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开学检测语文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1.D 2.A 3.A 4.B
5. ① 核电相对清洁 // 能有效改善大气污染等问题,解决我国
能源生产和消费引起的环境问题;
② 核能发电使用的核燃料储量充足, // 可以解决我国能源
资源严重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解决我国面临的能源困
境);
③ 核电厂的总发电成本低于燃煤电厂(更具经济
性), // 对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相关产业优
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④ 核 电 是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大规模 替 代 常 规 化 石 能 源 的
新能源, // 可以更好地 满 足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
求。
1.【解析】
A 绝对化。核能是被人类发现比较晚的一种能量形式。发现晚不等于“最新”。
B. 张冠李戴。“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能量资源,
称为常规能源”“而开发利用较晚、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
源。”所以选项中的“均已被广泛利用”错误。
C. 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强调新能源“更重要”。
D . 核电方面是法国占比最高, 达 7 2 % ; 而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 占比较
高的是西班牙、 德国和意大利。
2.【解析】 A 。强加因果。绝对化表述。前句和后句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美好愿景还
没实现。
核聚变反应主要源于氘 - 氚的热核反应。 氘可取自海水, 氚可用锂制造, 因此聚变燃
料主要是氘和锂。
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水平, 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变的氘和锂, 能供人类使用几百亿年。
如果人类实现了氘- 氚的可控核聚变, 核燃料就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了, 人类就
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这正是当前核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3. A 。强加因果。“能源供应过分依赖煤炭”不是“人均拥有资源不足”的
原因。我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 石油 2 4 亿吨、 天然气 3 1 0 0 0 亿立方米、 煤炭
1 1 4 5 亿吨; 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 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 人均石油储量只有
1.6 吨,人均天然气储量 2 3 0 0 立方米,人均煤炭储量 8 8 吨,分别只相当于世界
人均值的 5 % 、8 % 和 7 0 % 。
4.【解析】 B 。绝对化表述。原文为“大量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有“大量”限定词,
“大规模替代”不等于“完全替代”。
从世界范围来看, 以现有开采速度, 石油可供开采约 5 7 年, 天然气可供开采约 5 6 年,
煤炭可供开采 1 1 0 年; 而我国这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可开采年限, 分别只有 1 1 年、2 9年和 3 1 年。 与此同时, 大量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产生大量的污染排放, 是造成大气污染、 酸雨、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臭氧层损毁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 寻求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工作一直受到重视, 目前看来, 核能是唯一能大规模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
5.(评分标准)
每个要点 2 分;
每个要点分成两个得分点:
核能发电的优势 1 分,解决我国能源发展或社会发展
的问题 1 分。
答出任意三个要点可得 6 分。
文言文阅读
6.C7.D8.C9.D
10.①彰显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卓著功勋。
②激励学子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品质,传承其事业。
③称颂董侯修建书院的功绩,包括建堂过程中没有扰民。
6.【解析】根据原文的意思,“苟笃志好学,切磋讲贯,绍文正之事业,以副侯之所期”,
是希望后来的学者继承范仲淹的事业,达到君侯的期望。而不是仅仅介绍他的事业——
这也太没含金量了。前文说了耸人心、激士气,可不是仅仅介绍别人的事业,而是继承
别人的精神。
另补充成语“克绍箕裘”,指能够继承先辈事业。此成语又可以勾连《红楼梦》第五
回秦可卿的曲《好事终》:“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易错选项:B. 视圣贤为无慊 慊:遗憾——44.33%
【原文】以文正公之立身行己,视先圣为无歉/慊(惭愧,遗憾),而建功立业,又书之
青史而不愧。
