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京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京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和田县京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
高一 语文试卷
共150分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72分)
阅读下面的信息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不同。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事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摘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能创造不凡。推崇工匠精神的企业一定是活力充沛的企业,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市场环境健康的国家。
B.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没有完成时,一个真正的“工匠”不可能对自己的产品满意,也无法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C.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而升级换代。
D.当前还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不良现象,这完全是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负面评价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匠精神不仅指炉火纯青的技术,还包含着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和超然的人生信念。
B.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根本在于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
C.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都体现出工匠精神。
D.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必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主张人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B.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无人问津,有人故意摔碎使酒香四溢,获得金奖。
C.老子认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D.“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的发明,使中国报业技术处于世界最前列。
4.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分)
5.同是论述“工匠精神”,但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地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金黄透亮”、“爬”、“斯斯文文”等词语描写了蚕儿即将吐丝时的色泽、动作、情态,烘托出孩子们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好奇。
B.小说对师生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这对我产生巨大影响,多年以后,“我”也回到母校当上了老师。
C.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有些村民对他并不认可。
D.老人两滴眼泪滴在上面,透露出蒋老师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和遗憾,现在遇到自己的学生,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将蒋老师与学生相处的一段短暂却难忘的经历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小说着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现蒋老师的独特形象特点与教育方式。
C.小说语言细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蒋老师与我们养蚕的故事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
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8.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蚕儿”作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书·李白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11.下列对文中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经: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D.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李白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天赋异禀,连出生都颇富神秘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他十岁时就通晓五经,曾梦见笔头生花,此后即才华横溢。
B.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C.贺知章对李白曾有知遇之恩。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D.李白天性崇尚自由。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13.将文中划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4.李白在长安时,“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后来,却又愿被“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这表现他怎样的思想品格? (3分)
(二)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①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显示出来。
B.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坐卧不宁,这种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情思。
D.尾联回应“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2)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妙用叠词,描写乡村寻常景象,展现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状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丰子恺在《我的母亲》一文中,②以一张四寸肖像为引子,③展开了一场视觉记忆的独特书写。④整篇散文画面感极强,⑤使读者亲眼看见了一位坐在八仙椅上,⑥眼神严肃、嘴角带笑的母亲。
母亲被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周围环绕着各色人等:工人、店伙、亲戚邻朋以及丰子恺自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母亲的位置——老屋西北角的八仙椅——在空间上其实处于边缘,但在功能上是“最为冲要”的核心。母亲端坐其上,各种事务络绎不绝,她或严肃或慈爱,应对纷烦人事时的智慧与从容,可见一斑。 。
