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上)福州市仓山区实验中学10月份作业检测
九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三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或指定答题区域内,否则无效。
3. 开考前5分钟,考生可以浏览试卷,但不得答题。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时,立即停止答题,并有序交卷。
4. 答题时请保持卷面整洁,字迹清晰。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典籍、个人经验是最完备的教科书。诗人们常在作品中化用典故,以启发思考、抒写情志。“① ,② ?”刘长卿来到贾谊故居凭吊先贤;李白借姜太公等待伯乐的典故“③ ,④ ”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愿望。
范仲淹辨迁客骚人和古仁人之别,用“⑤ ,⑥ ”劝诫友人应超越个人荣辱得失;苏轼中秋思亲,埋怨明月,“⑦ , ⑧ ?”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
【答案】①汉文有道恩犹薄 ②湘水无情吊岂知 ③闲来垂钓碧溪上 ④忽复乘舟梦日边
⑤不以物喜 ⑥不以己悲 ⑦不应有恨 ⑧何事长向别时圆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9分)
“背诗免票”走红,文化终将浸润人心。在风景名胜区来上一首,如同一块“敲门砖”,打开了景区大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门 ① (fēi)。这与当下中国风景名胜区多有文人骚客足迹相关。几乎每一片好山好水,都有诗人的题咏,也都因为这些人( )、随风吟咏而倍增文采风流。鹳雀楼少得了“白日依山尽”?黄鹤楼少得了“白云千载空悠悠”?即便一个风陵渡,也有金庸先生编织的( )的英雄故事。游客到了这些地方,吟咏诗词,咀 ② (jué)文章,口吐锦绣,心向往之。这些都可视作“到此一游”的功课。不仅是“危乎高哉”的剑门关,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诗文风流,都是景区的核心内容。绕不开,躲不过,顺便读读背背,实在是情理之常。
可见,腹中多藏一些诗文,绝非仅仅用来“敲门”,实在是触达眼前景的便捷通道,也是 ③ (chǎn)述心中意的绝好依恃,更是( )中华传统文化的渠道。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杖履所及 余音绕梁 通俗易懂
B.杖履所及 荡气回肠 深入浅出
C.竹杖芒鞋 余音绕梁 深入浅出
D.竹杖芒鞋 荡气回肠 通俗易懂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关联词搭配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不得改变句子原意。(3分)
【答案】(1)扉 嚼 阐(各一分)
(2)B(3分)
(3)“不仅”改为“无论、不论、不管、任凭”。(3分,写出其中一个即可得分,写改后的句子不得分)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杖履所及”意思是指足迹所到之处,在这里用于形容文人骚客在风景名胜区留下足迹,很合适,强调他们的足迹所至。“竹杖芒鞋”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简易的出行装备,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洒脱的形象,没有“杖履所及”更能准确地表达文人在这些地方留下痕迹的意思,所以此处用“杖履所及”更恰当。
第二空:“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用于形容金庸先生编织的英雄故事,强调故事的情节曲折、动人情感,很合适。“余音绕梁”侧重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用来形容故事不太准确,所以这里用“荡气回肠”更能体现英雄故事的感染力。
第三空:“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用于形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更能体现出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以简单方式传播的特点。“通俗易懂”主要侧重于内容容易被大众理解,没有“深入浅出”更能体现出对文化深度和传播方式的兼顾,所以此处“深入浅出”更合适。
故选B。
(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运用。
在原句“不仅是‘危乎高哉’的剑门关,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诗文风流,都是景区的核心内容”中,“不仅…… 还……”这组关联词通常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强调后面所提及的内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比前面的更进一步。然而在此语境中,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论提到的是剑门关也好,滕王阁也罢,它们所具有的诗文风流都是景区的核心内容,重点在于列举不同的景区,说明对于这些景区来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诗文风流是核心内容,这里需要的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用来引出不同的列举对象,不论哪一个都符合后面所说的情况,所以可把“不仅”改为“无论、不论、不管、任凭”等。
3.校文学社决定举办《水浒传》人物专题展,他们引用了鲍鹏山评价鲁智深和林冲的诗,请帮助文学社选择其中一首,结合人物的性格和经历,扣紧诗意,写一段评析。(6分)
鲁智深
人生无坏事,天下无大事,
无论什么事,反正不怕事。
林冲
人生太多事,天下皆难事。
无论什么事,都是烦恼事。
我选: :
【答案】性格任写两点2分;经历任写两件体现性格的事件3分 ,紧扣诗意1分,如只写林冲的反抗精神,最高得分为3分,反抗精神占比不多可得4-5分)
示例一:鲁智深:鲁智深性格豪爽、侠肝义胆、豁达明理、重情重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喜欢拔刀相助。
义救金翠莲、野猪林救林冲、听闻桃花山二寨主周通欲强娶刘太公之女,便想办法为刘太公解除逼婚之忧,只要是不公平的,他都敢出手,体现了他的不怕事。他把功名甚至是生死都置之度外,随遇而安,所以说是人生无坏事,天下无大事。
