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
2025-2026学年高二上期10月测试(一)
语文答案
1.B 2.C 3. 无论是否有原型 鲁迅创造的祥林嫂 这属于艺术家的创造 4.
答案示例一:相同。
祥林嫂是中国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典型悲剧形象。她一直在努力争取命运的自主权,但最终还是沦为精神崩溃的“活死人”。这一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底层妇女的生存境遇——被物化为生育工具和廉价劳动力,成为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血泪见证。
答案示例二:不同。
①“我”眼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安分而又蒙昧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②张莉以批评家及女性的视角去审视祥林嫂,她眼中的祥林嫂不是束手就擒的人,而是一直在反抗,一直在努力争取命运的自主权,但还是受困于封建社会的各种话语及伦理,最终走向毁灭的可悲女人。 5.
①祥林嫂不等同于微妙比丘尼。微妙是转世而来的,充满传奇色彩,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只是一个普通女人。祥林嫂有别于鲁迅本家远房的伯母。鲁迅借助想象、虚构等手法将祥林嫂还原成一个封建社会的下层女佣。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鲁迅突破了传统小说对底层人物的扁平化描写。他赋予祥林嫂“争取命运自主权”的现代主体意识,又让她最终被封建礼教吞噬,这种复杂性格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③在叙事时空上,鲁迅虚构了“鲁镇”这个浓缩旧中国社会的文学空间,使祥林嫂的悲剧有了典型环境。当爆竹声与濒死者的发问形成残酷对照时,这种艺术安排已超越简单的生活描写,祥林嫂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典型。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文学创作与批评展开:材料一探讨作家与批评家的精神故乡,以张莉的文学批评实践为例,展现其坚守女性主义立场、文本细读等方法论;材料二聚焦鲁迅《祝福》的创作渊源,分析祥林嫂形象的现实原型、佛教故事启发及思想内核,强调文学创作的复杂性与原创性。两文共同揭示:伟大作品既扎根具体经验,又超越时空获得永恒生命力。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作家通常有一个被读者称为‘故乡’的特殊地方”错误。根据原文“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很多作家通常与一个地理坐标联系在一起,这个地方……读者们称之为‘故乡’”可知,是“文学史的书写”领域所涉及的“很多作家”,而不是宽泛的“作家”;
C.“印证了批评者自有其堪称经典的美学立场等观点”错误。据原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莉的批评轨迹基本印证了这一点”可知,是“某种程度上”“基本印证”,而不能直接说“印证了”;
D.“‘那一年阴历的大年初三’的‘爆竹声’是创作的‘情感发动机’”错误。根据原文“一个作家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很可能是由许多原因、许多感慨共同促成的”和“在家家户户的爆竹声中,作为小说家的鲁迅想象了一个女佣的发问与死去”可知,这只能说明“爆竹声”可能是引发鲁迅“想象”的一个因素,但不一定就是“情感发动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这得到了张莉的认可”错误。原文说“这一观点深具启发性”,可知张莉只是说这一观点给人带来了启发,并没有直接认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进、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题干材料“无论……无论……”可知,本空应是让步条件之一。根据材料二“很可能,是现实中的某个人物引发了小说家的思考”“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诞生与佛教故事有关”“《祝福》与鲁迅想回应当时的一些问题有关”等语句可知,本空应与现实性有关,即这个人物是否有现实原型,可填“无论是否有原型”。
第②空:根据题干材料“而……则是一个被当作‘物’而不断被贩卖的女人”可知,这句话是将“微妙比丘尼”与“祥林嫂”对比,此处应填入与“祥林嫂”有关。根据材料二“祥林嫂这个人物都是被鲁迅创造出来的……给予这个女人生命和血肉”可知,祥林嫂是鲁迅创作的文学人物,因此可填“鲁迅创造的祥林嫂”。
第③空:根据题干材料“《祝福》书写的是女性的悲苦命运,书写的是人的生存困境……艺术创造是高级而复杂的行为”可知,此处应填入与“艺术创造”相关的总结性语句。根据材料二“其实是来自一个小说家的创造性想象”可知,《祝福》所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创造。因此可填“这属于艺术家的创造”。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相同。
张莉指出祥林嫂是被“还原成一个女人”“一个下层的女佣”“一个受困于各种话语及伦理的女人”,强调其女性身份与社会压迫交织。材料二也表明,祥林嫂的悲剧核心是“失去儿子”与“再嫁”引发的精神崩溃,体现封建礼教对女性个体摧残。两人都认为祥林嫂是封建制度下底层女性苦难命运的代表,揭示其悲剧源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伦理的压迫。
不同。
①结合《祝福》,我”眼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安分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她在苦难中顺从命运,逐渐走向精神崩溃与肉体死亡。
②张莉眼中的祥林嫂则更具反抗性,她强调祥林嫂“一直在努力争取命运自主权”,并非完全被动受害,而是受困于封建伦理与社会话语的结构性压迫,最终走向悲剧。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二指出,祥林嫂可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鲁迅“远房的伯母”或佛教故事中的“微妙比丘尼”,但最终是鲁迅通过“创造性想象”“无中生有”地创造了她。材料强调她“只是当成‘女人’写”,区别于微妙的传奇色彩和伯母的真实存在,说明鲁迅并非直接复制原型,而是进行了艺术加工。