【分析】范仲淹在为人修身和毕生成就方面,根据前后文可推断出,和之前的圣贤相比,
没有太多差距,所以可以认为,毫不惭愧;也没有太多没完成的事情,所以也可以理解
为没有遗憾。
【技法】从解题技巧来看,“立身行己,视先圣为无慊”与“建功立业,书之青史而不
愧”是结构相似的句式,可以借此进行语义上近似的推断。
7.A. 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副词,就是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鸿门宴》)
B. 邑之士咸知敬慕——的
王见之,曰:“牛何之?”——动词,去、往(《齐桓晋文之事》)
C. 惟东彭山突兀其前——代词,它的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还是(《烛之武退秦师》)
D. 设四斋以育士——连词,目的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连词,目的(《谏逐客书》)——98.09%
【虚词比较可以关注的角度】
1. 词性不同的情况,可以直接判定为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B、C两个选项
2. 词性相同的情况,需要比较意义的差别,如果没有明确的近义或者引申关系,则可以
认定为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A选项。
8.A. 仰其高风而景其遗行:景仰他的高风亮节,追慕他的品行功业
B. 缭以周垣:用围墙环绕四周
C. 盖不特著见于参预大政之时:大概在他参与国家大事时还不能特别地显现出来——
54.79%
“特”意为“只、仅”,意义是“不仅仅是由于在参与国家大政时的显著表现”。
【课内文本比较】《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只)朝廷士大夫
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课外文本比较】曾巩《喜似赠黄生序》:其大父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
如此,虽在千里之外,犹朝夕待其旁也;虽书信岁(一年)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
下语(指随意地聊天)也。非特(只)如是也,其喜殆(大概)甚(严重)于朝夕待其
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
D. 俾强于为善:使他们努力做得更好——35.05%语境比较:噫!以文正公之立身行己,视圣贤为无慊,而建功立业,又书之青史而不愧。
盖其穷之养即达之施,幼之学即壮之行,犹火然泉达,有不容御。澧之士,其可不知取
则哉!今文正公之遗躅懿范,既为澧人所敬慕,然非侯振扬而尊显之,其何以耸人心而
激士气(了解到范仲淹的高洁品行和伟大创举,以此振奋人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
么?),俾强于为善(引导读书人向善,在本文语境中,是需要强迫的吗?),以振文
正之绝响乎哉?
【译文】噫!将文正公的立身行事,与圣贤比照也没有遗憾,而且文正公所建立的功业,
写在青史上也没有愧色。这是因为他困窘时修养的品德在做官后体现了出来,幼时所学
与成年所行一致,就如同大火燃烧、泉水流淌般自然而然,不可阻挡。澧州的读书人,
怎么可以不知从文正公这里取法呢!现在文正公留下的事迹和美好品行,虽然已经被澧
人敬仰崇拜,但如果没有董侯显扬光大,如何能够进一步激励人心、振奋士气,使读书
人努力向善,发扬文正公不可多得的品行呢?
9.【方法】根据句意,在原文中找到意义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
【解析】该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根据。
原文相近的句子是“堂成,士未有养,乃括没官之田,得数百亩,拘而籍之”,这里说
的是建成后,前来读书的人没有供养,于是征收被没收入官的田地,得到数百亩,限制
这些田地的使用(作为读书堂的专用土地)并登记入册。并没有所谓“侵占百姓土地的
现象”,原文中只是说征用了没收来的田地,但没说明其背景原因。
10.评分规则:彰显范仲淹的远大志向(1分),(其他合理答案:高尚品德、高风亮
节、先忧后乐的胸怀);卓著功勋(事业有成)1分;(对国家有贡献、
杰出功业)
此点针对作者对范仲淹的角度,要凸显“精神品德”和“事业功绩”两
方面。
2激励学子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品质,传承其事业;(2分)
(激励学子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品质或传承事业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
此点针对学子角度,答“勉励”或“传承”只得1分;还得答出勉励或传
承的对象(精神/事业),得2分。
3称颂董侯修建书院的功绩(1分);建堂过程中没有扰民(1分)(清净
不扰、不浪费钱财、规劝后来者)此条针对董侯角度。
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读书堂,是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提议建造的。当初,
范文正幼年丧父并且家庭贫困,母亲改嫁,他跟随母亲来到朱家。继父朱文瀚
担任澧州安乡县令,文正公就随母亲一起来到安乡县。曾在道家的“兴国观”
读书,无论冬天、夏天都不倦怠,学成后去做官,成为当时富有声望的官员。
同县的读书人都对文正公敬佩仰慕,便建造读书堂来纪念他。后来,读书堂在
战乱中被焚毁,庆元初年,宪使范处义在兴国观旁重建读书堂,建时就着简陋
的条件,现在快要倒塌了。
董侯评价说,从求学专心勤勉、困顿时立下远大志向方面看,没有人能
比得上范文正公;从名誉节操不改、被重用时成就卓越功业方面看,也没有人
比得上范文正公,因此,范文正公是求学的人都应该尊奉学习的老师。于是想
要把读书堂迁移到离县城较近的地方,希望能让周围的读书人景仰他的高风亮
节,追慕他的品行功业。于是占卜方位,选定澧水北岸的地方。东彭山就高耸
在前面,山峦环绕左右两边,两条水流从东西方向涌来,就像臣子前来朝觐,
景象开阔,优美的景色全部呈现出来,难道是山川灵秀之气的显隐自有它的时
机么!
