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B 2.A 3.C 4.D 5.A 6.B 7.C 8.D 9.D 10.C 11.A 12.B
13.A 14.D 15.B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16.诉求:通过改革法律、研究国际公法,废除列强“治外法权”,防止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这体现了当时民族意识觉醒和对国家主权的强烈维护的诉求;关注国际货币体系、金价上涨及赔款用金的亏损问题,要求“筹抵制之方”,这反映出对列强经济侵略的反抗和挽救财政危机的迫切性;强调推广西方农商之学,结合“江南地大物博”的优势“扩充仿办”,这体现了“实业救国”的诉求;承认西方科学的价值,同时借用“西学中源”说减少改革阻力,呼吁“精研绝学以为富强之基”,这折射出“科学启蒙”与“中体西用”的过渡性思想;科举考试突破传统儒学范畴,引入外交、经济、科技等实务议题,这反映了晚清教育转型的诉求。(每点3分,答出四点给12分)
17.(1)可从以下角度作答:
从史料来源角度作答,如出土的汉画像属于实物史料,是研究汉代社会风貌的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2分)
从史料内容角度作答,如拜谒图中“上身前倾”“躬身而拜”“磕头跪拜”“态度恭顺”等信息,展示了汉代注重礼节、崇尚礼仪的社会风貌;角抵图中人与牛角抵的激烈场景体现了汉代人骁勇刚健、崇战尚武的社会风貌;庭院生活图记录了富商贵族的富足生活,反映了汉代社会经济繁荣和富商贵族生活奢侈享乐的社会风貌。(6分)
(2)从史料类型角度可以补充《史记》《汉书》等文献史料或《说苑》等杂史小说史料。从史料内容角度可以补充有关儒家思想、地方豪强、商业发展、田庄经济等内容。
示例:补充《汉书》中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史料。(2分)
理由: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社会风貌。(2分)
18.清宫的太庙变为人民的文化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3分)
工人们要求增加生产技术的书籍,反映了工人要求提升建设国家的本领,顺应了新中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需求。(3分)
举行社会主义国家的图片展览、工人报告会和放映苏联电影等活动,反映了劳动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体现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3分)
文化宫播放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邀请劳动模范作报告,反映了工人崇尚英雄,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3分)(每角度3分,任答三个角度即可)
19.(1)①美国解释:冷战源于苏联的不安全感和扩张主义倾向,受俄罗斯历史经验影响。②苏联解释:冷战源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导致战争,只有社会主义制度能确保永久和平。③评价:美国解释强调地缘政治因素但忽略意识形态冲突;苏联解释强调意识形态但忽略大国争霸的现实;双方解释均有一定合理性但都不全面。(每点2分,共6分)
(2)①意识形态对立尖锐,双方互相视对方为根本威胁;②宣传斗争激烈,互相揭露对方制度缺陷;③意识形态影响外交政策与势力范围争夺;④双方都强调自身和平属性,指责对方具有好战本性。(每点2分,共6分)
20.示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源自于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人口规模巨大”根植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区别于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国家形态,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多民族、长历史的国家,14亿多的人口规模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中国在如此大规模人口体量的基础上,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得益于“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和“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不同于欧洲从帝国内部分裂出独立自决的民族国家,而是将帝国直接转化为统一的主权国家。这一过程保持了疆域、人口与族群的连续性,体现了中国体量之“大”。同时,通过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内塑强大政治认同,建立统一集中的财政军事力量。现代中国体量之大与结构之强,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势、六合同风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密不可分。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我们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论言之有理,有价值观的升华,而非单纯重复观点)(10分)
示例二: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对“协和万邦”的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区别于西方两极对立、隔绝闭塞的零和博弈,当代中国推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文明为基,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结论言之有理,有价值观的升华,而非单纯重复观点)(10分)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
回答选择题前,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统治者在施政过程中多是顺应民间礼俗。降至战国,各国君主利用权力通过“法”的方式对礼俗进行掌控行为增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B.富国强兵变法运动推动
