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学生务必在练习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学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学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练习卷上无效。3.练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将练习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过三次大众文学运动。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其提倡的新白话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是“人的文学”,是“平民的文学”。但这场自上而下的文学运动,作者和读者限于城市的大小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隔阂。第二次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左联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彼时民族危机严重,文艺大众化担负着拯救国家、唤醒民众、实现民族独立的艰巨任务。但由于时局的艰难、理论的混乱与思想的激进等原因,最终半途而废。直到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才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既然是人民的文艺,就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贴近时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内容。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经深入人心。“新大众文艺”即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诠释。“新大众文艺”是一场创作者的革命。创作者无须再像纸媒时代那样,苦心孤诣地构思写作,等待发表。新时代的所思所想,或键盘输入,或音像录制,须臾之间,心中块垒得以纾解,脑中所想得以倾吐。无论身份,不论阶层,门槛消弭,圈子打破,人人皆可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外卖小哥在送外卖的间隙,写下《赶时间的人》;打工小哥开起“诗歌商店”;保姆、保洁、保安、木工、电工、瓦匠等平凡职业者的呼喊与呼唤,欢笑与泪水,焦虑与等待,失望与希望,汇成新时代的“新工人文学小组”,“活出了价值、尊严、自信,让人感到一种既有疼痛也有坚韧,蕴含着未来和希望的感动”。与此同时,在与读者的双向互动中,他们超越了个体,获得了集体认同,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彻底质变。“新大众文艺”是一场文体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学以后形成的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的四大文体的规范和划分。除了文字之外,创作者运用网络链接技术,将图像、表情包、声音、色彩等一切觉得有关的元素插入,从而形成了超文本、多主题、多媒体的全新的大众文艺审美特质。同时,“新大众文艺”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学科以及“文史哲”大类的学科限制,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动植物学,以及理、工、农、医、牧、商等学科中的活态文化,通过大众和网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并激活和创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新文艺形态,满足了普通大众迫切的精神生活需要。“新大众文艺”是一场语体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学以来形成的语体规范和修辞规范,体现出更加广阔的张力和创造力。新词汇、新表达、新修辞被广泛吸纳,语汇朝着更丰富、更生动、更多元、更精确的方面发展,时代性、民族性、全民性、灵活性等社会属性和音乐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艺术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和开掘。“新大众文艺”是一场阅读革命。阅读者可以自由选择、自由阅读,也可以自由评论,甚至加入创作,从传统的静态沉浸式阅读模式,转变为动态交互式阅读模式。移动化、场景化、交互化,成为“新大众文艺”最为显著的阅读特征。“新大众文艺”开启了全新的“全民文学”模式,实现了“人人皆可当作家”的文学梦,拓展了传统文学的边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包容性,也为文学最为本质的“虚构性”“想象性”“创造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大可能。(摘编自《延河》编辑部《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材料二:就文艺创作而言,“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什么”“谁在写”也同样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写作越来越纯化为一个“怎么写”的艺术问题,作家们热衷于各种语言变革、形式实验、叙事探索,写作上花样翻新,那时的口号是,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不可否认,对“怎么写”的重视,确实为中国文学补上了关于艺术本体的重要一课,但过度偏重技巧和修辞的后果,也容易使文学流于纸上的游戏,而缺一些来自生活和生命本身的那种直接、粗粝、苍茫的力量。新大众文艺的出现,可以解读为是一种由经验出发的、自下而上的写作变革,是一次从“怎么写”到“写什么”,以及“谁在写”的变革。