于是选备材料,招募工匠,规划设计,开始营建。正中央建一堂,旁边建两间廊
屋,安排四间教室来培养读书人,修立五间规制的大门。堂后面建造一栋楼,牌匾上书
“通经”,大概是取文正公读十年书,通晓了六经要旨的意思。在读书堂东面建立了文
正公祠堂,祠堂外又开辟一扇门,用围墙环绕四周,得以突出了地形山势的壮阔。整片
建筑富丽堂皇,高大华美,面貌一新,实在是当地的宏伟建筑。建成后,前来读书的人
没有供养,于是征收被没收入官的田地,得到数百亩,限制这些田地的使用(作为读书
堂的专用土地)并登记入册。贰车马壬仲又资助了一千缗钱,增购田地(意思是提供可
买卖的田地,用其田产资产或收入作为读书堂的日常经费)。
出于不朽的考虑,董侯让我写一篇文章记录此事。我曾经读国史,发现文正公的
功名事业传扬天下,不仅仅是由于在参与国家大政时的显著表现,实在是因为在他读书
未做官时打下的根基。文正公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志向已经
在平时读书中确立,所以参与国家政事时,在朝廷内能辅助处理政务,在朝廷外能战胜
西夏,仁宗朝有四十二年昌明的政治局面,离不开文正公的贡献啊。
噫!将文正公的立身行事,与圣贤比照也没有遗憾,而且文正公所建立的功业,
写在青史上也没有愧色。这是因为他困窘时修养的品德在做官后体现了出来,幼时所学
与成年所行一致,就如同大火燃烧、泉水流淌般自然而然,不可阻挡。澧州的读书人,
怎么可以不知从文正公这里取法呢!现在文正公留下的事迹和美好品行,虽然已经被澧
人敬仰崇拜,但如果没有董侯显扬光大,如何能够进一步激励人心、振奋士气,使读书
人努力向善,发扬文正公不可多得的品行呢?董侯用心也竭尽全力了。读书人到读书堂
学习,如果坚定志向、专心学问,研讨讲习,继承文正公的事业,达到董侯的期望,就
不辜负董侯重建读书堂的期望了。
古诗词阅读
B 12.A
13.① 孤苦与迷茫:以“失群鸟”自喻,通过“日暮独飞”“夜夜声悲”等
描写,抒写官场中孤寂无助、彷徨失所的困境。(置身官场、孤寂无助的
彷徨、置身官场的迷茫哀伤无所适从)
●② 高洁的坚守:“孤生松”寄寓了自己孤傲清高的人格,其“劲风不衰”
的特性,又寄托诗人洁身自好、不随流俗的志趣。 (孤傲清高、洁身自
好的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
●③ 归隐的决心:末两句“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直言将田园作为终
极归宿,表达远离尘俗、坚守隐逸的决绝。(远离世俗、归隐田园的决心)
14.
