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精准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核心信息:明确建造脉络(1949 年 9 月 30 日政协会议决定修建,同日奠基,1952 年 8 月 1 日开工,1958 年 4 月 22 日建成、5 月 1 日揭幕,1961 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位空间坐标(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南北中轴线,距天安门南约 463 米、正阳门北约 440 米);解析碑体结构(通高 37.94 米,碑心为 14.7 米 ×2.9 米 ×1 米、重 60.23 吨的整块花岗岩,碑基面积约 3000 平方米,绕两层汉白玉栏杆,含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阐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题字内涵(毛泽东题写,凝聚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赞颂,是纪念碑的精神核心)。同时,梳理文本以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为逻辑的空间说明顺序。
系统梳理文中关联的近代革命历史事件: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近代规模最大农民起义),到 1911 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核心事件)、1919 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25 年五卅运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1927 年八一南昌起义(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起点),再到抗日战争(敌后游击战为重要作战形式)、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为解放全国关键战役),建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解放战争” 的历史脉络框架,明确各事件中 “人民英雄” 的抗争方向与历史贡献。
深度积累文本关键语言资源:分类整理描写性词语(如形容碑体 “巍峨、雄伟、庄严”,刻画浮雕 “栩栩如生、震撼人心”,表现精神 “慷慨激昂、英勇无畏”)、说明性语句(如 “从地面到碑顶高达 37.94 米,有 10 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 4.24 米”)、议论性句子(如 “纪念碑表彰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功勋,表达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分析不同类型语言在 “呈现事实、传递情感、揭示意义” 中的差异化作用;掌握 “瞻仰、矗立、永垂不朽、丰功伟绩、上溯、天堑” 等词语的语境含义与用法,通过造句练习实现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
培养文本细读与逻辑梳理能力:通过 “圈点方位词、标注说明层次” 的精读方法,找出文中体现空间顺序的关键语句(如 “东长安街 — 进入广场 — 越过广场 — 踏上石道 — 走到碑前 — 到了平台 — 踏上台阶”),绘制 “作者瞻仰路线图”,并结合路线图概括各阶段说明内容(如 “远观:纪念碑整体位置与宏观印象;近赏:碑体结构与题字碑文;细品:浮雕细节与历史场景”),清晰把握 “总 — 分 — 总” 的文章结构(第一部分总起瞻仰心情与碑体总体特征,第二部分分述碑体与浮雕,第三部分总结瞻仰感受)。
提升联想分析与审美鉴赏能力:针对每幅浮雕,采用 “文本描写 — 历史还原 — 精神提炼” 的三阶分析法:先提取文中对浮雕的细节描写(如 “销毁鸦片烟” 中 “群众销毁鸦片,炮台和战船烘托氛围”),再结合历史知识还原事件背景(1839 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反抗英国鸦片侵略),最后提炼浮雕承载的英雄精神(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重点赏析 “以形传神” 的写作手法,如通过 “摧毁、冲去、打断、撕碎、践踏” 等动词,分析 “武昌起义” 浮雕如何将静态雕刻转化为动态革命场景,展现起义者的无畏气概。