C.基层社会控制力增强 D.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2.两汉期间,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相互论难,大的论争就达四次,皇帝常常“称制临决”,亲自仲裁经学问题。此外,史上有所谓“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诗》)三百篇作谏书”。这表明
A.经学对现实政治的影响很深 B.儒学理念向社会基层渗透
C.两汉时大一统格局逐渐形成 D.汉代帝王治国时儒法兼采
3.唐朝时期,大型海船远航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在中国广州、扬州、泉州、明州等地,中外船只“不知其数”,航运货物“堆积如山”。唐朝人对远航而来的船舶称作“南海舶”“西域舶”“南蛮舶”“昆仑舶”“师子舶”“婆罗门舶”,其中“波斯舶”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由此可知,唐朝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逐步摒弃了传统华夷观念
C.海外贸易繁荣兴盛 D.成为阿拉伯主要贸易伙伴
4.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学者扎马鲁丁上奏要求将各地舆图汇总起来,编纂大元国总图,该提议得到忽必烈的允准。作为彰显本朝舆地之广的《大元大一统志》涵盖地域为元朝治下的十行省及所属路府州县,但未将位于西亚、中亚及东欧各蒙古汗国纳入元朝疆域版图进行载述。这表明元朝
A.地图绘制技术水平达到新高度 B.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C.民族交流推动了文化学术进步 D.行政管辖与政治认同实现统一
5.明代官衙对于皇帝下达的诏旨如认为“事未稳”则须“执奏”,即暂不执行并上书质疑和反对。《明实录》记载,“执奏”成功有51次,失败有103次,结果不明6次。明代的“执奏”表明当时
A.存在对君权的弹性约束 B.国家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C.基层治理体系趋向完善 D.中央决策机制出现异化
6.清初,民间的富商经常通过向朝廷捐献大量资金,以获得监生,候补道台等名誉职位,从而跻身士绅阶层,同时,富商也投入巨资收集古籍善本,金石书画,并建造藏书楼,如扬州阮元所建“隋文选楼”就收藏超过两千五百部的“善本”。这些行为反映清代
A.社会发展暗藏危机 B.社会转型动力不足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7.与此前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增加了参议院“得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的条款,此外“法院”一章还增加了“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干涉”一条。这些调整
A.促使责任内阁制得以有效运转 B.单独针对袁世凯专权进行设计
C.利于深化民主程序与权力制衡 D.正式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
8.1924年12月,浙江萧山县的衙前农民协会创办了萧山衙前信用合作社。1926年秋冬至1927年春,湖南各地农民协会先后建立了8家金融机构。湖北农民协会也成立了多家农民信用合作社、这些金融机构以帮助农民生活,扶持农民生产为宗旨。其建立
A.遏制了农村高利贷的盘剥 B.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问题
C.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雏形 D.有利于巩固农民运动基础
9.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来自英国、法国、德国、苏联、波兰等欧洲国家的不少人士到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访问和报道。苏联记者指出:“(陕甘宁边区)开始实施立脚于政治机关之改革及民主制度的村、乡、县的全特区选举制运动……只有汉奸、叛徒、间谍等人剥夺投票权。”由此推断,欧洲在华人士的此类报道
A.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瓦解了国民党在思想舆论上的控制
C.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认可支持 D.有利于改变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10.1979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欢迎大家都来讨论农业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并专门开辟“怎样加快农业发展?”专栏,欢迎读者发表意见、进行探讨并予以选登。此举意在
A.集中群众意见,推进国企改革 B.引发群众共鸣,带动乡村振兴
C.促进思想解放,交流改革经验 D.力求集思广益,发展乡镇企业
11.有学者指出,亚历山大采用东方的礼仪习俗,在赢得当地平民好感、争得波斯贵族支持的同时,并未完全得到马其顿和希腊将士的支持,反而招致了他们的不满与愤恨,而且也使马其顿官员之间因礼仪习俗产生了分歧。该学者意在说明,亚历山大的此种做法
A.埋下了帝国分裂的隐患 B.引起帝国内普遍不满
C.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D.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12.13世纪中叶起,德意志西南地区庄园逐渐松弛,农民在公地上拥有狩猎、捕鱼、放牧和采集木材等权利。然而,到了15~16世纪,领主开始严格限制农民在公地上的经济活动,尤其是狩猎。这一变化反映了
A.王权走向强化的需要 B.土地商品化的转型趋势
C.贵族垄断特权的诉求 D.农民与领主矛盾的加剧
13.维加(1562—1635)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其代表作《羊泉村》描绘了人民团结战斗的精神,歌颂了农民不畏强暴和争取自由生活的正义斗争。同时,作者把西班牙国王描绘成维护民族和人民利益的明主贤君。这从侧面说明,当时的西班牙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B.贵族势力膨胀威胁君主统治
C.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较缓慢 D.价格革命造成民众生活恶化
