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6届高三十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9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在孔子哲学里,理想个体需要树立“仁”的基本原则,而理想个体的公共准则则是“礼”。以“仁”和“礼”为中心,孔子提供了一种理想公共生活的范型。具体来说,在孔子哲学里,对于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而言,“仁”的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②首先是要在个体心中确立“仁”的原则。公共生活由共同体内不同个体参与而形成,对于儒家来说,良好的个体品德是一切公私生活的基石。《论语》中提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天下归仁”是一种理想的公共生活状态,而其前提在于个体自身是否按照“仁”来行事,这取决于个体能否“克己复礼”“为仁由己”。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取决于个体的道德素养,如果个体都能按照礼来约束自己,那么“天下归仁”的美好理想就能够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良好的公共生活建基于良好的个体道德品质,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公共影响力的人来说,他们的品德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③第二是在与人的公共交往中要落实“仁”的原则。在公共生活里,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与他人进行交往。在公共生活中,交往的对象可能是君主、卿大夫、同僚、朋友、老师、弟子、乡党以及陌生人等等,涵括了除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如前所述,仁者爱人的原则要体现在对于他人的关爱之中。关爱的表现形式不同,可能是忠、敬、信,也有可能是宽、恕、惠,随着对象不同而不同,但关爱无论如何都会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正如孔子回答“仲弓问仁”时所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从私人生活进入到公共空间以及从事治民的公共事务时,开始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人进行公共交往,个体的精神状态要发生变化。在公共生活中要约束自己、宽以待人,以公共性为优先原则,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这就是仁爱原则在公共生活中的具体体现。④第三是在政治生活中要体现“仁”的原则。中国古代,政治生活是公共生活的主要场域,也是孔子仁爱原则的重要运用领域。孔子强调为政者要依照仁爱原则推行政事,成为一个仁者。在评价作为为政者的管仲时,孔子就认为管仲符合“仁”的原则,“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管仲在公共生活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他不依靠武力实现了诸侯之间的会盟与和平,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灭下战乱稍停,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以公共生活的大德替代了个人之间的恩义。正是因为管仲在公共政治生活中的杰出贡献,所以即使他在关于公子纠的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但这也不影响他的仁德。(摘编自朱承《天下归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材料二:①孔子的公私观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孔子的公私观涉及了义利关系、为政理念和君民关系等方面。②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肯定了人们私利的存在,他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的天性,是人的客观需要之一,人们追求私利,有一定的正当性。孔子肯定人们追求私利的合理性,但是每个人在追求私利时要以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必要前提,不能违背道义去追求富贵。③孔子不仅反对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时损害别人的利益,还反对人们和氏族争利,当人们在追求私利同氏族的特权发生冲突,对“氏所以别贵贱”的西周传统构成威胁时,孔子就不会容忍了。他提出的“张公室”而“抑私室”,就是为国君争权的一种典型表现。孔子不反对百姓的私利,也不反对上层人士的权利,可是他反对统治者以权谋私,冉求做季氏的家宰,好敛财,孔子就让学生们批评他。④孔子反对苛政,肯定民生,强调富国强民,维护百姓的利益,把百姓的利益作为公平的标准。《论语·颜渊》中提到,有苦劝说鲁哀公在年成不好的情况下,把赋税降低到一半。这对鲁君本人来说无疑是损失,但鲁国的民众是鲁君的子民,民众用足也就等于鲁君本人用足。这种巧妙的劝说中,暗含一个警告,如果君主把民众的利益剥夺净尽,使他们无法生存下去,君主就再也不能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这表现出君民互相依存的整体价值结构。(摘编自高清宇《孔子的公私观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对于理想个体而言,“仁”是基本原则,“礼”是公共准则;理想的公共生活状态是“天下归仁”。B.在孔子看来,个体选择影响着公共生活,具有公共影响力的人的道德素养决定了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C.对于为政者,孔子强调其要用仁爱原则推行政事,他认为政治家的“仁”优先体现在公共生活中的公德上。D.在看待义利关系方面,孔子认为人应当有底线,他承认人求利的合理性,但反对违背道义去追求私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的公共生活主要是与他人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是涵括家庭成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成员身份复杂多样。B.孔子认为,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在自己心中、与人的公共交往中以及政治生活中,都要体现“仁”的原则。C.