发展合作探究与语言表达能力:开展 “浮雕历史档案” 小组合作项目,每组负责 1-2 幅浮雕,结合文本与历史资料,从 “事件时间、核心人物、浮雕构图、历史意义” 四个维度整理信息,制作简易展板;组织 “浮雕故事分享会”,每组派代表以 “讲解员” 身份介绍浮雕,要求语言简洁有条理、情感真挚,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与评价;通过 “碑文与浮雕对应关系” 辩论活动,探讨 “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 的碑文如何与特定浮雕形成呼应,深化对文本逻辑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对革命先烈的深度崇敬:通过研读碑体建造历程(历时 5 年 8 个月,凝聚无数建设者心血)、品味碑文语言(“永垂不朽” 的反复强调)、赏析浮雕细节(如 “抗日敌后游击战” 中战士的坚毅神情),感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物质庄重性” 与 “精神厚重感”,理解 “瞻仰” 不仅是视觉观察,更是对英雄精神的心灵致敬,树立 “英雄功绩不可忘、英雄精神不可丢” 的认知。
增强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认同感:结合 “从鸦片战争到渡江战役” 的历史脉络,分析各阶段英雄 “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的奋斗历程,认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是英雄用生命换来的,破除 “历史虚无主义” 误区,激发 “珍惜当下、守护和平” 的情感;通过对比 “百年前的民族苦难” 与 “今日的国家强盛”,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 “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的志向。
培育英雄精神的践行意识:引导学生将对英雄的崇敬转化为具体行动,如通过 “寻找身边的英雄” 活动(挖掘抗疫、救灾中的平凡英雄事迹),理解 “英雄精神不仅存在于历史中,更体现在当下”;制定 “我的英雄精神践行计划”(如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帮助他人),明确 “传承英雄精神不是口号,而是日常行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清文本 “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交织” 的说明逻辑:一方面,把握整体介绍纪念碑时的空间顺序(由远及近:从长安街远观纪念碑整体,到近前观察台阶、平台,再到细观碑身、碑座;由下而上:台阶 — 平台 — 碑身 — 碑顶;由外而内:碑体外观 — 题字碑文 — 浮雕细节);另一方面,掌握介绍十幅浮雕时的 “空间 + 时间” 双重顺序(空间上按 “东 — 南 — 西 — 北” 的碑座方位展开,时间上按 “1840 年虎门销烟 —1949 年渡江战役” 的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推进),通过绘制 “时空结合说明结构图”,直观呈现两种顺序的融合方式。
2、解析十幅浮雕的 “内容 — 历史 — 精神” 三重关联:逐幅梳理浮雕对应的历史事件(如 “金田起义” 对应 1851 年太平天国运动,“五卅运动” 对应 1925 年反帝爱国运动),分析浮雕构图的象征意义(如 “胜利渡长江” 浮雕规模最大,象征该事件是中国近代革命的 “收官之战”),提炼各浮雕共同承载的 “反抗压迫、追求自由、为国牺牲” 的英雄精神内核;重点对比不同浮雕的介绍手法(如 “金田起义” 先谈历史意义再描画面,“八一南昌起义” 先介绍画面再点明意义),理解作者 “笔法多变避免呆板” 的写作技巧。
3、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效果:区分文中的说明性语言(如介绍碑体高度、位置的客观表述)、记叙性语言(如 “1949 年 9 月 30 日奠基” 的事件陈述)、描写性语言(如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面” 的形象刻画)、议论性语言(如 “纪念碑表彰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功勋” 的意义评价),分析不同表达方式如何协同作用 —— 说明为基础,确保信息准确;记叙为补充,丰富历史背景;描写为亮点,增强画面感;议论为升华,揭示精神内涵,共同传递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难点
1、理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次出现的深层递进关系:第一次在第 2 段(“碑身正面是毛泽东的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处于介绍碑体外观的环节,作用是 “点明纪念碑的核心主题,让读者初步感知碑体的精神标识”;第二次在第 4 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显得格外庄严”),处于解读题字的环节,作用是 “突出题字的视觉冲击力与情感感染力,强化对英雄精神的认同”;第三次在第 11 段(“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间接呼应题字),处于抒发瞻仰感受的环节,作用是 “将对题字的认知转化为个人情感,实现‘认知 — 情感 — 共鸣’的升华”。通过 “三次出现场景对比表”,分析其在 “揭示中心、传递情感” 上的层层深入。
