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5-2026(上)10月月度质量监测
高 二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以巩固政权,这一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
B.加强了周王统治,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
C.使中央有效地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诸侯势力的膨胀
D.使周王朝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统治秩序
3.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4.13世纪,英国出现了专职法官,其法官的薪俸主要来自法庭诉讼的收入,而不是由国王发放的俸禄,国王和议会不能任意修改或者废除普通法。此外,如果国王违反封建法,封建贵族甚至还可以反抗国王。这些现象客观上
A.保障了议会的立法职能 B.为有限王权形成创造了条件
C.确保了文官的中立地位 D.完善了英国司法审判的程序
5.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1世纪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行政许可法》,先后取消了两千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我国逐渐建立了行政审批权责清单制度,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持续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A.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D.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1912年春,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最能反映对总统权力的限制的措施是
A.总统由选举产生 B.定都南京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7.北魏孝文帝时期,朝廷修订的《魏书》中,将拓跋氏的祖先追溯为“黄帝之苗裔,尧之裔子”;孝文帝本人还多次亲赴洛阳太学,与儒生讨论《诗》《书》等儒家经典,并下令在平城、洛阳等地修建祭祀尧、舜、禹等华夏先祖的庙宇。这些举措反映了北魏
A.儒家思想成为唯一治国思想 B.华夏认同意识的深化
C.血缘宗法制度的全面恢复 D.少数民族文化的消亡
8.自1951年7月起,湖北省在农村试力新型信用合作社。截至1953年底,全省共成立信用合作社344个,发展社员25.7万人,吸收股金39万元、存款17.7万元;到1954年底,全省信用合作社数量激增至10674个,社员规模达580万人,股金与存款金额分别增至876万元、658万元。这体现出当时湖北省
A.农村生产关系出现变革 B.着力构建农村金融体系
C.社会主义改造进展迅速 D.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9.《明会典》记载,明朝每六年会对京官进行一次“京察”,由吏部与都察院共同主持,考察官员的政绩、品行等。考察后若发现有遗漏的不合格官员,给事中与御史可进行“拾遗”弹劾,且一经弹劾,官员多被惩处。明代宗至万历年间,官员皆以被 “京察” 查处为大辱。这体现了明朝的官员管理
A.以考核官员政绩为核心 B.注重通过刑罚威慑官员
C.监察机制运作较为有效 D.使官员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10.明代科举考试注重策问和经史时务策,据《乡试录》《会试录》统计,仅正德、嘉靖年间,以治河或漕运为议题的乡、会试策问有至少13道;嘉靖时期,以边备为主题的策问几乎每科会试都有,“北虏”、女真和倭寇问题不止一次地出现在科场策问中。据此可知,明代科举
A.考试内容具有一定连贯性 B.选拔程序愈发公平严密
C.注重士子经世意识的培养 D.选人标准强调德才兼备
11.1853年,英国财务部常务次官调查了英国任用官吏的情况后,次年提出了改革报告:英国政府里的官员多数与大臣有关系,他们属于庸碌无能之辈;要改变这种状况,要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就必须求助于竞争,设立考试委员会,按照才能和教育程度录用应试的年轻人。该报告
A.导致了官僚习气加重 B.提高了政府工作稳定性
C.保证了官员整体素质 D.有助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12.1829年美国杰克逊总统就职当日,求职者蜂拥进白宫,抓起蛋糕和点心,要求邮政、海关和财政部的职位。1841年哈里森总统就职时,近4万人带着求职信,驻扎在白宫的求职点,甚至有些人自带寝具,睡在白宫的走廊上。这些现象表明美国
A.三权分立原则被破坏 B.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C.民主范围得到了扩大 D.民权运动蓬勃发展
13.下表所示为晚清学堂学生人数统计(单位:人)情况。该状况
大学堂 高等学堂 专门学堂 总数
文 理 法 医 艺
1907年 162 3682 2472 494 5480 302 42 12639
1909年 549 3387 1983 211 11688 336 485 18639
A.为学堂选官创造了条件 B.奠定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基础
C.反映出晚清政治民主化 D.体现了新旧选官制度的结合
14.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选用制度初步建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近代以来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表明
A.加强了对公务员队伍的监管
B.杜绝了政府官员不作为行为
C.法律法规推进制度建设发展
D.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15.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该图整体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大一统局面的有效维护 B.法律的发展渐趋儒家化
C.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发展 D.法律程序注重公平公正
16.如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言讼请依科断。 敦煌卷子伯2593号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的相似点。(要求写两点)
材料二: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引自《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
(2)根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与世界资本主义法制的关系。
材料三:
近现代世界各国立国法律
(3)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三中的表格补充完整。
(4)材料三中各国民主政体形式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3)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9.有同学为研究宋代科举制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时间 科举出身人数 占全国当年总人口比
公元1100年 35600人 0.036%
公元1200年 64500人 0.101%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是时天下学者,杨(忆)、刘(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愈)文者。
——摘编自【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科举夙为外人垢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兵农工商,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
—摘自张之洞、袁世凯《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9月2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摘编自刘大鸭《退想斋日记》(1905年10月17日)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秘密★启用前
2025-2026(上)10月月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命题组织单位:辽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
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以巩固政权,这一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
B.加强了周王统治,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
C.使中央有效地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诸侯势力的膨胀
D.使周王朝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统治秩序
