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不同,理解社会环境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等唯物史观。2.时空观念:在讲解不同地方行政制度时,可以通过行政区域地图的对比,更加直观的感受其变化,构架特定的时空框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完成每段史料配有的相应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4.家国情怀: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古人的智慧,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差异;从汉至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具体演变。教学难点:从秦至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学情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中,该单元讲解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通过中西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的学习。了解不同制度的共性与特性,进而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本课作为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第三课中国近现代制度打下基础,让学生在纵向了解制度的完整性,并与第二课西方政治制度形成横向对比,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选考历史的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们有一定的历史储备了,但政治制度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很多知识存在混淆现象包括很多概念解读不清,也未建起完全的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材料等直观形式,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任务引领、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多媒体资源 、 学练稿(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图片吸引学生,引入新课,图片展示的是毛公鼎、甲龟、2022习主席参加2022香港回归25周年庆祝大会,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设计意图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 体现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从夏朝到清朝 整个古代社会的时间轴。(一)夏朝——王位世袭制1.阅读两则材料,提出问题。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材料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礼记·礼运》请回答:思考题: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在政权性质、权力传承和社会形态上带来怎样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二)商朝——内外服制度2.通过讲解设置问题: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体现了什么特点?3.展示史料1甲骨卜辞: 辛巳卜,贞:呼伐羌方?材料2: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史记》材料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材料4:“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从中得出商朝时期的统治的哪些信息?(三) 西周的政治制度4.展示西周分封示意图,设置问题: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5.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宗法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总结宗法制制度的特点?【问题探究】6.展示:西周大盂鼎的图片。大盂鼎铭文拓片的图片。大盂鼎铭文的译文节选。(史料实证)(1)册命,说明周王和盂的关系如何?盂的职位的继承者将会是谁?(2)周王和盂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怎样的?(四)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从原始民主到君权加强7.史料两则: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左传·襄公十四年》史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史记·周本纪》思考:这属于哪一种史料?君主权力如何?【思考点】p2:8.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核心素养】9.史料一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史料二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左传·昭公七年》从材料可以看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从宏观层面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并说明本 节课在整个第一课中的地位。比较思考,总结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变化。识记地图,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掌握分封制、宗法、礼乐制度基本知识.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1.简要说明大盂鼎的 出土过程及其出土地点。2.重点说明大盂鼎的 铸造背景,让学生明白鼎中铭文的史料价值。3.小组讨论给出的几个问题:(1)册命,说明周王和盂 的关系如何?盂的职位的继承者将会是谁?(2)周王和盂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怎样的?思考:先秦时期君 主的的权力是绝对的吗? 这两则史料是什么类型的呢?学生要明白原始民主色彩是怎么体现的, 结合“道路以目”和“国 人暴动”的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总结思考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本节课有大致的把握。通过材料对比说明夏朝的政治制度。再追加思考题,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认识王位世袭制。通过地图的展示更加直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读图并在其中寻找关键信息的能 力,形成时空观念。提高学生根据材料概括、总结特点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1.让学生明白鼎中铭文的史料价值。2.通过阅读地 图册和鼎铭内容,让学生回顾复习分封制内涵和特点,包括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3.让学生能够 从铭文中找 出关键信 息,对内容 能够进行归 类、分析。4.通过史料铺 垫,学生能 够自己得出 分封制的进 步性,提高 学生的历史 解释能力。认识传世文献的价值和 作用。二、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制度借助示意图展示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再结合教材,讲授各官职的职能,相互作用。再补充教材所讲的文书制度。完善秦朝的中央制度。10.【史料阅读】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思考:文书制度的意义?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两汉的中外朝制度、尚书台11.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汉承秦制,承袭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皇帝担心丞相权力过大会威胁皇权。于是任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中朝,成为决策机构。而原有的丞相由拥有决策权变成了执行权。设置问题: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达到目的的方式是什么?12.隋——三省六部制结合教材和示意图,掌握三省六部分别是什么,以及各部门的职能。设置问题:三省六部制的意义是什么?三省六部制通过什么方式加强皇权呢?13.宋代二府三司制 思考: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14.元代的中书一省制 元朝废除以往的三省六部制,改为中书省一个。这与以往历朝历代的做法不太一致,设置问题:分析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15.明朝:内阁制明太祖朱元璋:1380年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并结合史纲上,梳理内阁的性质、特点、及职责。16.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为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跪受笔录。回忆:阅读课本P5并结合史纲上,梳理军机处的性质、职责、特点、影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17.材料中①②③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印证了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变化的哪些史实 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总结归纳】18.史料1: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汉书·刘辅传》史料2: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伸长统列传》史料3: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欧阳修《新唐书》史料4:“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又别置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宋史·职官志》史料5: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史·高鸣传》史料6: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明神宗实录》史料7: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清史稿》综上所述,思考总结秦朝到明清时期中央制度的特点?(二)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教师讲解:19.汉朝:(1)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思考:西汉初期,地方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思考:统治者如何解决问题?(2)西汉-东汉: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继承)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改称“州牧”。州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20.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隋唐至两宋自主学习:读课本P6第二段,梳理隋唐至两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2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元朝元朝设置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设置问题:根据此图并结合史纲上内容,归纳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4.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明清【问题探究】22.通过讲解设置思考题:从上表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学生活动通过各朝代中央制度的示意图,总结其职能以及作用。总结分析阅读史料分析概括问题。掌握各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史实。根据本课所学,小组合作讨论合作探究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秦简的内容。这部分对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要求提高,教师引导学 生总结出文书制度的特点。这部分是教材的新添加内容需要关注。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史料的类 型进行思考,认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价值,贯彻史料实证的价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总结概括答案的能力。可以通过行政区域地图的对比,更加直观的感受其变化,构架特定的时空框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总结概括答案的能力。【课堂总结】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着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政治制度的稳固保证了古代中华文明自我发展的一脉相承,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板书设计】【课后评价和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中的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材料阅读、示意图分析比较、回忆旧知等形式掌握先秦到明清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作出科学性的评价。但是由于课中容量极大,上课时间却极其有限,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新颖程度上、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正。试卷第12页,共13页试卷第1页,共13页答案第10页,共10页答案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