2、感悟英雄精神的 “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引导学生突破 “英雄只存在于历史” 的局限,通过对比 “近代英雄的‘救国’使命” 与 “当代英雄的‘强国’使命”(如抗疫英雄、航天英雄),理解英雄精神的核心是 “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而非特定时代的专属;结合 “00 后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等案例,探讨 “在和平年代,青少年如何传承英雄精神”,避免将英雄精神 “符号化”“口号化”,实现从 “了解英雄” 到 “学习英雄” 的认知跨越。
3、把握 “说明文中的情感表达” 分寸:说明文以客观准确为核心,但本文饱含情感,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 “情感如何融入说明”—— 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通过 “选词炼句” 传递情感(如用 “巍峨、雄伟、庄严” 替代中性的 “高大、宽阔”,用 “永垂不朽” 替代 “值得纪念”);通过 “细节描写” 渗透情感(如描写浮雕中英雄的 “坚毅眼神”“紧握的拳头”);通过 “历史关联” 激发情感(将浮雕与 “民族苦难、国家抗争” 的历史结合),实现 “客观说明” 与 “情感表达” 的有机统一。
【教学方法】
1、情境沉浸式教学法:课前播放《我和我的祖国》中 “天安门升旗仪式” 片段,聚焦国旗升起时纪念碑的庄严身影;课中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过程老照片、十幅浮雕动态解析视频(结合历史事件影像叠加);课后布置 “云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 活动(利用数字博物馆资源),通过 “视觉 + 听觉 + 虚拟体验” 的多感官刺激,创设 “身临其境的瞻仰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生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2、文本细读法:设计 “文本分层研读任务单”,将课文分为 “碑体介绍层”“碑文解读层”“浮雕赏析层”“情感升华层”,每一层设置针对性问题(如 “碑体介绍层”: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让纪念碑的 “雄伟” 更具体?“碑文解读层”:三段碑文的时间范围为何按 “近 — 远” 顺序排列?),引导学生逐句精读、圈点批注,从 “文字表面” 深入 “内涵本质”,避免浅尝辄止的阅读。
3、小组合作探究法:开展 “‘英雄丰碑’项目式学习”,将班级分为 “碑体建筑组”“碑文历史组”“浮雕故事组”“精神传承组” 四个专项小组,每组围绕主题开展探究(如 “碑体建筑组” 研究纪念碑的建筑风格与民族特色,“浮雕故事组” 编排浮雕对应的历史情景剧),通过 “分工 — 探究 — 展示 — 互评” 的流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探究精神,同时实现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制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三维模型” PPT,动态展示碑体各部分结构(可拆解、可缩放),帮助学生理解 “通高 37.94 米”“碑心重 60.23 吨” 等抽象数据;制作 “浮雕与历史事件对应表”,每幅浮雕旁链接相关历史事件的简短视频(1-2 分钟),如 “虎门销烟” 链接林则徐销烟的历史影像,让学生直观感受浮雕背后的历史场景;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实时梳理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精神内涵,让教学逻辑更清晰。
5、问题链驱动教学法:设计 “主问题 + 子问题” 的问题链,主问题为 “如何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深刻内涵?”,子问题分解为:①纪念碑的建造与结构,如何体现对英雄的 “纪念”?②碑文的三段时间,涵盖了哪些英雄群体?③浮雕的内容与顺序,如何展现英雄的奋斗历程?④作者的瞻仰感受,如何传递对英雄的崇敬?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形成对核心问题的完整认知,避免教学碎片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情感(7 分钟)
视觉冲击,引发好奇:课件展示两张对比图片 —— 一张是 1840 年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侵略中国沿海的老照片;一张是 2023 年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晨光中的照片,提问:“这两张照片相隔 180 余年,从‘民族苦难’到‘国家强盛’,中间承载着无数人的奋斗与牺牲。在天安门广场中心,这座纪念碑为何会成为‘国家记忆’的象征?它究竟记录了哪些英雄故事?”
