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张若虚及作品风格,探寻诗歌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提升鉴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情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情感,感悟人生哲理。第一课时一、文化常识1.走近诗人张若虚(约660年-720年),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作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另一首就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2.古今评说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闻一多评价: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探寻背景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他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二、初步感知1、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哪个意象贯穿全诗?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三、深入探究1)景物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2、思考:这几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2)哲理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3、思考: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作者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4、思考: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5、思考:“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 3)情感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6、思考: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使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要分析。意象积累白云: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扁舟: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张九龄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漂泊”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内涵。古代文人或为生计、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自由。第二课时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7、思考:赏析“裴回”“卷不去”“拂还来”的表达效果。8、思考:“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9、思考:这八句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10、思考: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意象积累捣衣: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砧)上,用木棒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捣衣机械重复的劳作和砧声的单调悠长,有助于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的作用。捣衣是中“思妇”主题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高考链接高考古诗词鉴赏之意境类题型(1)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3)巩固训练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探究答案1、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哪个意象贯穿全诗?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诗歌情节也随此五字逐步展开和逐步归结。“月”——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以“月”意象的四种状态为线索:月出、月悬、西斜、月落2、思考:这几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意象: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不飞、白沙不见意境: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情感: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3、思考: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作者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4、思考: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曹诗和苏诗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具有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便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哀而不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5、思考:“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①一轮孤月裴回中天,像在等待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②这句话承上启下。既紧承上文对人生与宇宙的沉思,又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同时也为下文由月及人展开的联想作铺垫。6、思考: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使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要分析。白云:飘忽不定。比喻游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两水分流之所,暗示离别之意。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明月楼: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思妇望月怀人之所。明月楼借指楼上的思妇。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7、思考:赏析“裴回”“卷不去”“拂还来”的表达效果。裴回:拟人手法,写出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特点。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感到怜悯而不忍离去;“卷”与“拂”:表明思妇的思念之苦,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记却做不到。8、思考:“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鱼龙、鸿雁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借用典故——“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古代书信称为“鱼雁”,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9、思考:这八句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用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10、思考: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巩固训练: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