②张莉指出,鲁迅赋予祥林嫂“争取命运自主权”的意识,且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她有人间气,有生命力”,使她具有复杂的心理和现代性思考。这种塑造突破了传统小说对底层人物的扁平描写,使人物更具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③《祝福》将环境设定在“鲁镇”这一浓缩旧中国社会的空间,且以春节爆竹声与祥林嫂之死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艺术安排使祥林嫂的悲剧具有普遍象征意义,成为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典型代表,实现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学升华。
6.B 7.C 8.①虚伪造作。他曾拜访老子,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但在老子离开后又尖酸刻薄地议论老子,可见其虚假。
②世故老练。对老子的坚留,加鞍,送粮,尤其是特意声明是把老子当做老作家来优待,这都说明他特别老练世故。
③精于权谋/功利主义。并不认同老子的思想,却请求老子留下讲义,实则是为了利用老子的名声来提升自己的政绩和地位。
④城府很深。在与老子的互动中,不轻易表露真实想法,在老子离去后,才显露出他对老子及其思想的真实看法。 9.①“老子出关”在多部古代典籍中皆有记载,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②“现实生活细节”表现为诸如虚构的细节(如账房和书记对老子恋爱故事的八卦)、掺入现代词语(如起重机、讲卫生、抄讲义、老作家等)等,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③将古代历史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既观照了历史,又讽刺了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导语】鲁迅在《出关》中通过对老子的荒诞情景描绘,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现代价值作出反思。作者将老子这样一个古代哲学家的出关经历与现代生活细节相结合,描绘出学问与实用的矛盾,以及世俗社会对智者的盲目崇拜与误解。通过人们对老子的态度和对话,表现出对古代哲学思想的不屑与讽刺,让读者反思传统的落伍。整体风格轻松幽默,借用现代观念诠释历史情境,更具批判意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专门到图书馆去查阅书籍也说明他对道家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错,《税收精义》不是文学哲理著作,是税收方面的专业书籍,再结合后文关尹喜对老子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并非真心热爱道家文化。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及描写手法的能力。
C.“关尹喜对老子人生经历的熟悉和对其思想的深刻理解”错,关尹喜并不熟悉老子人生经历,他只知道八卦老子没有恋爱过;“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的理解也并不正确,更谈不上 深刻。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虚伪造作。文章开头写关尹喜见到老子时表现得十分尊敬,如“‘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这些语言动作以及他说的“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都表现出对老子极大的尊重;但在老子离开后又尖酸刻薄地议论老子,如讽刺说老子没有恋爱过,还说他“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可见其虚假。
②世故老练。老子交完讲义要走,关尹喜先是“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看留不住,又殷勤地“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还特地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轻,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对老子的坚留,加鞍,送粮,尤其是特意声明是把老子当做老作家来优待,这都说明他特别老练世故。
③精于权谋/功利主义。关尹喜并不认同老子的思想,这从老子走后他对老子思想的讽刺评价可以看出,但他却让四个听讲的代表去,请求老子留下讲义。这样做实则是为了利用老子的名声来提升自己的政绩和地位。
④城府很深。在与老子的互动中,表现得非常尊敬,把老子请进大厅,找了很多人来听讲,最后恭敬地把老子送走,不轻易表露真实想法;但在老子离去后,才显露出他对老子及其思想的真实看法“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
“现代生活细节对于历史的入侵”一句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历史”,一个是“现代生活细节”。所谓“入侵”其实是加入的意思,这个加入的现代细节恰是蕴藏作者真实创作意图的地方。
①先看“历史”。“老子出关”在多部古代典籍中皆有记载,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②再看“现实生活细节”,表现为诸如虚构的细节,比如关尹喜给老子准备盐、胡麻、饽饽等;再比如账房和书记对老子恋爱故事的八卦,老子走后书记说可以拿讲义去卖钱,还说想要听老子的恋爱故事等;“现实生活细节”还表现在掺入现代词语,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预备抄讲义”“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这些句子中的起重机、讲卫生、抄讲义、老作家等都是现代词语,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③将古代历史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既观照了历史,又讽刺了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这就凸显了老子处境的尴尬。在描写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中,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老子的思想被历代读书人尊为经典,但在小说中,这一高深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所接受,这样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