示例二:林冲:林冲在上梁山之前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对事业尽职尽责,对上级毕恭毕敬。
可是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而且缠着不放,林冲又不敢大胆反抗,一忍再忍,可是高俅仍步步紧逼,在野猪林要加害林冲,后来又在草料场要杀死林冲,这些对林冲而言就是“人生太多事”,而且都是难事、烦恼事。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以下小题。(6分)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4.这两首诗都提到的“乐天”是谁?乙诗所描绘的情景可用甲诗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2分)
5.结合甲乙两诗,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4分)
【答案】4.白居易(1分);凄凉或凄凉地,写句子没分。(1分)
5.刘禹锡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分),作者以沉舟、病树自喻,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规律,表明自己对前途的信心,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1分,答到“豁达”、“乐观进取”、“积极向上”即可得分)
元稹则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1分,答“残灯无焰影幢幢”、“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也可得分),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只答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可给1分)(1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16分)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①、杜预元凯②是已。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节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①羊祜(hù)叔子:羊祜,字叔子,西晋时人。②杜预元凯:杜预,字元凯,晋国武将。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
B.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
C.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
D.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加点词 方法提示 释义(填写文字)
又大其后轩 联系语境,形成解释
大的(河流大野犹嫌束) (1)大:
山故有亭 查阅字典选择义项
故:①故意;②本来;③原因 (2)故:
乃来以记属于余 关联教材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属:
8.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2)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3分)
9.选文与《醉翁亭记》均出自欧阳修之手,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概括文中的“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中的“乐”的内涵。(4分)
【链接材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答案】6.C
7.(1)扩大、扩展,增大,(使.....扩大)(1分) (2)本来(1分,写序号不得分)( (3)同“嘱”,嘱托(1分,没写“同‘嘱’”不得分)
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得:领会,1分;寓:寄托,1分;句意1分)
(2)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而:然而,1分;岂:难道,1分;以:因为,1分)
9.“乐“体现了百姓爱戴太守,愿意与他同游。(答襄人感到快乐得1分)(2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分)
【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
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使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中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三)阅读文章,完成以下小题。(21分)
接头暗号
王伟锋
①拂晓,老钟起床,腰里塞着短斧,悄悄摸上野马岭。
②老钟隐身伏在一块大石后查看。野马岭上,血迹斑斑,可见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但老钟仔细看了,没发现游击队的踪迹,或者有价值的线索。很显然,战场被清理过。老钟暗自懊悔,自己来晚了。
③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侧耳倾听,坏了,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下山的路上,他想起一处隐秘的山洞,摸了进去。山洞里的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老钟认识,是游击队的李队长。老钟的儿子,也在队伍上。李队长几乎用尽最后的气力,交给老钟一个绣着荷叶的烟荷包。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去镇上裁缝铺,接头暗语是:“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答:“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暗号对上了,就把这个烟荷包交给对方。
④“要是……裁缝铺……有敌人,就去找疯,疯……”“风什么,李队长,风什么?”