14.1826年,巴西与英国签署“禁止奴隶贸易条约”,以换取英国对其作为独立国家的外交承认。但该条约未能发挥出实际功效,巴西奴隶贸易反而日益猖獗。据统计,1826~1850年,巴西“进口”黑奴79万余人,占到同期大西洋区域贩卖黑奴总人数的64.6%。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A.英国霸权体系存在实际局限 B.工业化扩大了巴西劳动力的需求
C.国际条约体系缺乏有效约束 D.巴西单一经济结构的延续和发展
15.十月革命后,东线俄招华工陷入缺乏管理、生机断绝的困苦境地,有的被迫回国,有的加入了工人赤卫队,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1919年1月,英国驻华公使面晤北洋政府外交次长,称英国得到情报,莫斯科及近郊有一万名“过激主义”的华工;北洋政府认为“将来彼若果回国,乃中国一大险事”。由此可知
A.旅俄华工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 B.十月革命冲击世界格局
C.英国和北洋政府实行情报共享 D.北洋政府反对华工回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为1902年江南乡试第二场题目(策五道)。
1 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  
2 证明公法他国能否干预内务之例以慎邦交而维国炳策。
3 各国已改用金币始于何时?金价日增,其故安在?主之者何人?若中国偿款用金,亏损甚钜,拟亟筹抵制之方策。
4 农商之学,泰西讲求极精,其见诸著述不少,江南地大物博,易推行何者,当扩充仿办策。
5 欧洲格致(科学)多源出中国,宜精研绝学,以为富强之基策。
——整理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补行庚子辛丑 恩正科江南乡试》
指出1902年江南乡试第二场题目所反映的晚清社会的时代诉求,并结合材料进行说明。(12分)
17.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折射出汉代南阳独具特色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类型 简介
拜谒图 有一尊者,头戴冠帽,身着长衫,正襟危坐,神态傲然,对面一人上身前倾,躬身而拜,其身后众人磕头跪拜,态度恭顺。
角抵图 图中刻有一牛,头生双角,低头猛抵,野性十足,右侧之人一手挥拳,一手握斧,与牛迎面搏斗;角抵不仅需要力量和勇气,还要机敏和速度。
庭院 生活图 (富商贵族)重重的院落,曲折的迥廊,楼阁相连,点缀着池苑台亭、树木花草;大门外旁立着执戟持盾的门卫,迎来送往;大堂上男主人正襟端坐,侍者肃立其后;阁楼上女主人凭栏远眺,女仆们簇拥侍奉。
——摘编自王博濒《南阳汉代社会风貌在汉画像石中的折射》
(1)说明出土的汉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社会风貌的史料价值。(12分)
(2)若要进一步探究汉代社会风貌,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史料?请举例说明。(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文化回到劳动人民的手中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原是清宫的一部分,名为“太庙”,只限“有闲阶级”的游赏;解放后,这份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建筑起来的遗产才收了回来。
文化宫先后举行过介绍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图片展览会。文化宫每周放映电影两次,放映过《永远的秘密》《小英雄》等富有教育意义的苏联影片。文化宫邀请石景山工人厂长刘英源、东北创造新记录的英雄赵国有等作报告,使数万工人不但听到了活生生的故事,而且见到了英雄本人,进一步启发了他们的劳动热忱。文化宫的图书馆有书四千册,报纸五六十种,还有幽静的阅览室。工人们要求:希望多备一些可以帮助提高生产技术的书籍。文化宫组织了工厂文艺活动委员会,推动文艺工作者下厂,创作工人喜爱的作品,使“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成为有组织的行动。
古老的太庙,变成了劳动人民的乐园,这是劳动人民给文化宫的评价。千万工人不仅掌握生产的武器,还要掌握文化武器,为祖国创造无穷的幸福。
——摘编自《人民画报》(1950年,第七期)
说明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社会状况。(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我们必须认识到,苏维埃政权对世界事务采取神经质态度的根源,在于俄罗斯传统的不安全感。作为一个生长在广袤平原的农业国家,俄罗斯长期与更具侵略性的邻国为伍。斯大林的外交政策既有意识形态的考量,更深受俄罗斯历史经验的影响。当红军在1945年推进至中欧时,这种不安全感转化为对势力范围的执着追求。正如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所言:‘波兰对俄罗斯不仅是荣誉问题,更是生死攸关的安全问题。
——摘自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1946年2月)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必然产生战争,这是列宁主义的基本论断。第二次世界大战证实了这一判断。苏联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牺牲,但也借此将势力扩展至东欧。现在,我们需要巩固这一成果。西方国家的反苏宣传不足为惧,重要的是让人民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确保永久和平。在宣传工作中,要突出苏联的和平形象,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战争本性。
——摘自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亚历山德罗夫的报告(1947年9月)
(1)根据材料分析美苏双方对冷战起源的不同解释,并评价其合理性。(6分)
(2)结合材料谈谈冷战初期意识形态对立的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阐明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之所以区别于“西方式”,是因为其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归根到底是因为其内生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摘编自段治文、张晓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明根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