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处处留心皆学问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工作详情
白居易的朋友圈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傍晚的江景美不胜收啊!!
白居易
两个小时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暮江吟
部首:艹 结构:上下
组词:暮气 暮色
形近字:幕
字义:
①傍晚。
②(时间)将尽,晚。
笔顺:

“莫”大“日”小,“莫”罩住“日”。
部首:口 结构:左右
组词:吟咏 吟唱
形近字:今
字义:
①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②吟咏。③呻吟,叹息。
笔顺:
yín
“口”偏上;
“今”撇、捺宜舒展。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找景物
傍晚站在江边看到的景象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走进画面 为诗配画
请大家自读古诗,再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小组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找画面
红日西沉,夕阳铺洒在江面上,夕阳没有照射到的那部分江水,呈现出青绿色,而夕阳照射到的那部分江水呈现出红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不可以,铺字表现出了阳光的柔和,斜射的方位,还有面积的广大而均匀。
“铺”是否可换成“照”“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
夜晚如此可爱,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呢?
露珠比作珍珠
新月比作弯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滴滴露珠就像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
林壁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解诗题
《 破山寺后禅院》
《 都城南庄》
《题 西林寺》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③缘:因为。
划节奏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走进画面 为诗配画
请大家自读古诗,再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同桌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明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从哪些
角度看庐山?
横看
成岭
连绵起伏的山岭
高耸入云的山峰

成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同一事物,为什么看到的结果会不一样?
观察的角度不同
要从不同角度进行
连续细致的观察
习方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因为
思考: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道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
就会不同,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悟道理
南宋诗人,自号梅坡
雪梅
宋·卢钺
结合注释,明悟诗意
1.听读古诗,
边听边想象画面
2.找出诗中,
描写的景物
/
/
/
/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
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诗人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只好放下笔来思索。
梅花应当不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雪花却输给梅花所带的一段清香。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学完古诗,想一想:
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作者是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用一句成语概括就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习生活中,我们要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结回顾
三首古诗的相同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
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抒情或说理为主。
题目 景物 写法 情感
《暮江吟》 残阳江水 露珠弯月 借物抒情 喜爱 赞美
《题西林壁》 庐山 借物喻理 赞美 启智
《雪梅》 雪 梅 情趣 理趣
不同点: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其二)
(宋)卢钺
拓展延伸
关于梅花的诗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