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月考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人爱花赏花之俗由来已久。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有盆栽花木纹样的陶片,证明了距今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和品鉴花卉了。中国还有专属于“花”的节日——农历二月十二日的花朝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花朝节人们赏花、簪花、敬花神……与其他节日里花用以增加节日气氛不同,花朝节里花是主角,人们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花展开。重要的节日里赏花,平常的日子里也要赏花。饮酒观花、品茗对花、吟诗咏花……人们不仅品鉴花的姿色气味,还吟咏花的寓意内涵,从花的生长中感悟生命的律动。赏花在中国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里。赏花文化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唐代,赏花品花之风在上层贵族的日常生活中盛行,并且逐渐推广到了民间。宋代,很多地方会举办赏花大会,其中以河南洛阳的牡丹花会最为著名。人们会在牡丹开放之时赶到洛阳参加牡丹花会。在花会上,为花谱曲配乐,进行“琴赏”;给花画像,进行“图赏”……这些赏花活动带动了洛阳附近相关产业的发展,赏花文化催生了赏花经济。时至今日,洛阳这座文化古城,依然延续着举办牡丹花会的传统。洛阳人学习和传承赏花文化,让传统的赏花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的牡丹花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是推动洛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上,赏花胜地多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如今北方地区的很多省市也开始大力开发花卉资源,推广赏花文化,发展赏花经济。今年春天,相关网站早早公布了“北京景区赏花时间表”(见附录),北京的各赏花地也早早做好准备,静待赏花客的到来。地处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也依据城镇花卉资源推出众多赏花活动,如每年五月举行的哈尔滨丁香节、鸡西杏花节、伊春杜鹃花节等。赏花季来临,祖国处处繁花似锦,真如古人所说:“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附录:2023年春季北京景区赏花时间表(部分)景区 花卉品种 赏花时间卧佛寺、红螺寺、香山公园 梅花 2月底——4月大兴庞各庄梨花庄园 梨花 3月玉渊潭公园、北京植物园 樱花 3月中旬——4月中旬颐和园、大觉寺 玉兰 3月末——4月上旬响水湖 杏花 4月元大都遗址公园、北海公园 海棠 4月初——4月中旬潭柘寺 桃花 4月——5月材料二进入二月,神州大地春意渐浓,百花竞放,人们纷纷迈出家门,开启踏青赏花之旅,各赏花胜地也在发展赏花经济上做足了文章。金色油菜花海,花浪翻涌,蜂鸣蝶舞,赏花客纷至沓来,这是近年来福建建宁县每到二月都会出现的景象。2021年以来,农业大县建宁县围绕“赏花游”着力建设休闲观光果园、休闲垂钓渔场、特色村落、精品民宿等,以赏花串联起乡村各种特色旅游项目,延长了赏花经济的产业链条,丰富了文旅业态,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原来只能作为农作物的油菜花,如今成了建宁发展赏花经济的主要资源。赏花,不仅给建宁带来了“人气”,还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财气”。赏花经济孕育动力、展现活力,成为建宁乡村振兴的新抓手、致富增收的新路径。无锡拈花湾的近千株早樱、晚樱和吉野樱在三月竞相开放,配上当地唐宋风格的建筑,让拈花湾呈现一派唯美浪漫之景,令游客心旷神怡。2022年元宵节,拈花湾曾凭借一段“打开元宇宙传送门”的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尝到了元宇宙“甜头”的拈花湾,在今年赏花季顺势而为,运用AR、MR技术让游客体验“沉浸式”赏樱,真实的花卉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为游客开启了虚实相生的奇妙赏花之旅。相比油菜花和樱花,桃花在我国分布更为广泛。花开时节,大江南北处处都有桃花的身影。然而,每年桃花盛开之时,依然会有很多游客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只为去西藏林芝看桃花。为什么要去林芝看桃花?林芝的做法给了我们答案。每到三四月份,林芝都会根据桃花盛开的花期举办盛大的桃花节,每年桃花节都会有主题不同的文化活动。今年林芝就根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历史传说,为桃花节定制了独具特色的舞台剧。除此之外,林芝在设计赏花路线时将当地的山水融入其中,开发了“南峰徒步线路”。在这条全长4.2千米的徒步赏花线路上,人们能看到雅鲁藏布江S型拐弯,还能近距离欣赏被称为“西藏众山之父”的南迦巴瓦峰。赏花路上,灿如烟霞的桃花,壮丽圣洁的山水,都让游客沉醉。这个春天,让我们走进春光里,赏花品花,借花事聚人气,集财气,升腾烟火气。(两则材料取材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众多节日中只有花朝节的活动是以花为核心的。B.人们饮酒观花、吟诗咏花可称之为“酒赏”和“诗赏”。C.赏花时人们可以从花的盛放与凋零中获得生命感悟。D.如今,我国北方赏花胜地的数量已经超过江南地区。2.下列诗句中写到的花开时间,与材料一表格中的信息相符的一项是(3分)A.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B.北山梨花千树栽,年年清明花正开。C.秋风里许杏花开,杏树傍边醉客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香花是哈尔滨较有特色、可以大力开发的花卉资源。B.福建建宁县从传统农业资源中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C.独特的建筑让人到拈花湾时仿佛进入网络虚拟世界。D.伊春和林芝在开展赏花活动时都会考虑到花期因素。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的赏花行为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B.