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窦娥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窦娥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4 窦娥冤(节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品味精彩唱段,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及其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戏剧通过唱词、科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体会窦娥悲愤至极的情感、善良被戮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教学重点 理清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怎样看待“三桩誓愿”实现这一超现实情节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源。
教学方法 自读、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梨园领袖”展风姿
1.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窦娥究竟有多冤,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板书《窦娥冤》)
2.作者与元杂剧。(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补充完整)
(1)关于作者。
关汉卿,(1234年-1300年左右),字”汉卿“,号已斋(一斋、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中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二、合作探究理思路
1.《窦娥冤》共几折?有楔子吗?有哪些角色?能唱的角色是谁?
明确:全剧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第三折。
角色:窦娥 梼杌 蔡婆婆 张驴儿 张驴儿父亲 窦天章
能唱的角色:窦娥
2.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这个宫调。
3.请概述《窦娥冤》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本课)情节。
(结合课本P22页注释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第四折(结局):窦天章考取功名,窦娥冤屈得以昭示。
谁解窦娥冤——赏析窦娥悲剧形象
1.朗读全文 ,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第一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无辜受冤,指天斥地(怨)
学生齐读
第二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悲)
分角色朗读
第三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死前发誓愿(怒)
教师范读
2.优秀的戏剧作品一定 “有戏”,即人物与人物之间要有矛盾冲突。读完剧本后,你认为窦娥都与什么人有矛盾冲突?主要矛盾是跟谁的冲突?这些矛盾冲突体现了窦娥什么性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交流,然后到全班展示)。
3.请概述窦娥的人生经历,你认为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从文中找依据。
人生经历:三岁丧母、七岁离父的“孤儿”
新婚燕尔痛失爱夫的寡妇
命途多舛的 “苦主”
性格特征:(1)性情善良,体现在对待婆婆的态度上。
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但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2)刚烈、具有反抗精神,集中表现在[滚绣球]一曲和三桩誓愿上。
  窦娥指天斥地,对人人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愤怒的抨击。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它已经超出了为个人鸣冤的层次,上升到对社会、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一愿希望在场的人了解冤情,二愿表现她的清白,三愿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从监斩官的反应(“依你”—“胡说”—“打嘴”)也可见出层深性。 这一段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呻吟,而是无辜百姓受冤后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
四、谁解窦娥冤——三桩誓愿皆灵验
1.读一读,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哪三桩誓愿(每桩誓愿要求是四字概括?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待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如何理解窦娥的“亢旱三年”?
明确: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屈能得到昭雪,恶势力会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谁解窦娥冤——挖掘窦娥悲剧根源
1.本剧的题目全名叫《感天动地窦娥冤》,为什么叫“感天动地”?作品中具体指什么事情?现实中会发生这样的事吗?这样写有何作用?请举出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例子。
小组合作探究后选代表展示各小组答案:
明确:“感天动地”具体指窦娥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年。如《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
2.王国维曾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十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造成她悲剧的原因引人深思。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善美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请男生齐读 [ 一煞 ]
明确:①官吏腐败 ②流氓无赖张驴儿。
谁解窦娥冤——探究悲剧的艺术效果
明确:三桩誓愿处结束:浪漫主义的手法凸现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强,主题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恶果报的审美习惯,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小结: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读《窦娥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为他人而甘愿做出自我牺牲精神的弱女子,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掉,感受到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