对于母亲坐姿的记忆贯串了丰子恺先生不同的人生阶段,四岁、九岁、十七岁、二十二岁、三十岁、三十三岁,一以贯之的画面记录了时间的流逝,承载了温暖的记忆。一幅幅动态生成的坐姿特写,也为现当代文学画廊奉献了独一无二的母亲形象。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温暖。
丰子恺的《我的母亲》不仅是对童年生活的回顾,更是对母爱这一永恒主题的深情诵歌。
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对动态细节的捕捉,使纸面上的形象跃然而出,近乎影视特写镜头的表现力。
B.动态细节的捕捉,使纸面上的形象跃然而出,获得了近乎影视特写镜头的表现力。
C.这种对动态细节的捕捉,使纸面上的形象跃然而出,获得了近乎影视特写镜头的表现力。
D.动态细节的捕捉,使纸面上的形象跃然而出,近乎影视特写镜头的表现力。
19.文中四处画波浪线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络绎不绝 B.可见一斑 C.一以贯之 D.独一无二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4分)
22.请从画面内容和意蕴两方面解读丰子恺的这幅漫画。(4分)
图上文字为: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只有一次,是不耐久藏的东西;有人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奋斗心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第1页,共2页《和田县京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参考答案
1.A 2.B 3.B 4.①首先提出工匠精神内涵及弘扬它的必要性。
②接着分析我国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
③最后从三个方面论述怎样弘扬工匠精神。 5.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意义。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③材料三侧重论述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原因及做法。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工匠精神”展开多维论述:材料一从历史演变和哲学内涵切入,强调工匠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材料二系统阐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四大内涵,突出创新与协作;材料三从国家战略高度,论述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实施路径。三则材料由浅入深,既追溯传统又立足当下,形成传统价值与现代阐释的有机统一,共同构建了关于工匠精神的立体认知体系。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无法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错误。材料二提到工匠“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指工匠个人“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但并不意味着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没有完成时就得不到社会认可。
C.“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错误。原文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选项“只追求”表述太绝对。
D.“这完全是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负面评价所致”错误。原文说“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主要是不“尊崇工匠精神”和没有“形成相应体制”两个因素造成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根本在于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错误。材料三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而“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措施,并非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强调对待工作的恭敬、认真态度,与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的内涵一致。
B.表现出人的机智,是对商品的宣传途径,与工匠精神的核心(技术、品质、态度)无关,不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C.强调注重细节、脚踏实地,与工匠精神中“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追求一致。
D.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中国报业技术领先世界,体现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典型体现。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开篇直接定义工匠精神,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指出“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论述核心与必要性。
②接着从历史维度切入,先阐述我国古代“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再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为“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提供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
③最后提出弘扬工匠精神的对策:在社会层面,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风尚,扭转轻视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现象;在体制层面,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提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待遇;在个人层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打造“中国品牌”中实现个人价值。
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材料,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从多个层面论述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意义。
②材料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个方面”,侧重论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③材料三“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相应体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侧重论述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原因及做法。
