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六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六校联盟”202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浸种:一夜春雨涨堂前,万木生芽迎句芒
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是“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相传元代程棨临摹时,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楼璹的五言八句律诗,通过图形说明与文字描述的结合示范,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
“耕图二十一”画面中一座简明整洁的农舍,门外草木生发,屋前溪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名男子看年纪似祖孙三代,正相互配合为这一年的耕作准备谷种:左侧的男子挽起裤腿立于溪水中,伸出双手正欲接过装满谷种的竹篮;中间的男子立于岸边,将手中的竹篮递出;右侧的老者拄着拐杖,好似在叮嘱浸种的注意事项。溪水中已有两篮浸泡着的种子,并排着,竹篮上面还放着增重的石块,以便让种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
耕图二十一首 浸种
【宋】楼璹
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
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
画面的右侧是楼璹的诗,诗的首联与颔联是对画面内容的陈述:一夜春雨过后,溪流上游水量充沛,门外的溪水也涨了起来;农户们把装有种子的竹篮浸入清浅的溪水中,浸泡后的种子就会萌发出新芽。诗的颈联和尾联则结合农时要求、农具选用、农俗文化等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说明:立春意味着今年的农事即将开始,农户们清晨就要早起带着犁等农具到田里整地,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收。
浸种(乾隆和诗)
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
韶月开初律,向阳草欲萌。
三之日于耜,东作农将兴。
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
画面左上方是乾隆题写的和诗,前三联都是陈述和解释“浸种”的背景和意义:谷种如同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一年的收成和生计;韶月(立春)开始进入新的一轮二十四节气,朝阳的草将要发芽;农历正月一过就要拿耜(即“犁”)开始准备今年的农事了。尾联则以白描的方式强调了画面重点:装满种子的竹筐浸入溪水,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列着。
祭“春神”祈秋收
“只鸡祭句芒”中的“句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主管草木生发的“春神”。《礼记 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表明句芒为孟春之神。又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孟春即春季的首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其间冷空气开始减弱,气温逐渐回暖,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人们在立春祭祀句芒,举行迎春仪式。对“春神”的祭祀,远在周朝时就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而杀鸡祭祀的由来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鸡是一种神兽,具有驱邪祛病、祈福祝祷的作用。因此,在祭祀活动中,鸡常被当作祭品。
楼璹的诗由民间采风而成,其中记录的农俗皆是民间认可和采用的活动形式。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
农时不候 浸种有讲究
1把握农时。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陆游就曾写下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晴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因此画中题诗首句即言“溪头夜雨足”。
2巧用农具。浸种使用的农具是特制的竹篮,是一种用竹子紧密编织而成的篮筐,侧面看几乎没有孔洞,种子不会漏出,但水能够进入篮中,又有较好的透气性。使用时,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并在竹篮上压一块大小、质量合适的石块,从而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有充足的氧气。
3科学原理。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会休眠。干燥的种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动非常微弱,处于休眠状态。浸种是让种子从休眠状态复苏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浸种,待种子吸收水分后,种皮膨胀软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也会随着水分进入细胞,促进种子中的酶活化,增强胚的呼吸作用。胚乳贮藏的不溶性物质逐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并随着水分输送到胚部。当胚获得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就开始分裂、生长,胚根首先突破颖壳(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发芽。
可见,要使种子萌发,首先必须使它吸足水分,至少要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才能开始发芽,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浸种所需要的时间与种子的谷壳厚薄、透水性强弱、浸种前种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种时的水温等相关。籼稻吸水较快,粳稻吸水较慢;种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较快,含水量高的吸水较慢;温度高时吸水较快,温度低时吸水较慢。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浸种催芽的法子逐渐被取代,但《耕织图》中对浸种这一环节的农时把握、农具巧用以及技术细节的描述,依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先进性。
(摘编自《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农耕文化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代程棨临摹《耕织图》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促进了农业科技传播。