背景铺垫,建立关联:简要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背景(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政协会议决定修建,为纪念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强调 “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而是用石头镌刻的‘民族英雄史’”,引出课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标题解析,明确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标题与副标题的关系 —— 标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是 “情感核心与精神主题”,表明文章要歌颂英雄、传递 “英雄精神永不磨灭” 的信念;副标题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是 “内容载体与说明对象”,提示文章将围绕 “瞻仰过程” 展开,介绍纪念碑的具体信息。板书课题,标注 “主题” 与 “对象” 的对应关系。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8 分钟)
作者档案,快速了解:请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完成 “周定舫小档案” 填空(姓名:,生卒年:,籍贯:,职业:,代表作:《建设中的北京》《》等,本文创作背景:),教师补充:“周定舫作为新华社记者,擅长用准确、庄重的语言记录重大事件与建筑,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第二天,字里行间饱含对英雄的缅怀,这与他‘关注时代、致敬人民’的写作风格密不可分。”
字词积累,精准掌握:
正音辨形:出示生字词卡片(瞻 zhān 仰、巍 wēi 峨、镶 qiàn 嵌、奠 diàn 基、矗 chù 立、溯 sù 上、镏 liú 金、衅 xìn 挑、幔 màn 帐、砌 qì 墙、髻 jì 子、卅 sà 五、逾 yú 越、堑 qiàn 天),指名朗读,纠正易错音(如 “镏金” 的 “镏” 读 liú,不读 liù;“挑衅” 的 “衅” 读 xìn,不读 xìng);通过 “形近字对比表”(如 “溯” 与 “朔”、“销” 与 “消”、“峻” 与 “竣”),结合组词(上溯 / 朔风、销毁 / 消毒、峻峭 / 竣工)加深记忆。
词语理解:采用 “语境解词” 法,给出文中句子(如 “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结合语境解释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巍峨”(高大雄伟);通过 “近义词辨析”(如 “矗立” 与 “屹立”,“矗立” 侧重 “高耸地立着”,形容建筑;“屹立” 侧重 “坚定不动摇”,形容精神或山峰),明确词语的精准用法。
预习疑问,初步解决:收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如 “十幅浮雕具体讲了什么?”“碑文为什么分三段?”),简要记录,告知学生将在后续学习中逐一解决,激发学习期待。
(三)文本研读,深度探究(30 分钟)
1. 梳理结构,把握说明顺序(10 分钟)
任务一:绘制 “瞻仰路线图”:学生默读课文第 1-6 段,圈出表示地点、方位、动作的词语(如 “东长安街”“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到了平台”“踏上台阶”“瞻仰碑身”),以小组为单位,用简洁的图形与文字,绘制作者的瞻仰路线图,标注每一段路线对应的说明内容(如 “东长安街:远观纪念碑,总体印象‘巍峨、雄伟、庄严’”)。
任务二:分析说明顺序:各小组展示路线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者采用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下而上” 的空间顺序,先从长安街远观纪念碑的整体位置与宏观特征,再逐步靠近,依次介绍台阶、平台、碑身、碑顶,最后聚焦碑身的题字与碑文,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 “实地瞻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任务三:划分文章结构:结合路线图与全文内容,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段):总起,写瞻仰的心情(万分崇敬)与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巍峨、雄伟、庄严),点题并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 2-10 段):分述,详细介绍纪念碑的位置、规模、结构、题字、碑文及十幅浮雕,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第三部分(第 11 段):总结,抒发瞻仰后的感受(默默致敬),呼应开头,升华情感。板书 “总 — 分 — 总” 结构,标注各部分起止段落与核心内容。
2. 聚焦碑体,解读内涵(10 分钟)
环节一:品味说明语言,感受碑体特征:指名朗读第 2-3 段,提问:“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纪念碑的‘雄伟’?请找出具体语句并分析。”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列数字:“从地面到碑顶高达 37.94 米,有 10 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 4.24 米”“碑基面积约 3000 平方米”“碑心重 60.23 吨”,用具体数据准确说明纪念碑的高度、面积、重量,让 “雄伟” 有量化依据,更具说服力。