10.CFH 11.B 12.D 13.(1)先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并且用爵位俸禄不足以勉励善行。
(2)做臣子的陈述他的意见,君主根据他的意见授予他职事,再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绩。 14.原因:典衣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典冠超越了自己的职责范围。
目的:每位臣子都能恪尽职守,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相当,使得群臣没有结党营私,胡作非为的行为。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阅读展现了儒法两家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苏轼以尧舜典故阐释“仁政”思想,强调疑罪从轻、赏罚宽厚的儒家仁德;韩非子则通过韩昭侯事例,凸显法家“循名责实”的严苛吏治。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重道德感化,后者尚制度约束,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二元张力。文风上,苏文典雅流畅,韩文峻刻犀利,均体现各家学派典型风格。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子不能越权立功,不能陈述与职事不符的意见;越权就处死,意见不符就治罪。
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句式相同,故应在CF处断开。
“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句式相同,故应在H处断开。
故选CF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意思不同,给予/亲近、亲附。句意:对奖赏有疑问时,就倾向于给予奖赏。/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B.错误,意思不同,方法/天道、自然的规律。句意:这样奖赏的方法只能在能授予爵位俸禄的人身上施行。/我所喜欢的是自然规律。
C.正确,意思不同,这/认为正确。句意:这样惩罚的威力只能在能施加刀锯的人身上施展。/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D.正确,意思相同,都是“同‘悦’,高兴、愉悦”。句意:韩昭侯醒来后很高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后者因为君主不喜欢大功”错误,根据原文“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可见,韩非子认为臣子的功绩与言论不相当的危害超过了他所取得的大功,所以要惩罚。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善行;“不胜”,不尽、不完;“劝”,勉励。
(2)“陈”,陈述;“专”,全;“责”,责求。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因:材料二“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典衣未及时给韩昭侯加衣,没尽到自己的职责,故加罪;典冠本负责君主帽子,却给韩昭侯加衣,超越了自己的职责范围,故加罪。
目的:材料二“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他杜绝“侵官”和“失其事”的行为,目的是让臣子“守业其官”,即坚守自己的职责。确保臣子“所言者贞”,即言论与职事相符,防止群臣结党营私、相互勾结,维护统治秩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传》中说:“对奖赏有疑问时,就倾向于给予奖赏,以此来广施恩德;对惩罚有疑问时,就倾向于免除惩罚,以此来谨慎用刑。”在尧统治的时候,皋陶担任司法官,准备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处死他”,尧三次说“宽恕他”。因此天下人既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又喜欢尧用刑的宽大。四岳说:“鲧可以任用。”尧说:“不行,鲧违抗命令,会使同族陷入危险。”不久又说:“那就试试他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那人)的建议,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如此一来,圣人的心意,大概也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对罪行轻重有疑问时,就从轻处罚;对功劳大小有疑问时,就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把刑赏忠厚的道理说尽了。可以奖赏,也可以不奖赏的,奖赏了就显得过于仁慈;可以惩罚,也可以不惩罚的,惩罚了就超出了道义的标准。过于仁慈,仍然不失为君子;超出道义的标准,就会沦为残忍的人。因此仁慈可以过度,道义却不能过度。
古代奖赏不只用爵位和俸禄,惩罚不只用刀锯(等酷刑)。用爵位和俸禄来奖赏,,却不能在不能授予爵位俸禄的人身上施行;用刀锯来惩罚,这样惩罚的威力只能在能施加刀锯的人身上施展,却不能在不能施加刀锯的人身上施展。先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并且用爵位俸禄不足以勉励(这些)善行;也知道天下的恶行是罚不尽的,并且用刀锯不足以制裁(这些)恶行。因此,对赏罚有疑问时,就全部倾向于仁慈,用君子长者的处事原则对待天下人,让天下人相继归附于君子长者的处事原则,所以说(这是)忠厚到了极点啊。
材料二:
做臣子的陈述(自己的)意见,君主根据他的意见授予他职事,再专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绩。如果成绩与职事相符,职事与意见相符,就奖赏;如果成绩与职事不相符,职事与意见不相符,就惩罚。因此群臣中那些言论宏大但成绩微小的人,就要惩罚——不是惩罚他成绩微小,而是惩罚他的成绩与言论不相符;群臣中那些言论微小但成绩宏大的人,也要惩罚——不是不喜欢他的大功,而是认为“成绩与言论不相符”的危害比有大功更大,所以惩罚他。从前韩昭侯喝醉后睡着了,负责君主帽子的官员见他受凉,就把衣服盖在他身上。韩昭侯醒来后很高兴,问身边的人:“是谁给我盖的衣服?”身边的人回答:“是负责帽子的官员。”韩昭侯于是同时治了负责衣服的官员和负责帽子的官员的罪。他治负责衣服官员的罪,是因为(该官员)没尽到自己的职责;他治负责帽子官员的罪,是因为(该官员)超越了自己的职责范围。(韩昭侯)不是不畏惧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比寒冷更严重。因此英明的君主蓄养臣子,臣子不能越权立功,不能陈述与职事不符的意见;越权就处死,意见不符就治罪。(臣子)坚守自己的职责,所说的话与职事相符,那么群臣就不能结党营私、相互勾结了。
15.B 16.