B.楼璹《浸种》诗的首联与颔联描述了画面内容,颈联和尾联则补充了农时、农具和春秋时节的农
俗等信息。
C.乾隆和诗将“谷种”比作“人心”,赋予农耕活动情感寄托,与楼璃诗相比加入了对浸种意义的阐释。
D.浸种需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即可正常发芽,且吸水量与种子类型、水温等相关。
2.针对文中“只鸡祭句芒”农俗文化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芒是主管草木生长的孟春之神,祭祀句芒的习俗从周代延续至清末民初。
B.鸡被视为神兽,具有驱邪祈福的作用,故在祭祀句芒活动中,常被当作祭品。
C.祭祀句芒是孟春之月的重要仪式,体现了古代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与敬畏。
D.此农俗与其他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了祭祀春神的习俗,反映农耕与民俗的紧密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浸种是农耕生产的关键环节,需兼顾自然条件与技术细节。春雨过后,溪水上涨,农户将谷种装入竹篮,压上石块使其 ① ;选择此时浸种,既因立春后气温回升适合萌芽,也关联着 ② 的农俗传统;而种子萌发的核心条件,除充足水分外,还需 ③ 以保障酶的活化与呼吸作用及胚乳物质转化。
4.对文中谈及“祭‘春神’祈秋收”的内容是否保留,人们看法不一,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5.文中“浸种需把握农时”的理念,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思想有何共通之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清晨①
迟子建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②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②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什么的,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③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儿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我喜欢住在希楞柱里。我从小看到的房屋就是像伞一样的希楞柱,我们也叫它“仙人柱”。希楞柱很容易建造,砍上二三十根的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戳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它的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就成了火塘排烟的通道。我常在夜晚时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颗,但它们异常明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感到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唰唰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 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
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讲述了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②乌力楞:意为“子孙们”。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③希楞柱:鄂温克人居住的圆锥形的帐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不怕大地出现裂缝,将其视作“大地的闪电”,和玛克辛姆的反应形成对比,凸显了“我”面对自然困境的从容。
B.营地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但这一片土地上的星空、流水般的鹿铃声和清新的空气一直陪伴着我,所以我并不觉得孤单。
C.小说用倒叙手法回忆下山的表决过程,让回忆穿插现实,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有利于刻画出处于时代变革期的鄂温克族人的心理。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是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而且使叙事更加方便。
7.关于搬离大山相关情节的描述,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陋的希楞柱,稀缺的日用品,山上艰苦的生活等原因使得达吉亚娜等人选择逃离大山,搬迁至山下新的定居点。
B.“我”不愿意搬离大山而烧掉了桦树皮,达吉亚娜委屈地哭了,因为“我”的对抗使她完成不了全体搬迁的任务。
C.安草儿对于是否搬离大山没有明确的态度,他把桦树皮放在神鼓上,说明离开大山对他来说,并不是那么难以决定。
D.多数人选择下山生活,营地只剩“我”和安草儿,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侵入并战胜原始文明的否定。
8.小说描述了西班和安草儿在下山表决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这反映了两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语评价迟子建“以温情的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你对此如何理解 请以文中三处画线句为例分别加以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材料一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 ”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则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材料二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陨①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②。”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③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身,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 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节选自《柳河东集·箕子碑》,略有删改)
【注】①隕:跌倒,引申为困顿;②明夷:卦名,象征昏君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③彝伦:指常理、伦常。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向使纣恶A未稔B而自毙C武庚念乱D以图存E国F无其人G谁与兴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连接,与《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意义不相同。