唐代社会,赏花品花活动已经相当普遍。C.我国的樱花、油菜花都没有桃花分布广泛。D.材料二介绍了各赏花胜地的历史与现状。5.某地发展赏花经济,可从以上材料中获得哪些经验?请简要概括。(6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送何太虚【1】北游序吴澄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尤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寇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扬扬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醯瓮之鸡【2】,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且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人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澄所逮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注释:【1】何太虚:抚州乐安(今江西省乐安县)人,元初著名诗人、学者。【2】醯(xī)瓮之鸡:酒瓮中生出的一种小虫,与下句的“坎井之蛙”皆出自《庄子》。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岂有意于称吾职哉 称:赞扬B.寇攘其人 攘:侵夺C.属辞稍协声韵 属:撰写D.矜己自大 矜:夸耀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何以游为哉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B.男子生而射六矢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C.而之一国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D.太虚以颖敏之资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孔子如果不去周、齐和卫B.盈厌吾欲,囊橐既充满足了私欲,袋子里装满(牟取的财物)之后C.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岂敢拿平日的所见所闻来自夸呢D.闻见将愈多而愈寡见识越多而(实际获得的)越来越少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广泛游历,问礼闻《韶》,这对他整理《雅》《颂》有帮助。B.陶渊明向中都寻找圣贤遗迹,表现了他出仕与隐居的矛盾心理。C.何太虚一直专心治学,当他一反常态出门游历,有人讶怪不解。D.作者借用醯鸡、坎蛙的典故,批判士人孤陋寡闻而又自以为是。10.作者认为何太虚之“游”与“后之游者”之“游”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概括。(6分)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一)文言基础(每题2分)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众口铄金(shuò) 街头巷尾(hànɡ) 愤世嫉俗(jí) 前赴后继(pū)B.锲而不舍(qì) 饮鸩止渴(zhèn) 肄业证书(yì) 兔死狗烹(pēnɡ)C.销声匿迹(nì) 居心叵测(pǒ) 甘冒不韪(wěi) 运筹帷幄(wò)D.身体羸弱(léi) 动人心弦(xián) 怵然为戒(shù) 剑拔弩张(nǔ)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倦怠 蜷缩 卷宗 缠绵缱绻B.偈子 碣石 渴慕 响遏行云C.淙淙 综合 棕榈 行踪飘忽D.裨益 脾胃 奴婢 稗官野史13.下列实词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爱:爱护B.沛公安在 安:哪里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表被动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14.下列实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根本】B.孔子鄙其小器 【鄙:轻视】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察:考察】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殆:危险】15.下列实词翻译全都正确的一项( )A.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当:抵偿】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当:担当】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道理】 秋月春风等闲度 【度:度过】C.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非:不是】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复:恢复】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覆盖】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盖:大概】16.下列实词翻译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顽固】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国:国家】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离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利用】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既:已经】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即:立刻】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或:有人】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为什么】1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C.