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延庆五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保温练习高三语文 2025.5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材料二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莱《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妞说书”: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了腿似地往下坠落。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取材于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B.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C.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D.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表现声音手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语中部分象声词具有表音、表意的双重功能。B.“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C.“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D.“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3. 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的一项是(3分)A.飞湍瀑流争喧豗,碌崖转砅万壑雷。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呦呦”“喈喈”等象声词,是对自然声响的模拟,音韵和谐,富有韵味,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B.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C.由于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所以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D.无论是作者对声音进行摹写,还是读者对作品中声音的内涵进行理解,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十分重要。5.“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6分)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平山在丰陵之北三里,今杭郡守杨君温甫蚤岁尝读书其下。丰人之举进士者,自温甫之父佥宪公始,而温甫承之。温甫既贵,建以为书院。曰:“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之子弟诵读其间,翘翘焉相继而兴,以无亡吾先君之泽。”于是其乡多文士,而温甫之子晋,复学成有器识,将绍温甫而起,盖书院为有力焉。温甫始为秋官郎,予时实为僚佐,相怀甚得也。温甫时时为予言:“平山之胜,耸秀奇特,比于峨嵋。望之严厉壁削,若无所容,而其上乃宽衍平博,有老氏宫焉。殿阁魁桀伟丽,闻于天下;俯览大江,烟云杳霭;暇辄从朋侪往游,其间鸣湍绝壑,拂云千仞之木,阴翳亏蔽。书院当其麓,其高可以眺,其邃可以隐,其芳可以采,其清可以濯,其幽可以栖。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蛰之以“寒香”之坞,揭之以“秋芳”之亭,澄之以“洗月”之池,息之以“栖云”之窝。四时交变,风雪晦暝之朝,花月澄芬之夕,光景超忽,千态万状。而吾诵读于其间,盖冥然与世相忘;若将终身焉,而不知其他也。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既而某以病告归阳明,温甫寻亦出守杭郡。钱塘波涛之汹怪,西湖山水之秀丽,天下之言名胜者无过焉。噫!温甫之居是地,当无憾于平山耳矣。今年与温甫相见于杭,而亹【1】亹于平山者犹昔也。吁,亦异矣!岂其沉溺于兹山,果有不能忘情也哉?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古人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温甫其仁且知者欤!又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温甫殆其人也,非欤?温甫属予记,予未尝一至平山,而平山岩岩之气象,斩然壁立而不可犯者,固可想而知。其不异于温甫之为人也。以温甫之语予者记之。(取材于王守仁《平山书院记》)注释:【1】亹(wěi)亹:谈论动人,不知疲倦。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温甫既贵 贵:显贵B.将绍温甫而起 绍:继承C.风雪晦暝之朝 晦:月末D.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 倡:激励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丰人之举进士者 B.翘翘焉相继而兴温甫之居是地 有老氏宫焉C.温甫时时为予言 D.岂其沉溺于兹山其为文章 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无亡吾先君之泽从而不丢弃我们先辈的恩泽B.望之严厉壁削平山看上去悬崖峭壁,势如刀削C.