⑤然而,无论老钟怎么呼喊,李队长再也没有任何声息了。
⑥老钟紧紧攥着烟荷包,抹着眼泪下山。离开前,他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说,李队长,对不起了,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
⑦老钟回家换了衣服,乘渡船来到镇上。镇上倒显得平静,除了鬼子、二鬼子正常的巡逻,就是为数不多的乡亲低头匆匆购买些日用急需品。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⑧老钟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觉得没什么异样,又摸了摸腰间的烟荷包,这才决定前去接头。他压低头上的斗笠,若无其事地踩着石板路,低头慢慢向裁缝铺走去。
⑨快到裁缝铺时,一阵吵嚷声传来。
⑩“疯婆子,找死啊!快滚,滚远点儿!”
随着一声呵斥,只见两个衣着体面的人,推推搡搡地把疯婆子从裁缝铺轰了出来。疯婆子跌倒,手里的竹竿和豁碗摔在地上。那碗骨碌碌的,在青石板上滚出去老远。老钟吃惊地左右看看,心知有变。
老钟赶上前去,替疯婆子捡起竹竿,又把滚落的豁碗追回来。
疯婆子唠唠叨叨,对着那俩人骂个没完。看到疯婆子,老钟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他把豁碗递过去,说:“老人家,您在哪儿安歇?俺送您过去。”
疯婆子夺过豁碗,抱住,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老钟一惊,看起来瘦弱的疯婆子,竟是有把子力气。疯婆子目光一凛,迅疾低声道:“别说话,跟我走!”
出镇子很远,确定安全无虞了,疯婆子才指指老钟腰间的烟荷包,举起竹竿作威胁状,厉声道:“说,哪里来的?”见老钟慌乱,又压低声道:“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老钟恍悟,回道:“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李队长的遗言里,万一裁缝铺有变,应是要他找这疯婆子。老钟遂镇定下来,将烟荷包从腰间解下,郑重交到疯婆子手里。
“李队长呢?”疯婆子急切地问,“他怎么样了?”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第二年,抗战胜利,镇上插遍了红旗。
渡口的老船工年事已高,老钟接替他撑起了渡船。大军南下的时候,老钟和乡亲们摇着槽,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看着这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面孔,老钟就想起牺牲在前线的儿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夜来大雨,湍急的河水,迈着铿锵的脚步奔向远方辽阔的江面。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急剧的咳嗽声不时从船舱里甩出来,老钟听得心惊肉跳。老母亲病势严重,总不见好,老钟隐隐有些担心。
“船家、过河吗?”岸上忽听有人喊。老钟抬起头,眯着眼,隔着稀薄的河雾打量。来人穿军装,女的,有些面熟。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女人说着,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泪水。
老钟忽然就泣不成声了。他极力按捺起伏的心绪,站起身高声回答道:“有,有啊!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这句话,老钟在睡梦中,已经自问自答不知多少遍了。
10.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李队长还来不及说出接头人便牺牲了,疯婆子还没有亮明身份便转身离开,这些都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疯婆子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并迅速将他带到镇外的安全地带,这时她确认老钟就是前来接头的自己人。
C.“浓得化不开的夜”和“晨光天际抹上一把红晕”描写不同的景物,既渲染不同的气氛寄寓不同的情感,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味。
D.解放后女人要接李队长“回去”,与老钟之前“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的诺言相互呼应,含有以胜利告慰英灵之意,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完整。
11.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4分)
老钟在隐秘的山洞发现奄奄一息的李队长→① →裁缝铺有变,老钟将烟荷包交给疯婆子→抗战胜利,老钟和乡亲们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② 。
12.结合语境,具体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
13.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5分)
原句: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改句: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14.读了《接头暗号》,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钟,也有人说主人公是疯婆子,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6分)
【答案】10.B
11.①李队长让老钟送烟荷包到裁缝铺或给疯婆子(2分) (李队长和老钟1分,送荷包1分)
②李队长的爱人(疯婆子)找到老钟,接李队长遗骸回去。(2分) (李队长的爱人1分,接李队长1分)
12.哽咽是指因悲痛不能顺畅出声。(1分)这里传神细腻写出了疯婆子得知李队长牺牲后强抑内心的痛苦的样子,(1分)表现了疯婆子的坚强(答结构作用,如铺垫或者伏笔也可得1分)。(1分)
13.我觉得原句好(1分),逗号表示停顿、思考,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2分)(能点出逗号和省略号就可得1分,标点作用1分),突出了老钟因李队长的牺牲而难过得说不下去的复杂情绪,也表现老钟对李队长的敬重之情。 (“难过”1分, “敬重”1分)
14.选择1分,内容概括2分,性格1分,主人公的作用2分。
示例一:疯婆子是主人公(1分)。作为女性革命者,在艰巨复杂的“接头”任务中,疯婆子面对敌人装疯卖傻,机智勇敢;面对丈夫牺牲,尽量克制,隐忍坚强,(3分)小说从多角度多侧面塑造形象,鲜明地表现出革命者的精神风貌,突出文章主旨。(2分)
示例二:老钟是主人公(1分)。通过老钟接受并完成“接头”任务充分展现革命者的风貌,他坚定革命信念,是对革命充满敬意,是真正革命者的典型代表(3分),老钟是小说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情节主要围绕老钟展开,中心地位突出,主题鲜明。(2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