作《师说》以贻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知东方之既白1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我欲因之梦吴越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二)默写检测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每空1分)(1)《论语·里仁》认为只有“ , ”,才能处理好公和私、是和非的关系。这与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曰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2)《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3)《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 。(4)《过秦论》中贾谊用“ , ”两句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后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5)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 。”(6)司马迁认为,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盖自怨生也”,并分析了屈原生“怨”的直接原因,即“ , ”。(7)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呵护其天性。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与这种理念完全契合。(8)《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其中“ ,则刘病日笃”两句照应了欲“进”不能。(9)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 , ”两句,将月光下树影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表达了对项脊轩的独特情感。(10)杜甫《登高》中“ , ”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尽显沉郁顿挫之妙。(11)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使用对方的字,而不直接说姓名,表示尊重。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再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也是这种以字称人的方式。(1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在《虞美人》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概叹已物是人非:“ , ”。(13)“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人之常情,而秦观的《鹊桥仙》中“ , ”这两句词却将这种常情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即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0-23题。厮守,一眼千年敦,大也;煌,盛也。我第一眼见到敦煌——黄昏中古朴庄严的莫高窟,听到远方铁马铜铃的铿锵铮鸣,我好似听到了敦煌与历史千年的窃窃私语,窥见了她那跨越千年的美。1962年我第一次到敦煌实习,当时满脑子都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等,敦煌是神话的延续,那他们就是神话中的人物!当时我和几个一起实习的同学跑进石窟,看到那些壁画就惊呆了,感叹不已,只剩下几个词重复地说,因为所有的语言似乎都显得平淡无奇,简直失色了,满心满脑只有:“哎呀,太好了,太美了!”虽然说我对大西北艰苦的环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水土不服的无奈、上蹿下跳的老鼠,现在想起仍心有余悸。到处都是沙,连水都是苦的,实习期还没满,我就因生病提前返校了,后来也没想着再回去。可是没想到,命中注定要和敦煌“厮守”一生,一年后我大学毕业又被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若说当时心里没有犹豫惶惑,那是假话,因为敦煌和北京相比,简直就不属于同一个世界——那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无垠的戈壁滩和稀稀疏疏的骆驼草。洞窟外面很破烂,里面很黑,没有门,也没有楼梯,就用树干插上树枝的“蜈蚣梯”爬进洞去。可爬上去后,还得用“蜈蚣梯”原路再爬下来,很可怕。对于我被分配到敦煌去工作这件事,我父母自然是不乐意的,父亲甚至还给我写了封信,让我转交给学校领导,请他们给我换个工作的地方。但是那个时候哪里允许这样做,新中国刚建立十多年,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这些都是青年人应该具有的人生价值观。一开始,在如此庞大深邃的敦煌面前,我是羞怯的,犹如相见初恋对象一般惶惑不安。经过一阵子相处后,我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敦煌当作了“意中人”。文物界的人,无论是谁,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它。所以能守护敦煌,我太知足了,太自豪了,太高兴了。晴天时,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洞窟里立刻金碧辉煌,闪烁夺目,让人惊叹,两只脚好似被钉子钉进了地上,实在是挪不动。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的藏满金银珠宝的宝库,就是我可爱的“意中人”,她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怎么能舍得离开她呢?于是我执着的爱好和厮守的想法,影响了远在武汉工作的我的丈夫老彭,他也是我大学的同学,他理解我,他支持我,也了解敦煌。