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我于是能够在“含远”楼远望D.予未尝一至平山我不止一次到过平山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家三代人读书成名,他们的成功都有赖于平山书院的荫庇。B.平山自然人文之美兼具,在此间读书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C.在作者看来,钱塘和西湖之美当可慰藉杨温甫对平山的思念。D.作者在文末借写平山巍峨的气象,表达对杨温甫为人的赞美。10.第三段画线句“温甫其仁且知者欤”是作者对杨温甫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这样评价的依据。(6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10分)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注释:【1】几:轻微,婉转。【2】劳:忧愁。(1)请解释“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4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1】高适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2】。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3】。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注释:【1】此诗为诗人离开长安后寓居蓟门所作。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而去官;郭密之,晚年任诸暨令。【2】搔屑:萧瑟。【3】芳节:良时。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适远”两句写诗人登上蓟丘,看到一片萧瑟景象,顿生孤独之感。B.“迢递”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已分别了十年,各自畅游于千里山水间。C.“才华”两句写王之涣、郭密之两友人的个人情况和所处时代特点。D.“逢时”两句写诗人人生路上遇事多有错谬,内心有着深沉的感受。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四句扣题,“迢递”八句承接此四句,回忆自己与二友人相聚时的情境。B.“阻”“带”二字形象写出云海阻隔、风雪交加的情状,交代“不遇”之因。C.诗作结尾两句中的“矣”“但”两个虚词只为了凑足音节,无助于表情达意。D.全诗由眼前景写到心中情,勾连过去和当下,层层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感触。14.诗中说“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诗人有哪些心里话要和友人说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共8分)(1)《石钟山记》中苏轼借“ ① , ② ,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2)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典故写梦蝶和杜鹃,以此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的诗句是:“ ③ , ④ ”。(3)古代文人心怀国家兴亡,常以诗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杜牧《阿房宫赋》“ ⑤ ,金块珠砾”,警示统治者不可骄奢无度;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 ⑥ ”,是又在六国下矣”,告诫北宋统治者勿蹈六国覆辙;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 ⑦ , ⑧ ”,提醒南宋统治者不要冒进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文章,完成16-19题。走在一条通过家人的路上①有时候我会扔下杂货店跑出去满山遍野地玩,来店里买东西的人就只好坐在我家帐篷里耐心等待,顺便替我守着店,有人来买东西的话,就告诉他:“人不在。”有时候他实在等急了,就出去满山遍野地找我。②而有的时候呢,我在帐篷里耗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来买东西,连把头伸进帐篷看一眼的人也没有。害我白白浪费了本该出去玩的大好时光。③天天守在帐篷里,坐在柜台后的一堆商品中间,世界就在柜台对面,满目的葱茏鲜艳,那么真实…而我心中种种想法明明灭灭、恍惚闪烁着。使得我浑身都虚淡了、稀薄了似的,飘摇不止。而世界那么真实…世界真实地、居高临下地逼压过来,触着我时,又像什么也不曾触着。④天天出去玩,奔跑一阵,停下来回头张望一阵。世界为什么这么大?站在山顶上往下看,整条河谷开阔通达,河流一東一東地闪着光,在河谷最深处密集地流淌。草原是绿的,沼泽是更绿一些的绿,高处的森林则是蓝一样的绿。我爱绿色。为什么我就不能是绿色的呢?我有浅色的皮肤和黑色的头发,我穿着鲜艳的衣服。当我呈现在世界上时,为什么却不能像绿那样…不能像绿那样绿呢?我会跑,会跳,会唱出歌来,会流出眼泪,可我就是不能比绿更自由一些,不能去向比绿所能去向的更远的地方。又抬头看天空,世界为什么这么大!我在这个世界上,明明是踩在大地上的,却又像是双脚离地,悬浮在这世界的正中。⑤我在山顶上慢慢地走,高处总是风很大,吹得浑身空空荡荡。世界这么大 但有时又会想到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便忍不住落泪。