6.D 7.B 8.。①活泼调皮。“我”爱养蚕,并因此而爬树受伤,喜欢跟着蒋老师一起外出实践;②感念师恩。蒋老师尊重学生的天性,与学生相处融洽,“我”深受影响,多年后回到乡村教书也与学生一起养蚕,传承蒋老师的教学方式。③教育情怀(坚守初心)。 “我”深受蒋老师的影响,回母校当老师,还带领孩子们养蚕,成为一名和蒋老师一样的老师。 9.①结构上,蚕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蚕儿讲述了蒋老师与学生一起采桑养蚕,后来却因此被调走的情节,而“我”受蒋老师影响,也成为一名老师;②内容上,蒋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养蚕而批评他们,反而与他们一起实践观察,这里作者将蒋老师比作蚕儿,有利于突显蒋老师默默为学生倾注心血的人物形象;③主旨上,借蚕儿比喻蒋老师,表达了作者对辛勤奉献教育事业的老师的敬佩与赞美。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 .“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错,蒋老师流泪的原因除了选项中所述的“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和遗憾”之外,还有受到学生行为的感动。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心理等细节描写”错误,文章在表现蒋老师的独特形象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时候,着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要紧紧抓住构成事件的故事情节。因此在回答本题时,要通过梳理文章内容,抓住人物的言行,先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由文中“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以及下文和蒋老师一块养蚕的事情可知我是一个活泼、调皮学生。
由“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可知,“我”深受蒋老师的影响,多年后回到乡村教书也与学生一起养蚕,传承蒋老师的教学方式,“我”是一个感恩的人。
同时,“我”深受蒋老师的影响,回母校当老师,还带领孩子们养蚕,成为一名和蒋老师一样的老师。“我”又是一个有着教育情怀的人。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鉴赏与理解小说的标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线索;小说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环境、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对本文来说,要从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人物来回答,同时还要联系作品的中心主旨。
就情节上来说,文章主要围绕“蚕儿”分为两部分,一是蒋老师与学生一起采桑养蚕,后来却因此被调走,另一部分是“我”受蒋老师影响,也成为一名老师,带领学生养蚕。两部分情节都和养蚕有关,蚕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就人物形象来说,文章通过描写蒋老师带领学生养蚕,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蒋老师像蚕儿一样,突显蒋老师默默为学生倾注心血的人物形象。
联系本文的中心主旨,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对辛勤奉献教育事业的老师特别是蒋老师的敬佩与赞美,而蒋老师正像蚕儿一样。
10.D 11.D 12.B 13.(1)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2)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14.李白在长安时恳请赐金放还表现了他崇尚自由、放荡不羁的精神追求;后又愿意跟随璘王,成为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表现他仍有“济沧生,安社稷”的伟大情怀。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段出自《唐才子书·李白传》,描绘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生平与个性。李白被描绘为天赋异禀、傲放不羁的诗仙,他才华横溢,受到贺知章等人的赏识,自比“谪仙人”。他的生活充满传奇与浪漫,既有被皇帝亲授羹汤的荣耀,也因个性直率而屡遭挫折。文章不仅展现了李白在诗坛上的才情与成就,还揭示了他内心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对李白的形象塑造鲜活生动。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乘舟”是动宾结构,“乘”为动词,“舟”是“乘”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C;
“自……至……”是完整的固定结构,“金陵”是地名,是“至”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旁若无人”是一个词语,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因此李白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的”错。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时期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错误,原文是“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可见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摘”,指摘;“以”,用来。
(2)补充主语“李白”;“悦”,喜欢;“焉”,那里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原文“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李白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遭到权贵的指摘和排挤,他本性高傲放达,恳求回乡,表现了他崇尚自由、放荡不羁的精神追求。
原文“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据此可知,虽然李白最后成了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但仍表现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15.D 16.①思乡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与亲人分离,倍思亲。
②飘零憔悴孤苦之感:诗人虽暂时安定,但“草木变衰”及下句“老”暗示诗人飘零、憔悴。
③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盼平定叛乱。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D.“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错误,情感分析错误,从诗中来看,首联中说“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一别”“长驱”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尾联中说“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诗人的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早日平定叛乱的盼望之情。
17.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遏”“掇”“暧”“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C 19.A 20.③句修改为:展开了一场对视觉记忆的独特书写。
⑤句修改为:使读者仿佛/好像亲眼看见了一位坐在八仙椅上。 21.“烦”修改为“繁”
“串”修改为“穿”
“诵”修改为“颂” 22.(1)画面内容:一位端坐的母亲在细心地给孩子削瓜,孩子站在左边欢喜地给母亲打扇。图上方题有“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的文字。
(2)意蕴:画面温馨和谐,情感纯真、无私。妈妈似乎在享受着削瓜的乐趣和儿子的懂事、乖巧,打扇者则仿佛在享受着为妈妈服务的满足感。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络绎不绝:多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往来不断,用来形容“事务”不恰当,此处可改为“纷至沓来”。
B.可见一斑:指从局部可推知全貌,用在此处形容母亲应对人事的智慧与从容,符合语境。
C.一以贯之: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始终,这里形容母亲的坐姿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一致性,符合语境。
