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 2026届高三上学期 9月月考数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8小题,每小题 5分,共 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 i = 2 i,则| | =( )
A. 5 B. 5 C. 3 D. 1
2.下面四个条件中,使 > 成立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是( )
A. > + 1 B. > 1 C. 2 > 2 D. 3 > 3
→ → →
3.一物体在力 的作用下,由点 (5,0)移动到点 (2,4).若 = ( 2,3),则 对该物体所做的功为( )
A. 18 B. 2 C. 2 D. 18
4.将 4 个不同的小球放入 3 个不同的盒子,其中每个盒子都不空的放法共有( )
A. 34种 B. 43种 C. 18 种 D. 36 种
( + )
5.若函数 ( ) = 13 在区间(0,2)单调递增,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 ∞,4] B. [4, + ∞) C. [ 4, + ∞) D. ( ∞, 4]
6.设 1, 2是椭圆和双曲线的公共焦点, 是它们的一个公共点,且∠ 1 2 = 60°,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2,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A. 2 10 2 15 B. 5 C. 2 D. 2
7.已知函数 ( ) = sin + cos2 2 ( > 0)的图象经过点 0,2 3 ,若 ( )在 0, π 上没有零点,则 的取值
范围为( )
A. (0,1) B. (0,1] C. 0, 23 D. 0,
2
3
8.已知函数 ( ) = 1 3 + 1 2 + + ( ≠ 0), ′(2) = 3 2 3,则 ( )在区间( )上一定存在极值点.
A. 12 , 2 B. 2,
7 C. 1, 5 D. 72 2 4 , 3
二、多选题:本题共 3小题,共 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9.对于给定的异面直线 、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存在平面 ,使得 ⊥ , ⊥
B.存在直线 ,使得 同时与 、 垂直且相交
C.存在平面 、 ,使得 , ,且 //
D.对于任意点 ,总存在过 且与 、 都相交的直线
10.已知 , , , 四点均在双曲线 : 2 2 = 1 上,则四边形 可能为( )
第 1页,共 9页
A.等腰梯形 B.菱形 C.矩形 D.正方形
11.已知函数 ( ) = 2sin | |的最大值为 0,则 的值可能为( )
A. 3 5π B. 3 4π 2π π3 3 C. 3 3 D. 3 + 3
三、填空题:本题共 3小题,每小题 5分,共 15分。
12.过三点 (0,0), (1,1), (4,2)的圆的方程为 .

13.已知非零向量 , 满足 = 2 ,则 = .
14.已知数列 满足: 1 = 1, 2 = 2, 3 = 3, 4 = 4, 5 = 5,且当 ≥ 5 时, +1 = 1 2 1,
若数列 满足对任意 ∈ ,有 = 1 2 22 1 2 2 ,则 5 = ;当 ≥ 5 时, = .
四、解答题:本题共 5小题,共 77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 13 分)
2 21在 中,sin = 3 ,∠ = 60°.
(1)求 ;
(2)从条件①、条件②这两个条件中选择一个作为已知,求 的面积.
sin = 5 3条件①: 14 ;
条件②: = 58 .
注:如果选择多个符合要求的条件分别解答,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16.(本小题 15 分)
如图所示,已知四棱锥 中, 是直角梯形,∠ = ∠ = 90°, ⊥平面 , = =
= 2 = 6.
(1)求点 到平面 的距离;
(2)求二面角 的正切值.
17.(本小题 15 分)
已知抛物线 : 2 = 2 ( > 0)仅经过 1(2,2 2), 2(3, 6), 3(3, 6)中的一点.
第 2页,共 9页
(1)求 的方程;
(2)过 的焦点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交 于点 , 和点 , ,设线段 , 的中点分别为 , ,求证:
直线 过定点.
18.(本小题 17 分)
在必修一中,我们曾经学习过用二分法来求方程的近似解,而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艾萨克·牛顿与德国哲
学家、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其中牛顿在《流数法与无穷级
数》( )一书中给出了“牛顿切线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具体步
骤如下:设 是函数 = ( )的一个零点,任意选取 0作为 的初始近似值,曲线 = ( )在点 0, 0 处
的切线为 1,设 1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为 1,并称 1为 的 1 次近似值;曲线 = ( )在点 1, 1 处的切线
为 2,设 2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为 2,称 2为 的 2 次近似值.一直继续下去,得到 1, 2, 3,…, .一般
地,作点 , 处曲线 = ( )的切线 +1,记 +1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为 +1,并称 +1为 的 + 1 次
近似值,称数列 为牛顿数列.
(1)已知函数 ( ) = 3 2 + 2 5 的零点为 , 0 = 1,求 的 2 次近似值.
(2)函数 ( ) = 2 + + ( , ∈ )的两个零点分别为 , ( < ),数列 为函数 ( )的牛顿数列,若
数列 满足 = ln ∈ , = 2025, > . 1
(ⅰ)证明: 1 < 2 =1 2025;
(ⅱ)在 与 +1之间插入 个数,使这 + 2 个数组成一个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在数列 中是否存在 3 项 ,
, ,(其中 , , 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这样的 3 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9.(本小题 17 分)
甲、乙两人比赛,比赛规则为:共进行奇数局比赛,全部比完后,所赢局数多者获胜.假设每局比赛甲赢的
概率都是 (0 < < 1),各局比赛之间的结果互不影响,且没有平局.
(1) = 12,若两人共进行 5 局比赛,设两人所赢局数之差的绝对值为 ,求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2) = 23时,若两人共进行 2 + 1( ∈
且 ≥ 2)局比赛,记事件 表示“在前 2 1 局比赛中甲赢了
( = 0,1,2, , 2 1)局”.事件 表示“甲最终获胜”.请写出 2 =0 , 1 , ,
2 1 = +1 的值(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3) 1若两人共进行了 2 1 ∈ 局比赛,甲获胜的概率记为 .证明:2 < < 1 时, +2 +1 < +1

