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
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 2 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仰韶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红山遗址
2.距今约5800—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玉器在凌家滩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玉龙、玉鹰、玉人、玉猪以及原始八卦图玉版等,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和朴素的宇宙观。上千件精美玉器的出土表明该地区( )
A.手工业发展异常繁荣 B.步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C.拥有了较高的生产力 D.对宇宙形成科学认识
3.有学者提出,中国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存在独特的“玉石时代”。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首领墓随葬品以玉器为主,且不同区域文明均出土了大量玉器,但复杂的玉器组合仅见于大型石棺墓。据此,“玉石时代”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贫富差距出现,社会分层初步形成 B.国家制度成熟,中央集权逐步确立
C.农耕技术普及,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D.文字广泛使用,礼乐制度趋于完善
4.古书记录了夏朝前期的一桩动荡事件:第五任君王姒相被有穷氏的后羿取代,后羿又被伯明氏的寒浞篡权,寒浞屠灭了后羿和夏王相家族,而相的遗腹子少康借助有仍氏和有虞氏的势力,成功诛杀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统治。这起夏朝的“王子复仇记”可以佐证( )
A.夏王对地方实行直接统治 B.宗法制度已经瓦解
C.此时王位世袭制尚未形成 D.夏朝内部族邦林立
5.据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显示,绿松石多出土于大型墓葬,且该地区拥有大规模的绿松石作坊。同时期周边地区的绿松石风格与二里头极为相似,但数量却远不及二里头遗址。据此可知,当时( )
A.早期国家具有较强影响力 B.祭祀仪式的成熟规范
C.手工业技术标准化程度高 D.礼乐制度得以系统化
6.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①三哥(20岁)②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③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④二哥(22岁)
A.① B.② C.③ D.④
7.有学者将中国早期历史划分为“神话时代”(如三皇五帝)、“传说时代”(如夏朝)、“半信史时代”(如商朝早中期)和“信史时代”(如商朝晚期至周朝)。西方史学界在研究中国早期文明时,往往以商朝晚期作为可靠历史的起点,其主要依据是( )
A.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世系 B.商朝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巅峰
C.商朝建立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D.《史记》详细记载了商朝历史
8.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去拜见鲁隐公,薛侯以“先封”为由要求行礼位置的次序在前,滕侯反驳说:“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于是,鲁隐公安排滕侯在先。鲁隐公的做法( )
A.改革了晋谒礼仪 B.激化了嫡庶矛盾
C.破坏了分封制度 D.维护了宗法秩序
9.据西周青铜铭文统计显示,在涉及诸侯册封的62篇铭文中,有47篇提及“昭穆序列”、“嫡庶之辨”;涉及采邑继承的38篇铭文中,31篇强调“大宗立嗣”、“小宗附从”。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宗法原则渗透政治实践 B.铭文记载成为分封前提
C.诸侯权力依赖军事征服 D.采邑继承摒弃血缘关系
10.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封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已崩溃 B.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周王室权威得到加强
11.文献中所见的夏朝邦国多以“氏”为称,如有扈氏、彤城氏、褒氏等,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氏族组织结构。到了西周,邦国基本以“国”为称,如齐国、鲁国等。这一变化表明( )
A.血缘关系的逐渐淡化B.姓氏制度的变革C.国家从松散走向严密 D.早期国家的形成
12.通过建立历史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促进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下列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铁器牛耕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C.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士族门阀垄断官场——士族势力衰落
D.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加强对方国的控制
13.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朴素节俭;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A.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14.电视剧《狂飙》中的主角高启强凭借《孙子兵法》叱咤京海市,被称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产生的背景是( )
①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②君主专制集权形成
③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秦朝中央政府机构如图所示,它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①宗法分封 ②民主法制 ③分权牵制 ④君主专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司马迁的《史记》是典例。其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是部兼具史学与文学特色的名著。下列记载可能在《史记》中找到的是( )
①北京人用火 ②禹建立夏朝 ③秦始皇统一 ④汉景帝削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7.始皇帝除自封“皇帝”外,还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除谥号传统,皇帝继任者以数计之。以秦为水德,改历法、服色,数字以六为纪。秦始皇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旨在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
C.加强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意在推行阴阳家的五行说
18.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统治区域
C.维护了等级制度
D.借鉴了西周制度
19.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其中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深远影响的是( )
A.修筑驰道 B.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C.北击匈奴 D.焚书坑儒
20.东汉中期以后,“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太后凭借外戚掌握政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回权力,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实质是( )
A.皇权旁落,统治腐朽 B.贵族政治的回归
C.郡县制的瓦解 D.儒学地位的衰落
