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同步练习题一、积累与运用(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酝酿(liàng) 窠巢(kē) 黄晕(yùn) 发髻(jì)B. 棱镜(léng) 粗犷(guǎng) 莅临(wèi) 吝啬(sè)C. 静谧(mì) 憔悴(qiáo) 干涩(sè) 咄咄逼人(duō)D. 贮蓄(zhù) 澄清(chéng) 应和(hé) 抖擞(sǒu)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朗润 缭亮 烘托 花枝招展B. 健壮 宽敞 安适 呼朋引伴C. 骄媚 卖弄 地毯 淅淅沥沥D. 空灵 风筝 瞭亮 絮絮叨叨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鸟儿们在枝头呼朋引伴,唱出婉转的歌声。B. 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让人很不舒服。C. 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声鼎沸,十分热闹。D. 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思考,不求甚解,所以成绩一直很好。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学习《春》这篇课文,使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B. 春天的济南是一个美丽的季节。C.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D. 能否珍惜时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5. 下列对《春》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B. 文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春日图景。C.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花的色彩艳丽。D. 文章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的“美”“新”“力”。6. 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B.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C.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比喻)D.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拟人)7.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B.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C.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D.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8. 下列对《春》的语言风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华丽,辞藻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B. 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C. 语言生动形象,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D. 语言庄重严肃,逻辑性强,适合议论说明。9. 作者朱自清在《春》中表达的情感是( )A. 对春天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B. 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C. 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D. 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10. 下列与《春》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A.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 老舍《济南的冬天》C.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D. 诸葛亮《出师表》二、阅读理解(40分)阅读《春》选段,完成题目。“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 选段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象?(6分)2. 第一段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8分)3. 第二段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话分别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8分)4. 选段中多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8分)5.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春天的特点的。(10分)三、写作(30分)请以“家乡的春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突出家乡春天的独特之处。《春》同步练习题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 C(A项“酝酿”应读“niàng”;B项“莅临”应读“lì”;D项“应和”应读“hè”)2. B(A项“缭亮”应为“嘹亮”;C项“骄媚”应为“娇媚”;D项“瞭亮”应为“嘹亮”)3. D(“不求甚解”指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与“认真思考”“成绩一直很好”矛盾)4. C(A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项搭配不当,将“季节”改为“地方”;D项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5. D(三个比喻分别突出春天的“新”“美”“力”)6. C(该句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7. B(正确划分应为“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8. C9. A10. B(《春》和《济南的冬天》均为写景散文;A项是回忆性散文;C项是童话;D项是奏章)二、阅读理解1. 分别从春风和春雨两个方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象。2. 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引用古诗,增添了文采;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抚摸”一词赋予春风人的动作,进一步突出了春风的轻柔,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3. “像牛毛”写出了春雨细密的特点;“像花针”写出了春雨闪亮的特点;“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绵长的特点。4. 示例:“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卖弄”等词语赋予鸟儿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在春天里的活泼可爱,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5. 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表现春天的特点:从触觉写春风的温暖柔和,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嗅觉写春风中泥土、青草、花香的气息,体现春天的清新;从听觉写鸟儿的歌声和牧童的笛声,展现春天的生机;从视觉写春雨的细密、树叶的绿、小草的青,突出春天的鲜明色彩。同时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春天的形象更生动具体,充分表现了春天温暖、生机盎然、清新美好的特点。三、写作(示例)家乡的春天家乡的春天,是从河边的柳树梢头开始的。几场春雨过后,柳枝便迫不及待地抽出嫩黄的芽儿,像一个个调皮的小脑袋探望着这个世界。微风一吹,柳条轻轻摇曳,仿佛少女灵动的发丝,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田野里更是一派热闹景象。金黄的油菜花铺满大地,像给田野盖上了一层华丽的地毯,远远望去,天地间仿佛被染上了一片耀眼的金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嗡嗡地忙着采蜜,它们像是春天的使者,忙碌着传递着春天的喜讯。田埂上,不知名的小花星星点点,红的、紫的、白的,点缀在绿色的草丛间,格外显眼。家乡的春天,没有城市的喧嚣,却有着最淳朴的生机与美好,每一处景致都像一幅灵动的画,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我可以帮你把这份练习题的题型、分值或难度进行调整,比如增加古诗文默写题,或者提升阅读题的深度,需要我这样做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