(1)DABC
(2)答案示例:
①选择王熙凤。一方面王熙凤精明干练、雷厉风行、严格有威严(1分)。这体现在王
熙凤协理宁国府时按时点卯、惩治奴仆、严明纪律、整顿弊端(2分,如果只写“协理宁
国府”则只得1分)。另一方面,王熙凤贪财爱权、不择手段(1分),这体现在她在铁
槛寺受人指使,运用家族权力,拆散他人婚姻,逼得别人殉情,自己却得到三千两银子
(2分,如果只说“弄权铁槛寺”或“害死尤二姐”的概括,只给1分)。
【注意:精明,需强调懂人心、严格果决、会讨好、会算计,不能只说管理能力强】
②选择刘姥姥。一方面,刘姥姥有胆识、有勇气、有责任感(1分),她在家业艰难的
情况下,愿意主动去贾府找活路,敢于出远门,为家庭承担责任,说明有勇气和胆识
(2分,如果只说“去大观园要钱”而缺少背景或分析,只给1分)。另一方面,刘姥姥也
善解人意、善于逢迎、有幽默感。这体现在她在大观园期间,挑贾母爱听的内容编故事,
配合凤姐等人的戏弄,故意做各种滑稽的事哄众人开心(2分,如果只说“会哄人开心”则
只给1分)。
【注意:不要用恬不知耻、谄媚、贪财来概括;行为粗俗/笨拙、没见世面、见识短浅
不是性格特点。】
③选择贾宝玉。一方面,贾宝玉情感丰富,追求平等(1分)。他放任晴雯撕坏扇子,
只为让晴雯开心(2分,如果只说“让晴雯撕扇”则只给1分);另一方面,他具有叛逆性,
不爱承担责任(1分),比如私下结交蒋玉菡,在贾府衰败的时候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
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说明他对贾府的经济状况不够上心。(2分)
11.解析:B项错误。五、六句“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仍写孤鸟徘徊
哀鸣之态,非“不必依依不舍”,而是凸显其无处可依的彷徨。
12.解析:A正确。全诗借物喻人,“孤生松”象征高洁坚定的归隐生活。
B项“夸张”错,应为对比(劲风中万木凋谢vs孤松不衰);C项悲喜顺序
颠倒;D项陶诗语言朴素自然,非“华丽”,该诗也并未运用密集的典故。
13.① 孤苦与迷茫:以“失群鸟”自喻,通过“日暮独飞”“夜夜声悲”等
描写,抒写官场中孤寂无助、彷徨失所的困境。(置身官场、孤寂无助的
彷徨、置身官场的迷茫哀伤无所适从)
●② 高洁的坚守:“孤生松”寄寓了自己孤傲清高的人格,其“劲风不衰”
的特性,又寄托诗人洁身自好、不随流俗的志趣。 (孤傲清高、洁身自
好的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
●③ 归隐的决心:末两句“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直言将田园作为终
极归宿,表达远离尘俗、坚守隐逸的决绝。(远离世俗、归隐田园的决心)
(1)
①“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
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
头一时不忘。”(第三回)
这个人能说会道,情商高,会夸人。对应判词里“都知爱慕此生才”。
当然,这段普遍为人熟知,也可以根据阅读积累判断王熙凤的身份。
②“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
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第七回)
话中“智能儿”“剃了头”“当姑子”等预示了人物命运,而判词中的“青灯古佛”
也预示着人物最终出家的结局。此人为惜春。当然,本小题不考察人物
为谁,只要能认识到《红楼梦》中的判词、谶语都包含预告人物命运的
功能,即可。
③“不须挂念,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
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
费了!”(第十八回)
从“省视”“归省”说话者应为宫中之人,也容易联系到元春(元妃),
而判词中“照宫闱”可以联系到本句说话人的身份。
④“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
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第二十
回)
说话人自认为境遇比别人不足,而且某些字词上有口音,可以联系
到判词中“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而且根据“林黛玉俏语谑
娇音”一回有林黛玉用俏皮话调侃史湘云咬舌口音的情节,联系“湘
江水逝楚云飞”中的“湘云”可以匹配对应的判词。
(2)【评分说明】举出性格特征一,1分;举出原著情节,2分(只有事件关键词、
梗概,1分;如有细节并加以解说,则得2分)。性格特征二给分同上,须与
特征一有不同的角度或特点,如果趋同则扣分。
所答特征不是性格类(如地位、文才、爱好、主张、志向、能力、见识,如
下①)也不得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16.C 17.B
18.答案示例:本文写出了竹子多种精神气质——文章第②段通过对被压制的扭曲生长的
竹子的描写,表现其在艰苦环境中仍坚韧顽强的特质;第③段则写竹子在疾风
中慢慢摇动的身姿来体现其优雅从容的气质;第④段通过写屈原安穷乐志的气
节以及作者对其未能以竹自况的惋惜突出了竹孤高兀傲的品质;第⑤段则借古
代文人写竹绘竹的作品赞竹循自然之道,清简素淡;第⑥和第⑦段则写农家的
生活处处有竹,竹的坚韧忍耐和争先向上也与当地民风的自守与强悍相合。
答案示例:想象山野里的竹子奋力拔节,竞相生长的盎然图景,营造了清新明丽,生机勃发的审美意境。(2分)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相比,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深广的思考空间(2分)照应前文,收束全篇,以景结情,增强抒情性(2分)