21.西汉以后,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传入大宛、安息,甚至西传至更远的罗马。这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文成公主入藏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市舶司的设立
22.汉武帝初平岭南时,其地“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后派官吏到岭南“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这些措施( )
A.提升了岭南的文明程度 B.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
23.“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同时,政府放松对商人的限制,“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西汉初年的这些举措旨在( )
A.恢复社会生产以稳固政权根基 B.增强商贸活动以优化经济体系
C.提升商人地位以调和阶层冲突 D.减轻行政负担以缓解财政困境
2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从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变为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变化主要说明江南地区( )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和手工业显著发展C.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D.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25.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北魏道武帝仿照晋制,在平城设置社稷。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又将社稷的设置与实封爵的封授相结合,体现受封者与皇帝的臣从关系。这反映出( )
A.门阀世族势力遭到打击 B.南北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C.北魏政权与族权相合一 D.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与内化
26.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如下,该表的变化反映了( )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A.豪强势力的膨胀B.专制皇权的弱化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27.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规定:“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材料中提到的赋税制度( )
A.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B.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C.旨在遏制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
28.下表为唐朝政府支配的课税户、课口的变化情况。为应对此种情况,唐朝( )
时间 课税户(户) 课口(口)
天宝十四年(755年) 5349280 8208321
乾元三年(760年) 758582 2370799
A.调整了征税的主要标准 B.实施了均田制缓解土地兼并
C.强化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D.取消了赋税征收中的人丁税
29.唐朝集体宰相制取代了汉朝领袖宰相制,然而三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和推诿。贞观年间设立的政事堂把三省连为一体,成为唐朝最高决策机构,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讨论并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然后奏闻画敕。这一举措( )
A.体现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 B.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C.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D.有效制约了皇权专制
30.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D.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二、材料题(40分)
31.(12分)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32.(16分)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摘自求实:《汉武大帝(解说词)》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开辟辽阔疆域”的主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6分)
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初期,中国政治制度处于延续和总结时期……传统的血缘关系和封建制始终支配着历史舞台,宗法家族是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统治者强调“家国同构”的理念。
材料二:
隋朝的盛衰兴亡,给唐太宗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农民大起义,使这个出身大贵族的雄豪子弟,不得不在事实前面,认识到劳动民众的巨大威力。纳谏和用人是唐太宗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他善用当时的人才,对隋朝制度继承创新,建立起唐朝制度。
——摘编自范文澜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西汉初期体现“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各一例(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唐朝继承创新的隋朝制度,并说明其中一项制度的意义(8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A A A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B D C A A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A B D B D A C B
31.(1)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2分)。
原因:生产手段的进步(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向中原移民;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或先进性)(每点1分,答出2点得2分)。
(2)例子: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影响: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每点2分,3点得6分)。
32.(1)举措: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设河西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每点2分,3点得6分)
(2)方式: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会盟;册封爵位,促进友谊(每点1分,任答4点得4分)。
(3)积极意义: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3.(1)西周:分封制(2分)。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2分)。
(2)唐朝继承创新的隋朝制度及意义
①制度一:三省六部制(1分)制度二:科举制(1分)
②三省六部制意义: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后世中央官制提供了典范。科举制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答一种制度的意义得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若答出两种制度的意义按第一个给分)
第6页 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