B.克,战胜,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义不相同。
C.诚,确实,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意义相同。
D.而,连词,却,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而”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纣王淫逸无度,箕子劝谏无效,有人建议他离开,他为保全性命装疯成为囚奴,隐居弹琴来抒发悲愤。
B.比干认为君主有过错而臣子不以死进谏,百姓将无辜受害,因此选择了直言劝谏,最终被纣剖心而死。
C.殷纣王时期,大道背弃、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上天震怒不能使他受到警戒,圣人的教诲也不起作用。
D.臣子以死进谏显仁德但对保存宗祀无益,托身于新王朝能存祀却等于参与灭亡自己国家,箕子都不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
(2)率是大道,丛于厥身,天地变化,我得其正。
14.在柳宗元看来,箕子是“大人之道”的体现者。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听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②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②鸟指杜鹃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听”点明后文内容均由此而来。
B.颔联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地展现了筝声中的悲怨之情。
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句式与《春江花月夜》中相关诗句相似。
D.本诗情感非常丰富,借筝声传达心声,着眼点在于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
16.颈联中“独”与“空”二字炼字精巧,请加以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中秋前夕,洞庭湖风平浪静。你泛舟湖上,见月光洒在万顷碧波上,湖面平整光滑,湖水澄澈如玉,你不由吟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两句“ , ”。
(3)娉婷高洁的“芙蓉”往往被古代文人骚客运用于诗词中,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句子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此刻,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高处,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是一片倒扣的深蓝大海;脚下,被火红的太阳抚摸过的花海黄得耀眼,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让人感觉天地都是香甜的。极目所望是铺天盖地的黄色,浩门河在花海中间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 ),那种强烈的色差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恢宏气势。
① 你骑上单车徜徉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验。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牦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竞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作为陪衬的高处的巍巍青山、远处的霭霭雪峰以及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这景,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它 ② 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③ 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18.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得益彰 B.相映成趣 C.遥相辉映 D.交相辉映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留白”始自中国书法和绘画的部局艺术。观齐白石的虾,能感受到水的清澈;看徐悲鸿的马,能体昧到风的呼啸;赏马远的寒江独钓,能领略到大江的烟波皓渺,这便是中国画里的留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时可以通过想象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
21.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22.材料分析了留白艺术在《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运用之妙。请参照画线句,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写一段评语,要求评价内容合乎要求,结构完整。(5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来,社交媒体上刮起“敬自己”之风:有人敬只有三分钟热度的自己,没有坚持却愿意为热爱买单;有人敬倔强的自己,被生活扇了耳光却站得更直;有人敬不易的自己,没成大器却已花光所有力气……有人认为这是人们对自我价值的主动审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C(C项正确,乾隆的和诗首句“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将谷种比作人心,赋予了农耕活动情感寄托,并对浸种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如“含生生”寓意生机,这与楼璃诗侧重于描述画面和农事活动不同。A项,“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错误,程楽题写的是楼璃的律诗,而非自己创作。B项,“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描述的是立春祭祀春神的习俗,而非“春秋的农俗”。D项,“15%~18%的水分即可正常发芽”错误,原文为“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
2.(3分)D(原文仅提到楼璃的诗是“民间采风而成”,并未提及“其他历史记载”或“相互印证”,该表述属于过度推断,无文本依据。)
3.(3分)①充分浸泡在水中/与水充分接触/与水充分接触又有氧气②祭祀句芒祈丰收 ③适宜的温度和氧气/适宜的氧气
4.(4分)(示例一)保留
①这部分内容解释了浸种相关的农俗文化,如祭祀春神句芒的由来、仪式及意义,与《耕织图》“促进农耕文明传承”的核心相符;②补充了画面和诗句中“只鸡祭句芒”的文化背景,让读者理解古代农业活动中精神信仰与生产实践的关联,丰富了文本对农耕文明的呈现。