这些新的写作者,并非为了写作而去体验生活的,他们本身就是这种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中摸爬滚打了多年,一个动作、一种场景、一次内心活动、一种时间规划,重复了无数遍之后,他们不仅了解其中的细部和微妙,也因为这种经验的饱和而得以洞察生活背后的更多秘密。经验的力量有时就是存在的力量。“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更多的就是依赖这种经验的力量来打动读者的。(摘编自谢有顺《重新认识经验的力量——谈新大众文艺》)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社会时局客观形势和文学理论、创作者思想等主观原因,左联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宏大目标最终无法实现。B. 创作者身份的泛化是“新大众文艺”的特质,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使新大众文艺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根本转变。C. 动态交互式阅读模式让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更加自由,阅读者可以与创作者实现双向的交流并发表评论,形成新的作品。D. 随着“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传统文学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呈现出了全新的特性,文学的本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五四“平民文学”到新时代“人民文艺”,文学创作理念、任务不断变化,大众文艺服务对象的内涵不断深化。B. “新大众文艺”的语体革命打破传统的语体与修辞规范,词汇的发展使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C. 材料二既认可文学写作形式探索的贡献,也批判过度追求形式而流于纸上游戏的弊端,这种评价是对文学发展的理性反思。D.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写作变革,写作者并非为了写作而体验生活,他们依赖经验的写作往往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3. 下列哪一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经验即存在”的创作特质?( )A. 作家通过短期支教体验创作校园小说,塑造理想化教师形象。B. 诗人将古典诗词格律转化为现代诗歌,探讨存在主义哲思。C. 快手主播记录十年卖菜经历,用方言讲述市井生活,视频点击破亿。D. 纪录片导演跟踪拍摄非遗传承人,剪辑成《匠人精神》入围国际影展。4. 两则材料在论述“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新工人文学小组”作品得到集体认同的原因。(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文本一:梁生宝买稻种柳青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 没想到眼前刷刷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央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力量,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 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 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 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央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节选自《创业史》,有删改)[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文本二:《延河》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协办的国家一级综合性纯文学期刊。杂志1950年以《西北文艺》之名初创,1956年经报请中办批准,以毛体字“延河”作刊名,正式更名为《延河》,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在将近70年的办刊历史中,《延河》屡开新中国文学风气之先,一直保持着非凡的文学表现,相继推出了一大批扛鼎中国当代文学星空的文学大家和优秀作品,聚焦着中国当代精神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期待。近期我社将增开‘农村青年”,栏目,旨在用文学积极回应时代,用作品传递“乡村变迁的脚步声”,鲜活而生动地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通过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表现其创业、致富、成长的经历。积极倡导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尚。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均在应征之列,风格不限,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者优先。期待您的作品!(改编自《延河》杂志社征稿启事)6.小说中多次提到“钱”,对此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睡大炕也要两角钱,展示作者对社会情况的刻画,体现小说的时代特征。B.梁生宝不肯为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能体现出他有节俭、吃苦耐劳的品质。C.作为组长,梁生宝愿为互助组垫钱,充分体现其作为领袖的担当奉献精神。D.拣起最破的一张五分票来付饭钱,展现了梁生宝过于守财,不为他人着想。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细节刻画生动可感,如第二段中对梁生宝的外貌描写,一身三条“麻袋”,描绘出朴实坚定、艰苦创业的庄稼汉子形象。B.