孔子支持维护氏族特权,但也反对统治者以权谋私,因此冉求做季氏家宰时好敛财的行为受到孔子的批评。D.孔子赞同鲁哀公年成不好时降低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因为君民是互相依存的,民众富足其国君才能富足。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宗明义,开篇就提出中心论题:以“仁”和“礼”为中心,孔子提供了一种理想公共生活的范型。B.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思路清晰有条理,说服力强。C.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旨在强调管仲虽符合“仁”的原则,但在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D.材料二引述《论语》中的言论,从义利关系、为政理念和君民关系等方面阐述孔子公私观的具体表现。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结构。(4分)答: ▲5.材料一提出“公德要高于私德”,而材料二又记载孔子肯定个人追求富贵的合理性。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请整合两则材料,阐述孔子是如何认识“个人私利”与“公共道义”之间关系的。(5分)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天坛十三记(之九)肖复兴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 是地震 还是战火 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晕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疖子有特殊的故事感”。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天坛的古柏是明线,由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对天坛古柏的深情。C.文章划线句中的“撕扯”可以替换为“嘶吼”,替换后更能表现时间在万物身上留下的痕迹,蕴含着时光的力量和岁月的沉重。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8.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请分别谈谈你的理解。(4分)9.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7小题, 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材料一: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自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暗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选自刘向《说苑·至公》,有删改)材料二: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苏秦始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法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选自刘向《战国策·刘向书录》,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令之前A若何以B言C我D行桀纣之道也E趣F说之G不解H则死。11.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乘,依凭,依仗,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义不同。B.烈,功业,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义相同。C.道,同“导”,引导,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义不同。D.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的“苟”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干,冲犯,与成语“豪气干云”“干霄凌云”的“干”意义相同。B.建,树立,与《谏逐客书》中“建翠凤之旗”的“建”意义相同。C.殚,竭尽,与成语“殚精竭力”“力殚财竭”的“殚”意义相同。D.因,凭借,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义相同。13.下列对材料中加双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连词,于是,与材料一中“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的“乃”词性、意义均不同。B.而,连词,表修饰关系,与材料二中“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而”用法不同。C.以,连词,表目的关系,与材料二中“齐之以礼”的“以”用法与意义均不相同。D.之,助词,的,与《愚公移山》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的“之”的意义相同。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始皇兼并了天下之后,询问群臣传位让贤与世袭哪一种做法是对的,除了鲍白令之,其他博士官没有一人回答。B.鲍白令之说秦始皇不可能像五帝那样禅让天下,秦始皇听后大怒,但在听了鲍白令之的解释后,秦始皇面带羞愧。C.材料二与杜牧《阿房宫赋》相似,都通过秦攻成守败的对比,指出攻守天下的策略应不同,治理天下要行仁义。D.材料二中刘向引用孔子的话,阐述了用刑罚和用礼教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肯定了德教与礼教对化民的重要性。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2)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战国策·刘向书录》)16.贾谊《过秦论》中说秦国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贾谊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①。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注]①山鸡,鸟名,形似雉。雄者羽毛红黄色,有黑斑,尾长;雌者黑色,微赤,尾短。古称鸐雉,今名锦鸡。传说自爱其羽毛,常照水而舞。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鹧鸪习性、羽色,次句将其与山鸡比较,突出其形貌高雅美丽。