作比较:“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 4.24 米”,将纪念碑与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对比,突出其高度优势,直观展现 “巍峨” 特征。
打比方:“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面”,将纪念碑比作 “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纪念碑的高大、庄重,赋予其 “守护人民” 的象征意义。
环节二:解读题字碑文,理解精神内核:
题字分析:出示碑身正面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题字图片,提问:“毛泽东题写的这八个字,为何要采用‘镏金’工艺?‘永垂不朽’一词反复强调,有何用意?” 引导学生理解:“镏金工艺让题字熠熠生辉,视觉上凸显庄严感;‘永垂不朽’强调英雄的功绩与精神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失,是对英雄的最高赞颂,也是文章的核心主题。”
碑文解读:分发 “碑文分段解析表”,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完成表格:| 碑文段落 | 时间范围 | 对应历史阶段 | 英雄事迹核心 ||----|----|----|----|| 第一段 | 三年以来 | 1946-1949 年,解放战争时期 | 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争取人民解放 || 第二段 | 三十年以来 | 1919-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自由 || 第三段 |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 1840-1949 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 |小组交流后,教师总结:碑文按 “近 — 远” 的时间顺序,涵盖中国近代 109 年的革命历程,既突出了 “解放战争” 这一最近的英雄群体,又不遗忘历史上所有为国家、人民牺牲的英雄,体现了 “铭记所有英雄、传承全部革命精神” 的立意。
3. 赏析浮雕,感悟英雄精神(10 分钟)
环节一:梳理浮雕顺序,把握时空逻辑:播放十幅浮雕高清图片(按 “东 — 南 — 西 — 北” 顺序排列),学生快速浏览第 7-10 段,找出每幅浮雕对应的历史事件,完成 “浮雕与历史事件对应表”(如东:销毁鸦片烟 — 虎门销烟,南:胜利渡长江 — 渡江战役,西:抗日敌后游击战 — 抗日战争,北:金田起义 — 太平天国运动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浮雕介绍既按 “东 — 南 — 西 — 北” 的空间方位展开,又按 “1840 年 —1949 年” 的时间顺序推进,实现 “空间顺序” 与 “时间顺序” 的完美结合,让读者既能 “看清浮雕位置”,又能 “读懂历史脉络”。
环节二:精读浮雕描写,品味写作技巧:以 “武昌起义” 浮雕为例,指名朗读文中描写语句(“画面上,革命党人高举旗帜,奋勇冲锋,摧毁了象征封建统治的牌坊,冲去了阻碍革命的障碍,打断了旧时代的锁链,撕碎了封建王朝的龙旗,践踏了反动势力的象征”),提问:“文中用了‘摧毁、冲去、打断、撕碎、践踏’一系列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动词极具冲击力,将静态的浮雕转化为动态的革命场景,生动展现了起义者推翻封建统治的决心与勇气,让英雄形象 “活” 了起来,体现了 “以形传神” 的写作手法。
环节三:探究浮雕意义,升华情感认知:聚焦 “胜利渡长江” 浮雕,提问:“为什么这幅浮雕是十幅中‘最大’的?” 组织学生结合碑文与历史背景讨论,教师总结:“胜利渡长江是 1949 年解放全国的关键战役,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建立新中国,是中国近代革命‘从苦难到胜利’的收官之战,对应碑文‘三年以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其历史意义最为重大,因此设计者将其设计为最大的浮雕,以此凸显‘人民英雄用胜利终结苦难’的核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践行精神(7 分钟)
“英雄精神当代谈” 小组讨论:提出讨论话题:“近代英雄用‘牺牲’换来了民族独立,当代英雄(如抗疫英雄张定宇、航天英雄王亚平、戍边英雄祁发宝)用‘奉献’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的精神有何共同点?作为青少年,我们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传承英雄精神?” 小组讨论 5 分钟,每组派代表发言(如 “共同点是‘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帮助同学、关注国家大事’来传承英雄精神”)。
“我的英雄承诺” 书写活动:让学生在便签纸上写下 “我的英雄精神践行承诺”(如 “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不浪费学习时间,为将来报效国家打基础”“尊重身边的劳动者,向平凡英雄致敬”),贴在 “英雄精神传承墙” 上,将对英雄的崇敬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决心。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3 分钟)
知识回顾: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重点 —— 文章按 “总 — 分 — 总” 结构,以 “空间 + 时间” 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通过说明、记叙、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展现了纪念碑的 “形” 与英雄精神的 “神”。
