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曹杨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普陀曹杨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学科第一次阶段练习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4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基础与运用(12分)
(一)
八年级的小明成功选上了上海旅游节志愿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因,
能参与这场盛事,简直像中了头彩!在接下来的志愿服务中,小明不仅要为游
客指路答疑,还要协助整理宣传材料。小明在核对宣传手册时发现了一些小问
题,请帮助他完成文策校对工作。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精心部置川流不息
B.文化底韵精彩纷呈
C.欢度佳节叹为观止
D.安全保障丰富多采
2.
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能否成功举办一届精彩的旅游节,关键在于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充分。
B.南京路步行街上,人山人海的游客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C.上海博物馆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决定延长每周五晚上的开放时间。
D.通过老师的宣传和鼓励,使我班同学踊跃报名参加旅游节志愿者。
3.
以下这段宣传文案,最恰当的排序是
(3分)
①这项举措旨在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让市民游客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②因此,2025年旅游节期间,上海一如既往地推出了多项惠民福利。
③据统计,此举往年能带动相关消费环比增长超过20%,效果显著。
④上海旅游节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宗旨。

例如,9月13日至19日,全市60多家景区(点)将实行门票半价优惠。
A.④②①⑤③
B.④①②③⑤
C.④②⑤①③
D.④①⑤②③
(二)
4.《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
(国籍)的
(人名)(3分)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5.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
6.
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7.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颗《黄鹤楼》)
8.地理老师讲解长江流域的地形与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时,以三峡为例,提到夏
季暴雨集中,水位猛涨,流速极快。这可以用《三峡》中
”两句,通过比较来生动印证其水流之迅疾。
第1页/共6页
(二)阅读古诗,完成第9-10题(6分)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9.诗歌中用了“采薇”这个典故来比喻
(2分)
10.下列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首联点明望的地点和时间,也暗示了作者望时的情绪。
B.中间两联写望到的景物,满目萧瑟衰败的景象反应了作者心境。
C.尾联由所望之景进一步引发感触,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情感。
D.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于恬淡的描写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仿徨。
(三)阅读古文,完成第11-15题(23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①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
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
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提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
风,粉汗为雨,罗纨 之盛,多于提畔之草,艳治极矣。
③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
皆在朝日始出,夕春⑧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
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①岚:山中雾气。②勒:抑制。③石资:即陶望龄,作者的朋友。下文的“傅金
吾”。“张功甫”都是人名。④罗纨:精美丝织品。这里指穿着罗纨的仕女游人。⑤夕春
(chong.):夕阳的代称。
11.作者是
(朝代)的陶弘景。(2分)
12.为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6分)
(1)为春为月
(2)梅花为寒所勒
(3)安可为俗士道哉
A是
B.被
C对、向
D做
1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4.下列对两文语言风格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甲文语言华丽铺陈,富有辞藻:乙文语言质朴自然,不加修饰。
B.两文语言均清新明快,但甲文更显凝练质朴,乙文更显生动活泼。
C.两文都大量使用比喻和夸张,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D.两文均以四字句为主,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
15.两篇文章都在写观景一事。【甲】文用“①”一词总括了山川之美。
【乙】文认为西湖最美的时刻是“②”和“③_”;且用“④—”
一词概括了杭人游湖的盛况,然而甲乙两文对世人赏景的现状有不同看法,
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