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道德与法治月考试题1.下列行为中,属于维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是( )A.无意中将他人致伤B.当众辱骂并殴打他人C.小红得了心肌炎,积极配合医院治疗D.用工单位非法招录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下列属于由民法典来规范的民事活动育( )①签订合同②租贡房屋③盗窃、抢劫④聚众闹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小江把自己的图书捐给了希望小学,这是在行使对自己合法财产的( )A.占有权 B.使用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4.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情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这一法律条文体现的民法典基本原则是( )A.自愿 B.诚信 C.绿色 D.平等5.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是( )A.宪法 B.刑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民法典6.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 )A.刑事违法性 B.应当受到刑罚处罚C.法律强制性 D.严重社会危害性7.某造纸厂偷偷把造纸废液排到沙漠里,这种行为属于( )A.不道德行为,应受到舆论的谴责B.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制裁C.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D.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8.下列内容是某学生在学习《严于律己》时的笔记。其中出现的错误有( )①正当防卫无界线②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③杜绝不良行为④抵制不良心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基本原则的法律是( )A.宪法 B.教育法C.治安管理法 D.民法典10.以下不属于犯罪基本特征的是(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处罚性 D.行政制裁性11.我们未成年人在面对违法犯罪时,要( )A.不顾一切 B.置之不理 C.有勇有谋 D.鲁莽行事12.乘客赵某乘坐出租车时不小心将钱包落在了车上,司机贾某发现钱包中有6000元现金,便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了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赵某发现钱包不见后,立刻联系司机贾某要求返还钱包及现金,贾某却以自己并未获利为由拒绝返还钱款。出租车司机贾某的行为( )A.合理,帮助了患病的大学生B.正确,用合法手段取得财产C.违法,侵犯了赵某的财产权D.错误,但不应该归还赵某的财产13.下列案例中,分别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是( )①某村民为驱赶野猪非法架设电网致人伤残,被判处有期徒刑②李某高速公路超速行驶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③某公司因侵犯明星姓名权、肖像权,被判赔偿10万元④学生胡某在放学路上捡到一个装有少量人民币的钱包,拒不归还,后被失主刘某告上法庭,最后法院判决胡某向失主赔礼道歉并归还钱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下列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判决书(摘要) 依照……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李某犯侵犯知识产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二十万元。A.被告人李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B.有期徒刑和罚金均属于刑罚中的主刑C.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都属于一般违法行为D.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15.下列选项中,劝诫我们远离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是( )A.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C.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D.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16.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违法案例:李某因贩卖公民个人财产信息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赵某因开车不慎撞坏了李某的房屋遭起诉,人民法院判其恢复房屋原状;秦某散播网络谣言被拘留15天。对上述行为的违法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行政违法 民事违法 刑事违法B.刑事违法 民事违法 行政违法C.刑事违法 行政违法 民事违法D.民事违法 行政违法 刑事违法17.原告系知名艺人李某,被告为甲电子商务公司。原告发现被告在其某款服装产品信息中,配有“李某同款”文字,并擅自使用了李某的笔芯图片、某档电视节目的定妆照用于产品宣传。原告诉至法院,法院判决原告胜诉。下列对本案分析正确的是( )①本案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肖像权②本案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荣誉权③本案被告维护了李某的合法权益④本案被告违背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法律是( )A.宪法 B.刑法 C.民法典 D.教育法19.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是( )A.财产 B.工作 C.家庭 D.能力20.小刚经常旷课去网吧,认识了一位“讲义气”的大哥并结拜为兄弟,二人时常去便利店偷东西。老师告诫他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对于老师的告诫,理解正确的是( )A.小错可以不断,大错可以不犯B.认识到违法行为必将受到刑罚处罚C.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D.有不良行为一定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二、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5分)2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判断对错)22.公民的财产权具体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判断对错)23.青少年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应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判断对错)2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判断对错)25.违法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_______(判断对错)三、简答题:26.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各领域立法工作,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材料二: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活密不可分。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地位)(5分)(2)说一说民法典的意义?(4分)(3)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分)27.分辨违法行为:案例一王某向他人借款5万元。钱到期后拒绝还钱,被人民法院判处返还贴产。案例二李某在交通路口闯红灯被交通部门罚款200元,记6分。案例三张某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上述案例中王某,李某和张某的行为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为?(3分)(2)犯罪要受刑罚处罚,刑罚的种类有哪些?(5分)(3)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6分)28.据研究大量案件发现,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存在以下问题,说谎欺骗,道德品质差,厌学逃学,文化素质低,不学法、不守法,法制意识淡薄,沉迷网络游戏,自制力弱,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几乎是大多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的行为轨迹。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4分)(2)怎样远离违法犯罪?(4分)七年道德与法治月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C A D B B D B A D D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C D A C B B C A C二、判断题:21 22 23 24 25T T T T F三、简答题:26.(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2)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3)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27.(1)王某:民事违法行为 李某:行政违法行为张某:刑事违法行为(2)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3)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8.(1)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