①运用对仗手法:声律创新,打破常规,增强了韵律美。
②讲究炼字:“漏”“弄”二字化静为动,“沾”“掠”二字为静态画面中的动态描摹,让诗歌画面富有动感,既写出了景物特点,也暗示出诗人轻松的心情。
③借景抒情:首联开篇造势,渲染出了具有艺术性、多层次的景观:“春晖”与“夕霏”的时间维度、天文(云)与地理(湖)的视觉变换、由亮到暗的自然光影渐变,都尽显诗人重游时的神情意态和家国情怀。
【导语】陆游《晚步湖上》以细腻笔触描绘春日暮色,薄云透晖、湖光夕照间,落花沾泥、飞燕掠水,尽显自然生机。诗人扶杖漫步,新晴减衣,幽兴未已时画角催归,含蓄流露闲适与眷恋。诗中意象清新,手法精巧,值得品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
B.“‘花半落’的景象让人意趣尽失”错误,诗人只是真实描绘了晚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小倦”说明诗人走了很久,“减衣”既与“新晴”有关,更与散步之久及美好心情有关,而“殊未已”则进一步说明诗人在闲适的春日湖畔漫步,并没有受到“花半落”的影响。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1)首联中,“云薄”对“湖空”,“漏”对“弄”,“春晖”对“夕霏”,对仗工整、意境相对,展现出律诗对仗的严谨与声律的和谐美感。
(2)“漏”字写出云层稀薄、阳光洒落的细腻感,“弄”字拟人化地表现湖面轻雾缭绕的朦胧美,“沾”“掠”则精准捕捉落花与飞燕的动态瞬间,增强画面表现力。
(3)通过“春晖”与“夕霏”的时间流动、“云”与“湖”由上到下的空间转换,借助自然景物构建出开阔又细腻的自然图景,映射诗人闲适心境与隐含的家国情怀。
17. 非曰能之 愿学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焉、荆、卿、鉴、琼、逝。
18.A 19.(1)拟人化表达增强生动性:将飞机起飞的行为描述为“鬼鬼祟祟”,赋予无生命体以人的行为特征,使语言更具画面感与戏剧性。
(2)“偷感”新词妙用增添趣味性:借助网络流行语“偷感”来形容飞机,巧妙融合语义褒贬的张力,既幽默又富有时代气息,增强语言的娱乐性和传播力。 20.⑥句,“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可改为“现代生活快节奏、高压力”。
⑨句,“以此来放过内心的压力”可改为“以此来释放内心的压力”。 21.D 22.(1)“偷感”一词的语义是如何从具体走向泛化的?
(2)“偷感”在不同语境中为何能呈现出褒贬并存的语义特征?
(3)“偷感”流行背后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怎样的语言心理与社会心态?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义的能力。
原文中对“偷感”的定义是:“个体行事风格给人以偷偷摸摸之感”,并指出“偷”保留了“偷偷”的意思,“感”则泛化为一种“感觉、情感、看法”的表达。同时,文中还提到“偷感”可以兼具褒贬,既可以用来形容隐秘、不正当的行为,也可以用于形容可爱、有趣的行为(如动物、无生命体)。
A.准确抓住了“偷感”的核心特征:即“偷偷摸摸”的行为方式和“避免被发现”的心理状态,与原文中“个体行事风格给人以偷偷摸摸之感”高度吻合。
B.“小心谨慎”偏向中性或褒义,而“偷感”更强调“偷偷摸摸”的贬义或隐秘色彩,且“避免被关注”不如“避免被发现”贴切。
C.虽然后半句“刻意避免被人发现”准确,但“鬼鬼祟祟”语义偏贬义,过于负面,而“偷感”在语义泛化后也可用于褒义或趣味表达(如动物、航班),因此该选项范围过窄。
D.前半句“不正当或隐秘”虽涵盖部分语义,但“偷感”也可以用于正当行为(如跳操、可爱行为),因此不够全面;后半句“避免被人关注”也不如“避免被发现”准确。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
(1)“鬼鬼祟祟”本用于形容人的隐秘、不光明的行为,此处用来描写飞机起飞,属于拟人化修辞。这种表达方式赋予无生命体以人的行为特征,使抽象的起飞行为具象化,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与戏剧性,从而提升了表达的生动性。
(2)句子中“偷感这么重的飞机”使用了网络流行语“偷感”来形容飞机,这是对原词语义的创造性运用。通过将原本用于形容人的词语用于无生命体,制造了语义反差,带来幽默感,同时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感与趣味性,使表达更具传播力与娱乐性。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⑥句,“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成分残缺,这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但缺少谓语,可把中心词“现代生活”作主语,定语“快节奏、高压力”作谓语,可改为“现代生活快节奏、高压力”。
⑨句,“以此来放过内心的压力”搭配不当,“放过”和“压力”不搭配,“释放”和“压力”才搭配,可改为“以此来释放内心的压力”。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的能力。
A.郎财女貌,是“郎才女貌”的谐音或变体。
B.乐在棋中,仿“乐在其中”,属于仿用成语的一种。
C.信口抽来。仿“信手拈来”,是仿词结构。