情感升华:教师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是一座石头的丰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提醒我们:所有为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牺牲的英雄,都值得被永远铭记;英雄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希望同学们能带着对英雄的崇敬,珍惜当下、努力奋斗,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信念,永远扎根在心中。”
齐读结尾: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我又一次向它默默致敬。在那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以庄重的氛围结束课堂。
(六)分层作业,巩固提升(1 分钟)
基础层(必做):
摘抄文中描写纪念碑外观与浮雕细节的精彩语句,每句旁标注 “修辞手法 / 说明方法” 及 “表达效果”(至少 5 句)。
结合课文内容,用 500 字左右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本信息(位置、结构、碑文、浮雕),要求语言准确、条理清晰。
提升层(选做):
观看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15 分钟片段),写一篇 200 字的观后感,谈谈 “纪念碑给你印象最深的细节及其意义”。
采访家中长辈(如爷爷、奶奶),听他们讲述 “他们心中的英雄故事”,整理成短文,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作者与背景
周定舫(1931-1993):浙江定海人,新华社记者,1958 年纪念碑落成后发表本文
二、文章结构(总 — 分 — 总)
部分 起止段落 核心内容 情感 / 作用
总起 第 1 段 瞻仰心情(万分崇敬)+ 碑体总体印象(巍峨、雄伟、庄严) 点题,总领全文
分述 第 2-6 段 碑体:位置、规模(37.94 米)、结构、题字(毛泽东)、碑文(三段) 客观说明,传递庄重
第 7-10 段 浮雕:10 幅,时空结合(东 — 南 — 西 — 北;1840-1949) 以形传神,凸显英雄精神
总结 第 11 段 瞻仰感受(默默致敬) 呼应开头,升华情感
三、写作特色
说明顺序:空间(远 — 近、整体 — 局部)+ 时间(1840-1949)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表达方式:说明为主,结合记叙、描写、议论
四、核心主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铭记英雄功绩,传承英雄精神
【教学反思】
一、教学亮点:紧扣目标,多维突破
(一)情境创设 “沉浸式”,唤醒情感共鸣
教学开篇通过 “1840 年鸦片战争老照片” 与 “当代天安门升旗仪式纪念碑照片” 的对比,搭配《我和我的祖国》片段音频,快速将学生带入 “从民族苦难到国家强盛” 的历史语境中。这种 “视觉 + 听觉” 的多感官情境,不仅解决了学生对 “纪念碑为何存在” 的认知困惑,更自然触发了 “对英雄的敬畏” 这一情感起点。后续展示纪念碑建造老照片、浮雕动态解析视频时,学生能主动结合文本描写联想历史场景,如在分析 “虎门销烟” 浮雕时,有学生提到 “仿佛看到了林则徐带领群众销毁鸦片的坚定眼神”,可见情境创设有效搭建了 “文本 — 历史 — 情感” 的连接桥梁。
(二)文本研读 “分层化”,落实能力目标
针对 “理清说明顺序” 这一重点,设计了 “绘制瞻仰路线图” 的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圈点 “东长安街 — 广场 — 碑前 — 平台” 等方位词,将抽象的空间顺序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语言。多数小组能准确标注每段路线对应的说明内容(如 “远观:纪念碑整体印象;近赏:碑体结构”),并通过展示交流,自主总结出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的逻辑。在 “浮雕赏析” 环节,采用 “文本描写 — 历史还原 — 精神提炼” 的三阶分析法,以 “武昌起义” 浮雕的动词群(摧毁、冲去、撕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 “以形传神” 的写作手法,学生不仅能找出关键动词,还能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 “展现革命勇气” 的表达效果,有效落实了 “分析文本表现手法” 的能力目标。
(三)拓展延伸 “生活化”,衔接核心素养
在 “英雄精神当代谈” 环节,没有局限于历史英雄的讨论,而是引入 “抗疫英雄张定宇”“戍边英雄陈祥榕” 等当代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和平年代如何传承英雄精神”。学生提出 “认真学习就是对英雄的致敬”“帮助身边同学也是践行英雄精神” 等观点,随后的 “我的英雄承诺” 书写活动,更是让学生将抽象的 “崇敬” 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如 “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不浪费时间”“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这种 “从文本到生活” 的延伸,不仅深化了 “铭记英雄、传承精神” 的情感目标,更让 “历史责任感” 从口号变为可落地的素养,契合了语文课程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不足:正视问题,剖析根源