生宝跟母亲逃难到下堡村,继父梁三收留了他们,小说插叙的这部分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凸显了歌颂亲情与济世救人的主题。C.小说人物语言生动切实,比如“生宝同志”符合区委书记的身份,“娃们就有馍吃了嘛”既带有口语色彩,又突出了乡土特色。D.故事以写“春雨”开端,使后文生宝滞留车站的情节展开自然合理。故事又在“春雨”中结束,使首尾形成呼应,结构更加严谨。8结尾段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9.若你要给《延河》杂志“农村青年”栏目推荐本文,以传递不同时代下相同的赤子心,请简明扼要列举出推荐要点。(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注]。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节选自《左传 昭公二十四年》)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节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三)材料三: 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其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曷为泣也?”婴曰:“吾闻之异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马得罪于宋君,出于鲁,其马佚而吾园,而食吾园之葵。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践起兵而攻吴,诸侯畏其威,鲁往献女,吾姊与焉,兄往视之,道畏而死。越兵威者,吴也;兄死者,我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乎?”(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材料四: 战国之时,说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非以为实有此事也,乃汉晋著述者往往误以为实事而采之入书。《春秋传》子大叔云“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不过设言耳。其后衍之,遂谓漆室之女不绩其麻而忧鲁国;其后又衍之,遂谓鲁监门之女婴忧卫世子之不肖。而有“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言,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由是韩婴竟采之以入《诗外传》,刘向采之以入《列女传》。传之益久,信者愈多,遂至虚言竟成实事。乃世之士但见汉人之书有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过矣。(节选自崔述《考信录》)[注]春秋末期,宗周王室动荡,晋强郑弱。子大叔为郑国正卿,范献子为晋国大臣。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鲁国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祸E及众庶F妇人G独安H所避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B.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C.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D.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献子向子大叔咨询如何对待王室之事,子大叔认为王室动荡,将殃及郑国,郑国很恐惧,但他现在无能为力,希望范献子早作打算。B.漆室之女倚柱而啸,邻妇问她为何啸声如此悲惨,漆室女告知原因:晋客的马践踏菜园,我一年吃不上葵菜;兄长溺水而亡,我终身没有了兄长。C.监门之女说:桓司马得罪宋君,出逃到鲁国,导致菜园收成损失一半;越国进攻吴国,而我失去了兄长。同理,如今卫世子不肖,也可能危及我。D.根据材料四,《春秋传》中的“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是假设之辞,而漆室女、监门女之事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②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14.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王安石玉堂①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注]①玉堂:宋代称瀚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16.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历史长河中,在往圣先贤的理想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对此,《礼运》是这样写的:“ , 。”(2)在一次关于“使命与追求”主题演讲中,演讲者引用《论语·泰伯》中的“ , 。两句,鼓励大家要胸怀宽广、品格坚毅.勇担艰巨的时代使命。(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 ”,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歇后语俗称俏皮话,是汉语中很别致的一种语汇形式。其名称很符合其构造特点:它往往意在此而先言彼,语义重心在后,是歇而后语。歌后语要表达一个意思,一定要先描述一个与之有关的、俏皮有趣的物象画面让人去拷量、去参悟,而且一定要猜一猜、顿一顿,心理期待足够的时候再揭示要义所在,让人幌然大悟而拍手认同。这是歇后语的昧力。歇后语前半段的构造设计如同展开一个谜语的谜面,多是描述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很接地气,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汉语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歌后语。比如,安徽沿淮地区的歇后语就从侧面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特点。安徽五河县盛产沱湖螃蟹,“螃蟹作揖——对夹(家)”就是____当地临水特点______形成的地域歇后语。