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赤壁赋》复习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赤壁赋》复习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写景散文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赤壁赋》
《登泰山记》
必修上第七单元学习内容
哲理散文
现代散文
古代散文
单元学习任务
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
《赤壁赋》
[复习目标]
第一课时
1.梳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规律特点。
2.赤壁诗文对比阅读,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第二课时
1.重点掌握实词(曾、属、望、徐)等文言词汇。
2.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文学常识、作文素材积累
课文知识梳理
第一章节
1课时:1.梳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赤壁诗文对比阅读,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记忆导图】
巩固《创新设计》P5梳理重要知识点;
完成学练案复习检测。
重点知识梳理
第二章节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繆
1.徘徊于斗牛之间
2.白露横江
3.凌万顷之茫然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今异义词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义】美人”常用于比喻君王、贤臣、人生理想或政治抱负【今义】美丽的女子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 通“凭”,乘 )
(通“缭”,环绕 )
1.歌窈窕之章 
2.舞幽壑之潜蛟
3.泣孤舟之嫠妇
4.正襟危坐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7.顺流而东也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
10.不知东方之既白
1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词类活用
歌:名作动,唱
舞:使......起舞
正:形作动,整理
南:名作状,向南
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东:名作动,向东进军、东下
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变白
泣:使......哭泣
(名词作动词,唱歌)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固一世之雄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凌万顷之茫然
2.客有吹洞箫者
1.何为其然也
2.而今安在哉
3.而又何羡乎
判断句
特殊句式
被动句
主谓倒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渺渺兮予怀
赤壁高考篇目对比阅读
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节
活动过程
情感基调:
核心情思:。
文化意义:
回顾《赤壁赋》核心思想
从“乐”——“悲”——“喜”的曲折变化。
借“水月之喻”,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最终实现了对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与个体渺小(“寄蜉蝣于天地”)的超越,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超然物外的豁达境界
苏轼的赤壁,是一个治愈之地、悟道之所。它承载的是一种在困境中通过哲学思辨完成自我救赎、实现精神突围的士大夫情怀。
对比阅读一: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篇目 核心意象/情节 主要情思与 情感基调 文化意义
《赤壁赋》
《赤壁》
《满江红·赤壁怀古》
对比阅读二:戴复古(南宋)《满江红·赤壁怀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pi 比喻勇猛的将士)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折戟、东风
发现折戟,假设东风不利
主客问答,水月之喻
超然与达观:人生短暂的悲哀(悲)转向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豁达(喜)。情感曲折最终归于平静。
治愈与悟道:赤壁是精神困境的突围之地,代表了士大夫在失意中通过哲学思辨完成自我救赎、追求心灵自由的生命境界。
理性与冷思:冷静客观,探讨历史的偶然性,带有假设与调侃,而非沉溺于伤感
历史的镜鉴:赤壁是理性反思历史兴亡的媒介。展现了文人不囿于情感,以史为鉴、评点江山的哲思面向。
赤壁矶头、周郎年少
极力渲染战场壮阔,结句陡转
悲愤与呐喊:极写周郎英姿与古战辉煌,意在反衬南宋国势衰微,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巨大悲愤。
忧患与爱国:赤壁是抒发家国之痛和爱国情怀的符号。其以弱胜强的往昔,深刻刺痛着偏安时代文人的神经。
问题探究:
同样写“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戴复古在词中则写道“千年往事随潮去”。请分析两者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①苏轼由江水之逝联想到“变与不变”的哲理,情感最终归于豁达与超然。
②戴复古借江水东流写往事成空,抒发的则是对时光流逝、英雄不再、国势难复的无奈与悲愤,情感沉痛。
对比阅读一: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戴复古(南宋)《满江红·赤壁怀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赤壁情结
江山之兴衰
英雄崇拜
坡仙追慕
中国传统文人、传统文化儒道互补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文人对儒家宗法制度的负责任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人寄情山水、纵身大化、及时脱身的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居庙堂之高而不自矜,处江湖之远而不自哀,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既现实又飘逸,既稳重又洒脱,具备了宠辱皆忘、圆融自足的人格魅力。
学练案
1.(25全国2卷)周末的音乐会圆满成功,媒体报道时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洞箫的尾音婉转悠长,连绵不断。
2.(23年全国乙卷)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3.(20年高考全国卷Ⅱ)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4.(19年高考全国卷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5.(18年高考全国卷Ⅱ)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议 练
BCCCA DDD BDF DD
4、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赋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我)于是返回登上小船,任它在江心漂流,听凭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5.参考:(1)首先是愉悦,游赤壁之前,与朋友欣赏美景,“行歌相答”心里十分快乐;
(2)然后是悲凉,游赤壁中,先是景变之悲,有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接着是险境之悲,“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孤独与恐惧油然而生,心情变得悲凉;
(3)最后是超脱豁达,通过梦境中道士的指引,他悟出了超脱与自在的道理,流露出超脱现实的向往。
练 拓
练 拓
类型 条件/标志 格式 例句
1. 否定句 有“不、未、莫、毋”等 + 宾语是代词 否定词 + 代宾 + 动 莫我肯顾(不肯顾念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
2. 疑问句 宾语是疑问代词(孰、谁、何、安、奚、焉等 疑宾 + 动 / 疑宾 + 介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
3. 提宾标志 用“之”、“是”作为标志 宾 + 之/是 + 动 何厌之有(有什么满足?)