16.解析:第六段:“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
默然无语。”根据前文语境“长于自守”可知,此处并非劳累得
说不出话,而是在土地上劳作形成的坚韧、内敛务实的品格。
17.解析:根据“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
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可知,屈原生活的地
域少见竹林,这是客观事实,作者并没有因此否定屈原的节操节操、认为他不
能“砥节立行”。
18.评分说明:
每条2分,需点出精神气质1分,结合原文1分。
精神气质词概括不当,有文本依据也不得分。
写出以下任意3点品格词并有对应的原文概括分析即得满分。
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19.19.答案示例:想象山野里的竹子奋力拔节,竞相生长的盎然图景,营造了清新明丽,生机勃发的审美意境。(2分)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相比,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深广的思考空间(2分)照应前文,收束全篇,以景结情,增强抒情性(2分)
备注:手法,内容,效果各2分
语言基础运用
答案:D
它能迅速出圈儿,原因是在现有的一些应用场景中,人们捕捉到
数字藏品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写作
略2026届高三语文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全体教师审核人:李晓蓉
北大附中预科部2025一2026学年度阶段练习
语文
2025.08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适当的转换,从能源中可以获得人们所需的各种形式的
能量来为生产或生活服务。核能是被人类发现比较晚的一种能量形式,但已在世界能源供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
根据能源被使用的广泛性和技术成熟程度,可将能源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类。其中,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并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能量资源,称为常规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能等;而开发利
用较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下,
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但在发达国家,核能已被大
规模利用,被视为常规能源。
世界各国常规能源的资源量和储采比差别很大。从世界范围来看,以现有开采速度,石油可供开采约57年,
天然气可供开采约56年,煤炭可供开采110年;而我国这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只有11年、29
年和31年。与此同时,大量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产生大量的污染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臭氧层损毁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求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工作一直受到重视,目前看来,核能是唯
一能大规模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
目前,我国发电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其中化石燃料发电量占78%,在世界各国中占比最高;水电约占17%,
核电只占1.9%,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加起来约占3%。其他国家则各有特点:水电方面,巴西占比
最高,达75%;核电方面是法国占比最高,达72%;而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较高的是西班牙、德
国和意大利。
材料二
核聚变反应主要源于氘一氚的热核反应。氘可取自海水,氚可用锂制造,因此聚变燃料主要是氘和锂。海水中
氘的含量为0.03g儿,据此估计世界上氘的储量约40万亿吨;地球上的锂储量虽比氘少得多,也有2000多亿
吨。这些聚变燃料所释放的能量比全世界现有能源总量所含的能量大数十万倍。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水平,地球上
可供原子核聚变的氘和锂,能供人类使用几百亿年。如果人类实现了氘一氚的可控核聚变,核燃料就可谓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了,人类就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这正是当前核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高三年级(语文)第1页共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