⑥羊群早已经过沙依横布拉克,去向后山边境一带了。只有很少的毡房子留了下来,深藏在远远近近的谷里,一个比一个孤独。毡房里面更为孤独宁静地生活着老人、妇女和孩子。我们店里的生意也一天淡似一天,只等着九月初迎接羊群和牧人们从后山返回。⑦牧草渐渐挑出了青紫的颜色,那是草穗在渐渐地成熟。一天沉似一天的草原,孕育着无穷无尽的种籽,开始启程去向第二年。我们也即将启程离开这里。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迫近一朵白云,对更远的地方望了又望。回过头来看到我们即将沿之离去的道路陷落在草野之中,空空荡荡,像于酒的河床一样饥渴。越过这条路看向更远些的地方,是另一条更为孤独的路,痕迹浅淡,时而通畅,时而消失,蜿蜒着通向一个只有一家人住着的地方。那一家人的房和栏杆像是下一分钟就会消失似的静止在路的尽头。⑧我曾去向那里。那路上的泥土中只印着一串马蹄印。那么我是仅次于时间和那匹马而踏上那条路的人。走在路上的每一分钟,都想停下脚步去往路边茂密的草丛中,深深躺倒、睡去。这样的季节总是那么安静,风声只在高处,风的猛烈也只在高处。而近处的事物总是倾向于风的反方向的一些感觉。但是阳光无处不在。阳光经过风时带来了风——它像经过迷宫一般经过风,经过那些在上空狂乱地呼啸着的风。等阳光完全通过了风,艰难地抵达我时,已失去了平静。它眩晕地,犹带激情一般熠熠闪耀,在空气中颤动。站在这样的阳光里,手指给照耀得闪闪发光,裙子下裸露的双腿也闪闪发光。但是四周一片沉静。仰着脸往上看,眼角余光刚刚掠过斑斓大地,视觉随之被猛地震动——在视野正前方的天空,整齐而浩瀚地分布着细碎尖锐的、正在被反复撕扯着的云。⑨路在河边,反复地引我走向河,又反复地引我离开河。引我走过一个青翠的山坡,再走过一个相同的青翠山坡。有时候却只是引我走向孤独的一株草,它生长在河边空旷而洁白的沙滩上。但是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地打量那株草,路又立刻把我带向森林。我走在森林里,左边开着白色的花,右边隐秘地流着山溪。突然有鸟从旁边窜起,翅膀掠过脸庞。⑩沿这路走在世界正中夹,青草围簇四周,像燃烧一般地持续生长着。河在不远处像燃烧一般地奔流,上方的天空像燃烧一般蓝啊,蓝啊。但我肉身平静。身不由己地走着.…走过很远很远,任这一路的情景在视野里重重堵塞。这是一条进行堵塞的路,是一条把人引向远离一切之处的路……我不停地走,好几次都以为自己已经走过头了,早已把那一家人抛弃在后面了……不停地走,却每一分钟都想在路边茂密的草丛中深深躺倒,深深睡去。 走着走着就突然得知:尽头那一家人,住着已经无法离开的一个人,终生都在等待着的人。 有人却在我家帐篷里等我。在等我的漫长时间里,他独自面对琳琅满目的寂寞商品,想着自己的心事。后来当我终于回家,当我掀开帐篷门帘时,看到店里依旧空空荡荡,一个人也没有。满架的商品如此寂寞。 当我已经回到家了,那人还在满山遍野地找我。他耽搁在一条路上,不停地走啊走啊,被那路引得再也回不来了。或者他正推开路尽头那家人的毡房木门,大声问着:“有没有人?”……有一天,妈妈也独自一人走上那条路。她拎着小桶,很久以后消失在路的拐弯处。等她再回来时,桶里满悠悠地盛着洁白细腻的酸奶。我嘴里喝着酸奶,心里因为不能明白与这酸奶有关的太多事情,而更清晰地感觉到了深刻的美味。(取材于李娟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居高临下:处于有利的地位,可控制一切。B. 干涸: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C. 眩晕:因觉得一切都在旋转而感到头晕。D. 琳琅满目:形容景物变化太快,眼睛来不及观看。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的第①②两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开店生活中的一些无奈。B. 第④⑤两段,作者反复感叹世界之大,展示了独具特色的边疆风光。C. 第⑥段写“孤独”的毡房,用夸张手法引出孤独的人和清淡的生意。D. 第 段里那“终生都在等待的人”引人联想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18.本文以 “走在一条通过家人的路上”为题,谈谈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6分)19.赏析第④段画线句“我会跑,会跳,会唱出歌来,会流出眼泪,可我就是不能比绿更自由一些,不,旅程。能去向比绿所能去向的更远的地方”。(6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0.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①择业观是青年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缩影,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风向标。②从倾向选择传统岗位,到主动选择“新职业”;从留在大城市,到走向地级市及以下地区;从更在乎体面与安逸,到更看重奋斗的幸福……就业观念不断变化,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朝气与锐气。③听从内心呼吁,勇敢追求梦想,将自身进步与祖国发展联系在一起,是这一代青年鲜明的青春底色。④当然,未来还需要整个社会进一步构建崇尚理想、崇尚奋斗的氛围,营造尊重个性选择、多元选择的文化环境。⑤唯如此,在当代青年选择职业道路的过程中,才能赢得成就更多人生的机会。(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中的“风向标”应该改为“试金石”。B.句②中的“及”不能删去。C.句③中的“呼吁”应该改为“召唤”。D.句③和句④不能互换位置。(2)句⑤中的画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3分)21.