由于地域相邻、生活方式趋同,安徽沿淮不同县市流传使用的歇后语很多是一样的,如“借钱买藕——窟窿套窟窿”;也有意思一样,_______表述稍有不同的,如阜南的“狗皮贴墙上——不像画(话)”在颍上、怀远等地变成了“狗皮贴到山墙上——不像画(话)”。总体来看,歇后语中的物象和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或直白显豁,或曲折含蓄,诙谐机智而意味深长,或夸大其词而令人捧腹。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通常情况下,歌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俱全,前半段借用日常生活物象俏皮通俗地进行形象描述,已经含蓄地包含了其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后半段则用具体的语言符号揭示其真实意指。从结构上看,歇后语是一个整体,前半段相当于形式部分,后半段相当于意指部分,两个部分的深层含义是同一的。根据形式部分和意指部分的语义关联特点,歇后语可分为三类:比喻式、双关式和延伸式。①另外,②虽然歇后语别致委婉,③但只是语言表达的调味品,④运用要适当适量,⑤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1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夸大其词”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3分)A.几个女人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B.李总工冲着周围的年轻学生一笑,说道:“那我可就好为人师了,给你们指点一下,各位见笑了啊。”C.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叹息,大概是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一直是在内战中大显身手呢 ”D.相对于其他三个季节,春天经历了生命从萌发到蓬勃的过程,所以我对春天的溺爱是从不掩饰的。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3分)20.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21.歇后语来源于生活,每则歇后语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请举出材料之外的一则歇后语、并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三、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青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2026届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错误。材料一强调“新大众文艺”实现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质变,是“创作者身份泛化”与“读者双向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仅因“身份多元化”。0.“形成新的作品”错误。材料一提到阅读者可“自由评论,甚至加入创作”,但“形成新的作品”无原文依据,原文仅强调“动态交互式阅读模式”。D.“文学的本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错误。材料一指出新大众文艺为文学本质的“虚构性、想象性、创造性”提供“最大可能”,而非“文学的本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混淆了“可能性”与“既成事实”。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词汇的发展使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错误。材料一提到新大众文艺的语体革命“激发和开掘”了语言的社会属性(时代性、民族性等)和艺术属性(音乐性、情感性等),但并非仅由“词汇发展”单独实现,而是整体语体变革的结果。这里忽略了“新表达、新修辞”等其他因素。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短期支教体验”属于外部观察,非“自身生活”,不符合“经验即存在”。B.“古典诗词格律转化”是艺术形式借鉴,未涉及“亲身经验”。c.“十年卖菜经历”是创作者自身生活,“方言讲述市井生活”体现直接经验,符合“经验即存在”。D.“跟踪拍摄非遗传承人”是对他人的记录,属于“观察式创作”,非创作者自身经验。4.(1)材料一侧重强调“新大众文艺”创作者身份的泛化(人人皆可为作者)、创作门槛降低及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带来的集体认同;(2)材料二侧重强调创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创作的作用,指出他们并非为写作体验生活,而是依托自身饱和经验打动读者。【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满两点即满分。5.①创作者来自平凡职业者,其作品反映自身真实的生活与情感(疼痛与坚韧、失望与希望),贴近大众;②创作打破精英化局限,实现从个体到集体的共鸣;③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时代,满足大众精神需求;④依托自身饱和的生活经验创作,具有直接、真实的力量,易引发集体认同。【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满三点即满分。6.D【解析】“过于守财,不为他人着想”错。这是一种负面评价,因为这钱再装下去,就要烂在他手里了。小说中其他情节,如他为互助组垫钱买稻种,也表现出了他的担当精神和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高尚品德。选项的结论与生宝的形象不符。7.B 【解析】“凸显了歌颂亲情与济世救人的主题”错。原文“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表现了本文的主题:展现我们农民艰苦奋斗,勤劳创业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对农民群体和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局面的赞美。