B.颔联状写鹧鸪生活环境,天空阴沉,雨水淋漓,黄陵庙宇,花瓣飘落。C.颈联转而写人,“游子”句紧承“啼”字,“佳人”句因鹧鸪曲而生发。D.尾联以鹧鸪悲鸣寄寓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鹧鸪悲苦生活的同情和怜悯。18.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现游子佳人的情感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3)《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导君主要谦恭自持,不要志骄意满的句子是:“ , ”。(4)作文课上,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5)《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当下乡村直播发展地很迅速,无论是大叔大妈,还是少男少女,都① (各显神通/各尽其职),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至。他们大力叫卖土特产品(特别是红薯),红薯成为当地的“宝贝”,( )。一些主播并不是只想着直播带货赚钱,他们还直播当地的山头水水和人情趣事,他们对家乡的热爱② (得意忘言/溢于言表),感染了很多人。新时代,在广茂无垠的乡村,他们为乡村振兴事业③ (添砖加瓦/锦上添花),接续惯斗。今天,乡村直播事业发展壮大不断,虽然搞活了当地的经济,当地老百姓的就业,还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20.请在括号中选择最符合语境的成语填入横线。(3分)① ② ③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今天,乡村直播事业发展壮大不断,不仅搞活了当地的经济,促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还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B.今天,乡村直播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搞活了当地的经济,促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还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C.今天,乡村直播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虽然搞活了当地的经济,促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还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D.今天,乡村直播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搞活了当地的经济,当地老百姓的就业,还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成为农民的“摇钱树”,成为地方政府的“致富经”,促进了农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B.促进了农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的“摇钱树”,成为地方政府的“致富经”C.成为农民的“摇钱树”,促进了农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致富经”D.成为地方政府的“致富经”,促进了农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的“摇钱树”23.文段中有几处错别字,请找出两个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① 改为 ② 改为三、写作(60分)24.请以“在城市中寻找一片荒野”为题,写一篇作文。(60分)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 800字。参考答案1. B(B.“具有公共影响力的人的道德素养决定了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错,原文是“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公共影响力的人来说,他们的品德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意义重大不意味着起决定作用。故选A。)2. A(A.“交往的对象是涵括家庭成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错,材料一第二段是“涵括了除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3. C(C.“旨在强调管仲虽然符合‘仁’的原则,但在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错,选项强调的重点是“在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而材料一原文是“即使他在关于公子纠的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但这也不影响他的仁德”,可见,文中强调的是管仲的公德要高于私德,他的仁德不受个人恩义的影响。)4.①按照总分的思路展开。②首先提出分论点:在与人的公共交往中要落实“仁”的原则;③接着从“公共交往”的对象的角度进行阐述;④最后从“仁”的表现的角度进行阐述。(一点 1 分,一共 4分)5.不矛盾。①孔子认为公共道义优先于个人私利 (1分),承认个人私利的合理性的同时划清公私界限 (1分),指出个人私利不能损害公共道义(1分)。②者相互统一,对个体私利的追求可以更好保护公共道义,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公共性关爱(1分);同时对公共道义的保护也能更好维护个体私利,这在君民互相依存的价值结构中可以体现(1分)。6. B(以帝王为例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人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拥弃权力,追求真我”不是文章突出的中心。)7. C(“可以替换”“更能表现”说法有误。“纠缠”含有凝滞、难解之意,更有岁月的沧桑感。如果替换成“嘶吼”,则会将历史的厚重感变成情感的宣泄,与后文“大疖子”“故事感和历史感”以及文章“岁月无声”的意境不匹配。)8.①前面写古柏庄严威武,生命长久,和庄严肃穆、历史悠久的天坛相配(2分)②结尾写斜立的古柏像日晷,直指天空,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如答“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或“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也可)相配。