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1)网红已经成为了舆论场中的高频词,有关网红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在刷新,但这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不那么正面的“新闻”,请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红”这一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议论充分。(2)文房指南北朝时期官府掌管文书档案之地。唐代以后,文人的书房雅称“文房”。自此,小空间寄寓大情怀。像刘禹锡的“陋室”、辛弃疾的“稼轩”、归有光的“项脊轩”,无不体现主人心性。如果你有一间“文房”,请你为它命名或写它一隅一角的设计,或写其一器一物的陈设,或写在此的一个生活场景,来表明你的审美追求。要求100字左右。(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至美的“你”,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描绘你心中的至美。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22.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1)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雄视天下的青春模样,“站在地球边上放号”是浪漫激越的青春模样,像云雀般“永远飞翔着歌唱”是深情而欢乐的青春模样,台儿沟站台上泛在“香雪们”脸颊的娇羞与憧憬是质朴与纯真的青春模样,为搜集种子在青藏高原上艰难跋涉是勇毅而执着的青春模样……在你的青春岁月里,一定有过让你难以忘怀的青春模样,请以“青春的模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延庆五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保温练习答案高三语文 2025.5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3分)A 2.(3分)B 3.(3分)C 4.(3分)C5.(6分)“呜呜咽咽”使用了听声类声的方法,用哭泣的声音写出了笛声低沉凄凉的特点;“袅袅悠悠”使用了听声类形的方法,以袅袅悠悠摆动的状态写出了声音细长,从远处飘摇而至的特点。笛声的凄凉激发了贾母和众人的凄凉寂寞之感,暗示了贾家日暮途穷的结局,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发读者更好地感知贾府的衰亡之音。方法3分,效果3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3分)C 7.(3分)D 8.(3分)D 9.(3分)A10.(6分)作者认为杨温甫既“仁”且“知”,是因为他能“成己”“成物”。成己,即成就自己。杨温甫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施展抱负,有所作为;杨温甫为官后,依然向往在学问方面提升自己。成物,即成就他人。杨温甫为官之后,兴建平山书院,激励乡人读书成才。(总体说明2分;具体解说“成己”“成物”,各2分。意思对即可)11.(1)(4分)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不心存恭敬,那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民德归厚:民心归向淳厚。(2)①赡养父母时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满足,更要发自内心地恭敬他们②给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即使不被采纳也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冒犯、怨恨他们③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并发自内心地追念启示略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2.(3分)B 13.(3分)D14.(6分)①自己与友人各自长期奔波于宦途的辛酸苦楚;②自己对友人才华、志向的景仰与赞美;③自己与友人都生逢清明良时,但依然人生失意、功业难就的伤感与无奈;④自己对久别的友人的深切思念。15.要求:字迹清晰。有错字,写字不清晰均0分(共8分)(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2)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3)鼎铛玉石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3分)D 17.(3分)C18.(6分)表层含义:指物理意义上的道路,即文中反复出现的那条通往一家人居住的毡房的路。深层含义:这条路象征“我”对世界、生活的探索之路,它引领“我”探寻生命、世界奥秘,是了解自我、家人及生活意义的精神之路。19.(6分)①多用短句,句式灵动,增强节奏感,强化情感张力。②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我会跑,会跳,会唱出歌来,会流出眼泪”,增强语势,强调“我”丰富的行为与情感。把“我”和“绿”对比,体现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自身局限的无奈。③深刻表达“我”对自由的理解、追求,以及无法实现自由的忧伤。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0.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1)(3分)A(2)(3分)唯如此,当代青年在选择职业道路的过程中才能赢得成就人生的更多机会。