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
它是清幽雅致的象征,营造了唯美浪漫的风雅意境;
它是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的相思、亲朋的怀念;
它是凄清孤独的象征,倾注了失意者的爱恨情愁;
它是时空永恒的象征,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杜甫的孤寂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李白的时空之月
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此诗“孤篇盖全唐”,被赞“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 歌 鉴 赏
开头八句写( ),摹写千年前的春、江、花、月、夜。
中间八句写( ),面对江月引发对( )的思考。
后面二十句写( ),抒发( )( )的离愁。

宇宙人生

游子
思妇
全诗是“景、理、情的有机融合”,
据此划分诗歌层次

诗歌以( )为线索
月生
月悬
月斜
月沉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升月落
时间顺序
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
春江、潮水、海、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汀
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
幽美、深远、恬静的景色,营造了空阔纯净、清幽柔美、朦胧恬静的意境。
常用的意境特点术语
类型 术语
豪放 雄浑开阔、旷达洒脱、浩瀚辽阔、广袤高远、苍茫阔大
清幽 和谐静谧、淡雅闲适、宁静恬淡、清新明丽、恬静优美、空灵澄澈
伤感 凄惨萧条、哀怨低沉、寥廓冷寂、孤寂冷清、苍凉悲壮、冷清萧条
婉约 委婉含蓄、哀婉动人、缠绵悱恻、蕴藉风流、朦胧缥缈、梦幻唯美
超脱 远离尘嚣、超脱世俗、高雅脱俗、超凡脱俗、风致雅洁
华美 华美绚丽、富丽堂皇、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生”字可不可以换“升”?为什么?
“升”只是平常不过的自然景象,平淡无奇。
“生”意思是生长,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动感,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
不能
春天的夜晚为何会出现“霰”“霜”?
月光笼罩的世界是皎洁的、银白的,作者使用比喻手法,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月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霰”“霜”,而且是流动的,这样就赋予了月光动态的美感,由虚变实。而本来能够看到的白沙却说看不见,那是因为白沙与月光都是纯净皎洁的,所以融为一体而不得分辨,是由实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在诗中有何作用?
这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与他们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诗人从有限中看到了无限,这是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诗人跳出了个人生命意义的小圈子,用博大的情怀来关注人类整体的延续。这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因此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使得诗歌充盈着达观之气,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修辞效果
“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鉴赏“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愁”“相思”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
通过对“白云”“青枫浦”“扁舟”和“明月楼”等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白云、扁舟子:飘忽,行踪不定,喻游子。例如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青枫浦:又名双枫浦,泛指离别地点。青枫,暗用《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浦指河水分岔的地方。《九歌·河伯》中“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思妇的闺楼,泛指相思之所。曹植《七哀诗》中“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赏析“徘徊”“卷不去”“拂还来”的表达作用
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情景交融: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味深长。“卷”与“拂”——表明思妇不堪思念之苦,徒做无奈而且无用的挣扎。“不去”“还来”——是月光的执着,更是相思的执着。
从意象选择角度思考,
诗人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思妇怀远这份情感的?
讲思妇,可又不是直接讲思妇,而是用一轮明月来烘托她的相思之苦。“妆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等一系列意象都是闺阁常用之物,又都是容易惹起相思的物件。妆镜台让思妇想起当年夫妻双方的甜蜜,玉户帘让她产生了丈夫掀帘而入的恍惚,捣衣砧上还放着给丈夫准备的衣服。月光在这些物件上流连,卷也卷不去,拂了又回来,它是那样缠绵,又是那样恼人。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使用了什么手法?
用典。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鸿雁和鱼儿,如今也无法传递音信,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这又为思妇平添几重无奈与痛苦。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古称信使为“鱼雁”。
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衍生出鲤鱼传书的故事。相传三国吴人葛玄与河伯书信往来,就令鲤鱼充当信使。唐代,自贞观年间就用厚茧纸质信函,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藏书,名曰“鲤鱼函”。信函在诗文中也被雅称为“鱼函”“鲤函”“鱼书”。
“鸿雁传书”的故事典出《苏武传》。苏武被匈奴困于北海不得回汉,苏武利用候鸟春北秋南的习性,足系帛书,因此得救。
作者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虚实结合:梦境与实境交织,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
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夸张: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春江花月夜
意象:春、江、花、月、夜
核心:月
月生之景
月悬之理
月落之情
四幅图景
春江花月图 月下沉思图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诗情、画意、哲理
融为一体
全诗以明月为线索和核心意象,将一切情感都串联了起来:明月是美丽的景色,引发赞叹;明月是永恒的见证者,引发了哲思;明月是相思的媒介,沟通了游子和思妇。
最终,整首诗的感情呈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既有对人生缺憾的清醒认识,又有对生命和自然本身的无限热爱与赞美,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