第 3页,共 9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2 + ( + 3)2 = 25
13.12/0.5
14.65
;70
15.解:(1) 2 21因为在 中,sin = 3 ,

由正弦定理sin = sin ,
= 2 21sin 3 ,
2 21
因为∠ = 60 ,所以 = 3 sin60° =
2 21 33 2 = 7;
(2) 5 3若选择条件①:sin = 14 ,
sin = 5 3因为在 中, 14 < sin60
,所以 < ,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 < 60 ,
所以 cos = 1 sin2 = 1114,

sin = sin + = sin 60° + = sin60°cos + cos60°sin = 3 11 + 1 5 3 4 32 14 2 14 = 7 ,
第 4页,共 9页
7 5 3 5 7
又由正弦定理得 = sin sin = 3 × 14 = 7 ,
2
所以三角形 的面积为:
= 1 sin = 1 × 7 × 5 7 4 3 10 32 2 7 × 7 = 7 ;
= 5若选择条件②: 8 ,
将 = 7, = 58 代入余弦定理
2 = 2 + 2 2 cos ,
7 = 2564
2 + 2 5 28 =
49 2
64 ,
8 7
解得: = 7 ,
5 8 5
进而得 = 8 × 7 7 = 7 7,
所以三角形 的面积为:
= 12 sin =
1 5 7
2 × 7 ×
8 7 3 10 3
7 × 2 = 7 .
16.解:(1) ∵ ⊥平面 , , 平面 ,
∴ ⊥ , ⊥ ,
又∠ = ∠ = 90 , , , 两两互相垂直,
则以点 为坐标原点, , , 分别为 轴, 轴,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 = = = 2 = 6
∴ (0,0,0), (0,0,6), (6,0,0), (3,6,0), (0,6,0),
∴ = (0,0,6), = (3,6, 6), = (6,0, 6),
设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 = ( , , )
∴ = 0 3 + 6 6 = 0 + 2 2 = 0 即 = 0 6 6 = 0 = 0
令 = 1,可得 = 1, = 12,
∴ = 1, 12 , 1 ,
第 5页,共 9页
记点 到平面 的距离为 ,
0×1+0×1+6×1
则 = =
2 = 4

1 212+ 2 +1
2
所以点 到平面 的距离为 4.
(2)由( 1 )可知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 = (0,0,6),
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 1, 12 , 1 ,
设二面角 的平面角为 ,
由图可知 ∈ 0, π2 ,
0×1+0×1+6×1
cos = cos = 2 = =
2
3,
6× 12+ 1
2
+122
由图知,二面角 为锐二面角,
2 4
所以二面角 的余弦值为3,正弦值为 1 9 =
5
3 ,
∴ 5二面角 的正切值为 2 .
17.解:(1)抛物线 : 2 = 2 关于 轴对称,而点 2(3, 6), 3(3, 6)关于 轴对称,
若点 2, 3之一在抛物线 上,则另一点必在该抛物线上,不符合题意,
因此点 1(2,2 2)必在抛物线 上,(2 2)2 = 2 2,解得 = 2,
所以抛物线 的方程为 2 = 4 .
(2)由(1)知,抛物线 的焦点 (1,0),显然直线 , 都不垂直坐标轴,
设直线 的方程为 = + 1 1,则直线 的方程为 = + 1,
= + 1
由 2 = 4 消去 得
2 4 4 = 0,设 ( 1, 1), ( 2, 2),
则 1 + 2 = 4 ,线段 的中点 (2 2 + 1,2 ),
2 +2
同理得线段 的中点 ( 2 2 2 + 1, ),当
2 ≠ 1 时,直线 斜率 =
2 2 2
=
2 1