D.生机盎然,是固定成语,形容充满生命力的状态,非仿词。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论文提纲的能力。
(1)第一问聚焦于“偷感”一词的语义演变路径,旨在探究其从具体动作意义向抽象心理状态的泛化过程,呼应原文对“偷”与“感”的语义变化分析。
(2)第二问着眼于“偷感”的语义复杂性,即其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出褒贬并存的特性,涉及语用功能和情感色彩的多维分析,符合原文对其语义色彩演变的讨论。
(3)第三问深入语言现象背后,挖掘其反映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心态,引导从语言使用透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表达与情感需求,契合原文关于“偷感”流行原因的分析。
23.例文:
以科技为舟,载历史之魂破浪前行
当AI修复的抗战影像让士兵面容重焕清晰,当全息投影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穿越”讲述苦难,当沉浸式游戏还原平型关大捷的激烈——科技正为80年前的历史记忆寻找新栖居地。亲历者老去让“活态记忆”面临断层,但科技并非篡改记忆,而是注入传承活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技术革新中守住历史真实,以不变的责任让民族集体记忆在数字时代永不褪色。
科技为历史记忆搭建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沉睡史料焕发出触手可及的生命力。过去,历史传承多依赖文字与口述,年轻人对战争的认知常停留在教科书的冰冷数字与抽象描述中。而今,B站UP主“大谷Spitzer”用AI修复《一寸河山一寸血》,既为黑白影像上色,又以算法还原战场声音,让观众仿若置身1937年淞沪战场,真切感受战士“宁为玉碎”的抗争精神;故宫博物院“数字多宝阁”通过三维扫描,还原抗战南迁文物,观众指尖滑动便能看清文物上的战火裂痕,这些裂痕成为历史与当下对话的鲜活见证。倘若没有这些技术,承载民族创伤与荣耀的记忆,或许会在时光中模糊,难与年轻一代产生情感共鸣。
但科技是把双刃剑,能为历史记忆插上翅膀,也可能因过度娱乐化或主观篡改让记忆偏离真实。近年部分网络平台的“抗战游戏”,将严肃历史简化为“打怪升级”,甚至调侃英雄烈士,看似“创新”实则亵渎民族记忆。而纪录片《二十二》团队用4K技术记录“慰安妇”幸存者故事时,坚守“真实高于一切”,不刻意煽情、不过度修饰,仅客观呈现老人生活与口述,这份对真实的敬畏赢得年轻观众认可,许多00后观影后自发参与历史纪念馆志愿讲解。这不禁引人反思:科技终究是服务历史传承的工具,脱离对真实的坚守,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无源之水,甚至会消解历史严肃性。
无论科技如何改变记忆存储方式,捍卫真实、传承历史的责任,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敦煌研究院年轻学者用数字技术修复莫高窟壁画,不仅守护古代文明,更传承“以文化自信抵御侵略”的抗战精神;海外华人学者吴振洲历时十年,用大数据整理海外抗战史料,建立“全球抗战文献数据库”,让被忽视的历史细节重见天日。从亲历者口述,到学者整理,再到年轻人数字创新,每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历史记忆注入活力。若失去这份担当,即便有先进科技,也无法阻止历史记忆流失,更难让年轻一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历史记忆在科技时代焕发光彩。科技不是历史传承的终点,而是新起点。它让我们以更丰富的方式触碰历史,也要求我们以更坚定的态度守护真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AI修复影像、全息投影、沉浸式游戏等科技形式,核心指向“科技对历史记忆存储方式的改变”——科技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视化、可感知,解决了“幸存者老去”带来的记忆断层问题,但也隐含“科技是否会篡改历史”的潜在思考点。
“捍卫真实、传承历史的责任始终不变”是材料的主旨句,也是写作的“题眼”。科技是工具,责任是内核,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手段与目的”的辩证统一,这是立意的关键逻辑。
综上,考生可以有以下立意构思:
角度一:科技为桥,责任为魂,让历史记忆在创新中传承。强调科技的工具价值需以“真实”为前提,责任的坚守需借科技焕发生机。
角度二:记忆形式可变,历史重量永恒。聚焦“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科技改变的是历史记忆的存储、传播形式,不变的是历史本身的重量、以及我们对历史应有的敬畏心,避免因科技的“便捷性”而忽视历史的严肃性。