D.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母亲形象的独特性,符合语境。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准确的能力。
首先看横线前的内容,是在讲对母亲应对人事等动态细节的捕捉,所以需要用“这种”来指代前文提到的“对动态细节的捕捉”,这样衔接更紧密,排除BD。
然后看后半部分,“近乎影视特写镜头的表现力”表述不通顺,缺少谓语动词,“获得了近乎影视特写镜头的表现力”结构完整,“获得”作为谓语,能让句子表意更清晰准确。排除A。所以综合来看,“这种对动态细节的捕捉,使纸面上的形象跃然而出,获得了近乎影视特写镜头的表现力”衔接最恰当,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句,成分残缺,应为“对……的独特书写”,所以可修改为:展开了一场对视觉记忆的独特书写。
⑤句,不合逻辑,“亲眼看见了一位坐在八仙椅上”应是虚写,是读者的感受,所以可修改为:使读者仿佛/好像亲眼看见了一位坐在八仙椅上。
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烦”侧重心情烦闷,“繁”侧重多而杂,“人事”多而杂应用“繁”,所以“纷烦人事”的“烦”应改为“繁”。
“串”多与连贯成串的东西相关,“贯穿”指穿过、连通,这里指记忆的连通,所以“贯串”的“串”应改为“穿”。
“诵”侧重朗读,“颂”侧重歌颂,“母爱”是被歌颂的对象,所以“深情诵歌”的“诵”应为“颂”。
2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1)画面内容:画面细致描述了漫画中的人物动作(母亲削瓜、孩子打扇)、人物状态(母亲端坐、孩子欢喜)以及文字内容(“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答案应将上述要素加以整理概括。
(2)意蕴:从人物互动(母亲削瓜、孩子打扇)出发,分析出画面传递的温馨和谐氛围,以及母子间纯真、无私的情感,母亲享受削瓜与孩子的懂事,孩子享受为母亲服务的满足感,答案要深入挖掘了漫画的情感内涵。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青春”的两种认知展开。第一种观点“青春只有一次,是不耐久藏的东西”,指向青春的时间属性——它以年龄为界,是生命中一段有限的时光,提醒人们要珍惜年华、把握当下。第二种观点“青春不是年华,而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奋斗心态”,则突破了时间的桎梏,强调青春的精神内核——它无关年龄,而关乎是否拥有进取的姿态、拼搏的热情。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时间维度的青春是精神维度青春的“载体”:年轻时的精力、勇气为奋斗心态提供了天然土壤。而精神维度的青春则是时间维度青春的“延续”:当生理年龄增长,若能保持昂扬心态,青春便不会真正褪色。在当下时代,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有些青年陷入“内卷”或“躺平”,忽视了时间青春的珍贵;也有些中老年人被“年龄焦虑”裹挟,遗忘了心态青春的力量。因此,写作需兼顾两者:既要承认青春时光的唯一性,呼吁在年少时奋勇拼搏;更要强调奋斗心态的持久性,阐明青春可以通过精神传承超越时间限制,避免将青春窄化为“某段年龄”或空谈“心态”而忽视当下行动。
写作时,文章开篇可从校园生活场景切入,引出“青春既是一段时光,更是一种状态”的核心观点。接着,先论述时间维度青春的价值,以高三学子挑灯夜读的例子,说明年轻时期的体力、创造力是奋斗的宝贵资本,若虚度则永不再来,呼应“不耐久藏”的警示。然后,转向精神维度青春的意义,列举“银发知播”群体虽年逾古稀,却仍以热情传播知识的事例,阐述心态对青春的延续作用,强调“奋斗心态”能打破年龄的边界。进而深入辩证分析:指出没有年轻时的拼搏积淀,晚年的“青春心态”会缺乏根基;而若仅有年少时光却无奋斗内核,青春便只是空洞的流逝。最后,联系当代青年使命,强调既要珍惜十七八岁的热血年华,在学习、实践中积累力量;也要树立“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信念,让奋斗心态伴随一生,在未来的人生节点上持续绽放青春光彩。
立意:
1.莫负少年时,更要守住少年心。
2.青春限时,奋斗不限时。
3.青春不是终点站,而是持续奔跑的赛道。
答案第1页,共2页和田县京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
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
高一语文试卷
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
共150分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72分)
不是各自为战。
阅读下面的信息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19分)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
材料一:
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
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不同。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
材料三:
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
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
具有重要意义。
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遇力的付出?没有臻于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
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
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
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
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
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事物、超凡品
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
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杨工匠精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
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
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
材料二:
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
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
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
所谓“爱岗”,就是要千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
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千出了一番
(摘编自陈吴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事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
A.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能创造不凡。推崇工匠精神的企业一定是活力充沛的企业,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市
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
场环境健康的国家。
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
B.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没有完成时,一个真正的“工匠”不可能对自己的产品满意,也无法得到社会的广泛
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摘银的重要原因。
认可。
第1页共8页
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