B.“这时她确认老钟就是前来接头的自己人”有误,从文中第 段“举起竹竿作威胁状,厉声道:‘说,哪里来的’”可知,这时她并未确认老钟就是前来接头的自己人,在对了暗号之后才确认老钟是接头人;
故选B。
(四)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3分)
青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①读书是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启迪心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不仅体现在连通过去、观照现在,更能够照亮奋斗之路、创造美好未来。当前,有些青年对读书学习认识不足,认为读书“不能当饭吃”。
②最是书香能致远,最美不过书香气。书是人的精神食粮,青年就是要拿读书“当饭吃”,在浓浓墨香的滋润下,汲取丰富养分,涵养蓬勃朝气,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前行方向,砥砺前行之力。
③以读书“提神”,涵养蓬勃朝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而这精神就来自于读书学习。事实证明,青年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显得“老气横秋”,与时代格格不入。其实,读书是以认知的力量去探测世界的广袤,借伟岸的灵魂来陪伴心灵的成长,它是看不见的精神修炼,是为人生绘就底色的事业。只有时刻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学习党史和科学理论中滋养心灵,才能更好地克服精神空虚,提升精神修养,涵养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④以读书“壮骨”,补足精神之钙。读书,是秉心之烛火,去探访古今智者仁人的精神空间。有书相伴,生命便不会黯然失色;以书壮怀,灵魂便不会渺小孤寂。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学习是青年最好的“壮骨药”,可以让我们收获超出自身阅历的风景,领略更加辽阔的精神世界,使我们补足精神之钙,修炼“金刚不坏之身”,用知识增强身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⑤以读书“明目”,坚定前进方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读一本好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登高望远,使我们眼界更辽阔。在这个知识信息迭代交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读书学习犹如我们在雨中行车时的“雨刮器”,每时每刻“刷新”自己,看清前进道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一词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青年正处于求知阶段,更是要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提升认知能力,锻炼思维方式,把握发展规律,坚定前进方向。
⑥以读书“攒劲”,砥砺前行之力。读书是长期而艰辛的历程,需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日积月累,以循序渐进之功,聚水滴石穿之力,使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时,能以丰厚的知识积淀,做到意志坚定不退缩,胸有成竹不迷茫,拼搏进取不懈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要真正静下心来,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自信从容的奋斗姿态,砥砺笃定刚毅、雄浑强健的前行之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
1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围绕着“青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这一观点,从四个层面展开论证。
B.“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读有字书与无字书衔接起来,才能学以致用,学有所获。
C.第①段从生活出发,以有些青年对读书学习认识不足的现象,引出讨论的话题和观点。
D.第④段划线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壮骨”,补足精神之钙的观点。
16.请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5分)
17.下面的链接材料是否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补充论据?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链接材料】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答案】15.B
16.(1)首先提出第③段分论点:读书“提神”,涵养蓬勃朝气。(分论点2分,分论点不完整得1分)
(2)再从正反两方面阐述青年需要加强读书,提升精神,否则就精神跟不上时代,( “正反两方面”或对比论证或反面论证1分,内容分析1分)
(3)最后再强调读书的意义、重要性,号召以读书展开精神修炼,涵养朝气。(总结归纳1分)
17.示例一:我认为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1分)因为:
(1)第④段的分论点是;读书壮骨,补足精神之钙。(读书能让人从书籍中汲取精神养料,增强精神力量,具有更多正能量。)(1分)
(2)链接材料是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可以作为道理论据,(道理论据1分)意思是多看书,精神世界就会昂扬乐观,不会对生活有太多悲慨。(内容分析1分)
(3)进一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青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增加本文论证的说服力、权威性。(权威性或说服力1分)
【解析】15.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B.文中提到的读书都是读有字之书,并未提到读无字书。
故选B。
(五)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1分)
【材料一】