3.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
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衹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
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4.13世纪,英国出现了专职法官,其法官的薪俸主要来自法庭诉讼的收入,而不是由国
王发放的俸禄,国王和议会不能任意修改或者废除普通法。此外,如果国王违反封建法,
封建贵族甚至还可以反抗国王。这些现象客观上
A.保障了议会的立法职能
B.为有限王权形成创造了条件
C.确保了文官的中立地位
D.完善了英国司法审判的程序
5.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1世纪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行政许可法》,先后取消了两千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我国逐渐
建立了行政审批权责清单制度,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
持续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A.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D.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1912年春,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其中最能反映对总统权力的限制的措施是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A.总统由选举产生
B.定都南京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7.北魏孝文帝时期,朝廷修订的《魏书》中,将拓跋氏的祖先追溯为“黄帝之苗裔,尧之
裔子”;孝文帝本人还多次亲赴洛阳太学,与儒生讨论《诗》《书》等儒家经典,并下令在
平城、洛阳等地修建祭祀尧、舜、禹等华夏先祖的庙宇。这些举措反映了北魏
A.儒家思想成为唯一治国思想
B.华夏认同意识的深化
C.血缘宗法制度的全面恢复
D.少数民族文化的消亡
8.自1951年7月起,湖北省在农村试力新型信用合作社。截至1953年底,全省共成立信
用合作社344个,发展社员25.7万人,吸收股金39万元、存款17.7万元:到1954年底,
全省信用合作社数量激增至10674个,社员规模达580万人,股金与存款金额分别增至
876万元、658万元。这体现出当时湖北省
A.农村生产关系出现变革
B.着力构建农村金融体系
C.社会主义改造进展迅速
D.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9.《明会典》记载,明朝每六年会对京官进行一次“京察”,由吏部与都察院共同主持,考
察官员的政绩、品行等。考察后若发现有遗漏的不合格官员,给事中与御史可进行“拾遗
弹劾,且一经弹劾,官员多被惩处。明代宗至万历年间,官员皆以被“京察”查处为大辱。
这体现了明朝的官员管理
A.以考核官员政绩为核心
B.注重通过刑罚威慑官员
C.监察机制运作较为有效
D.使官员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10.明代科举考试注重策问和经史时务策,据《乡试录》《会试录》统计,仅正德、嘉靖年
间,以治河或漕运为议题的乡、会试策问有至少13道:嘉靖时期,以边备为主题的策问几
乎每科会试都有,“北虏”、女真和倭寇问题不止一次地出现在科场策问中。据此可知,明
代科举
A.考试内容具有一定连贯性
B.选拔程序愈发公平严密
C.注重士子经世意识的培养
D.选人标准强调德才兼备
11.1853年,英国财务部常务次官调查了英国任用官吏的情况后,次年提出了改革报告:
英国政府里的官员多数与大臣有关系,他们属于庸碌无能之辈;要改变这种状况,要获得
第一流的人才,就必须求助于竞争,设立考试委员会,按照才能和教育程度录用应试的年
轻人。该报告
A.导致了官僚习气加重
B.提高了政府工作稳定性
C.保证了官员整体素质
D.有助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12.1829年美国杰克逊总统就职当日,求职者蜂拥进白宫,抓起蛋糕和点心,要求邮政、
海关和财政部的职位。1841年哈里森总统就职时,近4万人带着求职信,驻扎在白宫的求
职点,甚至有些人自带寝具,睡在白宫的走廊上。这些现象表明美国
A.三权分立原则被破坏
B.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C.
民主范围得到了扩大
D.民权运动蓬勃发展
13.下表所示为晚清学堂学生人数统计(单位:人)情况。该状况
专门学堂
大学堂
高等学堂
总数





1907年
162
3682
2472
494
5480
302
42
12639
1909年
549
3387
1983
211
11688
336
485
18639
A.为学堂选官创造了条件
B.奠定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基础
高二历史
第2页,共6页2025-2026(上)10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 二 历 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B D C B B C C
11 12 13 14 15 16
D B A C C A
17.
(1)
相似:政府垄断(掌握)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2)关系: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源于罗马法。
(3)①《权利法案》;②美国;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④人民代表大会制
(4)不同国情
18.
(1)
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
变迁:近代教育的发展。思想解放,民权意识觉醒;教学课程的设置中,传统经学的地位下降并取消,改为能体现民族意识的公民课。
(3)
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9.
(1)
价值:
材料一是宋代两个年份中举人数及其所占当年全国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录取的规模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等问题。
材料二是文人笔记中对科举后择婿的描述,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社会影响,但要区别文人创作与历史真实,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材料三是欧阳修关于科举对文化影响的评论,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及时人对科举问题的认识,也可用于研究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情况。
(2)
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
类型:考古资料、宋代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宋代绘画资料、民间传说、宋代不同时期状元的文字及文集、礼部组织科举的档案记录、地方和中央的科举考场及阅卷遗址及遗存等。(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
示例
废除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在教育、军事、官制、商业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统一了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推动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接着,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大背景下,官员选拔只能依赖近代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从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中选官为大势所趋。因此,废除科举制有助于学堂的兴起与发展,适应了培养和选拔经时济变新式人才、救亡图存的需要,也适应了工业化时代下层人民谋生、就业的需要。但是,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同时,由于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缺乏整体上的顶层设计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又没有做到循序渐进,而是操之过急、过于激进、突然下令,给当时广大读书人的生计造成严重冲击,也对与科举制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部分读书人投身革命,为清朝的灭亡埋下隐患,很快革命爆发了。
总之,废科举、兴学堂对清政府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适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体现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巨大的冲击,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注:具体评分变更信息(分值、答案等)请阅卷教师关注阅卷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