角度三:从“记住历史”到“活化历史”,科技赋能下的历史传承新使命。不仅要“记住历史”(捍卫真实),更要“活化历史”(让历史精神指导当下),科技为“活化历史”提供了新路径,而责任则是“活化”不偏离“当代价值”的保障。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接着论述科技拓宽历史传播的边界。对比传统史书、博物馆的“被动接受”与沉浸式游戏,如模拟抗战时期地下交通站任务、AI互动影像,如与虚拟抗战老兵“对话”的“主动参与”,说明科技让历史从“遥远的故事”变成“可感知的体验”。然后论证责任守住历史传播的底线。结合“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数字化”“抗战文物AI修复严格依据史实”等案例,强调科技应用必须以“尊重历史真实”为前提,责任是科技不偏离方向的“指南针”。结尾联系青年身份,提出“用科技手段传播历史,用责任之心守护真实”的号召,如参与抗战历史影像AI修复志愿项目、制作科普短视频纠正历史误区,让80年前的精神力量在科技时代延续。
立意:
1.以科技为钥,启历史之匣。
2.像素映山河,责任铸丰碑。
3.AI修复光影,初心捍卫真实。
4.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敬畏。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
2025-2026学年高二上期10月测试(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很多作家通常与一个地理坐标联系在一起,这个地方可能真实存在,也有可能只诞生于一种虚构,读者们称之为“故乡”,或者是他们的写作出发地,作家由此发轫,开始从零以至无限广大的探求。由此一个问题诞生了,他们动笔时是不是只出于某种安全感和经验的依赖,然后在长时间的摸索中意识到,这样一个坐标将为其创作带来别样的张力和色彩?换句话说,离开这些,写作会不会变得无来无由?
那么,批评家呢?批评家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来处?换而言之,他们有没有必须出发以及返回的根据地,并以此作为永久的滋养和动力的来源。可能不是某一个确切的地理、时空标记,而是在宏阔、长久的阅读和研究中确立的立场,或者说是自己的方法论?
它会发生改变吗?也许会,不过一个成熟的批评家一旦在文学阅读和审美世界中建构起独立的坐标系,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会有微调,但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批评者自有其堪称经典的美学立场,同时由此建构出一个兼具理性和感性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莉的批评轨迹基本印证了这一点。她最新的著作《小说风景》,所论对象从《祝福》起,至《过去》《萧萧》《呼兰河传》《荷花淀》《登记》《红高粱》《活着》《玫瑰门》《我爱比尔》,最后以《爱情九种》结束。在对这些文本的选择和分析中,可以看到互文性的对话和比较,她将自己一直以来热爱的作家放在同一个时空里观照,从百年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序列里进行研究、论述。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学评论集,而是试图从一个更阔大、更深远的框架里思索作家如何在百年文学传统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去探索中国百年小说史中的核心命题。
张莉的批评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她坚守自己文学研究的理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着属于她的方法,比如文本细读、感受式批评,还有她一直坚持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等,在《通往更高级的小说世界——关于鲁迅(祝福)》一文里,她论述了小说的戏剧张力和命运冲突感,分析了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来由、经验以及美学意义,同时再次运用她所坚持的女性视角提出,“对祥林嫂的命运关注,是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如果鲁迅只把她当成‘人’而不当成‘女人’写,这部小说不会成功……《祝福》的魅力在于,小说家将祥林嫂还原成一个女人,还原成一个下层的女佣,还原成一个受困于各种话语及伦理的女人。作为读者,我们只有和祥林嫂一起看世界,才会看到一个女性的真实生存境遇”。
(摘编自李晓晨《张莉:以文学批评,勘探通往文学的隐秘入口》)
材料二:
为什么会有祥林嫂这个人物,是什么触发了小说家写她,或者,什么是《祝福》的情感发动机?这是围绕《祝福》研究的著名问题。不同研究者给过不同的答案。有一种说法是这个人物来源于现实生活。周作人有一篇文章叫《彷徨衍义》,里面指出祥林嫂的“真实原型”。在他看来,人物原型是鲁迅本家远房的伯母,一个因为“失去”儿子变得精神有些失常的女人。“祥林嫂的悲剧是女人的再嫁问题,但其精神失常的原因乃在于阿毛被狼所吃,也即失去儿子的悲哀,在这一点上,她们两人可以说是有些相同的。”这篇文章讲到再嫁女人死后的际遇,以及孩子被狼吃掉的传说等,可以被理解为鲁迅写作《祝福》的一个背景。很可能,是现实中的某个人物引发了小说家的思考。
最近十年来,研究界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诞生与佛教故事有关。因为读者发现这篇小说使用了一些佛教用语,也有地狱与魂灵的说法,而鲁迅本人,包括周作人,都喜欢读佛教故事。目前看来,第一篇关于这个说法的论文是甘智钢《〈祝福〉故事源考》。这篇论文发现《祝福》的故事与佛经《贤愚因缘经》中微妙比丘尼的故事有一定联系。微妙的前世是一位有权势的贵夫人,她真诚忏悔前世罪业,后来佛陀将她收为了弟子,她也反复宣讲自己因果报应的故事,以此为众人说法。甘智钢注意到,《鲁迅日记》1914年7月4日记载,鲁迅午后赴琉璃厂买书,其中有《贤愚因缘经》四册,后来他还将它寄给了周作人。