8.①“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形成鲜明对比,既通过阴冷的春雨烘托外在环境的艰苦,暗示梁生宝面临的物质困境,又突出其内心的坚定与热情,体现他对集体事业的热忱和改变农村面貌的信念。②“春雨”,既是写实,也象征新生与希望,暗合农业变革的萌芽。“心中是热的”,隐喻理想和奉献精神,展现主人公在艰苦条件下仍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满两点即满分。9.①本文通过梁生宝为集体购买稻种的艰辛历程,生动刻画了一位朴实坚定、甘于奉献的农村青年形象。②他节俭克已、心系集体的品质,与当代乡村振兴中青年一代的担当精神遥相呼应,完美诠释了不同时代下农村青年共同的赤子之心。③小说艺术表现力强,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语言富有乡土气息,既是对历史的鲜活记录,也对当下农村题材创作具有启示意义。【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10.BDF 【解析】“鲁国”是主语,“有”是谓语,“患”是宾语,“者”为语气词,提示假定事实,相当于“如果……的话”,句子完整,可在B处断开;“君臣父子”是主语,“皆被其辱”是被动句式,“祸”为下句主语,可在D处断开;“妇人”为主语,可在其前断开,即在F处断开。11.D 【解析】A.正确。句意:郑伯去往晋国。/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B.正确。yù,参与/yǔ,等待。句意:妇人参与什么呢 /担心时光不会等待我。C.正确。句意:你为什么哭泣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 D.错误。好像/如果。句意:好像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一样。/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12.B 【解析】 B.“漆室女告知原因……我终身没有了兄长”错误。材料二中“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是对邻妇“何啸之悲也 ”之问的回答,因为鲁国国君年老,而太子年幼,所以漆室女担心鲁国将来会遭遇动乱,祸及普通百姓,包括自己,故“倚柱而啸”,且啸声悲惨。至于“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语,是漆室女针对邻妇“(鲁君老,太子幼)乃鲁大夫之忱,妇人何与焉”而作的批评之语,与“啸之悲也”并未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13.(1)如今鲁国君主年老糊涂,太子年少无知,愚昧欺诈的事情天天发生。(“悖”,糊涂;“愚伪”,愚昧欺诈的事情;“日”,名词作状语,天天)(2)鲁国监门人的女儿婴随人一起绩麻,半夜哭泣起来,她同伴问她:“为什么哭泣 ”(“相从”,在一起;“绩”,绩麻;“偶”,伙伴,同伴;“何谓而泣”,宾语前置句,为何哭泣)14.观点:对“借物喻意”的故事,刘向、韩婴不应该直接采信,后人不应该信而不疑。认识:①对古书中的记载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②对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解故事所阐述的道理,不必强求其真实性。【评分标准】答对观点给3分,认识每答对一点给1分。第二问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D 【解析】D.“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错误。诗中称制砚的石材“久埋瘴雾”.,正是因为产自如此湿润的环境,石材制成砚台之后仿佛也还是湿润的。诗人要表达的是,石砚看起来晶莹清亮、鲜活灵动。这样晶莹的石砚再用清水冲洗一下,就会越发青罩欲滴、色泽鲜亮。也就是说,诗中所谓的“看犹湿”,是由于石砚的晶莹而造成的一种视觉感受,与表示积于物体表面痕迹意思的“水渍”一词无关。16.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17.(1)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3)草创未就(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1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感彩的能力。“夸大其词”本是贬义词,在文中是褒义词,指歇后语故意夸大事实。 A.“狠心贼”本是贬义词,在文中是几个女人对“水生嫂”丈夫等去参军的人又爱又怨的称呼,感彩变为褒义,与“夸大其词”相似。B.“好为人师”本是贬义词,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这里李总工是谦虚说法,感彩变为褒义,与“夸大其词”变化类似。C.“大显身手”本是褒义词,指充分显示自己的本领,这里则是用来表示否定,感彩变为贬义。D.“溺爱”本是贬义词,这里指对春天极度的喜爱,感彩变为褒义,与“夸大其词”较为相似。19.A因B而 C但20.“拷量”应为“考量”“幌然大悟”应为“恍然大悟” “昧力”应为“魅力”。【评分标准】找出一处并修改正确得1分,找出两处并修改正确即可满分。21.示例一:小葱拌豆腐———清二白;这则歇后语以生活用品为物象,语意曲折含蓄,小葱的葱根是白色的,葱叶是绿色的,豆腐是白色的,正好组成一青二白,“一青二白”又谐音“一清二白”,突出了人品的高尚,用语含蓄,耐人寻味,属于谐音双关式歇后语。示例二: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则歇后语,以物品为物象,富有智慧,泥菩萨过河,肯定会被水泡得不成样子,用来说明某人自身难保时就像泥菩萨过河一样,也令人在恍然大悟时捧腹不止,属于比喻式歇后语。示例三: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这则歇后语,以植物为物象,用语显豁,红梅早开,百花凋零,自然是一枝独秀,将夸赞之意明白地表达出来,令人乐于接受,属于延伸式歇后语。22.序号②修改为“歇后语虽然别致委婉”序号⑤修改为“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性”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