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季初一年级第一学月作业精练语文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积累与运用(共26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酝酿(liàng) 抖擞(sǒu) 黄晕(yùn) 咄咄逼人(duō)B. 着落(zhuó) 贮蓄(chǔ) 吝啬(lìn) 花枝招展(zhǎn)C. 棱镜(léng) 粗犷(guǎng) 静谧(mì) 应和( hè)D. 澄清(chéng) 池畦(wā) 淅沥(xī) 呼朋引伴(bàn)2.下列词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骄媚 静谧 化妆 花枝招展B. 喉咙 绿苹 粗犷 呼朋引伴C. 干涩 郎润 宽敝 淅淅沥沥D. 风筝 抖擞 健壮 咄咄逼人3.古诗文填空。(10分)(1)《观沧海》中,表现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寄托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3)《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4)《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抒发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之情的句子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春天来了,大地一片花枝招展的景象,让人赏心悦目。B.他咄咄逼人的语气,让在场的人都很不舒服。C.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D.一场春雨过后,小草争先恐后地从土里钻了出来。5.新学期伊始,七年级(1)班正在筹备“班级生活规划”主题班会,以下是几位同学提交的规划片段,其中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为了让班级更有凝聚力,通过制定共同的班级公约,使大家明确了行为准则。②班会筹备组计划先收集同学们的建议,再讨论公约内容,最后由全班投票确定。③我们不仅要遵守课堂纪律,还要积极参与班级活动,避免不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④另外,每周五下午安排一次班级大扫除,既能保持教室卫生,又能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A.① B.② C.③ D.④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春》《背影》《骆驼祥子》等。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C.《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天净沙”是题目,“秋思”是曲牌名。D.曹操是东汉末年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等。7.综合性学习。(6分)读书好似一次远足: 你与书中人物相遇,就好像是“有朋自远方来”。在书中,你可以和优秀的人物为伴,与深邃的思想共舞。七(1)班的同学们准备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读书 第划】班上要办一次以“读书” 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小郡设计了自己的手抄报栏目,请帮他再设计两个栏目,使手抄报的内容更丰富。(2分)栏目一: 名家作品品读栏目二: 读书方法汇编栏目三:栏目四:(2)【读书 交流】有观点认为“读书时,对书中的观点只能全盘接受,不能质疑,否则就是不尊重作者”。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材料:小哲读书时,只要是书中提到的观点,他都会完全认同,觉得作者的想法一定是对的,质疑作者就是不尊重人;而小涵则习惯在阅读时带着思考,遇到和自己想法不同的观点,会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她认为合理的质疑能让自己对内容理解更深刻。阅读(44分)(一)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8—11题。犁尖上的往事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大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如今,故乡的犁早已锈迹斑斑,无人问津,静静躺在老屋的角落,成了陈列品,而父亲,也和老犁一同,定格在记忆深处。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词句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文章开头写故乡“耕读传家”的遗风,为下文写父亲与犁的故事奠定了文化基调。B.谷雨时节父亲耕田时“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体现他对丰收的憧憬和对土地的热爱。C.父亲认为“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暗含对传统农耕方式的信任。D.文末写犁“锈迹斑斑,无人问津”,仅表达了作者对老犁被遗弃的惋惜之情。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10.文中写“铸犁头”场景时提到“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请从感官描写的角度赏析这句话。(4分)11.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犁尖上的往事”蕴含的多层主旨。(6分)(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6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①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②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注】①刘长卿,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少年居嵩山苦读,安史之乱后辗转江南,曾两度蒙冤下狱、遭贬谪,官至随州刺史。晚年因战乱弃官,漂泊淮南、吴越病逝。②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屋。一般指贫苦人家。1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首句“日暮”点明时间,“苍山远”以远景写山路漫长,烘托行旅的艰辛。B. 次句“天寒白屋贫”中“贫”字,既写茅屋简陋,也暗示主人生活的清贫。C. 第三句“闻犬吠”以动衬静,用犬吠声打破山村雪夜的寂静,为“夜归人”的出现做铺垫。D. 全诗以“宿”为核心,通过写投宿见闻,表达了诗人对芙蓉山主人热情好客的感激之情。13. 请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表填空。(4分)诗句 描绘的画面 情感日暮苍山远 夕阳西下,苍茫的山峦显得格外遥远 ①天寒白屋贫 ② 对茅屋简陋、环境凄清的感慨柴门闻犬吠 柴门外传来阵阵狗叫声 ③风雪夜归人 ④ 对雪夜归人的关切与画面的好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14分)钟氏之子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①闻之,语其父钟繇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④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⑤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①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的儿子,文学和政治才能都较为突出,对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有一定作用。②钟繇:三国时期曹魏重臣,著名书法家,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钟毓、钟会的父亲。③敕见:奉命进见。“敕”,帝王的命令、诏书。④既而:不久,随后。⑤何以:为什么。“何”,什么;“以”,因为。1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为形容词,意为“美好”,与成语“令名远扬”中“令”的意思相同。B. “语其父钟繇曰”中“语”读“yù”,为动词,意为“对……说”,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语”(说话)的意思不同。C. “值父昼寝”中“值”的常见义项有:①遇到、恰逢;②价值、价钱;③值班、值守;④当、轮到。结合语境,此处“值”应选义项①“遇到、恰逢”,而非义项③“值班”。D. “毓拜而后饮”中“拜”意为“行礼”,与成语“拜将封侯”中“拜”(授予官职)的意思相同。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B.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C.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D.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魏文帝召见钟氏兄弟,既因听闻二人有美名,也想亲自考察他们的应对能力。B. 面对魏文帝的提问,钟毓“汗出如浆”、钟会“汗不敢出”,两人的表现虽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皇帝的敬畏。C. 钟氏兄弟偷服药酒时,父亲“托寐以观之”,可见父亲是想暗中观察儿子们的言行举止。D. 钟毓“拜而后饮”是因为懂礼,钟会“饮而不拜”是因为不懂礼仪,所以父亲更认可钟毓的行为。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3分)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18.文中钟毓、钟会在应对魏文帝问询与偷饮药酒两件事中的表现截然不同,请结合具体言行,分析二人性格的差异及其体现的处事智慧。(5分)(三)名著阅读(共8分)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9—20题。【片段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与<山海经>》)【片段二】藤野先生将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藤野先生》)19.下面是对《朝花夕拾》的内容的理解或分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B.片段二中藤野先生认真为鲁迅修改讲义,体现出他对学术的严谨。C.片段一中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体现出她的善良、朴实。D.《朝花夕拾》中的文章都是鲁迅成年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没有涉及到他的青年时期。20.在《朝花夕拾》中,有不少人物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写出其中一位人物的名字,并分别结合所给片段和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他们让你印象深刻的原因。(6分)三、写作(共5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脑海中的往事像镜头一样连续不断地上演,无一不是生活中平淡的小事,却温暖得令人忍不住落泪。那温暖的时光,静静地流淌在心灵的最深处,它将永远温馨鲜活地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请以 “那件小事温暖着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散文等其他文体。②需结合具体生活事例展开,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事件过程,避免空泛议论。③合乎情理,不生搬硬套。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