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心仪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学工作,来到了敦煌,来到了我的身边。从此,我们俩相依相伴,相知相亲,共同守着敦煌。老彭热诚地投身到敦煌学研究的行列,直到生命的最后。随着西部大开发,这里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大发展。从1999年开始,来敦煌莫高窟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但壁画渐渐模糊了,颜色也慢慢褪去了。对此,我一半是高兴,另一半又是担忧。因为我已真的把洞窟当作“意中人”了,我担心游客数量的剧增有可能会让洞窟的容颜不可逆地逝去。每天清晨,太阳冉冉升起,红彤彤的阳光普照着敦煌,风沙围绕中的莫高窟像披上了红色纱衣的新娘,依旧安静从容地沉睡着。但是仰望着这美景,我莫名地感到心疼:她已静静沉睡了一千年,她那美丽的容颜,她那含着泪的微笑,在漫长的岁月里曾无人可识,而现在这么多被她的美所吸引的游客却又会让她脆弱、衰老、褪色。古往今来,有不计其数没有留下名字的塑匠、石匠、泥匠、画匠,他们用坚韧的毅力和沉静的心愿创造着洞窟,修复着洞窟,守护着洞窟,一代又一代,坚持了一千年,与莫高窟“厮守”一生。所以莫高窟带给人们的震撼,绝不应该只是我们看到的惊艳的壁画和彩塑,更是深厚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就算有一天她衰老了,但这种力量也决不应该消失,所以我下了决心——我一定要让她活下来。当我知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她永久保存的时候,我欣喜若狂,因为我可以让我的“意中人”容颜永在。于是我立即向甘肃省、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提出要进行数字化工程研究的申请,结果被批准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特别重视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虽然国家经济刚刚恢复,但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100多万元专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后来国家更是给了充足的经费,让我们首先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实验研究。现在敦煌已经有100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而且30个洞窟的数字资源中英文版都已上线,实现了敦煌全球共享。我和敦煌“厮守”下去不是只在梦里,已真真切切成为了现实!敦煌艺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人文学科,汇合交融了太多的文化元素——历史的多元、文化的多元、创作技法的多元,她具有大气魄、大胸怀。在改革开放之前,研究所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着,但更多的是对壁画的临摹。真正的研究工作,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科研的氛围变好了,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了。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希望我的房子四周没有墙围着,窗子没有东西堵着,愿各国的文化之风自由地吹拂着它。但是我不会被任何风所吹倒。”祖国的改革开放之风,带来了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春天。我很喜欢中唐第158窗的卧佛,每当心里有苦闷与烦恼时,我都忍不住走进这个洞窟,瞬间便忘却了一切烦恼。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我和她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开。我脑海里常想着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我真想长期留在这里,永远留在这里。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间奔波了六十多年,才最后找到了一个归宿。”我还想说,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面对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面对苍茫戈壁的寂寞孤独,毫不畏惧,披星戴月,坚持不懈,前赴后继。他们担负起文物工作者的使命,与莫高窟终生“厮守”,代代相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而我也与我的前辈、同仁们一样,仍愿与这一眼千年的美“厮守”下去。(取材于樊锦诗的同名散文)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敦煌与历史千年的窃窃私语 窃窃私语:低声私下交谈。B. 现在想起仍心有余悸 心有余悸:想起过去的事,到现在心里还放不下。C. 我欣喜若狂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D. 坚持不懈,前赴后继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了,后面的人紧跟上去。2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第一次到敦煌实习,就因石窟里的壁画而震惊,以至于只重复地说几个词。B. 苦水和“蜈蚣梯”分别表现了大西北生活环境的艰苦与莫高窟工作设施的简陋。C. 第七段开头写晨光下的莫高窟,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她的安静从容。. 倒数第三段作者引用季羡林的话,表明自己对敦煌的感情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22.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敦煌莫高窟情感变化的过程。23. “厮守”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从内涵与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作者反复写到“厮守”的妙处。