21、22题略参考译文1.文言文参考译文平山位于丰陵以北三里处,如今的杭州知府杨温甫先生早年曾在此山脚下读书。丰陵地区考中进士的士子,自温甫之父佥宪公开始,而温甫继承并发扬了家学。温甫显贵之后,在此修建书院。他说:"要让家乡的才俊与我杨氏子弟在此诵读诗书,英才辈出相继崛起,不让我父亲的德泽湮没。"从此当地文士辈出,而温甫之子杨晋,更是学养深厚器量不凡,即将继承父业振兴家声,可见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温甫初任刑部郎中时,我恰在其属下任职,二人情谊甚笃。温甫常对我说:"平山胜景奇绝,秀丽可比峨嵋。远望峭壁如削森然壁立,看似难以容物,登顶方见平坦开阔,上有道家宫观。殿宇巍峨壮丽闻名天下;俯瞰长江,烟云缭绕;闲暇常与友人同游,山间激流深涧,古木参天蔽日。书院坐落山麓,登高可极目远眺,幽深处宜于静修,芳草可采撷,清泉可濯足,静谧处堪寄身心。我为此修建'含远楼'以眺望,构筑'寒香坞'以避暑,设立'秋芳亭'以赏景,开凿'洗月池'以澄心,建造'栖云窝'以休憩。四时交替之际,或风雪晦暝之晨,或花月清辉之夜,光影变幻气象万千。我在此读书时,浑然忘却尘世纷扰;仿佛要终老于此,再不念及其他。如今困于公文案牍,想再游平山只能在梦中,谈何容易啊!"后来我因病辞官归隐阳明洞,不久温甫也外放杭州知府。钱塘江惊涛骇浪,西湖山水明媚,天下名胜无出其右。可叹!温甫居此佳境,本应不再挂念平山。今年在杭州重逢,他仍如往昔般殷切谈论平山。奇哉!莫非对此山情根深种,实在难以忘怀?温甫勤学不倦,文章直追古人。昔日在平山读书时悠然自得,本欲建立功业显扬于世。及至从政游刃有余,反而更潜心学问,可见他眷恋此山确有缘由!温甫成就自身后不忘提携后进,建书院教化乡里。身处庙堂践行道义时,仍念念不忘隐居之地,始终执着追寻人生志向。古人云:"成就自我是仁,惠泽他人是智。"温甫可谓仁智兼备!又有言:"隐居以坚守志向,出仕以践行大道。"我素闻此语,却未遇践行之人。温甫大概就是这样的贤者吧?温甫嘱我作记,我虽未亲临平山,但观其所述山岩峻峭不可侵犯的气象,正与温甫刚正不阿的品格相契。故以温甫所述为记。2.古诗文参考译文《酬李少府》在这远行的清晨独自登上蓟北城楼,朔风掠过箭垛发出萧瑟声响。那些贤德故交早已音讯断绝,我未竟的理想终成难言的郁结。你跨越千里来此苦寒之地,我们已有十年未见的离别。纵有才华堪配这清雅意趣,却只能空叹功业辜负了芳菲时节。旷远的云海阻隔了视线,萧索的天地卷着纷飞雪。生逢乱世总遇荒唐事,歧路彷徨更添心中悲切。莫要再提起前路艰难,怀念你啊愁绪已到断绝边缘。(注:"搔屑"取《风赋》"啐喈嗽获,搔屑凌厉"中风声意象)延庆五中高三年级第二学期保温练习答题卡高三语文 2025.5姓 名 准考证号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请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确认无误后粘贴在条形码框内。 2.答题卡上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修改时用橡皮擦除干净。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或超出答题区域作答的均不得分。 3.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要折叠、折皱、破损。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4.缺考考生的姓名、准考证号、缺考标记由监考员负责填写和填涂并粘贴条形码。填涂要求 正确填涂 ■ 缺考标记 □ 缺考标记 由监考员填涂非 答 题 区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内作答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 (3分)[A][B][C][D] 2. (3分)[A][B][C][D] 3. (3分)[A][B][C][D] 4. (3分)[A][B][C][D]5. (6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6. (3分)[A][B][C][D] 7. (3分)[A][B][C][D] 8. (3分)[A][B][C][D] 10. (3分)[A][B][C][D]10. (6分)11.(10分) (1) (2)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12. (3分)[A][B][C][D] 13. (3分)[A][B][C][D] 、14. (6分)15.(8分) (1) ① 1 ② (2) ③ 1 ④ (3) ⑤ 1 ⑥ ⑦ 1 ⑧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 (3分)[A][B][C][D] 17. (3分)[A][B][C][D] 、18. (6分)19. (6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0.(1)(3分)[A][B][C][D] 17. (3分)[A][B][C][D] 、(2)(3分)21. 微写作(任选一题)(10分) (1)□ (2)□ (3) □ (必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填涂标识应与所选题目一致) 22. 作文(任选一题)(50分) (1)□ (2)□ (必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填涂标识应与所选题目一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京延庆五中2025年高三语文三模练习.docx 北京延庆五中2025年高三语文三模练习答案.docx 高三语文答题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