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文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文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古诗文综合测试题
一、基础积累(30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阙处(quē) 曦月(xī) 飞漱其间(shù) 属引凄异(shǔ)
B. 素湍(tuān)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沿溯阻绝(sù)
C. 藻荇(xìng) 缥碧(piāo) 轩邈
(miǎo) 鸢飞戾天(lì)
D. 横柯(kē) 戾天(lì) 窥谷忘反(kuī) 林寒涧肃(sù)
2.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良多趣味(甚,很)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哀转久绝(消失)
C.负势竞上(凭借) 互相轩邈(高)
D.从流飘荡(跟、随) 嘤嘤成韵(和谐的声音)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或王命急宣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良多趣味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回清倒影
C. 每至晴初霜旦
D. 空谷传响
6.默写填空(15分,每空1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________。(郦道元《三峡》)
(2)________,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郦道元《三峡》)
(3)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5)《答谢中书书》中描绘早晚景色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朱元思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与朱元思书》中侧面烘托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三峡》,完成7-10题(20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略无阙处 阙:________
(2)沿溯阻绝 溯: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
(4)属引凄异 属:________
8.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 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的自然景观?(4分)
10. 文末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6分)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1-13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晓雾将歇 歇: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
12. 翻译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13. 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有哪些特点?(5分)
(三)阅读《与朱元思书》选段,完成14-15题(10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 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1)文中写出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表达作者厌弃官场、向往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中“奇山”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拓展运用(30分)
16. 请从第三单元古诗文中任选一篇,结合文中景物描写,写一段50-80字的赏析文字(10分)
17. 运用第三单元古诗文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等),描写一处你熟悉的自然景观,150字左右(20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 B(A项“属”应读“zhǔ”;C项“缥”应读“piǎo”;D项无错误,但B项全部正确)
2. C(“轩邈”中“轩”是“往高处伸展”,“邈”是“往远处伸展”,此处为形容词作动词)
3. D(A项“阙”同“缺”;B项“转”同“啭”;C项“反”同“返”)
4. D(A项“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B项“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C项“良”古义“甚,很”,今义“好”;D项“山川”古今均指山和河流)
5. C(A项“奔”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B项“清”形容词作名词,指清波;C项“霜”名词作动词,指下霜;D项“响”形容词作名词,指回声)
6.
(1)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 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5)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6)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7)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二、阅读理解
(一)《三峡》
7. (1)同“缺”,空隙、缺口 (2)逆流而上 (3)飞奔的马 (4)连接
8. (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非”“亭午”“曦”为得分点)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清”“荣”“峻”“茂”“良”为得分点)
9. 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按夏、春冬、秋的顺序,突出不同季节江水的特点。
10. ①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凉的氛围;②侧面烘托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③引用渔歌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也暗示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答谢中书书》
11. (1)消散 (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2.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颓”“沉鳞”“竞跃”为得分点)
13. ①山高水净,色彩斑斓(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五色交辉);②四季常青(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③晨昏景色各异(晓雾猿鸟,夕日沉鳞),充满生机。
(三)《与朱元思书》
14. (1)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或“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2)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15. ①山势险峻(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②山中声音多样(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转猿叫);③山林幽深(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环境清幽。
三、拓展运用
16. 示例1:《三峡》写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动静结合,白色急流与碧绿深潭相映,清波回旋,倒影清晰,再加上“怪柏”“悬泉瀑布”,画面鲜活,尽显三峡春冬的清幽秀丽。
示例2:《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以动衬静,通过猿鸟、游鱼的动态,凸显山川晨昏的静谧与生机,展现自然之美。(围绕“景物描写”“赏析”展开,语言通顺即可)
17. 示例:家乡的小河真美。河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清晰可见,阳光洒下,水面波光粼粼,像撒了一把碎金。岸边的柳树垂着绿丝绦,风一吹,枝条轻轻拂过水面,激起圈圈涟漪。偶尔有蜻蜓停在荷叶上,青蛙蹲在岸边放声歌唱,动静相映,让人沉醉。(运用指定写作手法,描写具体,语言流畅,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