24.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①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时,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选择语言材料的过程。②语言材料汗牛充栋,在表达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③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可以用肯定句说“我向来遵守纪律”,也可以用否定句说“我从不违反纪律”;“她明眸皓齿,秀外慧中”使用了整句,“她不光漂亮,而且从里到外透着聪明劲儿”使用了散句;可以【甲】地说“这小孩活泼灵敏”,也可以【乙】地说“这小孩真麻利,活像个小猴子”。④不同的说法各有其用,各有其妙。⑤能否迅速地找到最准确、最适当的说法,就是修辞能力强的表现。(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①句“修辞”后须加上“的过程”。 B.第②句“汗牛充栋”一词使用错误。C.第④句两个加点词应删去其中一个。 D.第⑤句表意准确清晰,不存在语病。(2)请在第③句【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词语,并对画线处进行改写,使之与前后分句结构一致。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分)五、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1)大学生跳出相同的竞争赛道,转向冷门专业逆向发展;企业放弃大而全的产业布局,选择产业链的一环差异化发展;城市挣脱“千城一面”的模板,依托自身禀赋个性化发展……错位发展,有人认为是扬长避短的智慧选择,也有人认为是规避风险的无奈之举。请以“我看‘错位发展’”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2)备注,是老师在学生信息表里补充的学生特殊技能或个性需求,是实验员在实验报告中附加的操作细节或异常数据,是子女在产品说明书旁给父母增加的特别提示……生活中有很多备注值得去关注,也有很多内容值得去备注。请以“备注”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月考检测试卷1.(3分)D 2.(3分)D 3.(3分)C 4.(3分)D5.(6分)参考答案:①传承赏花文化,让赏花经济带有文化气息。②依据自身花卉资源开展赏花活动。③以赏花带动乡村各种特色旅游项目的发展,延长赏花经济的产业链条。④与时俱进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本地花卉资源结合,让游客获得独特的赏花体验。⑤依据自身历史和自然条件,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开发特色赏花路线。【评分参考】①-④各1分,⑤2分。意思对即可。6.A(3分) 7.C(3分) 8.D(3分) 9.B(3分)10.【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①游历的方式不同。后游者游走奔波于权贵之门,何太虚广泛交往、增长见闻、探寻圣贤遗迹等。(2分)②游历的目的和可能产生的结果不同。后游者游历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会侵夺他人来满足私欲;何太虚游历是为了增长学问见识,会在诗文创作、学问和人生境界上大有进益,成为真正的士人。(4分)(共6分)11.C(2分) 12.B(2分) 13.A(2分) 14.B(2分)15.D(2分) 16.C(2分) 17.A(2分) 18.D(2分)19.(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逸豫可以亡身(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7)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8)臣欲奉诏奔驰(9)桂影斑驳;风移影动(1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1)遥想公瑾当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1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13)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20.(3分)B(心有余悸:回想起过去危险的事依旧感到害怕)21.(3分)D(该项说作者对敦煌的感情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原文中没有根据。)22.【答案要点】①初见敦煌,因窥见了她那跨越千年的美而惊叹。②在敦煌实习之时及工作之初,因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艰苦而无奈、而犹豫惶惑。③工作之初,又因敦煌庞大深邃而羞怯、而惶惑不安。④经过一阵子相处后,因对文物的爱而产生了与敦煌共生之情。⑤游客愈发多了后,有着一半高兴一半担忧之情。⑥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敦煌文化永久保存时而顿生欣喜之情。【评阅建议】6分。共六个要点,每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3.【参考答案与赋分建议】内涵:①作者(与丈夫)要与敦煌相互陪伴,“厮守”一生;(1分)与敦煌文化、敦煌研究“厮守”一生。(1分)②古往今来的塑匠、石匠、泥匠、画匠创造、修复、守护着洞窟,一代又一代,与莫高窟“厮守”一生。(1分)③作者的前辈、同仁们与敦煌莫高窟“厮守”一生。(1分)表达效果:①传达出了作者对敦煌的钟爱与敬慕之情,有引发读者喜爱、向往敦煌情感的表达效果。(1分)②“厮守”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有使全文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的表达效果。(1分)24.(6分)(1)(3分)B(2)(3分)【甲】直白/平实 【乙】形象/生动可以用整句说“她明眸皓齿,秀外慧中”,也可以用散句说“她不光漂亮,而且从里到外透着聪明劲儿”【评分说明】每空1分。25.(50分)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