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及反思
一、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二、素养目标
1.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唯物史观)
2.通过地图对比战国形势图与秦朝形势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深刻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时空观念)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方面的发展表现,理解时代政治大动荡局面与经济发展的联系;运用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变法潮流。(历史解释)
4. 通过学习该课,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郡县制)与经济文化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权力集中于中央),以及秦统一对 “多民族国家” 形成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图示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chǎn),不得休息。”作者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大争之世,唯有统一方能安定。那么,何以定一,谁可定一?
又如何固一?又为何会走向毁一?
设计意图
本课以《吕氏春秋》书影为导入,由此衔接上一课所讲变法运动后的战国后期政局。《吕氏春秋》反映了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提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是历史的发展潮流。列国中只有适应这个历史潮流的国家,才能完成终结列国纷争、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时空坐标
学习聚焦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1秦的统一
问题设计 (1) 秦统一条件?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 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
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主观因素
(2)秦朝的建立
①吞并六国
②扩大疆域
巩固统一(重点讲授)
①中央集权制度
分组/个人阅读教材第四段,圈画关键词并思考: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此外,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展示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图”(皇帝→三公九卿→郡县),讲解核心:
皇权至上:嬴政自称 “始皇帝”,总揽政治、军事、经济大权。
※皇帝制度的特点
①皇帝独尊:创制 “皇帝” 等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 “朕”,命令称 “制” 或 “诏”,印称 “玺”。
②皇权至上,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等一切大权,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③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中央官制:三公(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地方制度: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避免诸侯割据。
分析郡县制的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小组讨论:“分封制下诸侯有世袭权,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命,哪种制度更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教师总结郡县制对中央集权的强化作用。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盛行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划分标准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为划分基础
官员任免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历史影响 前期巩固统治,后期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②巩固统一的其他举措
多元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结合实物图片(如秦半两钱、隶书竹简、秦权),讲解具体措施:
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解决贸易壁垒。
文化:统一文字(官方 以小篆为标准),(民间:隶书是潮流) 促进文化交流与政令推行。
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扩大疆域并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管理。
秦统一的意义
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中央集权制度开创;经济文化标准统一促进交流融合;疆域拓展;后世制度蓝本
2.秦的暴政
学习聚焦
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学生阅读读课本,说说秦的暴政的表现
穷奢极欲; 刑法严苛;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徭役繁重;赋税沉重。
3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的速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农民军揭竿起义,天下响应。刘邦、项羽皆起兵于江淮。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秦的速亡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⑴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⑵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当然与秦王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缺乏对统治阶级的笼络有关,最终二世而亡
(2)楚汉战争
前206年—前202年,刘邦、项羽四年楚汉战争
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思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秦亡之后的楚汉战争中,为什么是刘邦笑到最后?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本节课核心: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政治上建中央集权与郡县制→经济文化统一措施→军事上巩固边疆,强调 “秦统一不仅是疆域统一,更是制度、文化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堂练习(5 分钟)
1 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 )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军国并行制
2、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体现了封建专制政体的哪些特征?
教学反思
优点:
借助 “实物图片”“史料片段” 等直观素材,降低了抽象概念(如中央集权)的理解难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小组讨论环节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度,多数学生能主动表达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
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紧密衔接,从 “秦灭六国” 到 “制度创新” 再到 “多元措施”,逻辑链条清晰,学生能逐步理解 “统一” 的内涵与意义。
不足:
对 “多民族国家” 的解读不够深入:仅提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未引导学生思考 “秦朝如何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导致学生对 “多民族统一” 的理解停留在 “疆域扩大” 层面,未触及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本质。
时间分配略显失衡:在 “中央集权制度” 讲解上用时过长(约 15 分钟),导致 “课堂练习” 环节仓促,部分学生未完成简述题,无法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改进方向:
补充 “秦与匈奴、百越的经济文化交流” 史料(如灵渠开通后南方与中原的贸易往来),增设 “边疆民族对秦朝发展的贡献” 小问题,帮助学生深化对 “多民族统一” 的认识。
优化时间分配:将 “中央集权制度” 讲解压缩至 10 分钟,预留更多时间给练习与反馈,可增加 “案例分析题”(如 “假设你是秦朝商人,统一货币后你的生意会发生什么变化”),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军事)虚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