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按照新课标,课程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课程安排是渐进式的,随学段晋升,项目难度逐渐增加,逐步提升技能。比如,一、二年级要能择菜洗菜,三、四年级煮鸡蛋煮饺子,五、六年级煎鸡蛋炖汤,初中设计三餐食谱。
记者调查发现,让中小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社会普遍认同,但对于课该怎么上、怎么让劳动课不流于形式,大家看法不一。
“养个金鱼家里还能满足,鸡鸭等家禽楼房怎么养”“让孩子学习劳动技能是好事,但能不能在学校完成,别弄回家让家长管还要拍视频”,新课标发布后,很多家长在社交平台留言,表示支持孩子学习掌握劳动技能,但对课该怎么上还有疑问。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顾建军认为,项目的选择与确定,课程资源与场所的建设,都提倡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需要建设符合教育要求、安全可靠的劳动园地和场所,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
【材料二】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等。
【材料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成立“家庭德育状况及改进研究”课题组,在全国城乡做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的问卷调研,4000份问卷数据显示,41.4%的父母明确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做或几乎不做家务劳动;还有46.7%的父母有时或经常会代替孩子的劳动,其中城市父母(50.1%)要高于农村父母(39.9%)。这些数据说明,    。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8.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独立出来,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一门课程。
B.劳动课程安排是渐进式的,随学段晋升,项目难度逐渐增加,逐步提升技能。
C.根据纲要,无论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
D.按照要求,初中学生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活动中的劳动时间应不少于3小时。
19.阅读材料三,在横线处写出你的结论。(3分)
20.李阿姨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听说学校将开设劳动课,她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会炒菜做饭,自己家里空间狭窄不能养鸡养鸭,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合理劝说,消除她的顾虑。(5分)
【答案】18.C (3分)
19.近半数的中国父母忽视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参与(3分);(1.我国(家庭)劳动教育任重道远。2.家庭德育情况不理想。3.劳动教育还需深入类似的逻辑可得2分)(学生缺乏劳动意识1分)(这道题按赋分制走)
20.示例:李阿姨,请不要担心。(符合情境1分)劳动课的课程安排是渐进式的,难度是随学段晋升逐渐增加的,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不需要炒菜做饭,只要会简单的择菜洗菜就好。(2分)劳动课的开设会因地制宜,不会要求所有的孩子在家养鸡养鸭,此外学校和社会也会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劳动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因此您不必担心自己家里空间狭窄不能养鸡养鸭这些问题。(2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C.有误,根据材料二图表内容“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可知,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可在劳动教育模块与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中二选一,并不是必须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
故选C。
三、写作(60分)
2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范仲淹在困境中突围,不以个人荣辱为念,始终心系国家;欧阳修在挫折中突围,与民同乐,彰显其超脱乐观;张岱在故国沦丧后精神突围,茫茫天地间找寻到一丝寄托与自我救赎。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众多伟人在困境中的突围,不仅是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诠释。我们亦是如此,也许,就是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突围中,我们得以真正的成长。
年少的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③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选材构思。本材料要求我们:以“突围”为题,在材料中就蕴含着写作思路:“突围”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某位作家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突围”一个个坎坷,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应围绕着这几个思路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展开。写“突围”困难时,要充分调动感官,细节描写一定要到位,这篇文章能不能写成功,细节描写的到位是一个关键因素。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对“突围”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观念上的破旧立新。认识到这一点,文章的立意就会更加深刻了。对于初中生来说,写得过大不好把握,如果写自己某一次“突围”的经历就相对容易多了,因此可选自己生活或学习中经历的某一次来写,写作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把“突围前”的困惑,纠结以及“突围后”的豁然开朗与欣喜要写充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