2

直线 方程为 2 = 2 1 ( 2
2 1) ,整理得 = 2 1 ( 3),直线 过定点(3,0),
当 2 = 1 时, (3,2), (3, 2)或 (3, 2), (3,2),直线 : = 3 过定点(3,0),
所以直线 过定点.
第 6页,共 9页
18.解:(1)函数 ( ) = 3 2 + 2 5,求导得 ′( ) = 3 2 2 + 2,
则 ′(1) = 3,而 (1) = 3,
= ( )在 = 1 处的切线 1方程为 ( 3) = 3( 1),即 3 6 = 0.
令 = 0,得 = 2,则 (2) = 3, ′(2) = 10,
= ( )在 = 2 处的切线 2为 3 = 10( 2)
17
,令 = 0,得 = 2 = 10,
2 17所以 的 次近似值为10.
(2)( )因为 ( ) = 2 + + ( , ∈ ),则 ′( ) = 2 + ,
可得 = 2 + ′ + , = 2 + ,
过点 , 作曲线 = ( )的切线 +1: = ′ ,
2+ + 2
令 = 0,得 +1 = ′
=


2 +
= 2 , +
2 2
则 = ln +1 = ln 2 + = ln 2 +1 +1 2 2 2

2 +
+ =
又因为 , 是函数 ( ) = 2 + + 的两个零点,则 = ,
且 < < ,则 > 0,
2
可得 = ln
2 2 2= ln 2 +
2
+1 2 2 2 2 + 2
= ln = 2ln = 2 ,
故数列 为等比数列;则 = 2025 2 1,
1
1 1
所以 =1 =
1 1 1 1 1 1 2 2 1 2
2025 20
+ 21 + 22 + + 2 1 = 2025 · 1 =1 2025
· 1 2 < 2025;
2
( )由( )知 = 2025 2 1, +1 = 2025 2 ,所以 +1 = + ( + 2 1) ,
第 7页,共 9页
= +1 = 2025 2
1
所以 +1 +1 .
假设数列 中存在 3 项 , , (其中 , , 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
1 2 1 1 2
则 2 =
2 2 2 2 2 2
,所以 +1 = +1 +1,即 +1 = +1 +1,
22 2 +
即( +1)2 = ( +1)( +1),
又因为 , , 成等差数列,
所以 2 = + ,
所以( + 1)2 = ( + 1)( + 1),
化简得 2 + 2 = + + ,
所以 2 = ,
又 2 = + ,即 4 2 = 2 + 2 + 2
所以 2 + 2 2 = 0,
可得: = = 与已知矛盾.
所以在数列 中不存在 3 项 , , 成等比数列.
1 2 1 3 1 419.解:(1) 的可能取值为 1,3,5, ( = 1) = C2 55 × 2 × 2 × 2 = 8, ( = 3) = C
1 × 1 15 2 × 2 × 2 =
5 5
16, ( = 5) =
1
2 × 2 =
1
16,
的分布列为:

1 3 5
5 5 1
8 16 16
( ) = 1 × 58+ 3 ×
5 1 15
16 + 5 × 16 = 8;
(2)当 0 ≤ ≤ 2 时, < + 1 < + 2 ≤ < 2 +12 ,
故乙最终获胜,则 2 =0 = 0,
当 = 1 时, < + 1 = < 2 +12 , + 2 = + 1 >
2 +1
2 ,
2 2 4
故只有最后两场甲全赢才能最终获胜,故 1 = 3 = 9,
第 8页,共 9页
当 = 2 +1 2 +1时, = < 2 , + 2 > + 1 = + 1 > 2 ,
= C1 × 2 1 2
2 8
最后两场甲至少赢一场才能最终获胜,故 2 3 × 3 + 3 = 9,
当 + 1 ≤ ≤ 2 1 + 2 > + 1 > ≥ + 1 > 2 +1时, 2 ,
故甲最终获胜,故 2 1 = +1 = 1;
(3)证明:结合(2),由全概率公式得:
= C 1 +1 2 1 1(1 ) 2 + C 2 1 (1 ) 1 1 (1 )2 + C 2 1 (1 ) 1
= 1 1 + C2 1 (1 ) 2 C 2 1 (1 ) 1 (1 )2
= +1 + C2 1 (1 ) C 2 1 (1 ) +1 = + C 2 1 (1 ) (2 1),
所以 +1 = C2 1 (1 ) (2 1),
1
当2 < < 1 时, +1 > 0,
+1 +1
(2 +1)!
+2 +1 C2 +1 (1 ) +1(2 1) C
+1
2 +1 (1 )= ( +1)! !
(1 )
又 C +1 2 1 (1 ) (2 1)
= C = (2 1)!2 1 !( 1)!
= 4 +2
2
+1 (1 ) < 4 (1 ) ≤ 4
+(1 )
2 = 1,
因为 +1 > 0,所以 +2 +1 < +1 ,即 + +2 < 2 +1.
第 9页,共 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