,
1,2 k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ka -2 b =( k , k ,0)-(-2,0,4)=( k +2, k ,-4).
因为 a + kb 与 ka -2 b 互相垂直,
所以(1- k ,1,2 k )·( k +2, k ,-4)=(1- k )( k
+2)+ k -8 k =0,
即 k2+8 k -2=0,解得 k =-4+3 或 k =-4-3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求向量 a 在向量 b 上的投影向量 c .
解:因为| a |= ,| b |= , a · b =-1,
所以 cos < a , b >= =- , = (-1,
0,2)=(- ,0, ),
所以向量 a 在向量 b 上的投影向量 c =| a | cos < a , b >
=( ,0,-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在①平面 PAB ⊥平面 ABCD ,② AP ⊥ CD ,③ BC ⊥平面 PAB 这三
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的问题中并作答.
如图,在四棱锥 P - ABCD 中,底面 ABCD 是梯形,点 E 在 BC 上,
AD ∥ BC , AB ⊥ AD , AB ⊥ AP , BC =2 AB =2 AD =2 AP =4 BE
=4,且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求证:平面 PDE ⊥平面 PAC ;
解:证明:选条件①.
∵平面 PAB ⊥平面 ABCD ,平面 PAB ∩
平面 ABCD = AB , AP 平面 PAB , AP
⊥ AB ,
∴ AP ⊥平面 ABCD .
又 AB ⊥ AD ,∴ AB , AD , AP 两两垂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以 A 为原点, AB , AD , AP 所在直线
分别为 x 轴、 y 轴、 z 轴,建立如图所
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A (0,0,0), C (2,4,0), D
(0,2,0), E (2,1,0), P
(0,0,2),∴ =(2,4,0),
=(0,0,2), =(2,-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2×2+4×(-1)+0×0
=0, · =0×2+0×(-1)+
2×0=0,
∴ AC ⊥ DE , AP ⊥ DE .
又 AP ∩ AC = A ,∴ DE ⊥平面 PAC .
又 DE 平面 PDE ,∴平面 PDE ⊥平面PAC .
选条件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底面 ABCD 为梯形, AD ∥ BC ,∴
两腰 AB , CD 必相交.
∵ AP ⊥ AB , AP ⊥ CD , AB , CD 平
面 ABCD ,
∴ AP ⊥平面 ABCD .
又 AB ⊥ AD ,∴ AB , AD , AP 两两垂
直.以下同选条件①.选条件③.
∵ BC ⊥平面 PAB , AP 平面 PAB ,∴BC ⊥ AP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 AP ⊥ AB , AB , BC 平面 ABCD ,
AB ∩ BC = B ,
∴ AP ⊥平面 ABCD .
又 AB ⊥ AD ,∴ AB , AD , AP 两两垂
直.以下同选条件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求直线 PE 与平面 PAC 所成角的正弦值.
注:如果选择多个条件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解:由(1)可得平面 PAC 的一个法
向量为 =(2,-1,0),且 =
(2,1,-2).
设直线 PE 与平面 PAC 所成角为θ,则 sin θ
=| cos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 如图,在四棱锥 S - ABCD 中,△ ABS 是正三角形,四边形 ABCD 是
菱形, AB =4,∠ ABC =120°,点 E 是 BS 的中点.
(1)求证: SD ∥平面 AC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证明:在四棱锥 S - ABCD 中,连接 BD 交 AC 于点 F ,则 F 为 BD 的中点,连接 EF .
∵ E 为 BS 的中点,
∴ EF ∥ SD ,
又 SD 平面 ACE , EF 平面 ACE ,
∴ SD ∥平面 AC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若平面 ABS ⊥平面 ABCD ,求点 E 到平面 ASD 的距离.
解:∵四边形 ABCD 是菱形,且∠
ABC =120°,
∴△ ABD 为正三角形,取 AB 的中点 O ,连
接 OD , OS ,
则 OD ⊥ A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平面 ABS ⊥平面 ABCD ,平面 ABS ∩平面 ABCD = AB ,
∴ OD ⊥平面 ABS .
∵△ ABS 是正三角形,∴ OS ⊥ AB .
以 O 为原点,分别以 OS , OB , OD 所在的直线为 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 AB =4,则 A (0,-2,0), D (0,0,2 ), S
(2 ,0,0), B (0,2,0), E ( ,1,0),
∴ =(0,2,2 ), =(2 ,2,0).
设平面 ASD 的法向量为 n =( x , y , z ),
则 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令 x = ,则 n =( ,-3, ),
又 =(- ,1,0),设点 E 到平面 ASD 的距离为 d ,
则 d = = = .
即点 E 到平面 ASD 的距离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图①中的四边形 ABCD 为矩形, E , F 分别为 AD , BC 边的三等分
点,其中 AB = AE = CF =1,以 EF 为折痕把四边形 AEFB 折起,
折成如图②所示,使平面 AEFB ⊥平面 EFC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证明:图②中 CD ⊥ BD ;
解:证明:连接 BE ,易知 BE = , EF = ,
BF =2,
∴ BE2+ EF2= BF2,∴ BE ⊥ EF .
∵平面 AEFB ⊥平面 EFCD ,平面 AEFB ∩平面 EFCD =
EF , BE 平面 AEFB ,∴ BE ⊥平面 EFCD .
∵ CD 平面 EFCD ,∴ BE ⊥ CD ,
∵ CD ⊥ DE , BE ∩ DE = E , BE , DE 平面 BDE ,
∴ CD ⊥平面 BDE ,∵ BD 平面 BDE ,∴ CD ⊥ B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求二面角 A - BD - C 的余弦值.
解:以 ED , EB 所在直线分别为 y 轴, z 轴,建立如图
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B (0,0, ), F (1,1,0),
D (0,2,0), C (1,2,0).
∵ = =(- ,- , ),
∴ A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 , ), =(0,-2, ),
=(1,0,0).
设平面 ABD 的法向量为 m =( x1, y1, z1),则

令 z1= ,则 y1=1, x1=-3,
∴平面 ABD 的一个法向量为 m =(-3,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平面 BDC 的法向量为 n =( x2, y2, z2),则
即令 z2=- ,则 y2=-1,又 x2=0,
∴平面 BDC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0,-1,- ),
∴ cos < m , n >= =- ,
由图可知二面角 A - BD - C 的平面角为钝角,
∴二面角 A - BD - C 的余弦值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