刘禾在《鲁迅生命观中的科学与宗教——从〈造人术〉到〈祝福〉的思想轨迹》里认为,《祝福》与鲁迅想回应当时的一些问题有关。因为鲁迅当时对人类的灵魂问题有自己的困惑。他把自己的思考与困惑,以及阅读佛教作品的经历糅合在了一起,所以才有了这部作品,这一观点深具启发性。
以上是关于为什么会有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研究成果的梳理。其实,一个作家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为何会有这样一个人物,原因肯定很复杂。很可能是由许多原因、许多感慨共同促成的。
小说标注的写作时间是1924年2月7日,这是那一年阴历的大年初三。在家家户户的爆竹声中,作为小说家的鲁迅想象了一个女佣的发问与死去。这一年离他读《贤愚因缘经》过去了大概有十年,而他也离家很久了。小说里所发生的一切,其实是来自一个小说家的创造性想象。他用9000字的篇幅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创造了一个在鲁镇讨生活的女人,一个一直在努力争取命运自主权的人,也写出了她最后走向毁灭的悲剧。换句话说,无论脱胎于哪儿,祥林嫂这个人物都是被鲁迅创造出来的,他以不长的篇幅“无中生有”,给予这个女人生命和血肉,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九十多年来,这个女人从被创造之初就活着,活到今天。创作者的肉身已然离去,但是祥林嫂活了下来,她有人间气,有生命力,也活过了时间。
(摘编自张莉《通往更高级的小说世界——关于鲁迅〈祝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通常有一个被读者称为“故乡”的特殊地方,这个“故乡”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
B.成熟的批评家如果在文学阅读和审美世界中建构起独立的坐标系,就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
C.张莉从小说《祝福》到《爱情九种》的批评轨迹,印证了批评者自有其堪称经典的美学立场等观点。
D.《祝福》是许多因素和感慨促成的,“那一年阴历的大年初三”的“爆竹声”是创作的“情感发动机”。
2.根据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周作人看来,祥林嫂的原型就是周作人本家远房的伯母,张莉也认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B.虽然《祝福》中涉及了地狱与灵魂,鲁迅也喜欢读佛教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祥林嫂脱胎于佛教故事。
C.刘禾认为鲁迅因对灵魂问题有困惑及阅读佛教作品的经历而创作了《祝福》,这得到了张莉的认可。
D.祥林嫂“活过了时间”,并不是指她的肉体生命,而是说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期。
3.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关于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我想强调的是, ,无论鲁迅是否受过佛教故事的启发,无论是否为他对当时一些问题的回应,《祝福》这个故事都深具原创性。祥林嫂的故事和微妙比丘尼的故事不能真正构成对话,微妙是不断用自己的苦难感化他人,那属于宗教的布道;而 ,则是一个被当作“物”而不断被贩卖的女人,是一个因不断诉苦而被世人厌弃的人。《祝福》书写的是女性的悲苦命运,书写的是人的生存困境, 。艺术创造是高级而复杂的行为,小说家所想写、所想表达的和他真的能表达的、作品最后呈现的有时候并不一致。
4.你和张莉从《祝福》中看到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是相同的吗 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二最后一段说“无论脱胎于哪儿,祥林嫂这个人物都是被鲁迅创造出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节选)
鲁迅
①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般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②“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③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④“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⑤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⑥“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先生在城圈边溜溜?”