(一)历史背景铺垫不足,部分学生理解断层
教学中虽梳理了碑文对应的 “三个历史阶段”,但对 “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 等具体事件的背景介绍较为简略。课后反馈发现,部分学生因缺乏相关历史知识,在分析浮雕与碑文的对应关系时存在困难,如混淆 “五四运动” 与 “五卅运动” 的时间顺序,无法准确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的历史意义。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学生 “历史知识储备不均衡” 的现状 —— 部分学生对近代革命史了解较深,但仍有学生仅停留在 “碎片化认知”,导致文本解读时出现 “断层”。
(二)小组合作 “参与度不均”,个别学生被动缺位
在 “绘制瞻仰路线图”“浮雕档案整理” 等小组任务中,出现了 “组长主导、组员旁观” 的现象。部分性格内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仅负责 “画图”“记录” 等简单工作,未深度参与 “分析说明顺序”“提炼英雄精神” 等核心讨论。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这类学生因 “担心说错”“不知如何表达” 而选择沉默,而小组任务分配时未考虑 “分层分工”,导致能力强的学生 “包办” 核心任务,能力弱的学生 “游离” 于合作之外,未能实现 “全员参与、共同提升” 的合作探究目标。
(三)情感升华 “深度不足”,部分学生流于表面
尽管通过情境创设和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但在 “理解英雄精神当代价值” 的深度上仍有欠缺。例如,在讨论 “如何传承英雄精神” 时,多数学生的回答停留在 “努力学习”“尊敬英雄” 等泛化表述,未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展开具体思考(如 “如何在班级中践行‘团结互助’的英雄精神”“如何通过日常行为维护国家荣誉”)。这一问题源于教学中对 “情感 — 行动” 的转化引导不足,仅停留在 “认知层面的认同”,未进一步推动学生 “从认知到实践” 的深度思考,导致情感升华略显 “表面化”。
三、改进策略:靶向优化,提升实效
(一)前置 “历史知识铺垫”,搭建认知支架
针对 “历史背景不足” 的问题,可在课前布置 “近代革命事件梳理” 的预习任务:发放 “1840-1949 年关键革命事件时间轴”(含鸦片战争、金田起义、五四运动等),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或资料补充事件背景、核心人物及历史意义。课堂开篇用 5 分钟开展 “历史知识小问答”(如 “哪一事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快速唤醒学生的历史记忆;在分析浮雕时,同步展示对应事件的简短视频(1-2 分钟),如 “南昌起义” 片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事件过程,为文本解读搭建 “历史认知支架”,避免因知识断层影响理解深度。
(二)设计 “分层分工”,保障全员参与
优化小组合作模式,采用 “异质分组 + 分层分工” 策略:将学生按 “基础、中等、优秀” 三个层次搭配分组,每组设 “主持人”(组织讨论,中等生担任)、“记录员”(整理观点,基础生担任)、“分析师”(深度解读,优秀生担任)、“展示员”(汇报成果,轮流担任),明确每个角色的核心任务(如 “分析师” 负责引导讨论 “说明方法的作用”,“记录员” 负责将观点分类整理)。同时,制定 “小组合作评价表”,从 “参与度”“贡献度”“合作性” 三个维度评价每个成员的表现,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主动发言,优秀学生主动帮扶,确保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实现全员深度参与。
(三)增设 “情境化实践任务”,推动情感落地
为深化 “情感 — 行动” 的转化,可在拓展延伸环节增设 “情境化实践任务”:设计 “班级英雄精神践行方案” 讨论活动,给出具体情境(如 “班级有同学因病缺课,如何帮助他补上功课?”“看到有人在网上诋毁英雄,该如何应对?”),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思考 “具体该怎么做”。例如,针对 “帮助缺课同学”,学生可提出 “成立学习小组,轮流辅导”“整理课堂笔记,标注重点” 等具体方案;针对 “诋毁英雄”,可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理性反驳”“如何举报不良信息”。通过 “具体情境 + 实践方案” 的设计,推动学生从 “泛化表述” 走向 “具体行动”,让英雄精神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认知与行为,实现情感升华的 “深度落地”。
四、教学启示:立足素养,守正创新
本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 与 “情感培养” 需相辅相成 —— 既要引导学生精准把握文本的说明顺序、表现手法等 “语文要素”,又要通过情境创设、历史关联、生活延伸,让学生真正 “走进文本、走进历史、走进精神世界”。未来教学中,需更关注 “学生的认知起点”(如历史知识储备)、“参与的全员性”(如分层合作)、“情感的实践性”(如行动转化),在 “守正”(落实语文基础)与 “创新”(丰富教学形式)中找到平衡,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真正实现 “知识习得、能力提升、精神成长” 的多维目标,让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的信念不仅停留在课本上,更扎根在学生心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