句读之不知
4. 介词 强调“以”的宾语 宾 + 以 夜以继日(用夜来接日)
一言以蔽之
5. 特殊词 使用“相”、“见” “相”字:在表示“单相”动作(即动作只由一方发出,而非“互相”)时,如“相+动词”格式,可理解为动词的宾语前置了。 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也可理解为宾语前置。 相/见 + 动 久久莫相忘(不要忘记我)
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或恕见。(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见”在这里指代“我”
宾语前置
理解性默写、实词积累
第四章节
(1)(zhǔ)文言实词积累——属 P779
1、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 )
3、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 )
4、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
5、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垓下之围 》( )
(2)(shǔ)
1、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
全国课标Ⅱ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积累 ——“属”一词多义
劝请,劝酒
撰写
通“嘱”,嘱托
跟随
(接连)
类、辈,
同一类人,相当于“们”
隶属
撰写
徐P783
    徐    徐
小篆  隶书   楷书
“徐”是形声字,小篆从“彳”部,余声(韵母相同)。表示慢走,后引申为缓慢之意。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义项 例句
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安闲稳重的样子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
③同“俱”,全、都 鲁人徐伤归父之无后也(《公羊传》)
缓慢,慢慢地
【识记方法】 “徐”的常用义就是“缓慢、慢慢地”,比较好记。
【教材梳理】
(1)曾zēng
 《治平篇》: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赏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céng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陈情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寻常卷陌,人道寄奴曾住。
《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文言实词积累——曾
  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动词,通“增”,增加
同“层”,重叠
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副词:曾经
副词:曾经
副词:曾经
二、重点梳理
    望   望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望”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目”字,中间是“人”字,下边是“土”字,合起来指人站在地上举目眺望。表示眺望。
望P780
义项 例句
① 七月既望
② 望美人兮天一方
③ 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④ 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
⑤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⑥埋怨,责怪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农历每月十五日
远望,眺望
名望,声望
盼望,期望,希望
观察
一词多义
1.歌
①扣舷而歌之
②歌曰:“桂棹兮兰桨......”
③倚歌而和之
2.下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②苏子与客泛舟由于赤壁之下
3.如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纵一苇之所如
(名词,歌词)
(动词,攻下,攻占)
(方位名词,与“上”相对,下面)
(动词,像)
(动词,往)
(动词,歌唱)
(名词,曲调)
一词多义
4.虚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
5.然
①其声呜呜然
②何为其然也
(名词,太空)
(形容词,缺)
(助词,拟声词词尾)
(代词,这样)
词语 例句 意义
赋 ①《赤壁赋》
②横槊赋诗
③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④省刑罚,薄赋敛(《管子》)
⑤赋以重税
危 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②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
③危言危行(《论语》)
一种文体
朗诵
吟咏、创作
赋税
征收
端正

正直
一词多义
名篇名句和文化常识
第五章节
(1)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古代纪年的方法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即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慧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文化常识积累
(2)晦、朔、弦、望
古人还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
朔是初一,农历每月初一是朔日,朔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朔月。
望就是十五,农历每月十五是望日,望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望月,望月又称满月;
弦:月中分谓之弦。因此有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和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
晦是月终,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是晦日,这天的月亮称晦月。
(3)鳏、寡、孤、独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1)在《赤壁赋》中苏轼写夜游赤壁的欢乐情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亮从东山升起前的江面的自然景色,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3)苏轼在《赤壁赋》中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美妙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月出后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5)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苇叶”比喻小船,写出了他泛舟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6)《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水波不兴”的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有如空中乘风飞行的美好感受。
(7)《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泛舟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8)在《赤壁赋》中苏轼看到月下美景,于是纵酒放歌,其中写自己船桨之美和陶醉划船月下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9)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化用《楚辞》名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10)苏轼在《赤壁赋》中先写自己饮酒放歌,再写客倚歌而和,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箫声给人的四种感受,借箫声写出愁情。
(1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如丝般缕缕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享受。
(1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3)《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16)《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的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17)《赤壁赋》中苏轼写如今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的生活,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驾小舟、饮美酒的乐趣。
(18)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渺小。
(19)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
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2020年全国卷Ⅱ)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2019年全国卷Ⅱ)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8年全国卷Ⅱ)
三、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4)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赤壁赋》“_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2018年天津卷)
惟江上之清风
素材积累和示例
第七章节
1.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在受众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人呢?
2.苏轼面对浩瀚宇宙,生命苍茫虚无,浮沉往事何必介怀,祸福相依何必忧愁,以豁达之心较得失,以淡然之态迎悲喜,方是自在生命之道。
缩小痛苦,战胜挫折
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面对得与失、取与舍,应秉持豁达的态度。(观点句)唯有以达观之心审视荣辱,方能跳出执念的桎梏。(阐释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认为个人际遇的得失如流水般无常,而天地永恒的精神境界却可长存;面对曹操“舳舻千里”的功业终成尘土,他更悟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真谛。(事例句)这种将个体际遇置于宇宙时空坐标系中的思维,使他摆脱了“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悲叹,转而以“共适清风明月”的超然态度,拥抱自然馈赠的精神富足。(分析句)唯有以达观之心消解得失的界限,在取舍之间保持从容,方能让心灵挣脱功利的枷锁,于天地间寻得永恒的精神归处。(总结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南贬,处境一次比一次艰难。但他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段论证段落200字左右。
要求:联系材料,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