(2分)9.①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选材严。(1分)文章写天坛柏树,重点描写了一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突出天坛柏树生命力顽强等特点,体现了“选材要严”。(2分)②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开掘深。(1分)文章以天坛柏树为中心,写它的生命力,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树的作品,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体现了“开掘要深”。(2分)10. AEG(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11. C(A项“乘”,依凭, 依仗/冒着; B项“烈”均为“功业”;C项“道”,均同“导”,引导; D项“苟”,如果/苟且)12. D(A项“干”,均为冲, 冲犯; B项“建”,均为树立; C项“殚”,均为竭尽; D项“因”,凭借/沿袭。故选D。)13. D(A项“乃”,连词,于是/动词,是:B项“而”,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D项“以”,连词,表目的关系/介词,用,拿。D项“之”,定语后置标志,不译/主谓之间消独,不译。故选D。)14. C(“都通过秦攻成守败的对比,指出攻守天下的策略应不同”错误,《阿房宫赋》并未对秦的功成守败进行对比,杜牧也未论述攻天下的策略问题。)15.(1)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重点词:“揭”,举起;“云”、“响”,名作状;“赢”,背着;“景”,通“影”,名作状。一点1分。)(2)于是焚烧书籍,坑杀儒生,往上(往前)轻视尧、舜,向下(往后)藐视禹、汤、文王。(重点词:“上”“下”,名词作状语;“小”,小看,轻视;“邈”,轻视。一点1分,大意1分)16.①秦始皇建造高大宫殿,为了自己的享乐,耗费天下的资财;②秦始皇焚烧书籍,坑杀儒生,轻视王道;③秦二世变本加厉,对下不施行恩惠,不注重礼治与道德教化。17. D(“表达了诗人对鹧鸪悲苦生活的同情和怜悯”错误。尾联通过描绘鹧鸪在湘江辽阔、苦竹丛深、夕阳西下时相呼相应的场景,营造出凄迷悠远的氛围,实则烘托了游子、佳人的愁情,而非对鹧鸪悲苦生活的同情。故选 D。)18.①细节描写(直接描写):颔联描写游子泪下沾襟,佳人蹙眉两个细节,表现了人物羁旅和相思之苦。(3分)②环境烘托(侧面烘托):尾联选取“湘江”“苦竹”“落日”等意象,营造出空阔、凄迷的意境,烘托了人物孤苦寂寥的悲怆之情。(3分)19.(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5)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20.①各显神通 ②溢于言表 ③添砖加瓦 (一空1分,一共3分)21. B(画线句子有三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不断”是“壮大”的状语,应该提前,将“发展壮大不断”改为“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搭配不当,此处是递进关系,可将“虽然”改为“不仅”;三是成分残缺,缺少与“就业”搭配的谓语,造成了表达错误,在“当地老百姓”前面添加“促进了”。只有B修改正确。故选B。)22. A(“成为农民的‘摇钱树’”与前文“成为当地的‘宝贝’”衔接更紧密,把作用放在最后,也更强调红薯重要性和作用。故选A。)23.①“发展地很迅速”改为“发展得很迅速”;②“淋漓尽至”改为“淋漓尽致”;③“广茂无垠”改为“广袤无垠”;④“愤斗”改为“奋斗”。(改对1 个得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24.略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议说:“古代五帝传位让贤(禅让制),夏、商、周三王世袭(世袭制),哪一种做法正确 我将采用它。”七十多个博士官没有一人回答。鲍白令之回答说:“如认为天下公有,那么禅让贤人就是对的;如认为天下私有,那么世袭就是对的。所以五帝视天下为公有,三王以天下为私有。”秦始皇仰天长叹说:“我的国运承自五帝,我将以天下为公有,谁人可以在我之后接替天下呢 ”鲍白令之回答说:“陛下走的是桀、纣一样的道路,想要像五帝那样禅让天下,不是陛下所能做到的。”秦始皇大怒说:“你上前来!(你)凭什么说我走的是桀、纣一样的道路 赶快解释清楚,不能解释就处死罪。”鲍白令之回答说:“我请求解释这样说的道理。陛下修筑楼台上接云霄,宫殿连绵五里,造重达千石的大钟,后宫嫔妃数百,歌舞杂技艺人上千。兴建骊山宫室,一直到咸阳雍门接连不断。为了供自己享乐,耗费天下的资财,竭尽全国民力。这样偏颇自私不顾他人,陛下是所谓自己立业仅能保存基业的君主,怎么谈得上与五帝比德行,又谈何要以天下为公呢 ”秦始皇默不作声,没有什么话可回答他,面带羞惭的表情,过了好一阵,他才说:“令之这番话,是让众人憎恶我。”于是放弃了这个计划,再也没有禅让天下的意思了。材料二:在这个时候,秦国最强,诸侯国正弱,苏秦用合纵的方式联合他们,当时六国联合成为一体,来抵抗秦国。秦国惧怕,因而不敢向函谷关以东进兵,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的状况有二十九年。然而秦国国势强盛,地形有利,善于权谋的人,都以投奔秦国为首选。苏秦一开始也想让秦国采用连横策略,秦国没采用,因此才向东(游说诸侯)采用合纵策略。等到苏秦死后,张仪采用连横策略,诸侯听了后,开始向西侍奉秦国。因此到了秦始皇时期,凭借国境四面的险要,据有崤山、函谷关的天险,拥有肥沃的陇蜀之地,听从众人的策略,凭借六代先王的功业,蚕食六国,兼并诸侯,统一了天下。可秦国毕竟是依仗狡诈的谋略,结束于没有诚信笃实,没有仁义道德的教化,来凝聚天下的人心。依靠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相信一些小技巧或权谋作为治国之道,于是焚烧书籍,坑杀儒生,往上轻视尧、舜,向下藐视禹、汤、文王。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对下不施行恩惠,民间的情形不能向上传达给他;君臣互相猜疑,兄弟互相疏离;教化之道变得浅薄,纲纪败坏;拥有天下十四年,天下分崩离析,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他们的做法比起王道来,岂不是很遥远吗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能使天下人有羞耻之心,教化因此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用狡诈虚伪的方法苟活取悦他人,从统治者这么做,又怎么能给百姓做表率呢 秦朝的破灭,不也是应该的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