(示例二)不保留
理由:①文本核心是介绍“浸种”的农业技术环节,包括农时、农具、科学原理等;②“祭春神”属于民俗文化范畴,与浸种的技术操作关联较弱,删除后可使文本更聚焦于农业科技内容,避免偏离主题,让信息更简洁集中。
(评分说明:需清晰表明“保留”或“不保留”。第①点提到“农俗文化”“与农耕文明传承相关”“为研究古代农俗提供了珍贵文本依据”。第②点“补充诗句/画面背景”等关键词。支持不保留:需提到“偏离技术主题”“与浸种操作关联弱”“使文本更聚焦”等关键词。其他合理理由酌情给分。)
5.(6分)①两者均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2分)
②文中“浸种选在立春前后,依赖夜雨昼晴”,体现农耕需顺应季节、气候等自然时序;(2分)
③《齐桓晋文之事》中“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主张养殖与耕种需遵循生物生长规律与农时。(2分)
(评分说明:第①点“遵循自然/天时的规律”,如果提及“农业为本,农业是基础”,“农耕文明的现代启示”,“自然规律的深刻敬畏”,“先民天人合一的生产智慧”也可给2分,提及“以民为本”“朴素民本思想”可酌情给1分。第②③点分别结合文本“浸种依农时”与《齐桓晋文之事》“无失其时”“勿夺其时”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核心思想与目的。)
6.(3分)C(用“倒叙”错误,这里用的是“插叙”。)
7.(3分)A(B.达吉亚娜哭是对“我”有不舍、担忧和愧疚。C.“只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说明他心里关注的都是山里的事,不清楚桦树皮意味着什么,也不关注外界的事情,说明他没想过要离开大山。D.“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侵入并战胜原始文明的否定”说法错误,通过对比,表达的是现代文明对鄂温克族传统文明的冲击,并不是“否定”。)
8.(4分)①西班虽眷恋森林,却为了他人而选择下山,显示出他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②安草儿并未理解表决的意义,只专注他的驯鹿,随手抛却桦树皮,体现出他内心的天真与纯粹。
9.(6分)①处,作者将雨雪拟人化、情感化,用“老熟人”“看老”等诗意的语言描摹出“我”和雨雪亲密无间的脉脉温情,勾画出一幅唯美而苍凉的画面,隐含着“我”对传统文化的顽强坚守。
②处,作者以“菊花纹”“葵花纹”的生动比喻和“含着露珠”的诗意描绘,将人物的笑容与自然意象完美交融,温情地展现了鄂温克人质朴的生命形态和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坚守。
③处,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夹杂着“我”对“这团火”的激情,“这团火”既是写实,更具有文化象征意味,寄寓着“我”对山林和传统生活深深的爱恋和顽强坚守,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
(每点2分,扣住颁奖评语中关键词“温情”“诗意”“顽强坚守”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10.(3分)答案:CEG(原句:“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 ”“向使”是假如的意思,“纣恶未稔而自毙”是一个完整的假设分句,中间不能断,武夷又是另起句子的主语,故前面要断开;“武夷念乱以图存”对应“纣恶未稔而自毙”,根据句式对称,故“以图存”后断开。“国无其人”与“谁与兴理”,前者陈述状况,后者发出疑问,故需在“其人”后断开。)
11.(3分)D(D不正确,“而”分别表转折,却/表承接,就;A正确,“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是归属,隶属,意思不相同;B正确,“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是能够,意思不相同;C正确,均为确实。)
12.(3分)A(A“箕子为保全性命装疯成为囚奴”错。)
13.(1)(4分)作为臣子劝谏君主而不被听从就离去,这是揭露国君的过失而自己取悦于百姓,我不忍心去做。
(“彰”:揭露/昭示/彰显;“说”:同“悦”,取悦。“彰”“说”各1分,大意2分。)
(2)(4分)所有这些处世原则,都集中体现在他的身上,无论天地如何变化发展,他始终能坚持正道。(“率”:全部,“丛”:聚集、集中。“率”“丛”各1分,大意2分。)
14.(5分)①正蒙难:箕子身处乱世而坚守正道,遭囚禁而心志不灭。②法授圣:周兴后箕子献《洪范》,传授圣君治理之法。③化及民:箕子受封朝鲜后,推行教化,惠及百姓。
15.(3分)D(“着眼点在于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错误。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
16.(6分)①独:孤独。“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2分)②空:空寂。“空”表现出离人远行、思妇独守空楼的情景(或者写出了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的情景),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2分)“独”“空”两字,一写灯下人之孤独,一写楼之空寂,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2分)
17.(6分)(1)舶躺千里 旌旗蔽空
(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3)示例一: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
示例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
示例三: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燎沉香》)
示例四: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
18.(3分)C(A.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重点在于“互相配合,使优点更加突出”。B.相映成趣:互相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重点在于“互相衬托,产生趣味”。C.遥相辉映:远远地互相照耀、映衬。重点在于“远距离”和“互相映照”。D.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重点在于“交织在一起,互相照耀”,不特别强调距离。)
19.(3分)①如果/假如/倘若/当;②③不仅……而且/既……又/不但……·……
20.(4分)示例一:高处的巍巍青山、远处的霭霭雪峰、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作为了陪衬。示例二:高处的巍巍青山、远处的霭霭雪峰以及脚下的潺潺溪流,都成为了这片金黄的陪衬,它们一同被框入了镜头之中。
21.(3分)“部局”改成“布局”,“体昧”改成“体味”,“皓渺”改成“浩渺”
22.(5分)示例:这两句实写琵琶女演奏中音乐暂停的瞬间(1分),而诗人并未明说“幽愁暗恨”究竟是何种愁、何种恨,琵琶女此时是什么表情也没有介绍(1分),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琵琶女的怅惘,看得见“江心秋月”的清冷,摸得到船舫间的寂静,更能感受到空气里弥漫的、化不开的愁绪……(2分)(结构完整1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