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拿来主义》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新”京剧走出国门:中国传统文化以开放姿态拥抱西方文明
京剧《浮士德》剧照
拿 来 主 义
鲁迅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3.解读文中重点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文体特征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是散文的一种。
以短小精悍、活泼犀利为主要特点。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杂文集:
《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鲁迅的杂文
《且介亭杂文》缘起
定居上海后,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并将这阶段的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以表愤懑。
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
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积累字词
自诩(xǔ):自己夸耀。诩,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冠冕(guān miǎn):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吝啬(lìn sè) 脑髓(suǐ)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去。
玄(xuán)虚:空洞不可捉摸的东西,文中指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办
(为什么要拿来)
(拿来主义是什么)
(怎么拿来)
议论文逻辑思路
整体感知
Q1:“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论?是怎样的“拿”?
(1)闭关主义
Q2:在“拿来主义”之前,我们奉行什么主义?
对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针对性),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送去主义
(3)送来主义
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出现
后 果
实 质
表 现
盲目排外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媚外、卖国
枪炮打开了大门
碰了一串钉子
历史源头
表现形式
实质


举例论证
祸延子孙
(沦为乞丐)
送去主义
拿不出东西
物质匮乏
经济衰败
“磕头”和“讨”
尊严不再
主权丧失


送去主义
Q: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尼采”,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是送去,不想拿来
他发了疯
亡国灭种
比较类推
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中作者对“送去主义”进行了批判,请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语境,揣摩起其感彩。
1.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3.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4.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在调侃中暗指当政者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堕落。
——调侃反语,国民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是一种自我吹嘘、自欺欺人,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反语、讽刺,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碜。
吟词品句
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鲁迅名言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
“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他的非凡的观察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唐弢《琐忆》
鲁迅文风
调侃,诙谐中见讥讽。
反语,讽刺,憎恶溢于言表。
既然“送去”不行,那么就让别人“送来”。但是,“送来”的就好吗?请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
抛来
有目的的给予,是恶意输出,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
抛给
吟词品句
送来
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是中性词,一般不怀有不良动机。
送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小东西。
后果
实质
表现
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的物资,进行经济、军事、文化侵略
中国大受其害,结果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举例论证
送来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排外
媚外
误国
卖国
因为
所以
因果论证
送来主义
惧外
害国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对于外来文化
论证思路
破:驳斥错误的观点(驳论)
立:提出相对应的正确的观点(立论)
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露批判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先破后立
(1)“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2)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问题探究
Q:“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 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问题探究
Q:文章第8段末尾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这样”具体是指什么?
哈哈哈!
太棒了!
孱头
昏蛋
废物
接受一切
大宅子
文化遗产
放火烧光
比喻论证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割断历史、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崇洋媚外、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不敢进门
拿来!(立)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破)
鱼翅
鸦片
姨太太
烟枪烟灯
大宅子里的遗产
吃掉
送药房
送,毁掉
走散
一言以蔽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思考
Q:拿来主义者“不这样”,那要怎样?请找出文中提出鲜明做法的句子。
他占有,挑选。(有选择地吸收,有区别地对待)
比喻论证
喻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并存部分
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文中运用比喻论证,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比喻论证
问题设计: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2)怎样“拿来”
(3)“拿来”有何积极意义
(4)什么样的人才能“拿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两个字概括)
思考
Q: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要“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建设民族新文化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创新

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排外)→误国
反对三种态度
拿来主义
送去主义(媚外)→卖国 举例、类比论证


立—拿来
存放(鸦片)
使用(鱼翅)
毁灭(姨太太)
占有
挑选
提出三种方式
创新—新人、新文艺
结构
送来主义(惧外)→害国 举例论证
孱头——逃避主义
昏蛋——虚无主义
废物——投降主义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结构布局:先破后立
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8、9段)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 ——用同类事物作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4.举例论证(1、6段)
语言风格: 反语讽刺、犀利幽默
文章写作特点
想想议议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如此广阔,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青年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取舍文化遗产呢?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主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