⑦“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⑧“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⑨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⑩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 ,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轻,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提到老子“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温和地讽刺了道家思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窘迫,也是对知识分子脱离生活的反思。
B.“惊叫”“即刻”“万想不到”生动地表现了关尹喜见到老子时的惊喜与尊敬,专门到图书馆去查阅书籍也说明他对道家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C.当老子正经讲起学问时,大家却都没有了之前的热情,甚至打起瞌睡,表明他们对真正的学问并无兴趣,揭示了世俗社会对老子的盲目崇拜。
D.老子离开时的场景描写很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近及远,白、黄、青、灰等色彩词语的使用,描绘出了一种既具象又富有象征意味的画面。
7.下列对文中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段落⑨中对巡警、签子手和牛进行了动作的细节描写,如一个“扛”字展现了巡警的粗鲁,也体现了老子被强行扛到青牛背上的尴尬。
B.段落⑩和 中“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这种心理的重复描写,揭示了老子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屈服于权力和形势的处境。
C.从段落 — 的语言描写中,可看出书记、账房先生对老子的不屑与嘲讽,以及关尹喜对老子人生经历的熟悉和对其思想的深刻理解。
D.段落③ 中老子的外貌描写都用了“呆木头”的比喻,这是为老子画的漫画,刻画出老子木讷呆板、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形象特点。
8.关尹喜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鲁迅自述在《故事新编》的创作中“从认真陷入了油滑”。有人说鲁迅的所谓“油滑”,指的是“现代生活细节对于历史的入侵”,请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一阐释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二: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节选自《韩非子 二柄》)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不得越官A而有B功C不得陈D言E而不当F越官G则死H不当I则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B.道,方法,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意思相同。
C.是,这,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的“是”意思不同。
D.说,同“悦”,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尧当政时,皋陶三次言明要处死一个人,尧都说要宽恕他,因此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尧用刑的宽大。
B.罪行轻重有疑时应从轻处罚,功劳大小有疑时应从重奖赏,宁愿犯执法失误的过失,也不可错杀无辜,这体现出忠厚之意。
C.苏轼认为,可赏可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但不失为一个君子;可罚可不罚时,罚就超出了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
D.韩非子认为臣子言大功小或言小功大都应受到惩罚,前者因为他取得的成绩与言论不相符,后者因为君主不喜欢大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4分)
(2)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4分)
14.韩昭侯为什么加罪于典衣与典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步湖①上
陆 游
云薄漏春晖,湖空弄夕霏。
沾泥花半落,掠水燕交飞。
小倦聊扶策,新晴旋减衣。
幽寻殊未已,画角②唤人归。
【注】①湖:指蜀州东湖,为蜀州名胜,此为诗人第二次观游。②画角:指画角声,常在日暮时吹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虽只有四个字,但内容丰富,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点明了事件。
B.“花半落”的景象让人意趣尽失,“燕交飞”“新晴”则带来些许生机。
C.“扶策”与“策扶老以流憩”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诗人相似的心境。
D.尾联写诗人的“幽寻”之兴未尽,城中画角声则暗示诗人观游时间之久
16.这首律诗的首联艺术手法比较突出,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他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的话谦虚地表态“ , ”,希望大家给他机会。
(2)古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莫衷一是,如司马迁认为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是“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则认为“ , ”。
(3)与下图内容大致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人又玩新标签,“偷感”是种什么感 “偷”指“偷偷”,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感”则指“感觉、情感、感想”,表达中性色彩。然而,当二者结合成“偷感”一词时,其语义发生了泛化。“偷”作为实语素,保留了其核心意义;而“感”则经历了语义的虚化和泛化,呈现出类词缀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感觉、情感、感想”等语义的虚化,延伸出表示某种自我认知的看法。“偷感”可理解为“个体行事风格给人以偷偷摸摸之感”。此类搭配还可以被量化,如“一群偷感很重的客人”。
从语用范围上看,“偷感”一词的语义泛化,使得其语体色彩经历了从贬义到中性再到褒义的演变,同时,其使用空间也得到了拓展。“偷感”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行为,兼具褒义与贬义双重色彩。表示褒义时,带有趣味性;表示贬义时,暗示着某种不正当或隐秘的行为。如:“男医生跳‘悟空操’偷感十足。”“偷感”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生命体,表褒义色彩,描绘一种生动、可爱的形象。如:“眼睛瞪得像铜铃的一只猫的偷感能有多重?”“偷感”甚至可以用来形容无生命体。如:“杭州航班大面积取消,山航又‘鬼鬼祟祟’地起飞了,网友说:‘第一次见偷感这么重的飞机。’”
从流行原因看,“偷感”一词的流行,首先跟语言的经济原则有关,即语言中尽可能使用有限的形式去表达无限的语义。“偷感”一词属于仿词派生,即将“感”作为自由语素,以“×感”为构词方式构成。使用者可利用类推机制,根据自己表达的需求在“×感”格式中添加相应的内容。①这种构词形式口语化特征明显,②不仅结构简短,③且理解省力,④便于交流。⑤其次,⑥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⑦年轻人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⑧他们通过使用“偷感”一词进行自嘲,⑨以此来放过内心的压力。这是“偷感”流行的另一个原因。
18.下列对“偷感”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偷感”形容某人偷偷摸摸的动作行为,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发现的心理状态。
B.“偷感”形容某人小心谨慎的行事作风,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关注的心理状态。
C.“偷感”形容某人鬼鬼祟祟的行事作风,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发现的心理状态。
D.“偷感”形容某人不正当或隐秘的行为,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关注的心理状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请简要赏析。(5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结合文意,指出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仿词派生的一项( )(3分)
A.郎财女貌 B.乐在棋中 C.信口抽来 D.生机盎然
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亲历战争的幸存者逐渐老去,但是年轻人通过AI修复影像、全息投影、沉浸式游戏等渠道接触了这段历史。科技能改变记忆的存储方式,但我们捍卫真实、传承历史的责任始终不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